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中国在梁庄读书心得

2025/11/05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中国在梁庄读书心得(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在梁庄读书心得 篇1

《中国在梁庄》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记述了河南穰县梁庄近30年来的变迁,以近似纪实手法呈现了梁庄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流于“形式”农民工问题”“农村文化道德危机”等问题。

《中国在梁庄》一书共分八章,通过一个个作者熟知的乡民的口述,分别落实到“蓬勃的废墟村庄”,“今天的救救孩子”,“离乡出走的理想青年”,“守在土地上的成年闰土”,“被围困的乡村政治”,“农民的新道理之忧”,“乡村的未来梦想”等问题上,所有的这些汇集了梁庄的现状,传达出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

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梁庄的留守老人芝婶也明白“现在虽然出门打工致富,但是小孩教育成问题。农村的教育素质更低,年轻娃儿们出门跑,不管自己娃们,爷奶们只能管吃饱穿暖,不会教育,那些数学题根本不会解决。老人们知道孙子长期留在自己的身边,给孩子带来父子女分离,家庭割裂,情感伤害等心理问题,但面对忙于在外奔波的子女,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芝婶奶奶也只能用“那有啥门,大家都是这样子”来冲淡这一切的痛苦。留守儿童不只是梁庄才存在,大部分的乡村都存在这一社会问题。面对一个如此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一两个方案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

但是我们社会可以试着步步推进。解决这一问题,如加快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大量外流的农民工返回家乡,这样家长在发展家庭经济的情况下,可以照顾,教育子女,充分发挥家庭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在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全社会共同努力,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就业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留守儿童入城难的问题。

在农村里,照顾孩子都是老人的任务。老人没有劳动力基本上带孩子都是年老的一份工作。老人们的思想十分落后,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带大了就足够了。但他们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情况是怎样。孩子学习上不能教导他们,在发育期间的.基本需求也不知道。所以说留守老人对于现代来说是一个十分大的危机。

农民工到外面打工,把家庭都掉下了,对于未来的发展,我觉得这会是一个十分可悲的事情。农民为了生活不断往外跑,但却很少时间与孩子们相处,这很容易会现成一个潜移默化的分离状况。但不到外面打工却不能把基本的生活需要解决,所以在中国最哭的是农民,最悲的也是农民。尽管如此,但所有的农民工都会一个共同的思想虽然身在城市,但永远都是异乡人——“城市不是我的家,我们终归还是要回去的。

有人说过,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村出来的。在作者的叙述中,有着身为一个观察者的平实、清醒、客观,却又时刻让人感受到其中所饱含的对与故土的深情与眷恋。这份纪实文本,从社会学角度看,可能不够高屋建瓴。然而,它确实如此鲜活,如此具体。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沉痛的现实,让每个读这本书的人,都会在心中自问:为何我们的农村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这就是中国农村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正如书上所说: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重庆,有些中国在西北,有些中国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梁庄。

中国在梁庄读书心得 篇2

怀着困惑、犹疑、欣喜、伤感交织的情感读完《中国在梁庄》一书。合上书本那刻,肖邦的钢琴曲在书房流转萦回,凉风从敞开的窗子灌入,雪白的窗纱随风飘动。我的思索随风越飘越远,飘过山川,飘过溪谷,飘过草原,飘落在故乡的河流……是的,作者梁鸿笔下的梁庄,让我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形象,也唤醒我对故乡的回忆与留恋。此刻,我有淡淡的忧伤。我知道童年的时光、故乡的岁月,那些日子,再也回不去了。而我现在能做的,仅仅只是通过文字,把它记录下来。为我日后回忆的时候,帮助我暂时回到过去或者留住往昔,帮助我“挣扎着反抗时间”,有机会重新爬上“美好岁月的山坡”,看万物在各自的世界里尽情尽性,自由生长。

《中国在梁庄》这是一部“田野调查”式的纪实作品。本书重点关注农民与土地、留守儿童、老人赡养、乡村政治、农村道德、教育、村里姓氏、宗族关系、家族成员、房屋状态、个人去向、婚姻生育等问题,作者用了5个月的时间,以访谈、调查的形式,行走在乡村与各色人物交谈,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质朴的'文字,使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慢慢浮出历史的地表。由此透视当代社会变迁中乡村的情感心理、文化状况和物理形态、中国当代的政治经济改革、现代性追求与中国乡村之间的关系。一个村庄如何衰败、更新、离散、重组?这些变化中间有哪些与现在、未来相联系?哪些是已经毁灭就永远不会再有,但对我们民族来说又非常重要的东西?

在书中,作者并没有形成一些结论性的东西,但是字里行间,却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一些观点:她否认乡村已经完全沦陷,但却又接受乡村已经千疮百孔的事实;她不认为农民的处境已经到了最艰难的地步,但又认同整个社会最多的问题又集中的农民和乡村那里。作者认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只是原始积累的提供者,只是廉价劳动力的输出者,却不是真正的获益者。它为城市提供生活必须的农产品,提供建设和发展必须的劳动力,成就了后者的飞速壮大和发展。然而由于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对从村的反哺却微乎其微。农民在城里辛苦劳累,却无法融入到城市中,是永远的异乡人——“城市不是我的家,我们终归还是要回去的。”;他们攒钱回乡,盖起了新房,但房子是空的,一年也没有几天住在里面;夫妻两地分居,使子女缺乏家长管教,家庭是不完整,农村劳动力匮乏,乡村政治建设遇冷,儿童入学率降低……这一系列问题,又使得农村更加落魄、荒凉。我们所看到的经济腾飞的背后、城市繁华的背后、哪些喜人数据的数据背后,是用无数个消失了的村庄换来的。正如作者所言,“中国人在20世纪完成的,不过是一个产业资本从形成到过剩的历史进程;而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完成的,则是一个金融资本因产业过剩而异化,并且必然走向过剩的历史进程。梁庄,只是最近三十年“被”消灭的40万个村庄的缩影。”这就是中国农村的现状,发人深省。

梁庄的所有这些问题,在生养我的西岸村同样存在。

西岸村在九十年代中期,村子里常住人口多达两千余人,是乡里人气最旺盛的村庄。每天天还没有亮,村子就被从各家各户的厨房里传出碗盆清洗的声音、孩子的哭闹声中惊醒,开始新的一天。

早饭吃过过后,年轻人外出工作,老人缝补煮洗,孩子们成群结队游玩。村子逐渐回复平静。夏日的夜晚,村子里的人吃完晚饭后,习惯性地从自家拿着凳子,到村头的晒场上来乘凉。大家大声聊天,谈论各种话题,好不热闹。一些精力旺盛的孩子结伴玩耍,稍微年幼的,在父母的怀抱中入睡。深夜的时候,逐渐有人回去,但是依旧有人躺在腾长椅子上休憩。生活简易纯朴。

村子后山下,有一条河流。河流清澈见底。各种各样的鱼游玩其中。清晨,村里的年轻人挑着水桶到河里装水,女人们提着衣物、瓜果蔬菜到河边清洗。傍晚,河流变成了亲子沐浴场,父亲们带着自家孩子到河里戏水、捉鱼。欢声笑语,一片和谐的景象。而这样的好景不长,大概是我上高中那年,乡里引进了几个项目,工厂依山而建,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里。河流一旁的土地也被镇府征去搞开发。童年时的河流,如今已经变得狭窄不已,河面上流淌着各种垃圾,白色塑料袋,苍蝇在上面飞来飞去,发出难闻的气味。经过桥面的人神色冷淡,脚步加快,一些年轻时尚的男女则捂着鼻子,匆匆而过。

我回了一趟西岸村,青砖黑瓦老宅子,承载着我整个天真无邪、快乐幸福的童年时光。可现如今,老宅子里的六间房子已有三间坍塌,院里杂草丛生,堂屋的大梁不见踪影,房顶的瓦片被人揭走……远远看去,老宅如同风烛残年的老妇,命数将尽。我瞬间明白了,十年前当家人举家搬迁到镇上时,当我提着笔杆子进城时,老宅子的使命已经完成,属于它的辉煌时光已过去,而昔日那些属于我的欢乐时光同样也过去。

著名学者熊培云曰“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故乡。”落叶归根是每个游子最终的心愿,当众多的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个个的消失时,当很多人已经找不到自己的故乡时,作为一个有故乡的人,我想我是幸运的。当然,我知道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随着县城扩建步伐的加快,故乡也终将难逃消失的命运。但纵然它已经面目全非,我最终也会回到那块土地上,回到那个灵魂的归处。

中国在梁庄读书心得 篇3

梁鸿以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态度与执念,深入自己的家乡,做以客观真实的调查,书之平易朴实的语言,用中国在梁庄的形象和缩影,映射了整个中国乡村的现状。展书,我们既可随着她步履行走,随着她的眼晴观察,她用心灵感受的大地,让我们观书即以行走在真实的乡村。一本普通的薄薄的《中国在梁庄》她娓娓道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进城的农民工、隔代教育、亲情缺失、乡村政治、生态与发展、新农村之“新”等等乡村一系列问题,给予我们强烈的心灵震动,与时代产生共鸣。迷失在现代的我们,应该感谢梁鸿,她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形象,也道出了农村人的心声。

《中国在梁庄》梁鸿书之以八章:“我的故乡是梁庄”、“蓬勃的“废墟村庄”、“今天的“救救孩子”、“离乡出走的理想青年”、“守在土地上的成年闰土”、“守在土地上的成年闰土”、“被围困的乡村政治”、“农村的‘新道德’之忧”、“乡村的未来梦想”忠实的记录了一次次的访谈,没有任何的弄虚作假,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借助于录音笔,用她的脚步行走在乡村和各色人物交谈,平和的记录自己家乡的现状,映射出了中国无数个相似的村庄。

和众多读者感触的一样,梁庄真的只是被消灭的40万个村庄的缩影,感觉我的家乡境况和书中写的没有多大差别。虽说父母在我三岁时就举家搬离去了县城,但是每年的寒暑假我是必要回老家的,因为老家里还住着与我流着同样血液的亲人。对于家乡,因为每年回去几次,会去倒是待在奶奶叔叔家多,大概也是很少出去的缘故,在我的感觉中,老觉得家乡没什么变化,但对于故乡的生活状况,总体来说我觉得是越来越好了。但细细想来,对于自己家乡的土地、树木、水塘、河流、建筑、房屋等等难道真的没有变化么?我的故乡其实也存在着类似梁庄的问题,我慢慢回忆、细细感受对于自己家乡,发现自己一直没去注意的.乡景与十年前记忆中的乡景真的有着天壤之别:童年时代看到的水塘是干净的,当时清晨奶奶就会在那里洗着衣服,现在却变得浑浊的了,成了蚊虫的滋生地;我们老家以前有个小学来着,堂哥们小学就在那里读的,好像现在也关闭了;我们家乡也有个水库来着,以前可是蓄水丰足视之清晰浅绿,倒是现在像个小河了,水中还停留着挖沙机器……是的,从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看,当代乡村的经济状况从总体上是比以往更好了。从绝对收入角度看,农民的生活水准是提高了。但是乡村的生存状态,依然还存在着很多很多的问题。

关于留守儿童——父母爱的缺失和教育的缺失,好像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们时不时的在报纸、期刊、电视、甚至网络上可以看到关于这类问题的报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中年的倾巢冲向城市,农村几乎只剩下老人与小孩,他们独自恪守着自己的一片天空与大地。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了城市,可不得不留下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留守在老年人身边。而这些少年正值身心疯长阶段,处于一个思想萌芽的关键时期,他们却无法享受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更无法享受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从小他们就生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怀中成长长大,在他们蒙蒙胧胧长大过程中,对于父母的认识和沟通在很大程度上或许会很难相处、也或许会造成感情的难以理解,而父母在无法与孩子正常沟通及产生小小的矛盾时,这些孩子或许会产生很大的反感、甚至心理产生排斥。

很多农民在城里辛苦劳累,买不起房子,也无法带上自己的子女,在这个城市中,只能成为远的异乡人;他们幸苦攒钱回乡,盖起了新房,一年却没有几天住在里面,有些夫妻还得两地分居。离家打工使得他们更本无法给予孩子父母之爱,更无法管教子女。在如今这个不确定的社会里,缺爱的留守儿童很容易形成负面的价值观,在这些负面价值观逐步深入且渲染下,造成群体的统一。总的来说,这些留守儿童生活在这么一个缺失父母之爱的环境里,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这会使他们的思想产生很多不确定性,特别是认知水平的欠缺。在这种环境下,能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简单的。有些孩子很无辜的丢失了生命,有些孩子或许自暴自弃,厌恶学习、迷恋网吧、谈情说爱、打架斗殴……走上辍学道路,更严重的是走上犯罪的道路。

比如我们在书中可以看到:因儿子外出打工,五奶奶照管着11岁的小孙子,但她根本管不住调皮的孙子。一天,孙子趁她做饭时到河里玩水,淹死了。另有一个老人照看4个孙子,一年夏天4个孙子全部在河里淹死了。再比如,科子家小孩子老打游戏、上网,奶奶说他,他不听就算了,还反过来给他父母告状,说他奶奶的不是。最令人震撼的是一直给人很乖很文静的,学习相当不错的王家少年,因为看了黄碟,杀死了八十二岁的老太又将其;这是多么残酷的乡村图景,又是多么地触目惊心!

虽然很多农民出门打工致富了,但是那些留守在家里的小孩,教育却成很大的问题。中国大部分村庄对于留守的儿童好像都属于隔代教育状态,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我虽在老家待得不多,但我的村庄也是如此。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大部分采用的是这种监护的方式。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再加上祖孙辈年龄差距大,很多观念不一样,对待很多事物的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小孩,真是力不从心。

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校风不好,再加上如今社会就业压力的残酷,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很多儿童在小的时候就想好以后的出路,什么中考后就和父母一样出去打工。比如很讽刺的乡村教育:“梁庄小学,教书育人”,居然变成了“梁庄猪场,教书育人”。正如书中所写:教育的缺失、父母的缺失,留守儿童在这里过着缺乏爱的“寂寞”生活——“我就是要玩游戏,读书有啥用,将来还不是出去打工?”

教育是社会进步,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觉得政府要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取消不公平的户籍制度,农民工同样也为城市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跟市民待遇应该是同等的,他们的子女就也应该在父母所在的城市享受同等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对于在农民工集中地区,应该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家长们也要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学校要加强管理,倾注关爱;地方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写的这里,我看了前面所写的,感觉有点罗嗦,才发觉:什么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农民工,隔代教育,道德缺失……这些村庄出现的问题正处于一个循环怪圈中,比如农民工问题引起的留守儿童问题,留守老人牵动的隔代教育问题,……想想,这些好像就是一个问题——经济问题。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问题我是不懂,但是还是想表达一下我看书之后的感想。正如我们看到的,当今的中国仍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还有待高速发展,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个阶段城市和农村出现经济差距是必然的,这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产物。我国经济要腾飞,但我国还处于第二产业时期,工业化的发展造成的经济冲击,使得大量劳动力涌入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我国要发展经济,就得有所牺牲,就如沿海经济就比我们中部发达,出现农村平困局面也就不可避免了。但是,经济的发展也不能牺牲农村为代价呀,更不能以牺牲农民工为代价吧。但是社会就是这样了,中国的经济起步了,沿海城市也发达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倒是有待崛起了,农村一直是平困的,更是危机不断的,农村问题更是层出不穷的。所以,政府又得处理农村问题了,政府还是得向农民有个交代的。领导说的让一部分人先富,然后带动后富,这就是中国的经济体制。是的,我们都看到了,中国出现了一堆富二代,也出现了一堆官二代,但农民的孩子依旧过着平穷的日子。

在当代的经济发展模式,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始终是农村的剥夺者,农村依旧只是原始积累的提供者,充当着廉价劳动力的输出者,却不是真正的获益者。它为城市提供生活必需的农产品,提供建设和发展必需的劳动力,成就了后者的飞速壮大和发展。然而由于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却微乎其微。农民工在城里辛苦劳累,却无法融入到城市中,是永远的异乡人;他们攒钱回乡,盖起了新房,但房子是空的,一年也没有几天住在里面;夫妻两地分居,子女缺乏家长管教,家庭是不完整,农村劳动力匮乏,乡村政治建设遇冷,儿童入学率降低……这一系列问题,又使得农村更加落魄。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导致的环境破坏更是令其雪上加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在漂亮的统计数据背后,我们到底付出了什么代价?读了梁鸿的这本书,你会惊觉,我们实在已经失去了太多太多!

我们当然不能说政府抛弃了农村,政府不是也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的政策么。就如,我们高中政治考得最多的就是“三农”问题、“城乡互哺”,还有现在的新农村建设问题,这些大概就是我们这些90后有点熟悉的,关于有利于农村建设的政策。但是,我国的农村,我国的农民依旧得充当着我国经济腾飞的牺牲者,现在,以至短暂的未来都是。诚然,我们必须得看到农村的未来,必须得相信我们的党,相信我们的政府,我家的农村问题会得到解决的,农民也会过上富裕生活的。正如,我们有目共睹的,我国农村的生活水平确实是越来越好了!只能说,政府还需加大对于农村的建设,还需投入更多的财政到农村建设上,制定出更多有利于农村的措。经济基础绝对上层建筑,我国人民仍需继续努力,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做贡献!让我国经济得到真正腾飞,让人们可以共享劳动成果,让人们的生后水平可以更好!作文

中国在梁庄读书心得 篇4

曾不止一次地听村里人说,他们很少去"队里"(村委会),上面给啥政策发啥钱,别人有的,没落下自己就行了。

这些轻描淡写的话,没有引起我的特别注意,但它就像深埋心底的种子,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发出芽来。而这阳光和雨露,正是来自梁鸿的专著《中国在梁庄》。

短短200多页、20万字出头的非虚构性著作,某种程度上迎合了这个浮躁时代"速食""速读"的文化特质。一篇篇他者自述与作者解读,既富有人情味甚至传奇性,又不失理论的概述与规律的总结。

这终究是一部文学作品,不可能将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实施得滴水不漏,也不可能像政府调研报告那样,提出诸多可操作性政策建议。虽然少数观点存在以偏概全之嫌,但作为观察中国农村问题的一本小书,这些不足依然瑕不掩瑜。

作者梁鸿重返她生活了20年的故乡梁庄,以某种情感和预设,去梳理中国农村问题的蛛丝马迹,既有"曾身在其中"的独特优势,又有血缘人脉的调查便利,对人物的刻画生动、具体,对村史的概述精炼、深厚。

在此仅简述几点深得我心之处:

一是农民与政治。在我少得可怜的农村见闻中,我发现不少农民对政治不感兴趣。本书作者对这一现象给出解释:政府—村干部—农民三者之间始终是三张皮,没有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当代的农村政策不停地改变,时好时坏,身在其中的农民不知道哪一种东西还真正属于自己,包括土地。因为没有拥有过权利,农民也不认为有哪些是自己应该关心的事情(。

作者很巧妙地避开了人治与法治的矛盾,政府和政策实施者公信力与农民失信感和剥夺感的博弈。孔子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现实中,仍有不计其数的施政者触碰和挑战农民的"患",增加社会成本。

本书也简要分析了农民与干部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这些矛盾由此前的国家政策造成,比如上世纪90年代使农民负担日趋加重的'"三统五筹"政策;另一方面,村干部享有特权,并在这特权中谋了私利。如果这一点不解决,中国农民与村干部、政府之间的矛盾仍然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163页)。

二是农民与现代性。"很多人也想过上现代化的日子,而不是生活在博物馆里。"西藏一名社会学者曾这样对我说。对农民而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调、劳苦生活,在现代科技和消费文化更甚的今天很难维系。经济发展使乡村结构发生了改变,乡村文化与观念变革也纷至沓来。

当作者漫步在前往老屋的路上,曾经的小道杂草丛生,而在紧邻公路的地方,村里的有钱人建起一座座洋房,它们不远处,又是反差极大的破败旧居。作者认为,以姓氏为中心的村庄,变为以经济为中心的聚集地,村落结构的变化,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变化,农耕文化的结构方式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的状态,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乡村进行着博弈,它们的力量悬殊是显而易见的(30~32页)。

农村现代性的另一结果是"留守儿童"问题增多。本书以王家少年杀人一案为例,指出:没有人提到父母的缺失、爱的缺失、寂寞的生活对王家少年的潜在影响,这些原因在乡村是极其站不住脚的,而乡村,又有多少处于这种状态的少年啊!谁能保证他们的心灵健康呢?(第70页)

另外,"父母身份与孝道的世俗化"也是现代农村的一大特色。书中,几位受访的农村老人受到孩子的气而不敢吱声,并在背地里颇有怨言地帮忙照看孙子、孙女,"孝顺"二字杳无踪影。这些事例反映出:传统的文化机制遭到破坏,孝道观念失去了文化与社会基础,儿子、儿媳根据市场经济的新道德观来对待父母,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交换关系,双方必须对等地给予(210~211页)。

三是农民与世事变化中的不变。在农村,信主之人屡见不鲜,作者对信主的妇女遭到家人蔑视的现象进行剖析,总结出农村未曾变化的生活理念:中国的乡村文化是一种务实文化,踏实地生活,这是第一要义,个人的精神追求,夫妻情爱往往以扭曲的方式被处理(187页)。

当然,很多人在进行抉择时,比如婚姻选择,对待亲人的态度等,仍然遵守一种未曾明说的规则:个人性的丧失。由于秩序、经济和道德的压力,每个人都处于一种高度压抑之中,不能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个人愿望,每个人试图在一种扭曲中牺牲自己,成全家人,并且依靠这种牺牲,生成一种深刻的情感。

概观全书,一种压抑与无奈遂由心生。也许本书作者的另外一本专注《出梁庄记》,会对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给出答案,从而让人看到新生的曙光。

书中提到: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情感联系越来越淡,剩下的只有利益关系。这一点,不敢苟同,至少在我去过的一些农村、牧区,农牧民依然对土地、草原怀着崇敬与感激。又或许是现代化的风潮未曾大规模地来袭,"田园牧歌"似的理想与艰辛,依然是他们人生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