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教学设计方案

2025/11/04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可先引导学生看看插图,直观地感受图中洋溢的热情,然后一遍遍地读,从感受热烈的气氛,到感受每一个人心里的热情,到感动我们的心,最后在展示读中去表达我们心里的感动。

【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课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傣族、泼水节和周总理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有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傣族。每到傣历6、7月份,火红的凤凰花盛开的时候,傣族的男女都穿盛装,端着清水,端着清水,庆祝自己一年一度最喜庆的'节日──泼水节。根据傣家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互相泼水以表示对他人真诚美好的祝福。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儿女来说,是永生难忘的节日。为什么是“难忘的”呢?请学习课文。

2、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泼”右边是“发”不要和“波”相混。

二、初读识字

1、抓“特务”:

默读课文,圈画生字。

2、消灭“特务”:

借助文下生字背景图上的拼音消灭这些“特务”。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互检“战果”:

两人合作,一人读一人听,看看还有没有“特务”,如果还有,帮他指出来。

4、交流识字方法:

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认字的,向全班推荐好的方法。

5、对号入座:

听一个人说字的特点或看同学做相应的动作,快速在字卡中找出生字,比比谁找得准,找得快。

(可从字形、字义、字音三方面描述其特点,“蘸、端、踩”可用动作演示)

三、写字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

1、都是半包围结构。

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

3、“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

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第二课时

一、看图发现导入

看课文插图,说说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心情。用“我发现……”的句式说话。

二、朗读感悟

1、揭示课题后进行交流所查资料,并相机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⑴ 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⑵ 读了第二自然段你能体会到什么?

(或者问:为什么傣族人民听说周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感到特别高兴?)

2、围绕课题中的“难忘”二字,整体朗读课文,思考、体会: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

⑴ 自读自悟。

⑵ 在小组里读有关段落,并说说从所读语句中体会到什么。

⑶ 选代表在全班展示读,说说感受,其他同学可参与读或补充说感受。

⑷ 教师重点指导朗读。比如,读第三自然段,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3、看图听读想象:

⑴ 指名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看课文插图,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⑵ 从课文插图和课文的描写中,你感觉周总理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4、再读课文,感受、体验傣族人民与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

三、积累运用

1、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练习。

2、读一读,再口头填空:

鲜红的地毯 敬爱的总理 难忘的泼水节

鲜红的( ) 敬爱的( ) 难忘的( )

一条条龙船 一串串花炮 一座座山峰

一条条( ) 一串串( ) 一座座( )

3、词语积累:

敬爱 鲜红 火红 欢乐 欢呼 开心

幸福 难忘 水红色 咖啡色 四面八方

笑容满面 健康长寿

4、照样子写句子: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一手……一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傣族人们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一边……一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践活动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好,下面我们就来猜几个。

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

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

线儿有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

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它们有关的课文,第30课《我是什么》。

读课题(板书)。谁能用提问题的语气来读?我们一起来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猜谜语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识字,感知内容。

1.这神奇宝贝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快打开课本144页读一读吧。老师提出自读要求:

(1)把新词、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顺。

(2)圈出文中新词语,生字,不会的生字可以找书上的树叶来帮忙或者标记出来。

2、读词语。神奇宝贝给我们带来好多词语朋友,我们和他们打个招呼吧?请看大屏幕。(领读,指名读)

稼,读四声,但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相机指出)

3、带音节学生字:

师:现在我们把书上的树叶请出来,帮我们读准每个字。(领读,指名读)

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字中,那几个字读平舌音?(躁,灾),那些字是前鼻音?(淹),那些字是后鼻音?(碰)

4、去音节读生字。这回你们还能读吗?(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5、趣味识字。(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教师伺机引导)

孩子们,有这么多的字,我们用什么方法能把他们都能记住呢?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识字规律)

换偏旁:躁----操,澡(伸手能做操,有水能洗澡,着急暴躁就跺脚)

熟字加或换偏旁雪-----雹

三点水旁的字大多和水或液体有关如:浮、灌溉、淹(出示课件)

谜语:房中着了火(灾)四只小狗张口吃骨头(器)

6、巩固识字:

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下面我们来玩走迷宫游戏,把它们记得更熟。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课文从总体了解课文,再合作探究用各种方法识字,记字,用适当的游戏增强识字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快乐学习)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品读课文第1段。

1、同学们,你们刚读了课文,文中的“我”到底是什么呢?(生说:水)

2、老师出示水娃娃图:多么可爱的水娃娃呀!它还会变魔术呢?就让我们看看水娃娃都变成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1自然段,用笔划出来。

学生回答,师板书:汽云

3、水娃娃能有这么多变化,真神奇!我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A、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它要谁的帮忙,才能变呢?)

B、“汽”又是怎样变成“云”的呢?谁来读读汽变成云的句子?(指名读)

(师生问答,一个小水珠能变成云吗?它变成汽或云我们能看见吗?多么神奇呀,再读),引导学生用一什么就什么说话。

C、“云姑娘”又是怎样打扮自己的,你知道吗?

生:白衣服,黑衣服,红衣服

师:那它分别是什么时候用到这些衣服的呢?欣赏图片

(晴天时,她穿白衣,下雨的时候,她穿黑,早晨和傍晚,她披红袍,是谁给云披红衣服的呢?对,是阳光让云披上了红袍。)

师:有了这不同的衣服,云可美丽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漂亮的云吧!

同学们,你喜欢云的衣服吗?自己读一读,看谁读得最美?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相信我们会写得更棒!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写生字。

四、指导写字:

“冲”字的.两点水,点和提写时位置要直上直下,写在横中线两边,右边“中”的竖要直而长。

“晒”字的书写:日字旁要写的窄一些,右边第五笔是竖弯,没钩。

“池”字,注意:“三点水”的“第一点”,与两点水的位置相当,第二点正好在横中线上,第三笔“提”起笔比两点水的提要低。池字右边的“横折钩”的“横”要向上斜,“折”要往左斜,“竖”刚好写在竖中线上,“竖弯钩”尽量往右边伸展,钩向正上方不要往左收笔。

仿照池的写法,写好“浮”字的三点水旁。(学生线描红后书空)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水善变。变成各种云,多姿多彩。初步了解了水的变化。那么它还会变成什么呢,他为人们做了些什么等内容我们下节课再讲。

(设计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图文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理解文章内容,懂得水的变化)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思考水还能变成什么?

2、在生活中找找,水还能变成哪些事物,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坏事。

(设计意图:通过积累,和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对水的认识)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雄伟、坚固、美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淀语感,积累语言。

3.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体会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夸赵州桥。

第二课时:

正确抄写词语、背诵相关段落、领悟作者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走近赵州桥。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河北民歌,请听(课件播放)这首歌里唱的是一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

2.板书:赵州桥(提醒学生注意州字三点的写法)。

3.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知赵州桥。

1.认读生字词语。

①自由汇报在预习中碰到的难读记的生字词。

②学生相互提醒读音,交流识字办法。

③教师相机点拨。

④去掉拼音,全班齐读词语。

⑤选词填空。选一个、两个或几个说说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自由试读课文,要求做到:①正确(不添、不漏、不改);②流利。

3.检查朗读。(出示句子,学生朗读,教师随机指导)

三、朗读感悟,品悟赵州桥。

1.(播放赵州桥录像,屏幕定格神桥画面)人们称赵州桥是一座神桥,它究竟神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划出有关词句。

2.学生自由读文,圈点勾画。

3.交流读书体会,感受赵州桥的神。你从哪儿体会到赵州桥的神呢?(此环节根据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交流汇报随机展开)

重点感悟:

▲历史悠久。

①学生读勾画的句子。

②指导朗读:它像一位1300多岁的老爷爷,见到它你心情怎样?(板书:古老)

▲设计奇特。汇报第二自然段学习体会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赵州桥设计之雄伟、坚固,从而感受它的神。

①随机出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②自由读一读,说说赵州桥神在哪儿?

③学生交流,品词析句,指导朗读。重点抓住全部、没有桥墩、横跨、37米多宽等重要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a指名试读。b评价促读。c师生合作朗读。

▲图案美观。

汇报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体会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图案栩栩如生的特点。

①文中描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

②从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入手,启迪学生思考: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龙活了?(缠绕、抵、望、戏)

③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④指导个性化朗读。你最喜欢哪一种图案?把它读出来。(在评读中加深学生的独特体验)

⑤引导想象: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在栏板上雕刻怎样的龙呢?

四、回归整体,夸夸赵州桥。

赵州桥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它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学到这儿,你想怎么夸夸赵州桥呢?

五、布置作业,宣布下课。

1.想一想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

2.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3.搜集赵州桥的其它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1.屏幕出示词语。

2.男女生赛读。

3.抄写词语。

①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

②教师范写。

③选择自己认为较难写的词在作业本上写。

④展示、赏析、评议。

二、复述课文,发现作者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不要求全面,尊重学生个人的感悟)。课文主要抓住赵州桥的哪几个特点来写的?

(一)认识过渡句。

1.数一数。这句话共有几个字?引导学生感受它语言简洁,但表达清楚。

2.比一比。如果把这句话换成另外一句话,你觉得好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过渡句的妙用。

a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b这座桥不但美观,而且坚固。

3.读一读。通过读再次感受过渡句的好处。

(二)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

1.读第二段,想想这一段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围绕这句话,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3.训练迁移。(选择其中的一句话,把它写具体)

①操场上真热闹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园真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积累语言,背诵喜欢的内容。

1.你喜欢什么内容?(内化课文内容和语言)

2.你想怎样把它更快地背下来?(交流背诵方法)

3.小组比赛背诵。

四、作业。

寻访家乡的古建筑,了解它的历史价值,并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赵州桥

雄伟

古老坚固

美观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蚕生长的整个过程及生长过程的几次变化。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变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介绍,导入新课

1.出示"蚕"的图画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新朋友,是什么呀?(蚕)

2.出示生字“蚕”。 板书:蚕(强调平舌音)。

请小朋友把这个字的音读准。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3.谁见过蚕?能指着图来介绍一下吗?

4.从字形看,蚕是“天下第一虫”,那它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它吐出的蚕丝织成美丽的丝绸,做成围巾、衣服……)

5.古时候的人们把蚕称作“天虫”,蚕能吐丝结茧织成美丽的丝巾。蚕儿是个宝,蚕结的茧,可以缫丝,织绸,还可以入药。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丝绸就已卖到国外,丝绸是我国的骄傲。

我们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宝宝",而这里小作者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姑娘”。谁亲切叫它一声?(指名读)(出示文中蚕姑娘)

6.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显示课题,读题)蚕姑娘。

二、练读检查,读通课文

1.按要求练读课文。

⑴ 第一遍自己大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圈出生字,并把生字多读几遍。

⑵ 第二遍与同桌按自然段轮读,同时指出对方读得错误或不流利的地方,并练习改正。

⑶ 第三遍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读一遍,互评:读得正确、流利的打“★”。

2.检查自读情况。

⑴ 出示文中去拼音的生字、词语,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卵)

⑵ 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师评价。

⑶ 指名一学生读第二、三自然段,自我评价。

⑷ 指名一排学生读第四、五自然段,学生评价。

⑸ 男小朋友齐读第六、七自然段,女小朋友评价。

三、初步理清课文内容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蚕姑娘的一生变化,蚕姑娘一生会经历哪几个不同的阶段?“蚕卵、蚕、蚕茧、蛾”怎样排序?

2.找出各个阶段的段落:卵——1自然段 蚕——2-5自然段

茧——6自然段 蛾——7自然段

3.齐读全文。

4.试填课文内容。

四、学习记忆,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蚕 姑 娘 桑 旧 换 胖 盖 响

2.共享记字好方法。

⑴ 比较法:响——向

⑵ 猜谜法:15天——胖(15天为半个月)

24小时——旧(24小时为一日)

上面的“羊”没尾,下面的“血”没辙——盖

[3] 部件法:蚕姑娘

3.田字格内范写“胖”、“响”“旧”“盖”,“蚕姑娘”,学生书空。

4.习字册上描红、临写生字。

五、小结

蚕姑娘从卵转变为茧再转变为蛾,它们是怎样渐渐变化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巩固练习。

1.熟读课文。

2.给生字扩词找朋友。

3.抄写生字。

七、板书设计 2.蚕姑娘

卵 蚕 茧 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蚕姑娘一课,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还了解到蚕姑娘一共要经历四个阶段的变化:卵——蚕——茧——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蚕结茧前的生长变化过程。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指名答:你知道了关于(蚕姑娘的)什么?

(蚕姑娘是在春天天气暖洋洋的时候从蚕蛹里钻出来的。)表扬会读书的孩子。

过渡:刚从蚕蛹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你怎么知道的?

三、学习课文的第2—5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次变化

1.我们先来看看她的第一次变化吧!请大家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

2.读书,就要好好地读,读通,读懂,有耐心地读,再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次用默读的方法,并动动手,把第二自然段中描写蚕姑娘动作的词语圈起来。(出示课件文字:成长过程)

指名答。(板书:吃 睡 脱 醒)

3.睡前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课件文字:睡前的样子)而当它美美地吃了几天桑叶,尽情地睡了一觉后,却变成了黄姑娘。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变化?(神奇的,有意思的……)

指导朗读,齐读。

4.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背一背第二自然段吗?

出示课件:( )的蚕姑娘,吃了( ),就睡在( ),( ),脱下( )。醒了,醒了,变成( )。

5.蚕不吃不动,这种睡叫“蚕眠”我们叫它头眠,后面的三次分别叫二眠、三眠、大眠。

(二)学习第二、三、四次。

1.过渡:瞧,蚕姑娘的睡眠这样有趣,那么二眠、三眠、大眠 与头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继续学习就知道了。

四人小组同学合作学习:

2. 自由读课文3、4、5三个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比一比,有什么一样,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3. 汇报:

一样的地方:都是吃 睡 脱 醒这几个变化的过程

不一样的:分别变成白姑娘、一天天发胖、一天天发亮 板书

师:蚕姑娘脱下黑的、黄的旧衣裳,换上了嫩白的新衣裳,一天变得漂亮起来,心情怎么样?越来越高兴。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4.指导背诵。

师:细心的孩子会发现,3 4 5 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心再细一点,你还会发现,这其中个别的词语发生了变化。

(1) 出示比较。就睡在蚕床上。又睡在蚕床上。为什么不用“就”而用“又”?举例说明

(2)指导背诵

师过渡:睡了四回的蚕姑娘终于睡足了,他要干吗了?指名读第六段。

五、学习第6段。

1.原来他要到蚕山上吐丝结茧了。(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⑴看课件理解“蚕山”。

⑵右边图片上画的是什么,(茧子,还可以说蚕姑娘盖的新房。)

新房子盖好了,这可是蚕姑娘经历多少个日日夜夜辛勤劳作地结果呀!你能读好这一个自然段吗?

2.指导朗读,重点读好“成了、成了”。

六、学习第7段。

1.字句:茧子里头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

“开了窗”是什么意思?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出示出示图,师补充介绍:

蛾姑娘从茧子里钻出来后把卵产在蚕纸上,产完卵就死去了。它产的卵在来年春天天气暖洋洋的时候再次从蚕卵里钻出姑娘,然后再次经历这样一个结茧、产卵的过程,继续着他的奉献。

春蚕虽然只有不到两个月短暂的生命,但因为它奉献的精神,李商隐的《无题》中这样赞美它,春蚕到死丝方尽,你有没有被春蚕这种奉献的精神感动呢?把你的感受带到课文的朗读当中,书捧起,齐读,注意指导读书姿势。

七、朗读全文。

八、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换 桑

2.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3.教师范写生字,学生练习写字。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 抄写课文词语。

板书设计:

2.蚕姑娘

卵 —— 蚕 —— 茧 —— 蛾

又黑又小 又黄又瘦 又白又嫩 又白又胖

(吃 睡 脱 醒 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