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24个比利》读后感

2025/04/29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24个比利》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24个比利》读后感 篇1

花了两三天时间,一口气看掉了这本书,对于人格分裂,其实我依旧很陌生,但是对融合的人格这一说法有了点兴趣。

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多重人格的融合体,这些人格当中又好又坏,有善良友好的一面,也有倾向暴力犯罪的一面。书中所说的具有意识的人格,就是某个特定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的人格,如果具有意识的人格不止一个,那么他们彼此可能会听到对方的声音,彼此相互交流或者相互争执,而对于正常人来说,这一过程即是思忖的过程,或者说纠结的'过程,脑子里也只有一种声音。

所以每个人都有犯罪的倾向。但是正常人接受过教育可以控制好自己的言行,而人格分裂症患者由于时间的碎片化,记忆的凌乱,以及来自外部世界的人的影响,会进一步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因而更容易释放犯罪倾向型人格。也是因此,才会引起媒体的担忧,进而触发普通人对多重人格患者享以普通公民权力的抵触情绪。

虽然我还是觉得媒体的行为应该对比利的病情恶化负主要责任,但是从这一角度想好像也很合理,或许是媒体没有控制好这个度,而且过于执着于比利所犯下的罪。他们的做法让我反感,可能是因为这种做法只代表了一方观点吧。如果站在医生和患者的角度来看,比利应该得到其他人的同情和尊重,而且也出现了不少这样的人。但是舆论导向对比利不利,而且舆论的影响力着实很大,这样看来,我果然还是认为是媒体的不对。

如果置身事外,单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看,我会想到以后自己应该秉持的待人方式。比利是一个多重人格患者,而普通人如果跟这样的人相处,可能并不会发现这一事实,察觉到奇怪的地方也不会想到或者相信这一事实,也就是根本不能够辨别。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怀着宽容和善意与他人相处。

不过,我依旧拒绝与同我三观不合的人有过多的交流,不然只会引起不必要的争执,还会破坏心情。我想现在的我已经比以前更加懂得控制情绪和理性思考了,上次高中语文老师对我的话可以说明这一点吧~但是换位思考这一点我做得还不好,很多时候会因为知识的匮乏而难以理解别人的行为,甚至其所言。

树人必先树德。这是我一贯秉持的看法。所以如果三观不合,即使知识再充实,对对方的想法理解得再深入,也不适合深交。

生活需要仪式感,但也要活得真诚实在。

《24个比利》读后感 篇2

作为一部纪实小说,虽然我并不能肯定其中的真实性比例,但这部作品无疑是震撼人心的。这种震撼不仅仅是心理上的猎奇,或者医学上的突破。我们更看到了一种“新鲜事物”(人权?)的出现以及其最终被世人接受途中遇到的种种障碍。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种因循守旧的动物,排斥着自己不了解的一切事物。但正是因为世人的这种常态,那些少数能看清新事物本质并愿意为了其而努力奋斗的人才更令人值得钦佩。他们不是不知道其中的代价有多高,也不是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失去。明知道其中的代价有多高,也清楚这样的努力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却仍然在坚持,这才是最令人感动的。正如那些历史上为了低级阶层而努力斗争的人。(美国黑人奴隶的解放;LGBT人权的斗争,女性基本权利的.恢复等等)恰恰是因为这些勇敢的开拓者,现在的人们才拥有了大部分的基本权利。

另一方面,关于多重人格分裂,我想这个一个悲伤的病症。大部分多重人格分裂患者首先是个被害者,他们的分裂或多或少都是因为他们曾经受到过的伤害。虽然我们并不能因为他们曾经受到了伤害而原谅他们去伤害别的人,但我想虽然不可原谅其罪行,但也需铭记他首先是一个受害者,他需要接受的更多的是帮助而不仅仅是惩罚。正如文中最后《邮报》所说:如果我们不能为他做些什么,至少要给予他所需的支持。我们不能要求大家张开双臂欢迎他,但至少希望大家能理解他。

《24个比利》读后感 篇3

他这一生受尽了不公平的待遇,如果我们不能为他做些什么,至少要给予他所需要的支持。我们不能要求大家张开双臂欢迎他,但希望大家能理解他。这是他至少应当得到的。

中途去团建耽搁了一天,一共用了三天才读完。对这本书的期待很高,知道来自于真实故事也没有对情节的魔幻起伏有过分期待。但不得不说第一章的可读性不那么高。简直想打一星。二三章又重新燃起了读下去的兴趣,整体还是有一点点失望吧。在读小说的时候一向很看重引发主人公行为的原因,本书已经做了很充分的叙述。结局意料之外。始终认为原生家庭对人成长的影响不容小觑。人的`多面性和不同人格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记忆缺失。

司法体制和人道主义考量之间的矛盾和平衡。医疗体系和对特殊人群的保护机制。媒体报道与事实的偏差和舆论影响力对报道对象的影响。

为比利的遭遇唏嘘和感慨的同时又想人所谓的正常人之间都不能相互理解,人人缺少同理心,换位思考这个词本身就难以实现,但不同的是我们总在追寻情绪感知和思想认知上的理解,而比利连身而为人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实现吧。

《24个比利》读后感 篇4

如果犯罪后的比利并未收到任何惩罚,对于受到伤害的三名女性真的公平吗?她们的生活,心灵不会遭受本不该遭受的痛苦吗?

但是,这本书显然不是要告诉我们这些。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确很希望比利转去他希望的医院,得到最好的治疗,获得应有的'自由。我同情他。

这种不知该坚持哪种观点的纠结真的很无奈。

这本书与《24重人格》不同,它不是以第一人称,所以内心戏的篇幅并不长,感染力也稍逊色。但或许这样更公正些。评判最好靠正直的善良。

比利罪恶的开始也源于本不该遭受的伤害。受暴者变成施暴者。《聚焦》《露西亚之后》,我十分相信情况常常就是这样的。

还有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最弱的人往往最容易被侵害,孤独的老人,单纯的幼童。且事实是,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幼童被侵害是最无辜的。为幼侵负责的除了变态的犯罪者,还有他们掉以轻心的家长。

愿所有深深爱着孩子的父母能不只教会孩子善良,也能使他们意识到并且自己深深意识到伤害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