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步修行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泥步修行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泥步修行读后感 篇1
在中国文坛,余秋雨先生擅长写文化散文,这是人所共知的,他的名号也受到许多人的追捧。先生自承,不太愿意再谈“人生哲理”了,但他还是觉得自己不能保持沉默,自己有义务在读却万卷书、行却万里路之后,留下那么点修行的成果,不然对不起那些走过的路,于是才有这部《泥步修行》的问世。
有幸拜读余先生的作品,虽不能全然理解先生表达的所有东西,但于我也是收获颇丰,粗浅解读一二,以没有做歪曲的理解为盼。
余先生幼时家中遇变故,父亲叔叔等至亲受到迫害,生活一度十分艰苦。余先生从小就学会了如何在灾难中解脱身心,并尽已所能地去帮扶他人。
在泥泞难行的`道路上,如何才能修养身心,并关爱众生?如何破除人生路上一个个难以摆脱的迷惑,如何不屈从于财富、权位与名声,又如何不在潮流中迷失自我,不被仇恨蒙蔽自己的双眼?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中,值得我们去追索答案、思考、探寻。
说一个书中有趣的故事吧。曾经有一个文人诬陷余先生的作品中有大量“文史差错”,并无端攻击先生的友人,先生觉得此人行为太过怪异,深感疑惑。后来无意中遇到给此人看病的医生才恍然大悟,承诺若此人有医疗经费上的困难,自己一定帮忙。看到此处,不由捧腹。他的确不是那为声誉活着的人,不愿活在别人的口水中,很多事情看开了,便释然了。
余先生对佛道儒家的文化都有所研究,又游走于世界各地,考察人类不同形式的文明。他善于博采众长,为已所用。很多古文典籍,普通人读来会有些费劲,先生不惜辛劳,做了一项翻译、升华的工作;西方许多已经散落的文明,先生也做了大量的整理与传播工作。先生甘愿做一个流浪者,跨越山川湖海,拜佛问禅,餐风饮露,为了安顿自己的心灵,也是为了抚慰更多人的心灵吧。
余先生说佛主终身讲述,终身传道,处处破惑,惠及世界,为人类两千五百多年漫长而又艰难的岁月,加添了多少宁静与慈爱。余先生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古今中外,都有一群人一直在路边等候芸芸众生,他们怀有菩萨的慈善之心,他们做的都是在引渡的工作。随手点灯,带领人们走出黑暗。
余先生活得通透!他一直相信善良,认为脆弱的人类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世代存活,是因为天性善良。渺小却秉持天性,点点滴滴,日积月累,这是人类最美的出路。
余先生很欣赏孩童纯真的状态,他说一路好奇的人,永远像个孩子。不管经历多少的世事变迁,仍保持孩子般的单纯和洁净,一路好奇,走到路的尽头,生命才会返老还童。
愿你我都能在年老时还如孩童般纯真,泥泞的人生路上,能够自由地徜徉于天地山水间。余秋雨先生的《泥步修行》,是一个过来人珍贵的思想结晶,值得你我一读再读。
泥步修行读后感 篇2
余秋雨坦言,“我修行大半辈子,破了那么多惑,问了那么多道,理应留下一些成果,否则就对不起那些惑,对不起那些道了”。正是出于这种思考,有着丰厚人生阅历的余秋雨在最合适的年纪拿起了笔,开始回顾自己的修行之道,“话重话轻,皆是心声”。
第一次知道余秋雨是因为他那本闻名的《文化苦旅》,里面尽是文化大义与禅意人生,之后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等均为大文化系列的典范之作,遭人崇拜及膜拜,一时洛阳纸贵,人们纷纷议论,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今这本《泥步修行》为当代青年对人生哲理的渴求和执念,构成了《泥步修行》的创作初衷:“由此也唤起了我内心一个小小的欲望,即试着用我自己的笔墨,让那些一直对我充满好意的'年轻人看一看,这个长期被他们冒名的真身如果亲自动手,写他们很想写的那种句子,将会是什么模样。”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由“立”到“不惑”,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人们正是从种种“立足点”上,生出无穷无尽的“惑”。无论是专业的立足点、权力的立足点,还是人际的立足点、财产的立足点,带来大量的竞争感、嫉妒感、危机感、忧虑感。
只知求“立”,却不知破“惑”,造成了生命的大量虚假和颠倒。内心焦急的余秋雨教授在最合适的年岁终于推门而出,现身说法,以这本系统阐释人生修行的归结性著作,引领读者探询人生最美的出路。
“破惑”是修行之路的开始。作者一一回顾了自己破除每一个“惑”时的心路历程:灾难时期如何守住正觉?为什么辞职是破解“官位之惑”的结果?如何看待“名惑”的虚妄?怎样破除钱财的迷魂阵?如何不被潮流裹挟?怎样以强大的心灵治愈仇恨?在破除这每一个“惑”而达到“不惑”的过程中,一步步使艰难的修行变得切实可行。
这大抵就是余秋雨先生所追求的雅美吧。
泥步修行读后感 篇3
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其深沉的文化思考,酣畅淋漓的笔墨让众多读者趋之若鹜,余秋雨先生也因此声名鹊起。历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伴随巨大声誉而来的亦有毁谤之声,口诛笔伐接踵而至,常见诸报端。这让我想起苏辙评价哥哥苏轼一生浮沉遭际的一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可智者乐,仁者寿,长者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余秋雨先生并未站出来气急败坏,掀起骂战,也不见解释剖白,他一直沉默着,用自己在这泥潭般的世间跋涉的经历和思考写就了这一本《泥步修行》。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的行者形象,一个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的灵魂,在“破惑”这一部分,他把人世间种种加之于他的好的.如“名”“利”“财”等,不好的“灾”“仇”等东西都当作了一种修行,一种摒弃种种虚妄,让自己更接近自己更接近生命本质的修行之路。世间人们汲汲以求的东西在作者这里一一被破掉,孔子云“四十不惑”,能得此境界者能有几人?多因舍不得名利,又太放大灾祸。
“不破不立”,破之后什么该被立为信仰呢?在第二部分“问道”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自己从魏晋思想家,佛家,道家,儒家等多重智慧中的行走,叩问的过程,魏晋人物的风流自然,佛家的超脱与济世并存,道家的清净无为,儒家的经世致用,都在给予作者精神滋养,行者无疆,脚步不停,内心却越来越有一种力量笃定起来。
行走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安顿之所。作者在最后一部分中用充满禅意的语言开释了我们,可以说是字字珠玑,绝不是滥俗的网络美文,也不是隔靴搔痒的安慰,是一个智者在倾其所有的教会我们,相信善良,一路好奇,留心茶炊,脚下无界。
读完这本书,你将会体会到一个风清月朗的世界,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泥步修行读后感 篇4
我已过生命的三分之一,到而立之年,懵懂的青春也对生命有所感悟。有时候快乐,有时候悲伤或者感觉青春很艰难,但是多数时候还是不知道为什么青春会如此的艰难?面对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困惑、房贷的催促,感觉整个人的脊梁都被压弯了,自己何时才能挺起腰板,难道青春就是这样吗?疑惑重重,但是还有砥砺前进,我们该怎么面对青春就看我们自己了。就是《泥步修行》中余秋雨先生一样,经历过才能有所感悟,我们不应抱怨青春的不易,反而应该感谢青春有这样的安排,使得我们有所感悟,经历精彩的青春。
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个人挺喜欢余秋雨先生的书,尤其是这本《泥步修行》,对于年轻人来说有很大的帮助。人生困惑有很多,比如关于灾难、地位、名利、钱财等等,如何看待这些是可以决定你成功有多少的'关键,年轻人往往被这些所困惑,很难走出来,其实不仅仅是年轻人,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这样的困惑,如何去破惑那就要想余秋雨先生提到的经历过思考过慢慢的明白了。但是身为余秋雨先生的读者有福气了,我们可以遵循余秋雨先生走过的轨迹去领悟生命的大道理。时间就是金钱,少走些弯路,多读些书这样人生就可能更加精彩。当然了,余秋雨先生在《泥步修行》中不仅仅是分享了破惑的问题,而且还提到了怎么去修行。
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经历过,破解过心中的不惑,才能写出这样深刻的散文。当我们觉得朱自清、钱钟书走后,中国再无散文。但是余秋雨先生把真正的散文发扬光大。经历过文革、经历过名利双收的老人,还是不忘自己的初心,讲散文些的如此的优美,继承了前人传承到后人。一本《泥步修行》随时余秋雨先生的一生小小的缩影,但是也彰显先生的大度和内心的波澜不惊。我自己也写了不少书评,而这次感觉自己是班门弄斧,余秋雨先生的书,读几遍能够彻底明白其中真正的奥义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我会再多读几遍的,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心境,对于自己的人生也有一点深刻的理解。我一路走到现在还要一路走下去,只有余秋雨先生能够明白一个的生命之路该如何走,要认真的去领悟其中的奥秘,不会是一朝一夕的问题,要自己亲自实践才能明白,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