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读书心得
老地方整理的赋能读书心得(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赋能读书心得 篇1
《赋能》是本好书,“赋能”是个好理论。这,毋容置疑!
“赋能”讲了两个主要问题——透明、信任。在沟通上极度透明,在决策上去中心化,把决策、行动的权利赋予最了解情况的一线人员。
作者也承认——“赋能”是一种激进的去中心化系统,将权力外推到组织的边缘……一个组织应该如何重新创造自己,包括打破藩篱、跨部门协作,而且当真正的团队工作和协作达成后,也要对整个系统的敏捷反应进行驾驭。”
所以,我想说的是,不管是“不确定性已经显现”,还是“从复杂到错综复杂”,我们还是要面对另一个现实——“赋能”的适应性,或者说“赋能的归赋能管理的归管理”。
读过《赋能》,我把“赋能”理解为“经营”的范畴,而不是“管理”的类属。所以,我认为,即讲“赋能”又讲“管理”,才是不偏颇的,才是完整的。而不像《赋能》把泰勒、把“科学管理”贬得一无是处。
“经营”与“管理”的重要区别有:
1、经营的目的是效益,管理的'目的是效率。
2、经营的着力点是开源,管理的着力点是节流。
3、经营需要激情强调发展,管理需要理性强调秩序。
4、经营需要颠覆性创新打破规则,管理需要维护规则強调积累性创新。
“赋能”所讲的透明,以及对于透明的定位,我是极度赞同的。所以,我觉得公司现在的办公布局,副总、部长(经理)与所属部门一起办公,无形中就实现的物理“透明”。实现了现场办公、即时沟通、公开交流、全员知情。当然,着无形中又割裂了部门之间的物理“透明”或管理层之间的物理“透明”。
“赋能”所讲的信任,以及对于信任的定位,我是不够赞同的。它讲的是所谓的极度信任或者说是无限信任,而我认为应该是“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干”,同时,作为上级最多给予原则或给予标准或结果要求,足矣!上级的指示如果已具体到了操作层面,当事人即被束缚了手脚,左右受掣肘。所以,我对财务部门的管理,更符合“负面清单式”管理。特别是税务工作——常规的事务各自自行处理,任何突发的非日常的新发生事务,无论大小都必须第一时间报告处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印证了“赋能”,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又诠释了“管理”。《赋能》说:实际情况是,简单地放松控制是危险的举动。要想进行赋能,获得权力的人则必须能够拥有相应的职业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明智的行动。”
多学有益!
赋能读书心得 篇2
通过对《赋能》的学习,个人理解其核心思想是在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给与团队成员更多的参与与决策的权利,增强自我驱动力和工作自尊心,让每个人都成为团队有能力的一部分,从而形成团队的创造力,结合工作,谈几点感悟。
首先,需要打破组织原有的边界壁垒和厚重的部门墙,全员统一思想,明确团队的what、why、how、when,让信息在组织内部流畅共享,团队、项目的重要决策会议必须让相关人员参与其中,让大家知道前因后果,不仅要清楚自己的任务干好自己的活,还要时刻注意组织大目标,审视自己的小目标是否与组织大目标匹配。作为测试人员,我们要在全局意识的前提下严把质量关,因为修复软件缺陷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问题,有时候也要综合考虑市场发布、整体进度、人力以及缺陷的严重级别和优先级,例如,如果修复一个软件缺陷,需要重新修改软件的.整体架构,进而可能会产生更多潜在的缺陷,而且软件产品由于市场的压力必须尽快发布,此时即使这个缺陷的严重级别很高,是否需要马上修复,仍需全盘考虑。
其次,要加强协作和信息共享,提升沟通效率。协作和共享在跨部门、跨团队的工作中至关重要。如果协作顺畅,所有人心都往一处使,就更容易实现项目成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协作不顺畅,最后大家不仅身累而且心累。以软件研发为例,在软件的生命周期中,市场、需求、设计、开发、测试、维护环环相扣,这些环节之间由于上下游不同、技术不同、工作平台不同、工具不同,或多或少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造成彼此孤立、缺乏共享性、业务数据被隔离、信息流程被割裂等现象,使得重要的业务信息无法顺畅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流动。解决的方法是建立一个面向研发各个角色的统一工作平台,做到从需求、设计、代码、用例、缺陷端到端可追溯,便于大家清晰工作内容、要求、进度、风险,让一切都暴露在阳光下,因为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再次,建立有效组织,构建能力中台。通过上周的智慧中台培训学习,认识到中台是为业务的敏捷、创新而生,在应对业务需求的快速变化实现业务敏捷、应用解耦、公共能力复用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商业的斗争就是对于客户响应力的比拼,而中台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赋予或加强了企业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商业战争中最最最核心的能力:用户响应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在商业战争中先发制人,抢得先机。
综上所述,无论是打破边界壁垒和部门墙、加强协作共享还是建立有效组织构建能力中台,最终目标都是让我们的产品在质量、效率和成本上具有实实在在的竞争力。实现最终目标的道路可能有很多条,《赋能》或许会带领大家走上最近的那一条。在后续的工作中,还要继续加强《赋能》学习,并结合工作,持续改进,精益求精。
赋能读书心得 篇3
读完《赋能》这本书,我理解它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团队要做到统一目标,充分信任,信息共享,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组织目标。其中不确定性、赋能两词令我印象深刻。
不确定性:作者以自己在伊拉克战场上对“基地”组织的对战中,发现美军是“优中之优”,但面对几乎什么都没有的“基地”组织成员时,也是一筹莫展。因为,美军是系统的,是模式化,而对手是松散的,无序的,这就是“不确定性”,因为你并不知道下一秒你将面对的是什么。商场如战场,互联网时代,信息量呈爆发式增长,商机则在这个环境下变的更加纷繁复杂,竞争也变的更加激烈,摆在每一个公司面前的都是诸多的“不确定性”。参与到山西项目中,才深刻的感受到各种不确定性,以及项目组为了应对这些不确定所做的各种努力以及改变。
赋能其实就是授权,书中讲的例子主要是外出征战的将军们,他们远在千里之外,发生事情若等到回来汇报,恐怕黄花菜都凉了。所以授予他们权力,千里之外自行决断。但赋能又不仅仅是授权,如果只是简单的权力下放,当甩手掌柜,那不但不能赋能,还会让员工陷入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状态。所以需要在对个体成员充分了解、知识能力足够丰富的前提下,对其表现出足够的信任。通过对成员的培养和锻炼,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才能发挥赋能的最大作用。同时,赋能也是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每个成员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让成员做自己擅长的工作,取长补短,才会事半功倍。
入职以来,参与了5G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卷宗、后勤系统等项目的测试工作,最近通过学习《赋能》,让我对测试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后勤项目推进过程中,项目组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竞争者多等重重困难,每日例会各成员及时同步目前的问题,实现信息共通共享,从而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同时,要感谢我的组长和其他同事,在测试需要帮忙时,最大程度的给与我支持与帮助。
赋能读书心得 篇4
阅读完《赋能》这本书,我理解它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团队要确立共同的目标,营造互信+共享的氛围,要学会给员工赋能,从而打造能应对不确定性的灵活的团队,由此推动团队目标的实现。下面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谈一谈我通过阅读本书受到的启发和收获,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指正。
一、对泰勒还原论的理解
泰勒的还原论是通过“科学管理”,经过研究、评估和标准化后,将工作分解为可以被任何人执行的简单步骤,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效率。虽然随着更互联、频率更快、更难预测的时代来临,泰勒的“科学管理”变得有局限性,其僵化的深井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无法应对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但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我认为仍然有其可取之处。比如应对已知的问题、可重复的流程和工作时,仍然能在工作中发挥其高效的作用。具体到研发工作中来讲,研发过程虽然有许多的客观不确定性,但是方法、仪器、系统的操作规程以及研发的流程、标准和要点等,仍可以通过还原性优化,建立标准化、模块化的流程、文件和制度,来快速的培训员工、避免差错和提高工作效率。研发工作是基于法规符合性的基础之上,无论不同品种情况如何变化,其变化的只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过程,所有研发工作最终都需要回归到法规的框架中来,均需要符合法规要求。
二、如何突破深井
泰勒还原论中的组织机构各部门就像一个个深井,均是一堆垂直纵列的组合,各个纵列之间信息闭塞,所有纵列上的'成员就像处在深井之中,每个人的眼睛都只盯着自己的领导,并且只做领导安排的工作,各个纵列之间缺乏沟通,从而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以前研究所的项目管理方式,也类似于这种组织架构,一个项目组中有制剂、分析、合成等多个负责人,但每个负责人只负责自己的工作,且工作是向本科室的上级领导进行汇报,因此遇到任何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领导解决,同一个项目组中的成员沟通不充分,目标不够明确和统一,从而影响了工作效率。
“深井”的特点是:目标分散,信息闭塞,缺乏沟通,因为不了解所以不信任。所以要突破深井,需要统一目标,建立团队互信和信息共享;通过打造多个灵活的小团队来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大团队。研究所今年进行的项目管理改革就与此类似。我们建立了项目经理制,每个项目组就像一个小团队,而部门是一个大团队。项目组由一名项目经理负责,其他均为项目组成员,协助项目经理工作,每个项目组成立时均设定了项目的完成目标,项目经理负责项目整体的质量和进度把控,并及时向部门和公司领导汇报,项目组成员间的信息也是及时共享的。经理项目经理可以是分析人员,也可以是制剂人员、合成人员或注册、临床人员,且各个项目组中的成员是相互交叉的、身份也是不同的,一个项目组的项目经理也可以是其他项目组的项目成员,这有利于不同项目组间的信息和经验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团队间互信,同时也利于项目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三、赋能
要建立高度灵活的团队,就需要给团队中的成员赋能,我认为这也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赋能并不完全等同于授权,个体成员的独立自主能力,是赋能的必要条件。赋能需是在个体成员知识和经验充分丰富的前提下,对其能力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信任。赋能的关键是如何培养和发现高素质的人才,通过对成员的培养和锻炼,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才能发挥赋能的最大作用。同时,赋能也是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每个成员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让成员做自己擅长的工作,取长补短,会事半功倍。
一个优秀的研发管理人员,需要经过多个项目的锻炼和多年的培养,虽然研究所进行了项目管理方式的改变,团队成员间能做到互信和信息及时沟通、共享,但目前我们项目经理的管理和决策能力仍有不足,还需要不断的学习、锻炼和提高。
最后,作为部门领导,我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成长。好的领导,并不是事必亲躬,一个个地做出决策,而是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通过建立和监控各种关键流程,形成良好的组织环境和氛围,赋予团队更强的凝聚力。做到眼睛盯紧,双手放开!从而更好的实现个人成长和团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