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篇1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书,在文中欣喜读到佐滕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对照日常教学,有许多共鸣之处,浅谈自己的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文中精辟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精辟之二: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教师面对的、处理的是一个一个的单独的生命体,因为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和差异,教师要关爱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相互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等距、等高、等爱,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与在意。“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学会赞赏你的学生”;“学会向他们请教”等等,这将都是你成功教学的法宝。
精辟之三:要充分的重视“开头” ,这是宝贵的经验之谈。
“好的结果总需要好的开头,没有好的开头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开头决定了一切。有时在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是为了其它什么,往往是快速开场,忽视了开头的重要性,一心只想着完成任务,只想看到好的结果,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事倍功半。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教育学生做事要持认真的态度,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心急,一定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注重学习的过程,还要重视“开头”,不管结果怎样,都是可以的,不过这里的“结果怎样都行”,不是指有始无终的学习,而是指经过认真研究的、学习的、努力过的,直至最后出现的结果,结果的好坏、成功与否不是衡量学习的标尺,而学习态度、学习的过程、持之以恒的毅力、方法的选择,才是最值得注重的。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篇2
佐藤学教授说:“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想想我之前的教育设想以及每次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自以为自豪的地方现在想想,自己做的真不够好,学生的倾听效果怎么样,我不知道。
从他的教学案例中能够感受到佐藤学教授比我们有更深一层的关爱之心。我们都知道言由心生,学生的每次发言都是包含者心情和想法的',我们要透过言语看看孩子们的心情和对课堂的对学习的看法,帮助孩子们更愉悦地进行学习。为了能够帮助后进生,我太关注学生的方式、方法,理解、包容等,可效果却不尽人意。在林莘校长的这节课中,我听不到激情的老师讲课声,更多的是宁静的课堂,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倾听的声音。大家对一个个有深度的问题,探讨、交流。
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我曾经认为这样的课堂是我的骄傲,看了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后,我发现我错了。我所得到的只是片面的,是我自己所希望的答案,学生有没有其它想法我并不知道。
倾听,不仅仅是学生听教师、学生听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倾听学生的发言十分重要。佐藤学先生把倾听学生的发言比作和学生在玩棒球投球练习,无论学生投过来的是“好球”还是“差球”,都应能准确地接住。如果我们让学生投出的球一个又一个地掉落在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学?佐藤学告诫我们:应当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不要总想着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希望孩子说出你想要的那个结果,当我们和学生真的融为一体时,真正的课堂对话才算发生,学生的学习也才能真正发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篇3
“读一读佐藤学先生的著作吧,肯定你们会受益匪浅的。”译者李季湄教授在序中这样建议。于是,《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悄悄地走进我的视线,它到底叙述着怎样的教育故事?到底对我们有怎样的指导?这是一场怎样的革命?为何是静悄悄的?……带着诸多疑问,我静悄悄地读起来。
可爱的小林老师跳入我的眼帘,当看到彻也在教室外哭闹,觉得“学校不快乐”而不进教室时,他感到十分吃惊;当听到全班同学大声应答“学校不快乐”时,他深深地震撼了;当得知学生认为自己太严格或太温和时,他没有火冒三丈,也没有垂头丧气,而是以这一件小事为契机,开始自己的研究……这大概就是日本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精神吧,遇到问题,能够跳出自己的情绪圈子,寻找问题的根源,争取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小林老师认为,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的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我想,有这样思想境界的老师,工作起来还会感到累吗?他把教育当作自己真正的事业来做,以一种研究者、探究者的姿态在工作,每天都会有新发现,每天都会有新希望,教室里有这样的老师,学生不会改变吗?每个学生在静悄悄地改变,学校不会改变吗?学校在静悄悄地改变,社会不会改变吗?
读着读着,“润泽”一词揪住了我的.心。佐藤学教授说,我们一味地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赞成或反对,把那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同学认为是根本没专心听讲;我们总是让学生大声清楚地回答问题,对那些慢慢思考的学生,都会“善意”地撇到一边……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倾听的教室”,这样的教室才是“润泽的教室”,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不过,“润泽”的程度深浅,我认为与老师的评价倾向有直接关系。读到这里,我不由得会想起自己刚开始的“生本课堂”,努力想实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学习,最后汇报学习成果并互相补充,可结果往往是发言的学生始终在先发言,不发言的学生最多是学着别人发言,在热热闹闹地学习过后,很少看到各种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现象,也许有的同学是带着多少知识来到课堂,又带着同样多的知识回到家,这可能和倾听不足有关吧。没有认真地倾听,就没有认真地思考,没有认真地思考,就没有切中要害的发言,从而也不会产生“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室变成“润泽的教室”呢?可能首先需要我们自己成为“春雨”,能及时、准确、细致、无痕地滋润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才会出现“花重锦官城”的景象吧。
读着读着,“学习共同体”、“综合学习”和“参与学习”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不断地冲击着我的头脑,拓宽我的思维,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似乎正在我的内心静悄悄地开始。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篇4
与优秀的人同行是一种幸福。
从未细读过地道的江南小镇,所以在暑假听说安排班主任去杭州培训时,异常兴奋,去火车站之前,买了一大袋子吃的,想着可以打发八个多小时的动车。大家一块出去在车上最方便的就是能随意的换座位。最终,李靖老师在我身边“安顿”了下来。厉害的老师到底是厉害,坐下没多久李靖老师就从背包中拿出了让我汗颜的物件------《静悄悄的革命》,并且对喧哗的车厢无感,认认真真的边读边画。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大概这是其中之一。而我也在她休息的时候借来读了几页。果然,左右嘈杂阵阵,再也入不了我的耳。
回来的路途上,李靖老师还拿着这本书说:“这本书写得非常好,你回去之后一定要好好看看,我们刚开始那会儿,都是自己摸索,没人教给我们怎么做,你们现在多好,书里面好多都写得清清楚楚”。一番话,平静如水,但我的内心已经激流暗涌。
《静悄悄的革命》,没有故作高深的语言,也没有不切实际的的空洞理论,整本书读下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刻苦钻研的老教师在给自己说话一样,不是书面语言但又非常凝练,没有一句话是毫无意义的,平实、质朴,深中我意。而且让我讶异的是,我现在在班级管理和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年前佐藤学先生同样也遇到过,在各项艰苦的任务完成之后,还给出了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法。下面就《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给我的启发略谈一二。
一、 教室里的风景
高二下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被失落环绕,因为我发现,学生们对我口沫横飞、语重心长的批评教育形成了超强的免疫功能,我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不解。但书中给出了答案:“在扯着嗓门喊叫的教室里,在自我中心盛行的教室里,在仅仅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发言的教室里,在有若干学生几乎从不发言的教室里,在声音都感到带刺儿的教室里,学生笼罩在自由放任或自暴自弃的气氛里,要进行自立、合作的学习是根本不可能的。造成这种教室分为的根源在于老师的对应……要把教室变成能让学生情绪稳定、相互间能够诚恳、亲切发言和倾听的教室,反过来即是说,如果能让教室的空气远离浮躁,让学生自然平静的声音回到教室,那么,无论什么样的教材都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高三开学之前,读到了这一章,我决定开学之后一定要让班级发生一些变化。
开学之后,因为时补课时间,所以学校的管理部门都不在。在以前,我认为板报的制作非常耽误时间,所以就怎么简单怎么来,甚至有些图画我觉得画的还不错就让学生下期接着再用。但是,高三开学之后我就急切的想办板报,心想着:对我的.话形成免疫,那就再刺激一下同学们的其他感官。把我们班的板报小组长孙春阳叫过来,大致说了一下要怎么办,让他准备准备,趁周六的时候时间多些把这件事情做了。
周日进班,我是真正的被震撼到了,刚开门觉得班级气氛有些异样,再抬头一看“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几个大字铺满了后黑板,黄色的毛笔字体,红色的阴影,像火焰中我们拼搏前进的青春。我不太容易感动,但是那几个大字确确实实触动了我的心底。还有照片墙,同学们会有一种家庭的温馨感。虽然是小小的变化,却起了大大的作用。
这一段路程很难走,但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二、 与冷漠作战
高中有段时间,我最大的障碍是对自己的不接受。所以,外界与我没有太大的影响,别人好,我这样;别人不好,我还是这样。因为没有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所以对外界漠不关心也是必然,可怕的是外界也包括成绩。后来真正刺激到自己还是成绩,到了低谷才开始知道反弹。一段时间的低沉给自己的成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高考之前的日子里,我希望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拒绝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