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教学勇气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1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是美国作家帕克帕尔默撰写的,作者自己认为“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儿童教育》评价本书“书中系列张杰及开篇优美诗文发人深思。帕尔默努力支撑读者的自信和探索。《教学勇气》是一种唤醒,对那些任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教导不同年龄学生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温暖而直接的触动。”
第一章《当教师失去心灵》
1、“我们灰心、泄气,部分原因在于,教学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挑毛病的工作。”
2、“与很多别的职业不同教学一直都是个人生活与公众生活危险的会合。”
3、“不过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站在个人与公众相遇之处,就像徒步穿行在高速公里上。”
4、“当我们试图把我们自己及学科与学生相联系时,我们会使得我们自己,还有学科,都容易受到模式、评判、嘲讽的伤害。”
5、“为了减少我们易受到的伤害,我们与学科分离,与学生分离,甚至与我们自己分离。”
6、“我们远离学科,远离学生,将暴露我们自己的危险降到最低,却忘却了距离使我们的自我封闭,这样的生活更加危险。”
看到这样的描述,简直触目惊心!但是揽镜自照,这样的情形又何曾不会发生在大多数教师的身上?记得带过一个各方面表现都不好的高三毕业班,班风较乱,班级缺少领头羊,难搞难缠的“刺头儿”却比比皆是。语文学科成绩长期年级垫底,学生对高三语文学习采取自我屏蔽,我又是高三接手,和学生的感情基础为零,更严峻的挑战时前任语文老师和我完全是两种风格……当时真是在万般不情愿的情况下,硬着头皮进的教室,开始一年注定痛苦并且注定失败的教学任务。每一节课都是一场现场直播,不错,我们当老师的早就习惯了,虽然语文课上这个班级四分之一的在睡觉,四分之一的在赶各种作业,四分之一的在聊天开小差,还有四分之一的在听讲,但是就是这在听的四分之一中还有些人是抱着看大戏的轻佻态度,稍微哪个知识点是前任老师没讲过,此生第一次听说的,就惊讶,怀疑,大呼小叫;稍微哪个知识点讲得深一点,难一点,超出他们得理解范围一点,就惊讶,怀疑,大呼小叫,稍微哪个地方讲得好玩一点就哄笑,吵闹,自己在下面扯开去然后收不回来。
稍微哪个地方舌头不听使唤,发音不标准了,或者一时口误,讲错了,就哄笑,露出含义复杂的怪笑。渐渐渐渐的,其实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对这样的课堂,我就怕了,厌烦了。再加上永远没有起色的考试成绩,慢慢的,我与这个班级,与班级里那群孩子心灵上越来越疏远了。既然只有一小部分人在认真听课,那么课堂上的眼神交流,回答问题也就仅限于这一小部分人;既然讲得稍微深一点难一点就对我报以不耐烦与怀疑,好,那我们就浅尝辄止;既然讲得稍微好玩一点就起哄,怪笑,好,那就一句玩笑都不开,一个笑点都没有,全程一张严肃脸;既然这么不爱学语文,好,那作业不做不交真无所谓,只要我在乎的那个好学生做了交了就ok了。不光是在课堂上在教学中,就算是在非学习时间,心里也没把学生当自己孩子。走廊上碰到学生,前一秒钟还和同事们有说有笑,这一秒钟马上收起笑容,任你从我面前经过,我对你没有一声问候,你对我也是视若无物。
有的时候,真的觉得自己是个怪物,怎么变得像双面人一样,而且是对着一群不懂事得孩子?这样心灵自我封闭的状态维持了很长时间,这期间也动摇过,也害怕过,动摇是因为知道这样处理教学,处理师生关系并没有让我变得很轻松很快乐,难道这样的班级,这样的学生就真的无药可救了?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害怕时因为怕学生说我不负责任,其实更怕的是自己怎么会变成这样的教师,或者这样做已经不是一名合格负责任的人民教师了。有时候会在心里偷偷地想,其他老师碰到这样的班级,碰到这样一群孩子会有什么办法呢?应该也会束手无策吧?阿Q精神就在此时发生了伟大的效力。
其实早就预见了这群孩子的高考结果应该不会太好,但是没有想到会那么差。等到毕业的六月来临的时候,我全然没有以前送毕业班的伤感与不舍,满脑子都是总算解脱了的想法。“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学生都快毕业了,我竟一句祝福的话都不想说。
回顾这一年的教学工作,无疑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来源于切断了与我们自身真实的联系,切断了与我么投身教学的热情的联系,也切断了与心灵的联系,而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话虽如此,做到却难啊!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2
春花秋月总能引发诗人的感怀,而寒来暑往却能激起老师的惆怅,在你我的教学生涯里,这样的疲惫,迷茫偶尔会悄悄浮上心头,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有继续的勇气。
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毫无疑问,《教学勇气》正是冥冥中我们所要追寻的答案,更是对我们内心呼唤的回应。读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掩卷沉思,会不自觉地把帕尔默的描述和我的心灵状态或教学状态进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顿悟!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款款掸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3
《我的教学勇气》一书是在我阅读完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的著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之后,为加强对后者的理解而进一步阅读的一本相关的书籍。华东社也有趣,硬是把两本书的封面设计都一样,差别仅是在颜色的调配上。作者是美国的一个教师山姆·英特拉托,主要内容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师访谈,介绍美国教师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如何点燃教育激情,寻找教学的勇气,坚守教育信念的故事。跟帕尔默的作品相比,这本书明显要逊色很多,尽管它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这本书比较倾注个人寻找教学勇气的实践、帕尔默亲自为本书写了篇幅不算短的“前言倾听教师”和“后记 听后感言”两部分内容等等。从前言与后记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帕尔默教授对教育一如既往的热情与智慧,以及为教育改革中的教师地位和尊严的执著的疾呼。
“我们轻慢教师本已够亏心,动辄怪罪老师则更显失德”、“明明是我们社会或显或隐地制造了形形色色滋生粗野、暴力、忽视儿童的温床,可偏偏把过错一股脑儿地推到教师头上,我们当中还有谁能比教师这个专业群体更对孩子尽心尽责?”作为一个非常熟悉教师工作的人,他对教师充满了敬意。“教师所做的这一切,之所以完全不畏艰难,根本不管利害,就是因为他们胸膛里跳跃着一颗愿意尽其所能帮助孩子气学习和成长的挚爱之心。”“如果我们期望学校有所成功,社会有所进步,总有一天,我们应把所有这一切(指较高的工资,较优厚的物质待遇,较舒适的工作环境)完完全全地给予教师。”他面对现实,不胜其烦地呼吁:“倾听,宽厚而专注地听一听教师们急欲一吐为快的有关他们工作的酸甜苦辣、内心的喜怒哀乐。”
透过书看美国的教师生活
美国发达,但显然跟美国老师无关。在书中,我们看到,原来美国的老师跟我们一样,也过着一种很屈辱很可怜的生活。作者山姆·英特拉托出生于教师世家,但父母亲对自己的儿子决定做教师感到十分的不解与失望。父亲不悦:“什么?你为什么这样做?你真该选个其他的工作。”母亲忧心忡忡:“你哪知道今后要活得多苦多累啊!”帕尔默教授也说:近年来,教师以创纪录的速度弃教改行,有一份数据说新教师中任教不到5年就离校的比例高达50%。他们迫于无奈离开教学岗位(书第2页)
美国教师的待遇也好不到哪里去。在书18页提到山姆的一个同事说:“我明知教书不能发财致富,但仍然选择这份工作,可是凭着我的收入别说过上舒适的生活,就是省吃俭用也才能勉强度日。一想起来,真是又生气又悲哀。” “20xx年,美国教师联盟的调查报告说:教师的平均年薪为 40574美元。而工程师为68294、会计师为49247、计算机系统分析师为66782美元。对许多教师来说,在执教之初对低薪尚可忍气吞声,可当日后面临着偿还住房贷款、支付子女大学学费等开支,尤其是看到有类似学历要求的其他行业的工资远远高过自己时,对低薪就忍无可忍了。”“许多教师工作时用的是残破不会的教学设施,有时还自掏腰包购买教具,缺少电话、电脑、最新教材等必备用品”在书13页有一位73年就开始从教的老教师谈到:“我整日忙着与职业工作截然不相关的私人事务,为了多挣钱不辞辛劳,做了几份零工;为了想改行到处打听,看看是否有可供选择的其他工作。”在书第46页中有一封给新教师的信中说到:“你的亲朋好友或许曾苦口婆心地劝你不要以教学为业,可你不听劝告依然决心从教。促使你从教的理由不会是入职薪酬或所谓的声望,因为你完全清楚,在我们这个重财轻义的自由企业社会,教师得到的是何等可怜的回报和敬意。”
美国教师也有考试压力。书19页说:“有些学区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考分数和考试准备上,教师不得不舍弃久享盛誉的教学单元,因为其内容与考试无明显关联;”20页又说:“在田纳西州,要以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来定教师的奖惩。”在书99页讲到了TAAS考试,即得克萨斯学术技能评估考试,在考试压力之下,布莱克希尔小学,教师士气低下,校长唯考试成绩为标准。考试成绩不佳,校长被解职,教师下岗重组。
美国教师也感到负担过重。在书21页一位教师谈到:“每周工作远远超过40小时。正常的上班时间几乎全都花在对学生的课堂教学上,结果,大多数必不可少的备课、写教案、批改学生作业等事情常常得在晚上或周末去做。”在书53页,作者山姆开着一辆破车,车出了问题后送到修理厂,在汽车修理的空隙,他掏出一摞需要批改的学生作文——158份学生作文。
美国教师也感到孤立无助。书22页说:“学校同事象那些每天在车站等着搭车上班的人一样,每个人虽然都要朝同一个目的地,可以候车的时候却独自想着自己的心事,读报纸,似乎有着不容他人侵扰的个人空间。”在书23页说:“教师工作时无人目睹、无人助阵,既无中肯的批评,也无切实地表扬。”在第一编的第五页,讲到了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觉得窝火,迟到懒散的学生、干扰课堂的琐事令老师筋疲力尽。在书47页提到:“自你从教的第一天起,就可能会和我一样,在漫长的岁月中,焦虑和自我怀疑日夜相伴。在我最难熬的时候,我感到孤立无援,束手无策,甚至觉得同事和校方要把我遗弃不顾。”作者山姆说要。在他工作的头二年里,没有任何一个同事来他的课堂看他如何上课,除了要对他的教学工作给予评价的督导人员之外。
我原来以为只有中国教师最可怜,只有中国教师是最屈辱的,工作负担重,待遇低下,考试压力大。现在才知道,这不是中国特色。教师待遇与地位不是由中国国情导致的中国难题,而是世界性的难题。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4
说实话,拿到《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并未激起我任何的阅读欲望,直至要交读书笔记才从书柜里将之取出,漫不经心地开始了我的阅读。让自己觉得诧异的是,一经打开,便放不下手了。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它得到过多少赞誉,而是书中的观点给予我的震撼,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与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它让我产生阅读的渴望,也为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心理纠结寻找到了答案,重新拾得那久违的“坦然”。这是一种心灵的回应!
看完整本书,回过头来再来看帕克·帕尔默所提出的把握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空间设计中的六大悖论,不觉欣喜,因为我从中找到了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托,它让我更为自信且愉快地面对教学中的成功与问题,不会因为某种“恐惧”而觉得沮丧难堪。课堂上多的反而是不知觉地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而形成的多方面的愉悦感。也是因此,掩卷之时,这六点依旧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一、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的又是开放的。
二、这个空间应该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三、这个空间应该是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四、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
五、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并用集体智慧作充分的支撑。
六、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
我所理解的“有限”与“开放”不仅仅只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它更是依托着目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而这种开放往往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时,当我将目标设定为依托文本,教会学生凭借写批注这一方法深入思考文本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学生由茫然到活跃的自然转变。他们由认同写批注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种呈现方式开始,先学后用,逐步深入文本,并享受着彼此分享的快乐。当然,这种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分享是建立在彼此“紧张”独立的思考基础之上的。
为了让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这份愉悦,在个体交流前,鼓励孩子在自己的小组中将自己的所得与成员交流,哪怕仅仅一个词、一句话。在个体交流时,除了充分肯定主动交流的学生,还适时地将一些没有发言的同学的观点通过教师这一媒介呈现出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鼓励”与肯定。
当然,在交流中,因为所拥有的知识水平有差异,接收的各方面信息不同,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记得班里有一孩子这样说,“远远望去这棵已经这么美,如果走近看一定更美。”而另一孩子马上反驳,他认为,“近有近的美,远有远的美,这两种美是不同的。”两个孩子所表达的观点都基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难道不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吗?
我想,教学空间会呈现出怎么的气氛,不是教师说我要它呈现出怎样的气氛。我认为,那是一种建立在彼此的认同基础上的自重感的获得。如此简单的道理,我此时顿悟,心中自然感激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感激于写书的帕克·帕尔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