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篇1
伟大的小说不仅仅在于它情节的曲折惊险刺激;更在于它塑造的人物,它揭露的真实,它反映出的人性,给人的巨大震撼。
肃穆的圣母院静静的坐落在巴黎繁华的闹市之中,这个城堡一般的建筑巍巍然屹立,无言,无语,尘封了多少故事。他历尽荣辱沉浮,看惯人间沧桑,承受了多少悲欢离合,承载了多少岁月的力量,历练出凝重的气质,默默的等待人们去开启对美与丑的诠释。
电影《巴黎圣母院》,在开篇和结尾都让人感受到了美与丑强烈的对比。开篇的奇丑变成了美,后来的俊美变成了丑。强烈的对比所产生的震撼深深映在我的脑海中,让我心绪难平。
卡西莫多是不幸的化身,他又驼,又聋,又哑,又跛。可就是这样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在领受了艾丝梅拉达的水之后,舍命救了这个姑娘,对她说“人家要杀了你,我也死”。语言之简单,根本没有任何的修饰,丑陋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灵。然而,他不能立足于社会,甚至被人们欺负、攻击。电影中他有一句台词:“我是丑的`,总是让人害怕。”其实这并不是他的丑,而是社会生活的丑,善良的人偏偏形态面貌可憎,内心阴暗的人却长着一副好面孔。
弗比斯,年轻、英俊、漂亮,皇家卫队队长。整天周旋在上流社会之间,是富家小姐理想的白马王子。聪明的弗比斯非常善于利用自己的有效资源,选择了拥有丰富嫁妆的表妹百合花做未婚妻,可却因为迷上了艾丝梅拉达的美貌而又去追求这个可爱的吉普赛姑娘。“我要是有妹妹,我爱你而不爱她;我要是有全世界的黄金,我全部都给你;如果我妻妾成群,你是我最宠爱的。”同时对两个女人说过,可见这个所谓的高贵人物的虚伪,为了讨女人欢心,管他真话假话。英俊美丽的面容下,却深埋了龌龊可耻,卑鄙扭曲的心。可是弗比斯这样的言行,不是法律所能约束的——因为法律不能对人的感情进行约束。唯有道德的力量。
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丑陋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灵;英俊美丽的面容下,也可能是深埋了龌龊可耻、阴暗扭曲的灵魂。所以,人不必为了自己先天的不足而自暴自弃,更不要过分的追求外表美,拥有一颗善待他人、无私奉献的心,比什么都弥足珍贵。
表面上的美与丑,这是人类每天都在讨论者的话题,而多少人深入的观察过一个人的心灵的美与丑?内在美与外在美,心中美与现实美,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
雨果曾这样写道: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
孤独的敲钟人,愿你在天国里幸福!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篇2
为什么伽西莫多奇丑无比却善良纯真,肯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
为什么克洛德主教向善,清心寡欲却因爱斯梅达拉毁于一旦,做下伤天害理之事?
为什么爱斯梅达拉对无情的卫队长始终痴心不改,直到生命尽头?
为什么卫队长身为有妇之夫还想占有爱斯梅达拉?
为什么伽西莫多对收养自己的主教,在最后一刻下了狠手?
这些就是我看了巴黎圣母院后百思而不得其解的地方,这是一个在有浓重教廷色彩的中世纪背景下发生的悲惨故事。它不仅是一部悲剧,同时也是一部探讨人性的伟大著作。小小的巴黎圣母院,所映射的是在作者雨果生活的世界里发生的极其现实的事情,虽然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但仍揭露了人性的缺点与世界观价值观探讨。
《巴黎圣母院》的作者维克多·雨果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文艺评论家和政论家。他笔下的这个故事值得人细细品味与思考。其中有两个人物让我感触颇深一个是伽西莫多,一个是爱斯梅达拉。今天我就主要来分析一下独眼人伽西莫多。
伽西摩多,他集常人所无法想象的缺陷于一身,独眼、歪鼻、驼背、跛足,还因长期敲钟导致了耳聋。只因为丑陋,被社会无情地弃置,没有人肯接近他。然而爱斯梅达拉,一位美丽的女孩作为一名受害者却在他身受重刑,口渴难耐时为他送去了水,还送去了来自一个受害者的谅解与关心。爱斯梅达拉这一口水滋润了伽西莫多干裂的心灵,使他成功地变成了一个好人。在最后关头,他救了爱慕的少女爱斯梅达拉,救了一个纯洁无辜的灵魂。但是就在他能与心爱的女孩相依为命躲避教廷的追捕时,爱斯梅达拉还是被送上了绞刑架,当他看着心爱的女孩蒙受陷害被自己的养父送上邢台,当他看着陷害爱斯梅达拉的克洛德主教站在巴黎圣母院顶狂笑的观刑时,他终于忍不住了,这个社会的底层人民,终于爆发出来他所一直忍耐的愤怒。他把克洛德主教,他的养父,从巴黎圣母院楼顶推下,惩治了这个没有被法律制裁的漏网权贵。也许连作者自己也被伽西莫多感动了吧,他成全了他的爱情,让他抱着心爱的.姑娘的尸体死去,最后他化为了灰烬。
独眼、歪鼻、驼背、跛足的伽西莫多,就像是陶制花瓶,粗糙、平凡,但保留着满满的水。也许作者雨果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注定了美与丑的交融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激烈,慷慨,惊心动魄,让每个读者的心里重新确立了“美”的价值。
这估计也就是这部小说几世纪以来一直散发着奇异的光彩和无穷的力量的原因。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篇3
一盏台灯伫立在书桌上。大雨过后,依然依旧,桌上的《巴黎圣母院》还在那一页,只不过多了些树的悲叹、天的眼泪。静静合上《巴黎圣母院》,陷入沉思……
是美丽毁了她?还是她的善良天真夺走了她的一切?我沉默……但她拥有爱,令她幸福的爱,令她惋惜的爱,这是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
爱之伟大
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巴格特——埃斯梅拉达的母亲,她在这本书写下了一部爱的诗篇。当巴格特刚生下那个可爱的女儿时,她就对自己说:“女儿就是我的全部。”的确,她全身心地爱她。当吉普赛人将女儿抢走后,她悲痛欲绝,走进巴黎圣母院,当了修女。以后的.每一天,她无时无刻不为女儿祈祷,希望女儿能够平安、幸福。
巴格特对女儿的爱,是母爱的真谛,是奋不顾身地想为女儿做一切的情感的涌动。
爱之无私
他,一位奇丑无比的敲钟人。从他刚出生,就被父母抛弃,被社会唾弃,是教主收留了他,让他做了敲钟人。每天,他都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天,他看见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在广场中间,尽情地歌舞,那是埃斯梅拉达,她的旁边还有一只可爱的小山羊,从此,他就被她的美丽与善良深深吸引住了。每一次斯梅拉达遇到危险时,是他,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但是他不被埃斯梅拉达所喜欢,但他听从她的一切指挥,包括帮她找梦中情人——他的情敌。
他对她的爱情,可使玫瑰失色,但却不能博得女孩的欢心。
爱之可恨
福比斯,一位英俊的军官。他的潇洒,英俊吸引住了埃斯梅拉达,同时他也爱上了这位美丽的吉卜赛人,但他只是为了她的美貌,他的花心可是人人皆知,最后他还是辜负了对他一片痴心的埃斯梅拉达,回到了富贵小姐的身边。这个结局,对他来说,是悲惨的,因为他走向了虚伪这条路。
小结
故事的结尾是个悲剧,它似乎想告诉我们:真理在人们面前永远藏在最深最深的地方,要学会在复杂与不安的世界中寻找真与假、恶与善、美与丑,真理往往掌握在相信它的人手中。悄悄地,把那本书放在我的床前。我相信,在那遥远的一方,爱丝美拉达将会获得重生,继续地为你、为我,不断地舞蹈,不断地歌唱那永恒的神话……
树滴下了雨后的最后一滴眼泪,是为了伟大的巴格特。
花拥有雨后的清香,只为了敲钟人卡西莫多的一片痴心。
放眼望去,天晴了……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篇4
高耸矗立的教堂顶尖,是扭曲的灵魂在诘问上天;阴森冷寂的深墙院内,是爱情圣徒的生死训练场。
——题记
一直以来,我不太喜欢读外国的小说,纵使我在世界文化史上知道很多外国名著都是人类艺术上的瑰宝!但偶尔一次机会,我在朋友家的书房里翻到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开始只是抱着打发时间的念头,随手翻翻。后来,被主人公所吸引,干脆借回家去一睹为快。
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致的相貌:几何形的脸、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雨果塑造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丑八怪,他赋予了卡西莫多一种“美”。他集人类的一切丑恶于外表,集人类的一切美德于内心。他的内心很是高尚,他勇敢地从封建教会的“虎口”中救出了爱丝梅拉达,用“圣殿避难”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性命。在圣母院中,他无微不至的照顾爱丝梅拉达。最后,卡西莫多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戴上了“丑人王”的花环;他誓死保护爱丝梅拉达,却成了道貌岸然的克洛德的帮凶;他刚在钟楼上目视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嫁给了“绞架”,却又不得不将自己的“再生父母”送入地狱,这是他的一生。
不美的人生来就有错,美只爱美。在这部小说中,没有谁是一定丑恶,也没有谁是一定圣洁。这部小说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独自一人来到这世上,又独自一人离开这世上。生活在那样的年代里,没有人开心,也没有人不开心。卡西莫多应该是这个世上最孤独的人了吧?因为阳光从不光顾他的生活,只有清冷的月光才偶尔带给他一丝温暖。那么,卡西莫多痛苦吗?这个问题恕我无法回答,因为极端的痛苦,像极端的快乐一样不会经久,因为它过于猛烈!正如冰心在《谈生命》中所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而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美与丑也是相互并存的`,没有美就没有所谓的丑,有了丑才会更显现出美的存在。美不可能美的十全十美,丑也未必丑的没有一点闪光点,美与丑只是相对而言。外表美的东西,不一定有内在的美;外表丑的东西,也许他的内心才是美的。美与丑,不像真与假、对与错那样昭然若揭、泾渭分明,所谓“丑到极致就是美”。
读完了雨果的这本名著,我最深刻的感悟是:看惯了一个人,就会模糊他的美与丑,可他心灵的“美与丑”才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