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北京读后感

2025/08/02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北京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读后感 篇1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是《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经典作品中最广为流传、最深切、最让人沉思的一句经典语句。这句话被标识在《北京人在纽约》这本书的封面,可见它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心中便悄然升起一个大大问号,难道这句话不矛盾吗?连我小时候都可以写出这样的语句来,难道作者就这水平?可是,在我读完这部小说时,我知道我错了!我懂得这也许是曹桂林先生在美奋斗十多的最大感想,充分概括了中国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人们在国外生活的事业与情感历程。

在我所知,这部小说还被改为了电视剧版《北京人在纽约》,并且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的确,这部小说无论是语言方面的功力,还是情感方面的交流都能够深深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共鸣,给人的心灵来一次彻头彻尾的救赎。

从古至今,美国的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国的东方文化就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是行义的生存,而美国则是利己的主义,由此可见,这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中西方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差别,首先体现在人们对金钱的不同认知上。在踏上美国这片令人向往的国土之前,王起明、郭燕夫妇对人对事都抱着万分的热情,并且是典型的、具有传统观念的中国人,这些传统的思想在他们的脑海中可谓是根深蒂固。虽然他们也急切需要金钱,但他们仅仅把它当作是一种促进自身事业发展的方法,一种精神有寄托、生活有着落的经济基础。他们对于金钱甚至一切的美国文化可以说是一概不知。

但从实质上说,金钱文化就代表这美国文化的`本质,就像小说曾非常贴切地道出了美国文化的内涵“这就是美国文化,赤裸裸的拜金文化。”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没钱就意味着失去一切,甚至生命和感情,可以看出金钱在美国已然成为一种文化。为了充分理解这一点,小说的开头姨妈借钱这事给他们夫妇两上了生动的一刻,让他们初来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感到世态炎凉、幻想破碎。姨妈不是把他们接回家里热情款待,而是当晚就把他们扔到了破烂到无法想像的地下室里,还随手扔给了他们九百美元的债务。这一场景,足够让他们回味一辈子,且受教一生。然而,最讽刺的、也是最升华的地方就是小说的最后,王起明又给了帮助抚养他女儿的恩人邓卫上了同样一课。因此,可以说这种做法与中国的金钱价值观是完全相悖的。所以,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想要维护自己的高傲自尊是没有一丝可靠性的。

最终,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下,王起明也变成了当初自己所鄙弃的冷漠无情的一类人。他们身处的岁月价值观的动荡,注定了他们想“活在美国”的信仰只是凑合在一起,随时破碎。

北京读后感 篇2

中国居筑的院落之美,是绕过影壁后的别有洞天。庭院内广植树木花草,或配以池塘、假山、凉亭,构筑独门独院的花园。木结构的门被漆成深红色,白墙青瓦雕刻出了水墨。中国的院落呈现的节奏感是:沉稳、凝重、有力。

正如雪小禅在《院落春秋知多少》中写到:院落对中国人来说,既是一个物质空间,容纳天地大气,也是一个精神空间,是文化与情感的传承。

中国人对院落有根深蒂固的信赖。身、心藏于其间,没有哪处更配得上安居之所了。

格状门窗、悬梁、雕花……形成整个居筑环境的壮阔。每一处景、物构成了院落的骨骼。而墙,是整个院落的基础。

墙,在中国建筑中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它,不单是构筑了中国建筑,喜仁龙在《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中提出:墙,构筑了家庭的社会单元。

中国百姓对墙从古至今的依赖,无论一个多么贫穷或不显眼的地方,都有着简陋的土房、残破的庙宇。墙垣像遵循着某种规律,即便经历炮火的洗礼,这些遗迹承载着逝去的荣光,在彻底的荒芜和孤寂中仍能显得分外触目。

墙的废弃,无不引起内心的'物哀。它经历过万千岁月后,成了一座孤城、一片废墟。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描述:“废墟”是一种象征,它涉及我们如何看待具有悲剧意味的过往事件,进而引伸到我们应如何从历史哲学的高度去思辨人类社会发生的一切悲剧性历史事件,从而唤醒人们的历史感。

对废墟的沉思,正是对历史的重新审视。那些残存在城市一隅的废墟,只有活跃的光影和偶尔在墙角下晒太阳的乞丐能使场面显得稍有生气。偶尔听到的钟声或游人的车声,深邃而凝固的寂静就会再次袭来。

废墟,透视着中国国人对原始墙垣的遗忘。近几年来,崇洋媚外的半西式水泥建筑高高刺破了中国传统的红墙青瓦的旧式建筑的天际线。

人们安心地目睹这些建筑被混泥土建筑或单调的砖瓦房取代,这些新建筑除了安放于城市之中,再也没有多余的修饰。那些光与影、匆忙的人群、手推车构成的生活画面一去不复返,甚至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古树也不具备了艺术特色。

苍茫构筑了整个居筑环境,对于墙的重新追寻,在整个城市规划中回望、追溯。

喜仁龙在《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中描述了墙的一代一代的变迁。我们看到原先千篇一律的墙隅,在历史的长河中隐没,之后又被挖掘,重新充斥着人们源于内心的物哀。

物哀,才让我们看到城墙最动人心魄的古迹,沉稳雄壮,有一种睥睨四邻的气魄和韵律。

正如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符号——长城。这个文化符号,不是以高耸、巨大来抵抗时间。截出其中的一段,只不过是普通的墙。蒋勋在《美的沉思》中写到长城:这个“文化符号”的秘密,不是以伟大的姿态来树立永恒的形象,却是“缠”住时间,它的不断延续使它将自己变成时间。它的伟大不在于任何一个片段的特殊,而在于那强韧的延续。

任何墙垣,都有自身生命的续延,同时凝固了中国文明的生命力。当下的思考者,有覆盖在心头的物哀才能有喟叹。

而这喟叹不是哀愁,是自省。

北京读后感 篇3

每个人心中都曾装有一个大大的梦想,有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说服自己,早早的就用这“就是现实”去安慰自己,放弃了梦想。而有的人则用一生去坚持争取自己的所想,再苦再累都咬着牙努力把梦想照进现实。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农村女孩,她也有着坚定的梦想,就是去北京闯一闯。这本书反映了大城市的浮华同时也很真实。一个农村女孩独立勇敢、敢于挑战、敢于尝试、敢于突破自己,真的非常值得女性学习。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女孩从农村来到北京后,面对大城市中五光十色的人,哭过、笑过。有被责问伤心流泪的深夜,也有努力将所想实现的喜悦,她也曾为同伴们的梦碎离开伤感过,也因为爱情的失败难受过,为工作无法展开而苦苦挣扎过。但在那些心碎以后,她依然会化着漂亮的妆,穿着整洁气质的衣服,收拾好自己的情绪,抬头挺胸,继续努力生活。

我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是:“我们带着自己的过去,也带着自己的愿景,来到北京,然后不停犯错,不停受伤,最终学会选择,学会自愈。北京不只是北京,每个在外拼搏、追梦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声音。”这句话告诉我,人就是要不断敢于尝试,即使走错了方向,犯了错,也要勇往直前,因为只有在每一次错误中才能找到对的方向,就像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成功的关键,失败是过程,成功只是结果。读这本书时,我常会在某些时候有一种代入感,同样背井离乡工作的我,性格却不像女主那么勇敢。我也曾因为工作开展、朋友相处、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在深夜辗转难眠,深怕走错一步,害怕做出错的决定。但是当我看到女主勇敢做出决定的时候,努力的鼓舞自己一把:趁着我们都还很年轻就应该大胆的去尝试,不要害怕我们会做错什么,或者担心将会发生什么,我们应该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制定明确的目标,朝着目标朝着心中的梦大胆向前走去,相信有一天,自己一定会惊艳所有时光。

书中还有一句话“不管我们出生的'环境是怎么样的,不管我们现在住的地方是在哪里,哪怕我们每天住在北京的地下室,看不见日光,这些都没有关系,出了黑暗的地下室大门,外面就是另一个世界。”这句话中让我感受到了女主的自信,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很多幸运的人,他们一出生,上天就安排好了他们的美好人生,而有的人一出生就命运多舛,但这并不意味着命运坎坷的人每天抱怨生活,对生活无望。生活中仍有那些残缺美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依然能做那颗最闪亮的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在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和不一样的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开心,一定要自信,一定要大胆的去做不一样的自己。

北京读后感 篇4

上次逛图书大厦的时候买了一本《两个人的北京》,一本刘志学老师写的,描写北漂人生活的书。纯属无意间买的,看了两三个月才看完,断断续续的。

书中主要描写了,一对河南的小情侣在和父母闹过别扭之后来到北京的一系列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项阳家境优越,大学毕业,很有商业头脑和商业意识。女主角菲菲是一个小鸟依人,有梦想的女孩,一直希望到法国见到谁谁的,某个著名设计师。两个人来到北京之后一直呆在出租屋里,时间一天天过去,从老家带来的钱也越来越少,项阳发挥了他的商业头脑,开始在网络上通过帮助别人“收菜”这样的方式争取外快,闲暇的时候还帮助别人“解堵”。在出租屋里项阳帮助了范亮交了房租,认识了四川男子范亮和陕西男子江羽。在“解堵”的时候认识了易江心和“德子”。这几个人在项阳以后的北京生活中,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个偶然的机会项阳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广告,帮助一个企业想出了一句广告词,从中得到了10万元人民币,得到了他来到北京的第一桶金,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业潜能。在和范亮、江羽的交流过程中,他萌发了一个想发法,做一个一次只接待两个人的餐厅。在众多人的努力下,一个名为“两棵树”的餐厅在北京开业。这个餐厅的`特色就在于,每次只接待两个人,能够满足顾客的任何要求。当过西餐主厨的范亮当起了大厨,一个名为“葱花儿”的女生当起了服务员,江羽则是餐厅驻唱,可以让顾客任意点歌。在易江心和德子的帮助下“两棵树”的生意瞬间火爆起来,从而在北京在全国开起来连锁店。

书中有很多插曲,也有很多巧合。德子的前妻是项阳刚来北京的时候租的房子的房东。德子的小三(姑且这么说吧)是项阳和菲菲的大学同学郑晓凤,郑晓凤又是江羽的女朋友,当看到这么多的巧合和主角很容易的成功的时候,我知道这都是作者这么安排的。()这么巧合的事情是永远不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书中的人物比较鲜明,项阳是一个有主见,有眼光,有魄力,有爱心的人,但是有时候也会冲动的人,有很强的交际能力,最重要的是很讲义气,很重朋友,帮助范亮交房租,多次帮助受伤的江羽,他身上有很多别人值得学习的地方。

当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也萌生了一个开一个“两棵树”这样的想法,但是我连起码的启动资金都没有,想想还是算了。书中的巧合,书中的好人,书中的好事,是永远不会落在我身上的。也许是我缺乏发现的眼睛吧。

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自己不够幸运,看完之后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习书中人物的优点,用在自己身上。生活还是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继续向前迈进,只要自己努力了,成功是必然的。

北京读后感 篇5

今天我们学了巴金爷爷写的一篇文章《索桥的故事》,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作者在四川灌县二王庙山脚时,曾站在“安澜桥”上向下望去,在索桥上看到的想到的及走下索桥时的感受…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五段,因为那段写出人们为了帮助人类甚至牺牲自己伟大的心,希望每个人的心与心能够贴近,和睦相处,不要心存不安,做出对人类有害的事。何公、何母这俩个人使我非常钦佩,他们那种造福于人类、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创造新生、默默奉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读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人,那些人也做了我们常人想不都敢想的事。如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多时,我们正在上课,可一场地动山摇,震塌了四川汶川,也摇动了半个亚洲。

在这次高达8级的特大地震灾害中,全世界人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学校也举行了捐款活动,我也捐了一些钱,虽然钱不多,但我也尽了自己的力量,在这次救灾现场,感人的故事那就更多了:如《用伟大的母爱保护自己的孩子》、《用坚硬的翅膀保护四个孩子》、《废墟中那只攥笔的手》…。。我最感兴趣的是《用伟大的母爱保护自己的孩子》和《废墟中那只攥笔的手》;先介绍第一个吧!有一位母亲在地震时,石头压在了自己的.身上,当时她还抱着自己的孩子,这时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着自己的孩子,当救援人员赶到时,将大难不死的孩子救了出来,身上还围着一条毛巾,毛巾里有一部手机,上面写了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有幸能够活下来,一定要记住,妈妈是永远爱你的。看了这条短信,在场的所有救援人员和医护人员忍不住哭了。当我看到这,我也禁不住低声哭了起来,心想:这位母亲真是太伟大了,竟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自己的孩子,这位母亲也是非常爱自己孩子的,在自己和孩子之间,她选择了自己死,孩子活,因为她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废墟中…的手》这个介绍了在废墟中伸出了一只手,一名死难学生的手,那只沾满灰尘、手背和手指都血肉模糊的手,但是手里却紧紧的捏了一只笔,看到这震撼人心的手,我又一次落泪了,也许在刚才那只手还在写作业,突然地震了,他还来不及放下手中的笔,就永远被埋在了废墟之中;也许是他太爱学习了,在临死之前还想回到教室里学习,所以他才如此挣扎,但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他只能伸出手…。那是一只对知识渴望的手,对未来生活憧憬的手。还有很多关于这种故事,我也不能一一叙说了,总之希望人们能够和睦相处,珍惜自己而又只有一次的生命吧!

何公、何母和那位母亲……一些人都具有无私、真诚、渴望的品格,他们都值得我们学习,我向你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