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家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高中家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家读后感 篇1
终于读完了《家》的最后一页,心中澎湃的浪花却没有平息。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带给了我欢笑,悲伤,气愤,和失望……
《家》描述的是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在这样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纠纷,不公与压迫。但又因为身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却也有令人感到惊奇的反抗。在封建社会的残酷迫使下,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带着血和泪,带着控告与悲愤的呼声。把斗争的剑刺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社会以及害人的封建礼教,并暗示它走向灭亡道路。
我觉得书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觉慧一群象征着一端,觉新连同老太爷一群象征着另一端。关于觉慧的个性,第三回就已经明显了——幼稚、叛逆、热情。刚在督军暑怀着满腔激情抒发了多时积累下的愤慨,却又在家里和老太爷吵上了一通。于是,觉新的话语在旁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爷爷跟你说什么话,你只要不声不响地听着,让他一个人去说,等他话说够了,气平了,你答应几个‘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简单吗?”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击。
说到觉新,便让我想到了梅:在觉新知道自己的订婚日后,“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苦。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在父亲告诉他要去西蜀实业公司,在他面临着一生的理想被强制剥夺之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转:‘一切都完了。’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也不说。”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击。
高中家读后感 篇2
《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一共是十二份家信,此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并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此书的作者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他为人坦荡,秉性刚毅,对子女更是严格要求,在他与儿子的书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父亲望子成龙的殷殷期望,亦能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纯真、质朴的爱,令人为之动容。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留学波兰学习钢琴,在波兰,傅聪学习钢琴、演奏成名、结婚生子,而父亲傅雷给他写的这些家信则伴随了他的这段成长,让他能在异国他乡依然保持对学习、生活的热情。在这些书信中,除了写生活琐事外,更多的谈论艺术与人生,激发年轻人对学习、对生活的热情,训练傅聪的文笔与思想。他时时刻刻提醒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让儿子知道“国家荣辱,艺术的尊严”,希望儿子具有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
人爱其子,也许是一种自然规律,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而人的事业无尽,所以希望后代能够延续和完成还未完成的事业。傅雷先生对其子严格要求,希望他以后能回报社会,报效国家,这也正是傅雷先生一辈子所为之努力的事业,直到后来傅聪没有因为国内家庭惨遭变故,也没有因为他自己所蒙受的罪名,他始终相信国家,相信党,毅然回国。
有人并不认同傅雷教育子女的方式,原因是太严格,太传统了,比方说傅雷非常注意儿子吃饭时的规矩,他就注意孩子是否坐的端正,手肘放的位置是否妨碍别人,吃饭时是否发出咀嚼的声音……其实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礼貌,人人都应该做到的,只是有些父母一昧的放纵孩子养成坏习惯。我认为教育孩子应该软硬兼施,傅雷在傅聪的学习,做人,办事方面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希望孩子做个有出息的人,然而当孩子在比赛或者受挫的时候,他鼓励孩子放松心,尽力去做。事实证明,傅雷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因为他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并未疏远父子俩的关系,反而使儿子愈加尊敬父亲,父亲更加疼爱儿子。后来,傅聪在钢琴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最终也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
看了傅雷家书,被傅雷的拳拳爱子之心所动容。这也使我想起我的父母亲,我的父母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听他们说,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有读过多少书,所以他们希望子女可以好好读书,以后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这也算是替他们完成他们未完成的遗憾吧。记得小时候父母对我非常严格,未入学前教我识汉字,教我见人要主动问好,教我要诚实,到别人家不要乱翻人家的东西,要我好好读书……小时候也因为这些东西没有做好而挨打挨骂,小时候是真的理解不了父母的一片苦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增长,慢慢的理解了父母为子女付出的心血,所以我们作子女的千万不要去顶撞父母,即使他们错了,但你一定要相信,他们的初衷一定是为你好的.。傅雷对儿子非常严格,傅聪也许心里有怨言,但是他一定能理解父亲对自己的一片苦心。
《傅雷家书》是一部写关于亲情的好书,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处理亲情的正确方式,傅雷爱子,但是他并未把儿子束缚在自己的膝下,他同意儿子远赴波兰学习音乐,然而等到傅聪终于在这条道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他却更希望儿子能够回国,为祖国挣得更多的荣誉。傅雷在这些家信中自始至终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人,这才是他教育的最终目的。
《傅雷家书》自出版30年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适合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去阅读,每一个人都要从做子女到做父母,这本说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对我们这些青少年来说,更应如此,希望看完这些家信,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父母对我们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作为子女,我们以后能够更多的尊敬父母,孝顺父母,努力奋斗,不辜负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期望。
高中家读后感 篇3
《家》这部小说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由,对爱情,对创新中国的梦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们三兄弟做出的不同决定,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爱还是恨,是走还是留以及这些决定带来的不同后果,越是读到后面,情节越是起伏不定,内心越是激动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物。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悲剧,曾经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命运,娶了瑞珏。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死。他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豪无主见,这也正是旧中国的悲哀。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同于他们,他们是物品,可以当作人情相送。而觉民则不同,当他得知与冯家小姐定亲时,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
读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高中家读后感 篇4
家,可以让你想到什么?家,在人们的眼中,都是爱的代名词,是避风的港湾,是永恒的栖息地,但无论如何形容,家就是一个能给你幸福温暖的处所,它就是爱。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说中,“家”却是一个明争暗斗却不见硝烟的战场。
《家》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
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去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钰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了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取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和鸣凤的爱情。即使鸣凤知道,婢女是不能和少爷相爱的,即使鸣凤知道,他们的爱是没有结果的,但她依然深深的爱着觉慧。她一直明白,做下人的便要好好侍奉主子,自己一辈子的命运也是掌握在主子手里的。下人的惯有思想操控着她,使她并不抱有反抗的念头。不,也许是在她的潜意识里还没有“反抗”这个定义,但当她和觉慧相爱时,这种情绪就产生了。“我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我愿意一辈子在公馆里头服侍你,做你的丫头,时时刻刻在你的'身边”。鸣凤对觉慧如此深不可测的爱,给了她难以估计的勇气和力量。于是就在那一天,鸣凤带着觉慧轻轻的一吻和“再过两天”的承诺,在湖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这就是鸣凤反抗的爆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她没有屈服,却把生命献给了真挚的爱情。她是为了追求幸福,自由等不可转让的权利而死,她是为了反抗封建家长制而死!
有句话说得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