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由四篇课文组成:《说勤奋》、《李时珍夜宿古寺》、《维生素C的故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如何通过这四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熏陶?在研读文本,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烈感受到,教一篇课文眼光绝不能只盯着这一课,课文学习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驾文本之舟驶入孩子们的生活: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二、教材文本解读
学生要达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二学段的阅读阶段目标,并为第三学段的学习打下基础。按照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阶段目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四个方面:
1.学习默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文章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文章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读教材,可以看出本单元四篇课文后的练习都围绕着上述目标。《说勤奋》课后练习4“抄写句子,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为的是训练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后练习5“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既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暗示着说理文的一般写法。《李时珍夜宿古寺》课后练习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维生素C的故事》课后4“默读课文,说说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后练习5“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这些练习设计的目标无不指向学生朗读、复述、默读能力的培养,并由此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后练习4“找出课文中加引号的词语,说一说这些词语为什么要加引号”其实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变化,进而体会引号的用法。《李时珍夜宿古寺》课后还要求学生用上课文中的`一组词语练习“说一段话,描写夜景”,这是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看得出,这样的安排头绪简单,重点突出,方便教师教,也方便学生学,语文阅读实践落在了实处。
三、本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能说出课文中关键词句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
2.抄写、听写词语,用词语说话,积累语言。
3.通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4.通过对语言的理解、感悟,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对理想、成功、勤奋,有初步的感受和体验。
四、教学理念: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五、教学措施:
1.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2.走进文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要注意的是,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应该以读为本,在反复的朗读、默读中理解感悟。
3.适当教给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本单元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适当教给学生一些理解句子的方法,如联系背景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抓住关键词理解等。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尝试让学生提出问题。
六、课时安排:
每节课二课时,作文一课时,单元练习1课时。共10课时。
16、说勤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的意思。
养成教育训练点:
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做任何事情都要下苦功夫的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简介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
2.师板书“勤奋”,学生齐读“勤奋”一词,说说自己的理解,并为它找近义词。
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请生读(正音:qín)。
3.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
二、初读感知,理清文路
1.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先拼读生字。注意翘舌音、前鼻音。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说勤奋》一课,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
指名说。
3.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生齐读以上两句话。
4.默读,思考:课文又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最后又讲了什么?
交流,并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文,画出中心句,并齐读。
理解第一句:生读,这里的“桥梁”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换一种说法可以怎么说?
2.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比喻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鲜花”是指获得的成就或成果,“汗水和心血”是指付出的辛勤劳动。)
比较: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四、学习事例
学习司马光的例子
(1)出示句子: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抓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词,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2)出示句子: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警枕”的理解,进而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齐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3)齐读本段
(4)小结。再读句子:“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5)总结学法
五、指导生字的书写:“枕”、“惯”。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
2.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运用前一段的学法自学童第周的事例。
1.回忆前一段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2.交流:童第周的故事又说明了什么?童第周的“鲜花”是什么?他又是怎样取得成功的?
3.齐读“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并理解“勤能补拙”的意思,说说童第周的“拙”的表现在哪里?他是怎样做到“勤能补拙”的?
4.生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毫不气馁”“名列前茅”等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5.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比较异同。
再读句子:“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6.小结: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本段主要写什么?
2.这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全文
五、延伸与拓展
1.请看几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无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生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2.小结: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3.生齐读名言
六、课外收集中外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和名言。
板书:
说勤奋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汗水和心血→鲜花
司马光(天资聪明)滚瓜烂熟警枕→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基础差)毫不气馁→完成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文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
4、品读第一、二部分,感受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本书吗?(出示:《本草纲目》图,并板书:《本草纲目》)。这部《本草》是一部药物著作,但原先并不完善,存在很多错误,于是,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本药物书,纠正那些错误。经过二十七年的时间,李时珍终于完成了。一起看看它的影响力(出示:著作简介)
3、这就是著作的作者——李时珍(出示图像、板书:李时珍)
4、通过课前的预习,你们对李时珍了解多少呢?(学生简介,教师再出示李时珍的简介)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李时珍在创造本草纲目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板书:夜宿古寺)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学生质疑: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
6、那么就请大家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收获
(出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上小节号,并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二、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情况
①谁来读读这些词?
出示:
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药材师徒
灰尘断垣残壁青苔破庙
呃逆生嚼涎滑生嚼无涎
2、指名回答分段(为了察访药材而一心赶路,所以错过了客店)
3、那现在谁能说一说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吗?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出示第一自然段
重点理解感悟“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好几个月”,体会李时珍吃苦耐劳的精神。
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从哪儿看出来的?(出示第七自然段)指名读
他为什么说,在破庙例过夜要比住在家里苦多了呢?(指名说)
出示第四自然段:
学生交流,重点体会“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
指导朗读,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
教师板书:住破庙
2、除了住得苦,你还感觉他有什么苦?(学生交流)
教师板书:喝泉水、吃干粮
指导朗读
面对这些磨难,李时珍是怎么看的呢?出示李时珍和徒弟的对话。
指名学生分角色读
重点体会“长年累月”并板书,让学生想象李时珍这么多年是怎么过来的。
(教师可出示冬天、夏天的图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发挥想象)再指名学生想象说
这么多年,他都挺过来了,当遇到哪些困难的时候,是什么想法支持他坚持下来呢?(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指名朗读这句话
分角色朗读
再次感受他的伟大(读“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板书:万民得福值得
再指名读这句话,齐读
他认为一人苦,而使万民得福,值得(板书)
四、想象拓展
此时,瞻仰着他的像,你想说些什么呢?
四、作业
1、生字描红
2、课后第四题:分段、写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通过重点词句,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李时珍的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啊?(指名学生说)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为百姓经历生活上的困苦已让我们对李时珍生起敬佩之情,然而更让我们感动的却不止这些。
默读第8-13自然段,画下让你感动之处,在旁边写出你感动的原因。
2、交流。
“庞宪,趁着大好……记下来吧。”(放弃自己休息,在月光下记录)出示他在月光下记录的图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若有所悟。”
李时珍为什么要尝药?指导朗读
尝药会存在怎样的危险?想象,并指名说
从这几句话中,你读懂了李时珍的内心了吗?指名学生说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但李时珍还在认真辨别着,记录着。(天已晚,李时珍依旧没有放弃工作)
3、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上列句子。
三、拓展说话
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这个故事(朗读课题),仅仅是发生在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中的一个故事,你还了解他的哪些故事?(指名一两个学生说)
2、正是由于李时珍这种不畏艰辛,认真踏实的作风,才发现了很多有用的中药,例如课文讲到的:
忍冬花初开时,……消暑解寒。
胭脂草……治虫咬伤。
刀豆子……治呃逆。
鸡肠草……
3、你还知道哪些中药?说说它的药效!
4、中国医药学的史册上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世界医药学的史册上也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出示图片)
四、总结课文
让我们永远记着这位为了人民,行程一万余里,倾注毕生心血和精力,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完成医学著作《本草纲目》的李时珍(齐读)!
五、作业
板书设计: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住破庙
一人苦喝泉水
吃干粮万民得福值得
长年累月
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踏实
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安静的神奇之处,感悟盲童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的重点: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请同学回忆校园春景图,说说大家是通过什么来感受这明媚的春光的?
2、体验盲人的黑暗。(请同学闭上眼睛,想想假如自己失去了光明,会有怎样的感受?)
3、生交流感受后揭题
师: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假如我们失去了光明,我们就看不见美丽的校园,看不见敬爱的老师和同学,更看不见色彩斑斓的春天,我们的眼前将永远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可是,有个8岁的盲女孩,她 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她眼中的春天依然是多姿多彩的,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去认识这个盲女孩。
板书课题:触摸春天
4、读题,理解"触摸"后再读题。
5、质疑。
二、合作交流
(一)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词语。
2、思考,课文写了谁用什么触摸春天?你认为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交流:
1、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2、说说你眼中的安静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安静是神奇的女孩。)
(二)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安静的神奇体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到让你的心灵怦然一动的地方划划点点,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同桌交流自学情况。
过渡:在这个春天的早晨,你看到了哪些神奇的镜头?
三、品读感悟
重点句子一:
"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1、生所说自己的体会。
2、找个学生蒙上眼睛,从后面走到前面,大家说说这个同学走路时的样子,然后读好这个句子。
3、师:同学们,安静为什么能走得那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4、出示:"安静整体在花香中流连。"理解"流连",说说为什么?(热爱生活)
5、读第二自然段,用读把春天的美丽景色告诉安静。
6、小结:安静就是这样爱生活,才能够在花园里神奇般地穿梭!
重点句子二: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1、生说说从哪里看出安静的神奇?
2、出示句子,比较: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A 自由读句子,体会这两句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B 带着自己的感觉(惊讶、赞叹等语气)读第二句。
3、小结:多么爱生活的安静啊,竟然能准确地伸向月季花,真是一个奇迹!
重点句子三: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挣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1、生谈体会
2、师:同学们,一个盲童居然能抓住一只蝴蝶,你们觉得怎么样? 请你通过朗读把你的这种心情表现出来--自由读--齐读
3、师:同学们,安静是个盲童,她是凭什么抓住这只睁着眼睛的蝴蝶的?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神奇的灵性"。
5、师归纳引读:
这灵性来自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当她抓住蝴蝶的那一刻是多么高兴啊,读……
安静抓住的不是静静开放的花朵,而是扑腾翅膀的蝴蝶,多么激动人心啊,再读……
6、师:同学们相信这个奇迹的发生吗?让我们来听听盲人海伦凯勒的切身体会吧。
出示:"我是个盲人,但是我光凭触觉就能发现数以百计的有趣的东西。我能摸出树叶精巧的图形,或者松树凹凸不平的硬皮。在春天,我感觉到花朵美妙的丝绒般的质地。如果我幸运的话,在我把手轻轻地放在小树上时,还能偶然感到小鸟在枝头讴歌时所引起的欢乐的颤动。"
7、小结:上天是公平的,他使你失去视觉,便会让你的嗅觉和触觉非常灵敏,安静虽然不能用眼睛看春天,却会用心灵触摸春天,她就是这样 一个神奇的女孩。
重点句子四:
"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1、师:自己读读,想想,这句话中哪些描写感受到了安静的神奇?"张望"这个词放这里有问题吗?
2、指名读。
师:同学们,安静是个盲童,她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她会张望些什么呢?
3、语言训练:安静仰着头张望着,她望到了……望到了……望到……了。
4、配乐读上面研读的四句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
师:这是一个多么爱生活的女孩,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女孩!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创造奇迹的还有许多人。教师讲述:
(1)海伦凯勒: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的女性,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
张海迪姐姐:身体高位疾瘫,却会说四个国家的语言。
(2)21位聋哑姑娘: 平均年龄才17岁,却在20xx年的春节晚会上为全国的观众朋友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千手观音》。
(3)少年指挥家舟舟:加减法只会算一位数,却用一根小小的指挥棒挥出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
(4)培智学校的两男孩:刚从北京领回了第二届全国听障儿童才艺绘画大赛优秀奖。
(5)许村青年周月峰:5岁失去双臂,却成为我省第一位残疾人博士研究生。
师:听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有感而发,自由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一人,他们都有权利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出光和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生活中我们要像他们那样珍惜生命。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们同作者一样感动,感动安静创造的奇迹,我想,我们一定有很多的话想说,或者你想对安静说点什么,或者你想对作者说点什么,或者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或者你想对家人、朋友、同学说点什么,那么,就拿起笔,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篇3
【课标要求】
1、识字与写字?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生字,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本单元生字、词语,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阅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3、习作读懂习作要求,解决两个问题:写什么,怎样写?
4、口语交际?能用普通话交谈。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读本单元的生字词语,并能正确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通过对语言的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发展性目标
1、充分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教学内容分析】:
第五组课文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包括两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编者精心地挑选文章,三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户。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写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本单元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写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解决措施与教法建议】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3、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收集本单元的资料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课时划分】:
《《长城》 2课时
《颐和园》 2课时
《秦兵马俑》 1课时
《语文园地五》 4课时
共9课时
【问题研讨】
1、如何将理解课文内容与品味语言领悟写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认识事物的同时,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如何引导学生将作者的表达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
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 “盘旋、城砖、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重点词句的出示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象怎样?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找出相对应的插图。
学生朗读课文。
2、师生交流:
第1自然段:远看长城,蜿蜒盘旋,如同长龙。(第一幅图)
第2自然段:近看长城高大坚固。(第二幅图)
第3自然段:由长城联想到我国古代伟大的劳动人民。
第4自然段: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再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认读生字。
2、用横线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它们。
3、重点点拨:垛口、瞭望口、射口等词语。
4、写字:
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进行书写。
五、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准确、通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以其自身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你能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
学生交流。(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板书: 长城 气魄雄伟
伟大奇迹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指生读,齐读。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看看那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长城气魄雄伟?
(1)学生朗读课文后交流汇报:
长:像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
宽:城墙顶上平整得像马路 ,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高大坚固:城墙外沿的垛子有两米多高,长城用巨大条石和城砖筑成……
作用: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每隔三百多米就有城台,打仗时……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鼓励学生从所搜集的资料中选择相应内容进行补充。
(2)朗读课文,读出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生读第一自然段。
(3)观察插图
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以小导游的身份,试着介绍长城的雄伟气势。
学生在全班介绍,学生互动评价。
2、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长城仅仅因为它的雄伟气魄就被称为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吗?你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出其他原因吗?
生交流句子。
师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学生朗读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血汗”,补充资料,结合《孟姜女寻夫》的故事及当时的劳动条件,体会劳动的艰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生读。
师:让我们包含着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
三、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整合认识,感悟情感。)
2、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四、课后延伸:
1、抄写课后生词。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五、板书:
17.、长城
气魄雄伟
伟大的奇迹
血汗与智慧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