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美丽的教育》读后感

2025/06/24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美丽的教育》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的教育》读后感 篇1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各有所好。山水本是自然,

就教师而言,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赏心悦目的心情至关重要。即使山不是很峻拔,也用悦纳的心态去欣赏,即使水不是很清醇,也用发展的眼光去赞美,则是“山水”之大幸也。所以做孙蒲远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作为一名教师能够从《美丽的教育》中领悟教育的真谛,你的学生也将是幸运的。

孙蒲远老师融43年的心血与智慧于一炉,谱写着栩栩如生而又纷繁多样的儿童生活,展现着爱的力量,教育因爱而美丽。

爱是关注:

很多时候,很多教师都懂得应该爱孩子,可是怎样去爱,为什么去爱?孙老师在“爱学生”是什么意思一文中说道:老师爱学生主要是对学生诚心诚意的“关注”。你要细心的发现他的闪光点,认可他的努力,鼓励他点点滴滴的进步,理解他的苦衷与需求,关心他的生活与学习,帮助他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充分发挥他的特长。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这样的语言是朴实的,这样的爱是具体的,所以学生能够感受到孙老师的爱,学生能够被这样的爱点燃希望,积极向上。

爱是尊重:

尊重是人的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从小被人尊重的人,有很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形成完善的人格。而我们不管作为教师还是家长,一味的希望孩子能听我们成年人的话,常常忽视孩子的需要,不考虑孩子在想什么,不体谅孩子的处境,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不了解孩子的苦恼和心理障碍,只凭着我们想象的情况去教育孩子。一旦孩子的行为出乎我们的预料,或者孩子没有按我们的要求去做,我们就可能对孩子不满意,甚至批评或采用其他方法来惩罚。孙蒲远老师告诉我们“惩罚是教育失败的根源”,惩罚的结果让学习吃力的孩子更加自卑,让常常出现问题的孩子更加自暴自弃,让本来就顽皮的孩子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让这样的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那么,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许批评吗?不是!没有批评就等于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批评的时候,一定要讲清其危害,实在告诉孩子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对别人、对自己、对集体有什么不好。

爱是宽容:

宽容不同于纵容。宽容的前提是理解。教育家陶行之曾说过:要想做孩子的老师,你首先要变成孩子。如果你三十岁,你不可能要求孩子也三十岁,你也曾经有过自己的八岁或者十三岁,所以我们只有“变成孩子”,才能懂得孩子,教育孩子。也曾读过这样一篇短文,寺庙里的老师父看到墙脚的小凳,猜到小和尚在天黑无聊时偷溜出去玩耍,搬走小凳蹲在墙脚,小和尚踩着师父的背翻过墙,惶恐不安,师父拍拍尘土说:“天凉,多加件衣服。”从此小和尚再也没有翻墙出去。淘气是孩子的特点,是正常现象,犯错误是难免的,你不可能限制他,你要从他的淘气中找寻身上闪光的地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淘气,这时我们的工作就会变得主动和轻松起来,甚至还可以从中得到很大乐趣。当然,老师对学生的宽容不是对学生无原则的迁就和让步,他是以学生认识错误为前提的。对已经认识到错误的孩子的宽容是启发孩子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孙蒲远老师教给我们很多宽容的方法,给胆小而又出错的孩子一句安慰;给知道自己错了的孩子台阶下,用显微镜找淘气包优点,给矫情的学生一个存在的空间,包容学生进步过程中的反复……

这虽然是一本写给年轻的班主任指的工作指南,而书的内容值得任何教育工作者、甚至是家长认真的阅读,从不同的角度读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收获。

近年来,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使宁静的教育清音常常被喧嚣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教育所困惑,43年平实的铺垫使《美丽的教育》在许许多多的困惑里的幸福和快乐显得十分难得。假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育事业中发掘出快乐和幸福,用宁静的、美丽的心情来看待我们辛苦的工作,那么在未来的生活中,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美的生活!

《美丽的教育》读后感 篇2

我是个爱讲大实话的人,也是个不爱读书的人。《美丽的教育》是学校“师徒结对”活动中,爱花老师送给我的一本书。我把它放在床头,遇到睡不着时就翻几页。本学期因为经常加班,看书的时间就更少了,到现在只看了一半。

全书共分为八章,与其他书不同的是,本书的每章节中又都有若干个以问题为形式出现的子题目。如:你冤枉过孩子吗?为什么班主任在课间要尽量和孩子们一起玩?学生写作业磨蹭怎么办?为什么不要轻易给孩子打坏分数等等。书中写的那些事就发生在我们的教学中,孙老师的处理总是那么恰到好处,佩服孙老师的同时,也有一种喜悦,书中一个又一个来自一线的生动案例,让我感到真实,是我最愿意看的,能具体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从《爱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觉得应该向孙老师学习几点:

一、多关注孩子。孙老师说:老师爱学生主要是对学生诚心诚意的“关注”。你要细心的发现他的闪光点,认可他的努力,鼓励他点点滴滴的进步,理解他的苦衷与需求,关心他的生活与学习,帮助他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充分发挥他的特长,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这样的语言是朴实的,这样的爱是具体的,所以学生能够感受到孙老师的爱,学生能够被这样的爱点燃希望,积极向上。每到下课时,她总是和孩子们一起玩或者谈心,这一点正是我们平时所缺乏的。在工作中,我们往往会以这样那样的理由忽视了孩子,每次上课前我们总是急匆匆地进教室,下课铃声一响,又离开教室,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对孩子们的了解和关注不够。

二、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三、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反思一下自己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总是以一种挑剔的眼光去审视学生,总关注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甚至常常气极败坏、声色俱厉:“昨天上课迟到,今天怎么又来晚了,下午叫家长来吧!”不能容许学生的反复。再看看孙老师,她的慈眉善目,笑容可掬,是从心灵深处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所以她的学生都愿意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我从中体会到若真想成为学生的良师,就必须让学生从心里接受你。而让学生接受你,在有些事情的处理上就要向孙老师那样放下老师高高在上的姿态,真心对待这生,学会宽容,学会理解。

我们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读后感 篇3

读完了《美丽的教育》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美丽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动不已。

说到班主任工作经验,我应该最没有资格,我从事班主任工作仅仅三月有余,要问这段时间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杂、乱、烦!从早到晚总是忙忙碌碌,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清点一天的工作,却觉得一无所获,班上有几个孩子太调皮,管都管不住,怎么办?班上的后进生成绩太差,每次小练习都只能给我个位数的成绩,怎么办?有些孩子太懒,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不认真、字迹马虎,默写都默不及格,怎么办……无数“头疼的事儿”把我的思维五花大绑,急得我喘不过气!这么麻烦的工作,难道仅仅靠一个“爱”字就可以解决,一开始我不相信,我觉得学生不听话就要批评,惩罚,实践证明自己的这种思想并不完全正确,有时候会适得其反,现在我也试着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找到自信,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我发现学生越来越听话,对待学习也认真了,对班级的活动也积极了许多。

书中讲到了怎样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爱好,培养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班风,这几方面我感受很深,好的班风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师正常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加强班级的凝聚力,我把我们班的值日生具体到每个人,比如下第一节课擦黑板是那位同学,下第二节,第三节,打扫教室的,打扫卫生区的,抬菜的,分菜的,送餐具的,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做,让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都能为班级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前段时间举行的跳绳拔河比赛,我们班有三十二个同学参加了比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的准备,通过这次的活动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同学们体会到了胜利的喜悦。在我们班只要是做错了事,学生都会主动地承认错误,并大胆的说出对不起,我觉得这一点学生做的很好。

在读爱的教育这本书时体会着孙老师的工作方式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孙老师有一颗宽容的心。因为她深爱着学生,所以她能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在孙老师的心目中,孩子就是孩子,是可以犯错误的,是可以被原谅的。即便孩子犯了很大的错误,令人十分气愤,老师最好也不要声嘶力竭、暴跳如雷,说过头的话,做过头的事,有失教师的尊严,破坏了教师的形象。

反思自己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总是以一种挑剔的眼光去审视学生,总关注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甚至常常气急败坏、声色俱厉:“你昨天才向我保证,今天怎么又犯了,还是教家长来吧!”不能容许学生的反复。再看看孙老师,她的慈眉善目,笑容可掬,是从心灵深处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她在把学生当作人来教育,所以孙老师的学生都愿意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我从中体会到若真想成为学生的良师,就必须让学生从心里去接受你。而让学生接受你,在有些事情的处理上就要向孙老师那样放下老师高高在上的姿态,真心对待学生,学会宽容,学会理解。

那么,该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切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作者孙老师似乎也很重视这一点。在全书的第一章中就多次提到关于师生的民主平等、体会学生感受等这方面的内容。这些都与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消除隔阂有着内在的联系。而整个第二章更是大谈“尊重”,可见孙老师很注重消除教师高高在上的现象。因此,要想真正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先把自己当作一名学生看待,这样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才能与学生沟通,为以后的教育打下基础。拥有好的教学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教师们常常让自己的学生学会好的学习方法,同样道理,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一套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举个书上的例子,一个教师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追踪记录”的计划,时刻追踪自己对学生的话语是否妥当。每个老师的性格、举止、言谈不可能都完全一样。确定自己属于“温和型”“健谈型”“可爱型”或其他哪一类的教师,试着把这个定型保持下去,不要经常变动,你总不至于让学生一天面对一个不同的你吧!在此基础上,再慢慢掌握其他一些教师必需的技能,来不断地完善自己,相信你,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好老师,一个同学心目中的好伙伴、好榜样。

《美丽的教育》读后感 篇4

教师的魅力来自人格,以前我只是粗略的了解这句话,现在读完孙蒲远老师《美丽的教育》这本书,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有这样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各有所好。山水本是自然,就教师而言,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赏心悦目的心情至关重要。即使山不是很峻拔,也用悦纳的心态去欣赏,即使水不是很清醇,也用发展的眼光去赞美,则是“山水”之大幸也。孙蒲远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他们找到了一位好老师,孙老师用心发现着每一个人的闪光点。

爱在这本书里体现的尤为深刻,教会我们如何去爱,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去爱学生?

尊重,是爱的起点。尊重是人的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这不仅是成年人的心理需要,也是孩子的心理需要。而成年人往往忽略了孩子这一不亚于穿衣吃饭,甚至比穿衣吃饭还重要的需要。从小被尊重的人,有很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形成完善的人格,或者说孩子会自己努力用完善的人格来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被人尊重的孩子也会去尊重别人,如果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那么我们整个民族的自尊感就会提高。所以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要一味的重视孩子的成绩如何,要给孩子真正的关心,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爱,是没有疆界的。爱要宽容。宽容不同于纵容。宽容的前提是理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宽恕能触及儿童自尊心的最敏感的角落,使儿童心灵中产生要改正错误的意志力。”当然老师对学生的宽容绝对不是对学无原则的迁就和让步,它是以学生认识错误为前提的。气是孩子的特点,是正常现象,犯错误是难免的,你不可能限制他,你要从他的淘气中找寻身上闪光的地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淘气,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空间,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怀抱。

《美丽的教育》使我明白了许多。教师的魅力来自人格,来自我们对学生无限的爱。我们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对待教师这个职业,以欣赏的角度来观察每位孩子,爱无处不在,让我游走在爱的海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