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老地方整理的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篇1
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最好的“习作例文”。比如《天安门广场》一课二三自然段介绍广场四周的建筑物,表面看这两段文字很平淡,很枯燥,其实是非常准确、简练、规范,可谓字字珠玑、要言不烦。
课堂上我请学生思考:这两段文字写得好不好?学生有的说“红墙黄瓦”、“雕梁画栋”等四字词语用得好,词简意丰,文采斐然。有的说“蓝天白云”映衬着“汉白玉华表”非常美丽。结合课文后面的习题,我在黑板上画起了“天安门广场”的示意图:“北端”是“天安门”,“中央”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东西两侧”“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什么是“遥遥相对”?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示意图就一目了然了。
画好示意图后请学生思考:这两段文字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终于有一个学生说出“方向”这个词语。我板书“方位顺序”,解释“方位”就是“方向与位置”。对于“方位顺序”这样的'词汇,学生可能是首次接触。可是他们应该明白:“顺序”是语言表达的要领,说话写文章都该“有条不紊”,否则就是“杂乱无章”。
接着,我们口头练习:用方位顺序介绍我们的教室或者学校。介绍我们的教室,就可以按照“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顺序”来写作。
用“写作”的视野看“阅读”,这也是“读写结合”。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篇2
执教《天安门广场》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总觉得这节课,自己虽然尽力了,但课堂效果却仍然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有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但是学生在扮演导游介绍景点时,导游与游人之间缺乏交流,未产生共鸣,而且导游对景点的不熟悉导致了“照本宣科”,只能说过了一把不成功的导游瘾。
二、新课标要求扩大知识面,所以我在设计导学案时增设了“文献摘录”,把一些主要的知识点链接在导学案,岂料,这倒为学生的展示大开了方便之门,造就了学生的不思维或少思维。
三、天安门广场建筑物的方位经过“检测”,仍有个别学生没有掌握,归咎于自己的.扶差力度不达。
四、情感教育不到位,爱伟大的祖国、爱首都北京、爱天安门的思想教育不深不透,没有利用最好的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败笔。
五、时间把握不够精准,下课的时间到了,达标检测题还没有检查核对,最终也只是匆匆结课,草草收场。
六、读的时间不足,应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中感悟。
总之,这节课不够成功,主要是教师的原因,以后要加倍努力,争取更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篇3
《天安门广场》是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景观方位清楚、语言优美。但也有其特殊性,就是本文的景物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关注用词用句,那就不能很好的表现主题,但是如果过于关注历史,写景文的特色就会丢失。如何协调好这样的关系呢?
一、思想上,明确了历史背景是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在预习环节就让学生去查找了有关天安门广场的资料,在导入此课时,我先用课件出示了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并让会唱的孩子一起跟着唱,紧接着让学生交流天安门的资料,再让孩子联系生活,调查有多少孩子去过北京,去过北京的孩子里又有多少是去过天安门的?然后质疑为什么去过北京的`人大多都去参观过天安门?学生自然运用资料结合生活积累,在谈到了景色的同时,也涉及到历史。
二、教学时,扣住历史和建筑的美使得天安门更加雄伟壮丽的点。
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1949年开国大典的片段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庄严而热闹的氛围,感染了学生,然后我不失时机引导到了天安门城楼的景色,也就是再回到第二段。再读这一段,提出疑问:这时的你对天安门城楼是不是有了特别的感受呢?学生水到渠成的谈到了景美、建筑美、历史意义更加吸引人。而后,教学第五自然段时,通过观看清晨天安门升旗仪式的视频片段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升旗仪式的庄严和内心的激动,同时通过他们的观看感受以及生活经验,理解了“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的两层意思以及“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在教学六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欣赏了建国五十周年时天安门广场的组图,接着使他们在畅所欲言的交流感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赛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出了热爱天安门、热爱祖国的情感。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篇4
如果把课本看成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那就有背于“大语文”的观点了。我非常赞同这观点。《天安门广场》全文477个汉字,根据教学参考书上的建议分成三课时教学,如果教师的教学只着眼于课本,那么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信息会过少。于是我布置的第三课时的预习作业在学生已阅读了《新补充读本》上《国旗,和太阳一齐升起》,《补充习题》上的《天安门溯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搜集课文中所提及的几样建筑物的相关材料,并认真阅读作好一分钟演讲的准备。说实在话,农村小学的孩子可能受家长教育思想的影响,对于抄抄写写的作业能及时完成,也乐意做,可让他们找找材料,读读相关资料,总是以推说家里没有电脑而懒于尝试。这回的预习作业我下了死命令:谁一样都找不到的就请抄课文一遍,如果你尽力找了,也询问了家长还是找不到资料的请打电话给我,我第二天一早把我找到的内容与你分享,但必须在上语文课时能作不少于1分钟的.演讲。
在上课前我只接到了4个电话,一个是让***妈在电脑上找到了资料,请我帮忙打印,3个是实在找不到资料,向我求助。其余47位都拿来了资料,且信心满满的想演讲。你听,就毛主席纪念堂就找到了十来分资料呢:
黄伊然:毛主席纪念堂位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难免。坐落在元中华门就知,1976年举行奠基仪式,1977年5月落成,占地5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
严瑛莹:主体建筑北门前有东西两组泥塑,以中国革命史诗为内容,主体建筑南门是以继承毛主席遗志、各族人民显示出无以信心为内容的两组泥塑。四组泥塑共62个人物,由来自全国18个省市100多个雕塑家完成。全部塑像用泥200多吨,历时5个月。
陆文蔚:毛主席纪念堂由北大厅、瞻仰厅、南大厅组成。北大厅是在瞻仰毛主席仪容前举行悼念活动的场所,大厅中央三米多高用汉白玉雕塑的毛主席坐像,坐像背后墙上悬挂着一幅描绘祖国山河大地的巨型绒绣。……
…………
对于书中提及的每一样建筑物,天安门、金水桥、华表、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学生们都找到了相应的描写资料。在交流了二十分钟左右后,我问学生:你们共同分享了这些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孩子们出奇的一致: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真是“壮观啊”!
嘿嘿,我还无心让他们感悟天安门的壮观,他们在交流材料中却深深地体会到了。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学生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更进了一层。
反思:
今天这一做法,既重视课本这一重要的语文教学的载体,不忽视课本的作用,又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课本,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寻找选择与课本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儿童生活的文章,并将这些补充的资源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达到每堂课的阅读质与量的结合。这样就大大拓宽了阅读的层面,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超越。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