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

2025/07/25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 篇1

这个假期有幸读了林文虎老师写的《好老师在这里》,看到“好老师在这里”这几个醒目的黑体字让我心头一颤。好老师,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目标啊!书中的好老师究竟是怎样的?他们有什么高明之处?带着一连串的疑惑,我走进了书中。品读着一个个好老师的故事,感动的暖流溢满全身。他们虽然平凡,却用自己的智慧、生命、爱意为教育无私奉献着。

在自序中有这样一句话:绝大多数的老师都还是想当好老师,只是有些老师找不到成为好老师的方法罢了。这句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是的,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多年了,想成为每个孩子心中的好老师,真的好难好难!

书中写到的美惠老师,是山区一所国中的年轻老师,她太投入学生的世界,长久以来都摆不出老师的样子,也显不出老师的威严,她放任自己,用有点任性、有点情绪的真实面目和孩子做朋友。不到半年的时间,她完全征服了这一群野地里的孩子。在她的故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天放学后,美惠老师把班中的“一对宝”留下来进行补救教学,但其中一个叫大智的学生既不安分,也不听话,三番五次地作弄另一个学生。

这让美惠老师非常生气,斥责了他,没想到大智同学二话不说,一把抓起书包,头也不回地冲出教室,完全不理会身后老师的叫唤,当时还下着大雨。我看到这里时,眼前马上浮现出曾经我也碰到的这一幕,当时我无语、难受,默默地看着学生离去。而此时的美惠老师却急追出去,顾不得高跟鞋不适合跑步,就这么一脚高一脚低地追着孩子。当看到大智已经站在候车亭内,并得知他爸爸会来接他时,美惠老师紧绷的心才稍稍放松,激动的情绪一涌而上,站在大雨中眼泪不听使唤地流了下来。

此时大智这孩子惊呆了,开始心疼老师,哀求老师进去躲雨,也在此时让大智发生了改变。通过这个感人而又真实的故事,让我认识到:我们千万不要过度强调“老师的尊严”,要不然就很难真诚地演好自己,甚至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让我们从云端走下来,能哭、能笑、也能疯狂,能和学生用同样真实的感情感受问题,面对世界。

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 篇2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应该是每个老师都在思考或者曾经思考过的问题。

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刚刚实习的时候,我一心想着要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然后孩子们天天围着我转,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呱呱叫,孩子、家长、领导个个喜欢我……

现在,上班了,梦也醒了,觉得当初的想法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虽然《好老师在这里》讲述了一个个教师成功教育的案例,他们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好方法最后实现了他们的教学目标,我也渴望能像他们那样成功。但是,我发现好方法多数是放在好老师手中实现的,同样一个方法放在不同的老师手中实践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因为好方法的实践需要一个过程,唯有经验丰富(对学生了如指掌、精妙的教学设计、灵活的教育机智、极强的控班能力等等)、专业知识扎实、创新理念独特的“老”教师们才有可能成为书中的“好老师”。我,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气未脱的新教师,更让我意识到了当初的“大言不惭”,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现其实我什么都不懂,或许真的读三年书不如教一年学,要学的东西还太多太多,当务之急先把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实践好了才是关键,因为我觉得任何创新和成功都需要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它是建立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基础之上。

只有先把第一步扎扎实实地走稳了,才能有机会迈出第二步,就如一位老师曾经说过:写文章分为几个境界:写不出,写不长、写不短、长短自如。现在的我,只站在“写不出”,离“长短自如”还有一大截呢,所以,“好老师”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 篇3

这个假期里,我读了林文虎老师写的《好老师在这里》这本书,前半部分主要讲了很多有个性特点的老师,以及他们的教育故事,对一般老师有参考和借鉴意义,后半部分侧重讲述了一些有个性的学校的做法,则对校长或管理者更有启发意义。

我很赞同序言中的这句话,“绝大多数的老师都还是想当好老师,只是有些老师找不到成为好老师的方法罢了。”我认为在所有的为人师者中,排除个别人,大多数都还是想做一个好老师的,每一个教师都还清楚地记得当初踏上讲台时的那个美好愿望和理想,并为坚守和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地工作和寻找,只是后来啊,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因许多事情而改变了。

我好似亦是如此的吧!我想当好老师,但找不到成为好老师的方法。我很难做到像美惠老师那样敢于诚恳地给学生道歉,也不如杜老师那样有足够耐心来观察学生和学生谈心,我习惯因循守旧,不会像美玲老师那样自编教材,我遵循师道尊严,更不会和林老师样,把学生当兄弟……说实话,从教十多年来,我还是十分看重教学成绩的,我始终担心所任教的班级考试成绩会落后其他班级,有时还为成绩没有达标完成任务而纠结自责,严重时会失眠。我始终认为成绩是最现实的了,没有好成绩,就不是一个好老师。我们整天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大旗而想法设法的将自己的知识经验灌输给他们,却不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看似无私的背后充满着自私的影子。

其实,找到好的方式方法,成为了好老师,成绩自然也不会差的。让许多平凡的孩子在平凡的老师那里找到春天,是书中告诉我的,也是我认为我也应该能够做到的事情。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啊!我们多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好学生。我们的心中不仅要有分数,更重要的是要有人,一个个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

最后用书里陈元利校长的这句话勉励我自己吧,“教育之道无它,爱与榜样而已。”

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 篇4

我是一名老师,一名想当好老师,却苦于还没有找到好方法的老师;同时,我也是一名家长,一名想选好老师,却不清楚什么才是好老师的家长。肩负着这两个重要角色的我,暑假里有幸拜读了林文虎老师著作的《好老师在这里》一书。

通常而言,教育书籍常常让人感到枯燥乏味。然而本书中那一个个看似平常却发人深省的“真实又有营养”的故事;那一两句简洁而犀利的点评无不闪现着作者独特的批判和精辟的见解;那到处闪烁的真知灼见,都让我越来越有兴趣去深入地了解一下这些还没有落入俗套的“好老师”。

一、敏锐发觉孩子情绪,贴心呵护每一个孩子。

书中有这样一则关于美惠老师的故事:一个叫阿诚的孩子,因为妈妈无法如约为其过生日而产生不快以及怨恨的心理时,美惠老师竟然冒着大雨,顶着随时有山石崩落的危险买来生日蛋糕,和同学们一起为阿诚庆生。在这个故事中,正是因为美惠老师用心捕捉到了阿诚的不同的表情,并进行细心观察与分析,最终使事情有了个最完美的结局。当然,即使老师不这样做,阿诚过不了几天可能也会恢复情绪,但是这种感动肯定是会让孩子们一辈子铭记于心的。

是啊,一个班二三十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绝对不是简单的二十分之一,三十分之一。每个孩子都有完整的喜怒哀乐,都需要老师细心贴近。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懂得照顾所有孩子的情绪吗?举个我们最常见的例子:一个平时成绩不甚理想的学生,高举着一张考了高分的英语试卷给你看时,你会怎么表扬他?一般我们都会说:“瞧,你肯定是通过了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看来只要我们肯用功,没什么能难倒我们的是不是?”乍一听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确实是我们惯用的说辞,但我们千万别忘了,学生中的确有那么几个,尽管很勤奋很用功,成绩还是上不去。如果他们听见了老师上面的这一番话,心里难免觉得自己又笨又没出息,努力了还得不到好成绩,从而产生更加自卑的情绪。看来,简简单单的赞扬,也是深谙大学问呢。那么让我们来听听徐银素老师是怎样来表扬学生的:“哦,恭喜你哦!你瞧,你连这么难的英语都学得这么好,还会怕学不好语文和数学吗?”她告诉我,相对来说,孩子们的英语成绩都普遍较高,这样说的话,即使其他孩子听到,都没关系。她说这个叫“以优带全”,用英语成绩带动其他学科的全面提升。这就是一位优秀教师的专业素养,能把每个细节落到实处,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情绪。从此,我也改变了。家长会的时候我再也不会说英语是如何的简单好学,而是把它描绘得比登天还难。我的英语教得好,那是我这个老师水平高,家长肯定开心;你家孩子学得好,那是你家孩子本事大,家长自然更开心。这种两全其美的事,以前怎么就一直参不透呢?

二、静心“烧制”孩子成型,耐心等待每一个孩子。

婉雯老师这几年烧制了不少陶艺作品,每每看到满教室的作品,就巴不得一天就把它们全部烧好,想马上看看这些陶艺制品完成的样子。但偏偏“烧窑”是个急不得的工作,温度得一度一度慢慢地上升。时间花得越多,温度烧得越高,成功率就高;烧得急,常常就是满窑的失败品。

静心烧制陶艺品跟教育也有相通的地方。我们知道,教育是一门需要时间的艺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需要时间慢慢雕塑,需要时间慢慢阴干,需要时间慢慢地烧,才能成型。而等待是我们很重要的教育手段。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学习节奏。有的孩子快些,“快”未必全然是好,不是常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吗?有的孩子慢些,“慢”未必一定不好,齐白石、吴承恩、姜子牙不都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人物吗?孩子的教育,还是顺着他们的“学习节奏”最好了,“硬塞”只会“拔苗助长”。

一个又一个的事迹读下来,心中不禁豁然:好老师们是如此善于挖掘孩子的成就感,就像勘探甘美的泉水,细心观察、认真挖掘、耐心等待,总会有涌泉的机会。从今以后我也要学习这些“好老师”,弯下身子,和孩子一起笑、一起哭,和孩子用同样的情感感受问题,面对世界,并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