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读后感800字
老地方整理的《童年》的读后感800字(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童年》的读后感800字 篇1
在寒假,我读了许多课外书,在这么多书中,最令我感动的要数《童年》了。《童年》是高尔基写的三部自传中的一部。高尔基三岁时丧父,他的童年是在诺夫戈罗德度过的,也就是他的外婆家。这本书主要讲了高尔基童年生活是怎样的悲惨。就在一八七一年,他悲惨的命运开始了。他的行动都被他的外公监视着,外公不准他这样,又不准他那样,他好象在地狱中生活。
他虽然小时候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但是竞然还能成为一位如此杰出的人,真是了不起!高尔基曾经被沙皇逮捕过,但是,因证据不足获释,可他还被警察秘密监视。他发表过的文章数也数不清。在一九二八年时,高尔基还不放弃那可贵的光阴,于是他在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六年写了一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克里母。萨姆金的一生》,这部小说他临终前都没有完成。这部小说作品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反映了各个阶级和社会集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高尔基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八日于哥尔克病逝。
读了《童年》,我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那种黑暗,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我曾经想过,如果我当时是一个工人,我一定会像高尔基那样,用我这支锋利的笔给沙皇政府当头一棒。我认为,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好环境中浪费时间是天大的错误。记得鲁迅说过“时间就是生命”和“珍惜时间是我成功的秘诀”。我们现在有如此美好的环境,是多么难得呀!这幸福生活都是老一辈革命家的鲜血换来的。我以前是一个特别调皮的“假小子”,有时间还和小朋友打打闹闹,特别贪玩。但是,自从我看了《童年》这本书以后,我开始爱惜时间,我知道时间的重要性。所以,现在我开始认认真真地学好每一门课。俗话说的好“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滴水穿石”也是一天一天慢慢来,循序渐进。我们的学习也要慢慢来,不能太急于求成,揠苗助长,这样便会前功尽弃。因为现在要求为学生“减负”,人们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更加轻视了,让他们在外面无所事事。现在的家长多数都认为只要有钱有势,他们的儿女就一定能够考上大学。其实,光靠钱和势力是不行的,在二十一世纪这个正在前进的中国已经将这些通过关系上大学的事一扫而空了。
《童年》的读后感800字 篇2
这个学期,我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童年》,它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在阿廖沙三岁丧父后,由母亲带到外祖父家,这个家里弥漫着仇恨,而阿廖沙却没有染上仇恨的毒素,反而成长为一个光明的人。这本书反映了俄国社会的诸多问题。
在书中,首先反映的就是当时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雅科夫舅舅打死了自己的妻子,外祖父不止一次暴打过外祖母,母亲因自己做主结婚而被扣留了嫁妆,这些都是因为当时女性地位偏低,不能反抗男权的欺压。文中写到:“他媳妇儿偏偏软得像块凉粉”,正说明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造成了她们性格上的懦弱。
其次,小说反映了当时巨大的贫富差距。在那时,工厂主以粮票的方式代替薪酬发放给工人,借此盘剥工人的工资,减少他们的应得收入,贫穷之人甚至形成了偷窃的风气。大部分财产掌握在少量的富人手中,而穷人甚至连解决温饱都十分困难。贫富的“两极分化”使得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因此,“解决温饱”成了穷人一生的奢望。
最后,小说也反映了当时民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状况。积极投身于科研的“好事情”,竟成了房客们讨厌的人。当时的学校也以教导《圣经》的内容为主,人们过度信教,死守教条,不接受这世间的真理,多少人都固执地坚信上帝就是一切,而忽视了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正是因为人们不重视科学,才使“好事情”被大家视为“异类”。而民众文化程度的低下也是导致社会一直停步不前的原因之一。
回想一下中国,我们也有过这些状况并存的时代。在封建社会,我们也一样“男尊女卑”,在旧中国,我们也曾经是贫富悬殊,老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在新中国,男女地位平等、机会均等,女性也顶半边天。封建社会常常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现在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北京、上海等已经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曾经我们因闭关锁国而错过了多次工业革命,而现在,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在我看来,男尊女卑、贫富悬殊、教育落后是阻碍当时俄国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我们必须追求公平、重视教育、发展科技,才能不断推动社会发展。
《童年》的读后感800字 篇3
苦难就像一杯热咖啡;你快乐了,这杯咖啡就格外香甜;你胆怯了这杯咖啡就格外苦涩。阿列克谢早年丧父,随母亲到外祖母和外祖父家.在外祖父家,他、母亲、外祖母,常常遭受外祖父的毒打,他每天都过着非人的生活,时刻受着.黑恶势力的摧残,家庭环境的黑暗时刻困扰着。但他依然坚强地活下来了。无可厚非,作者在展示和批判落后、野蛮、腐败的丑恶现实,但也让我清楚地看到主人翁阿列克谢的顽强和乐观精神,并展示出自己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从外祖母身上看到最光辉的人性: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确,生活总是向我们袭来更多的苦难与困惑,但我们不应该做的是逃避、胆怯,而是应该迸发出自己内心一种坚强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童年》中有这样一句:“无疑,从这层土壤里仍然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出善良----——富有人生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对光明的人性的生活必然苏醒这一不可摧毁的希望.”作者以犀利的文笔,更加激起我们心中无比希望,给予我们人生更多的启迪.苦难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态度。鲁迅,为唤醒人们快死去的灵魂,不甘屈服用自己手中的笔作刀枪与旧社会作斗争;杜甫,因为厌恶当时腐败的政策和封建制度,辞官归家,用犀利的诗篇抨击当时社会......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但它们却明明白白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莫大深刻的哲理:不要因为一时的苦难而悲伤,我们应该在苦难中成长,在困难面前鼓起勇气,经受考验。让乐观主义精神不断地洋溢在我们心中。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穿梭在人生的驿站。苦难、挫折难免会困扰着我们,当困难,挫折到来时,我们不应该垂头丧气,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面对痛苦,挫折,关键的不是天神,而是你自己……
记得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中说过:“要坚强、勇敢,不要让绝望和庸俗的忧虑压倒你,要保证伟大的灵魂在经受苦难时的豁达与平静。”的确,当我们在被困苦所缠绕的时候,不要让心中燃烧的一团顽强的烈火熄灭,应该燃烧,燃烧,再燃烧,照亮这一片苦痛的黑暗。苦难成就了人,人造就辉煌人生,乐观直面困难,让挫折为之动容。勇敢追求,成就人生!
《童年》的读后感800字 篇4
这几天,我读了老师推荐的名著——《童年》。这部举世闻名的小说,深深地吸引了我。捧着它我经常忘记吃饭,放下它我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部自传体小说,写的是作者高尔基悲惨的童年生活。主人公阿廖沙是个孤儿,寄居在外祖父家。外祖父吝啬、残暴,两个舅舅自私、粗野,只有外祖母疼爱他,给他讲故事,教他怎样做人。阿廖沙受尽苦难与折磨,十一岁时,他被外祖父赶出了家门。
我是非常投入地读这本书的。我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书中的主人公阿廖沙,他快乐,我和他一起快乐,他痛苦,我和他一起痛苦。读到“为了能生活下去,阿廖沙只好去拣拾破烂赚钱”那部分时,我读得特别仔细,读着读着,我仿佛走进书中所描绘的情境中。我的眼前出现了瘦弱的阿廖沙顶着烈日,背着口袋寻找破烂的身影,闻到垃圾堆里散发着冲天的腐败臭气,置身于同学们嘲笑、侮辱的环境中……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阿廖沙的生活太难了,他真是太可怜了!
与阿廖沙相比,我的生活无忧无虑,没有烦恼与痛苦,就像在蜜罐里。父母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我吃着可口的饭菜,穿着漂亮的衣服,爷爷奶奶都疼爱我,我还有零花钱……阿廖沙的痛苦童年让我觉醒,我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与美好啊。我应该知足并珍惜这种快乐生活,感谢为我创造这一切的父母。
在这部小说里,我十分喜欢外祖母。她善良、慈爱、坚强、宽容、快乐,她有讲不完的故事。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的形象让我一闭眼就看见。我庆幸阿廖沙有这样一位外祖母。在她的教育、影响下,阿廖沙无论生活怎样恶劣,始终都能保持一颗正直、善良、健康的心灵,这颗高尚的心灵以及不断地追求、学习,使他日后成为伟大的作家。
读《童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有的快乐,有的悲惨。我们要学会珍惜或承受。只要心中有梦想,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多的痛苦也都会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