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作文 > 优秀作文 > 正文

《狂人作文》读后感

2025/11/02优秀作文

老地方整理的《狂人作文》读后感(精选8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狂人作文》读后感 篇1

认识鲁迅便是从这本书开始。《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这本书以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角度来看这个社会。文章的主人公思绪不清,疑神疑鬼,整天臆想每个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旦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又回归了正常的生活轨道。文章中有大量的医学成分,也充分显示了鲁迅的医学方面的才华。

从文章中不难透过病例的假象,看出鲁迅讽刺中国封建传统的观点。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所以将此观点作为文章的中心,是毋庸置疑的。文章中通过狂人的角度阐述了他自己的看法,例如: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上面只有四个字:仁义道德。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中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其实文章不仅仅告诉了我们封建礼教的可恶,还告诉了我们在那个年代里,人与人之间只存在着猜疑,每个人每天都在想着吃人,却又怕被别人吃了,于是每天便在这样的`猜疑之中度过。如果让现在的我们来说,那就是:时间就是金钱,我们不能用疑神疑鬼去消耗……可说是在那个信任感缺失的时代,没有人注意这些东西,人们都在想着如何在保住生命的前提下“吃”别人。人们都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对方,面面相觑。于是,狂人开始呼吁让人们和睦相处,放宽心做事。其实这只是一个关头,只要迈出了一步,那么什么事都解决了。可是人们都没有这么做,拼了命的也不跨这一步,到了最后,狂人只能发出最微弱却最真实的呼声:救救孩子……

狂人并不狂,相反他是唯一一个清醒的人。可是他生活在一个狂世之中,但可贵的是,他并没有被这个世界吞噬,他仍然保存着那份仅存的清醒和执着。

《狂人作文》读后感 篇2

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以笔为武器,与黑暗社会作不懈斗争的革命家。他的作品,看似只是轻描淡写的杂文,但细细品味,便觉其中奥妙——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人性的变诈,可谓套用郭沫若的一句话“写人写事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他,就是鲁迅。

提及鲁迅,即可想到他开创中国白话文新篇章之作——《狂人日记》。它主要记叙了在黑暗的封建社会,“我”站在一个狂人的角度,凭空觉得周边的人都要吃自己,而自己则是这个“吃人集团”爪下的一头“猎物”。而这个“吃人集团”的老大就是自己的哥哥,自己就算哪一天要被吃了,也得背负着“吃人的人的弟弟”罪名。后来,“我”还发现连小孩子和想吃人,也吃过人。

从这篇小说的表面来看,“我”绝对是一名狂人,一位名副其实的狂人。但,只要稍经思考、体会,就会发现:这篇小说蕴含着深深的讽刺意味。所谓“吃人的人”,实指当时的贪官污吏、腐败的政治条款;“狂人”,当时受其压迫的`平民百姓;“吃人”,可想而知,指当时统治者倚仗权利剥削百姓、鱼肉百姓,令老百姓生不如死。在这暗无天日、民不聊生、贪官污吏横行霸道的旧社会里,用“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懦弱、狐狸似的狡猾”这句话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

小说的结尾,是意味深长四个字,发人深省:“救救孩子……”仅仅四个字,便道出了鲁迅先生的心声:对祖国的未来,对未经玷污、不知世风污浊的孩子的深深担忧。由此可见,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救国英雄,还是一个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和孩子的未来的伟人。

他自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一生的写照。鲁迅先生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狂人作文》读后感 篇3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读《狂人日记》了,每一次读都有更多地感受和体会。记得第一次读的时候,文学水平太低,根本就没有看懂鲁迅所写的《狂人日记》,唯一的感觉就是《狂人日记》,狂人真够狂!而如今再读《狂人日记》别又一种风味。也许,经过课堂中对当时背景的理解和对鲁迅写作风格的了解,《狂人日记》让我明白了更多。

《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旧社会制度的小说和第一篇白话小说。他的身份在文学界上占领者不可磨灭的位置。在来说说《狂人日记》的内容,它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与自己看待他人的眼神、行为、想法的猜想,很形象,很生动地揭露了“吃人”的恶行。

从《狂人日记》的内容中,让我对当时的北京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时的社会封建制度是如此可怕,上到大人,下到小孩,都被社会的黑暗所迫害,在这种背景下生活,不但使人发狂,也可以把人给吃掉,根本就没有真正的仁义道德。

鲁迅曾经去过日本学医,所以对神经病人相当了解。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就是那个狂人,在他的笔下,有这狂人的臆想世界,有这对别人充满了猜想和害怕,总认为别人会害他,在他被治愈以后,看清了这个世界的黑暗和丑陋的`一面,但是人们无法容忍他的清醒,而对他再一次加以迫害,只是最后与其一起同流合污。

从《狂人日记》中读出,那时的中国是可悲的,是愚昧的,他们只会受迫害,不会反抗,连“吃人”都吃同胞的肉,也难怪,鲁迅为何要弃医从文,来拯救中国。

《狂人日记》届时当时的社会的阴暗,也激发人们仁义之道。如今让我们读这样的文章,可以清楚,准确了解历史,也警示了我们不要再沦落为那时的悲壮。

《狂人作文》读后感 篇4

《狂人日记》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具体表现为省察历史与现实的理性精神,解剖自我灵魂的自审精神,以及关注生存和发展的忧患意识,远远超出了一般知识分子顾影自怜式的zi慰,显示了“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高度。

《狂人日记》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如狂人面对因循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这集中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地向吃人者发出了警告:“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还渴望将来有不再吃人的更高级的“真人”出现,这表现了一种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朦胧理想。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鲁迅明写的是狂人的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心弦。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我们从狂人的日记中,感受到的是充满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战取的一首气魄宏大、热情奔放的时代思潮交响乐。所以,它一经发表,就在思想界和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新潮》杂志着文称誉“疯子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走向光明去”。

《狂人作文》读后感 篇5

《狂人日记》是什么?话说的挺杂的,不管多少荒诞的话。

曹雪芹笔下的曾云:充满荒诞的话语和苦涩的泪水。窦云的作者疯了,谁能体会其中的滋味?

一个偶然的巧合使我能够把它们联系起来。一个悲惨的故事,一个悲惨的疯子。

第一次看到《狂人日记》的时候,我无法用千言万语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无法理解。这就是这样一个疯子,一个所谓的神经病。

真的很荒谬,全是荒谬的话,他得了绝症也是极其可疑的。但是,仔细研究之后,从一个时代的旁观者看着他,他越来越清醒,越来越害怕。

那是一个愚昧麻木的吃人社会,封建落后的人民和残酷的封建伦理制度充斥着整个社会。麻木无知的人,没有人性,只有所谓的规则,按照我们祖先的规则,一点一滴的行动。

在这个没有自我思想意识的人群中,一个人清醒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他的确是一个疯子,一个精神病患者,但正因为如此,他才思考并觉醒。他看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看到了一群冷酷无情、封建伦理的帮凶、忠实的实践者和持有者维持着规范的吃人社会的延续。

一个稍微清醒一点的人,一个疯子,希望别人能清醒过来,打破吃人的封建礼教体系。于是他想在陌生人中间尖叫大叫,希望他们能醒过来。可惜疯子的'喊叫并没有把人吵醒:他们在人群中喊叫,他们的回应是“疯子”。当一个疯子试图说服自己的兄弟——做一个绝对的封建守护者,那就更可悲了。一个固执的守护者永远不会以任何方式改变。最后连疯子的近亲都认为他疯了。

这是一个疯子的悲剧。熟人之间喊叫,熟人不回应;你没有被你爱的人理解。然而,不仅仅是这里。

吃人的封建礼教持续不断。孩子虽然不懂事,却自发远离疯子,在父母的引导下守护旧制度。这无疑是又一大悲哀。

最后,疯子不再“疯疯癫癫”了,病也恢复的很早,就去某个地方等他。一个本来就有点清醒的疯子,面对强大的吃人体系,最终被同化,成了封建礼教的又一个守护者。这是最大最彻底的悲剧!

于是我读了《狂人日记》,读了狂人的大悲,读了日记,读了狂人。“斗云的作者疯了,谁能体会其中的滋味?”我只能大致理解这个“中国味”——悲剧狂人!

看似“满纸”是“荒诞的话”,但字字句句都是“苦涩的眼泪”,“窦韵的作者”真的很“蠢”,只是不知“滋味”。我想代表他说:救救孩子,残酷的封建制度不能再继续了。

《狂人作文》读后感 篇6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让人们认识了这广阔无垠的世界。我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它是知识的甘泉,使文采贫乏的人如干燥的海绵一样尽情地吮吸着,从而使人神采飞扬,开阔了眼界。在读书的过程中,仿若身临其境。

外面下着淅沥沥的中雨,如珠帘般倾泻下来,更给苍茫的大地蒙上了神秘的布纱。我闲着无聊,缓缓的走向书架,抽取了一本我觉得陌生的书————《呐喊》,这本书是我姐姐的,因鲁迅的文章大都看不懂,所以并没多看。要说在下雨天看书时很惬意的,翻开第一页,就向我们介绍了鲁迅其人,鲁迅是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起,就用了鲁迅这个笔名。

然而自目录后就是《狂人日记》了,文章的开头就像我们叙述了赵贵翁的脸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等等都让人匪夷所思,于是我带着好奇心读完了这篇小说。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主人公生性多疑,敏感,有强烈的妄想症和迫害狂想症的心理活动,任何人的一举一动都认为别人要害他,让人觉得他真是一个狂人。但他的思想十分活跃,想法也很特别。在这些锋芒毕露,勾心斗角的封建制度中,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最后他向人们呼吁救救孩子,想让人觉悟起来,表现出他对封建制度的评判。他饱怀着对社会的希望,希望社会能够觉醒起来。小说中主人公的哥哥讲述了一部“吃人”的历史,同时也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史,更加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凶残。封建制度束缚了人的思想,使人身活在黑暗当中,让人想起那时的社会真是残暴。

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能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书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呀!它不仅让我丰富了知识,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书是我的好朋友。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去创建一个美丽的中国。

《狂人作文》读后感 篇7

昨日读了《狂人日记》,今早又看见养蚕幼虫的纸盒里头,几只幼虫啃着桑叶,尾巴上还拖着没蜕完的皮。

连蚕都知道皮小了就得蜕去,人难道不知道人为的规则如果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就要扔掉,换新的?

狂人周围的人,都是被当时人为的规则锁死了的人。有些人,觉得这人为的规则是对的;还有些人,明知道这人为的规则已经过时,却依旧使劲把着不肯放手。这些人,都紧紧的抓着这根早已枯萎的,无力的稻草,仿佛这样他们就能过得好了;狂人是明智的人,一开shi一定也抓这根旧稻草,不过一阵风吹过,这旧稻草便摇摇晃晃随时要倒下的时候,狂人就放弃了它,找了根结实的新稻草,伸手要去抓。

但是,那些死死的抓着旧稻草的人,不同意狂人要去抓新稻草的举动。他们不肯抓新的稻草。的确,要再抓一根新稻草,需要改变自己的一些旧习惯。改变习惯很难,这从蚕蜕皮时硬是没法把旧皮从尾巴上甩掉就能看的出来—在旧皮里头待着就是蚕蜕皮时早已养成的习惯。

但是,旧稻草已经摇摇欲坠了。这些人非得抓着旧稻草摔到地上才肯抓新稻草吗?自己的习惯不想改,最后还是要改。不然,还能抓着旧稻草坐在地上发誓死也不抓新稻草?这样,还不如在旧稻草被风吹的摇摇欲坠时就放弃它,抓住新稻草。

所以,在人为的规则过时的时候,如果不想摔到地上,就只有一条道:再抓一根新稻草(或者,你也可以选择硬抓着旧稻草不放,最后摔到地上疼的是谁,都知道)。

蚕把尾巴上的旧皮弄掉了。纸盒放在窗台上,刚好有一缕阳光洒在纸盒里头。桑叶被照得油亮。蜕完旧皮的蚕舒适的躺在阳光中。看来,它们的新皮比旧皮舒服多了。

《狂人作文》读后感 篇8

初读《狂人日记》,觉得作者鲁迅先生似乎在说梦话,内容凌乱近似无逻辑,于是,写这篇读后感,也从“梦”开始。

“狂人”近于“疯”,在做着“恶梦”,在境象中充满了青面獠牙的家伙,黑暗阴森的笑,古怪的语句。却借着“疯”,把带着愤怒、惊恐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隐痛之处,充满了内在的紧张。每个人都睁着眼睛说谎话,互相深疑,都想控制别人,却都无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计较着。“狂人”被道得“疯狂”了,从而说出一堆真话。

《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