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教学设计方案

2025/11/04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燕子过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复杂的会话”,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与文本、老师、同学及环境的对话过程。本设计试图变传统语文教学片面强调教师、课文的单因素为强调教师、学生、课本、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使语文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使课文的教育性、审美性在学生完全自觉的情形下产生。

教学目标

1闭莆毡究10个生字的音、形,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2备形蜓嘧庸海的辛苦和艰难,对燕子产生喜爱、敬佩之情。

课前准备

1庇胮owerpoint制成的有关燕子的各种图片、文学作品、生活习性介绍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一。

2庇肁uthorware制成的有关大海及表现燕子过海辛苦、艰难的多媒体课件二。

教学过程

课前

播放课件一。

评点课前休息时间内播放课件一,让学生在轻松、随意的浏览过程中,捕捉有关燕子的背景知识,酝酿对燕子的喜爱之情,为下面的学习做认识、态度、情感上的铺垫。

一、谈话揭题(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倍链视铩

2卑涯闳衔最难记住的一个词语在本子上写二遍。

3绷废啊#ㄑ∽匝生预习作业)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并由出题者批改。

4倍量挝摹#ㄑ生自由选择段落朗读)

评点有效的预习过程应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因此预习应具有开放性,学生预习时设计的字词练习,既是对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充分肯定,更是体现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的过程。

三、整体感知课文

听课文录音,交流:你觉得燕子过海____________。(辛苦、艰难)(板书)

四、学习第一、二段

(一)理解燕子过海的艰辛。

1毖嘧庸海为什么那样辛苦、艰难呢?读课文的第一、二段,找原因。

2毖生自学,小组交流。

3毖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

板块一:诵读“海有多大,天边水,水边天,望也望不到边。”

(1)体会并读出海的大。

(2)领悟通过对大海的描写,

反映燕子过海的.艰辛。

板块二:诵读“他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去,在海上不分昼夜地飞呀飞。”

(1)领悟并读出句中蕴涵着的燕子过海时气候之复杂、路程之遥远、时间之漫长的艰辛。

(2)借助个人经验及课件二,想像燕子过海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带着想像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困难继续诵读句子。

评点诵读是达成“对话”的一种途径。因此,这里安排了板块式而非线性教学,同时十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课文上有的,引导学生读深读透,读出自己的理解;课文上没有的,鼓励学生调动原有经验大胆想像,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知“燕子过海是那样辛苦、艰难”。

(二)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

1蹦阍敢庾约阂渤晌一只坚强、勇敢的小燕子,在海上不停地飞呀飞吗?

师:秋天来了,天气凉了,小燕子依依不舍地向我们告别,勇敢地起飞了。(学生表演)(演示课件二)2北硌葜校师生对话,老师追问燕子飞越海上时的感受,并及时鼓励。

如:“啊,海上所有的小燕子,请你们来告诉老师:海上没有休息的地方,你们害怕吗?”

3北硌莺螅交流体会:现在你们对小燕子除了喜爱,还多了些什么呢?

4比梦颐腔匙啪磁逯情,一起来读课文第一、二段。

评点在特定情境中表演,在表演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本环节通过教师动情的语言,学生真实的表演,感人的音乐、画面等情境的创设,把课本上的平面、一维的语言变成一种“立体的交响”,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其中隐含的生命价值。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通全文,整体感知全文。

2.认识并理解词语,荷叶,小水珠,摇篮,亮晶晶,挺机坪,透明,翅膀,蹲在,笑嘻嘻等词。

3.写两个字,是,朵。

教学准备

课件词语卡片有词语卡片的信封玻璃瓶尼龙纸

教学过程

1.揭题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你能说说这荷花怎么样?(用上荷叶说话)。板书荷叶圆圆。

2.初读全文

师:这么美的一池荷叶引来了许多的伙伴,听听都有些谁。

听范读。

根据学生发言板贴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回答完毕后,出示。课件小动物。

师:可爱吗?我们一起来招呼招呼他们吧?指名,齐读。

师:自个儿大声读读课文,不会读的地方多读几次,想想还知道些什么?

3.读通课文,学习词语

指名试读。每一段2至4人,相机贴出词卡亮晶晶,停机坪,透明,翅膀,蹲,笑嘻嘻。

师:我们能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相机板贴。

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摇篮停机坪歌台凉台

师:我们来认认黑板上这些词好吗?

小朋友齐声轻声读,男女生分开读,开火车读。

师:我让这些词回到课文中,并且都去掉了拼音,考考你们会读了吗?

学生自个儿轻声读。

师:想想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开火车读。

根据学生回答在词语卡片打上问号。

师:小朋友这么多疑问,哪些小朋友们已经弄明白了。

重点理解:透明,停机坪,蹲,摇篮,笑嘻嘻

师把学生已经理解的词拿下,师:还有些问题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师:信封里是这节课学的词,同桌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如果你的同桌不会,就教他。

4.写字:范写,学生书空,教师范写。

学生写字。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三个特色:

1.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时,能够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每篇课文都是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每篇课文都是一块美玉,阅读时最忌零打碎打,整体感知全文才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整体感知也是为仔细分析,品位部分重点词句段,做下铺垫。

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体现在:看图说话,读书质疑,读中解疑。

2.从以读为本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读得充分,读得有目的。《语文课程标准》上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能以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不是纯理性机械的'分析。我常常这样问学生,你能看图说说荷花的样子吗?读了课文,你有不懂的地方吗?会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我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把握不准确,课堂生成没有充分发挥水平。以至学生的质疑只是为了质疑,使这一环节走过场了,没有为课堂提供方向。

在安排学生读时,齐读过多,个别读太少,没有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特色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四册数学课本第15页的例3及练习三的4-6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学具盒。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

去哪里春游?(学生畅所欲言)

2、出示课件:春游租船问题的情境图(不显

示解决问题的办法)(配音:噢!春游啦!)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什么信息?(师可提示: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去哪儿春游?碰到什么问题? )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课伊始,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新理念。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课件显示:春游的场面)

重点突出(租船处有24人租船,每条船限乘4人)。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到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交流)

师:你还有什么办法?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除法我们还没学?”

在这里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欣赏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你真是太棒了,你学会了预习,并应用,老师真佩服你。

(3、师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 ,就需要6条船。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他们有事儿要请我们帮忙,你们愿意吗?

1、第15页的做一做

(呈现一幅小动物准备就餐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师:图中的小动物在做什么?

师: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师:“你帮小熊分分看。”

请小朋友帮小熊分筷子,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一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的。

2、练习三的第4-6题

第4题(课件出示分萝卜的情境图。)

及时抓住学生学习的闪光点,赏识学生,让学生获得高峰体验。

设计帮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可获得什么信息和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香蕉)

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把18个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方法。

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用15个方木块(1)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 )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如: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

2、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六、总结

师:谁能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今天我们用我们上节课学到的平均分的方法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会用到数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我们都能很好的解决。

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思维,大胆探究,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课后小结: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春游情境、分筷子、分萝卜、分香蕉的问题编成小朋友喜欢的故事,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掌握数学。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理念,本课的开始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租船问题,先让学生小组探讨如何租船的方法,然后分享交流,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体现策略多样化。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理解我们为什么要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CAI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

3.简介紫丁香,学生边听边看画面。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全文,学生边听边看录像。

2.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学生质疑。

三、全心品读,体会情感

(一)学习12小节

1.默读。

2.说说读完后体会到了什么?

3.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4.自由练读,指名读,议读,评读。

(二)学习35小节

过渡: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儿的呢?

1.出示学习建议。

2.小组合作学习。

找出写紫丁香怎样和老师做伴儿的句子做上记号,读一读,互相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①绿叶儿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您唱歌。

想像它在唱什么歌?理解疲倦一词的意思。

②满树盛开的小花,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

理解挂牵一词的意思。回顾生活体验,想想老师是怎样关心我们的.。

③夜深了,紫丁香还会怎样陪伴老师?怎样理解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

4.指导朗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三)小结:同学们为什么要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四、总结全文

1.回顾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想对自己的老师说些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再写在小绿叶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