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这么慢,那么美》读后感

2025/08/05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这么慢,那么美》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么慢,那么美》读后感 篇1

世界愈繁,此心愈简。书名很美,随手翻阅,一场邂逅。幸福,是一种心态的选择。你所向往的生活,总有人每天在过,但这种生活的本质,却未必和你想象的一样。慢一点,才能发现幸福的所有细节。物质很重要,但仅仅是"够用"就可以了。北欧人的幸福感,更多于简约、自然、宁静的心态,以及家庭的温暖、个人努力,而这些是我们可以学会,可以身体力行的,也是我们自古传统一直倡导的。

本书描绘了作者北欧尤其是瑞典的所见所闻所思,读完后才知道北欧国家(五国)福利的特点,与目前互联网上流传的对高福利国家认知:只关注了高福利,殊不知正真成就北欧国家高福利的是高度自律的北欧人以及北欧人深以为意的高税收政策。高福利并没有养懒人,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勤劳的工作和按时自觉地交税才能使他们自己享受到高福利所带的优质生活。

在北欧人眼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婚姻没有门当户对之说,这两种观点,并行存在又互为因果。北欧人眼中的门当户对讲究的是"两个人之间小宇宙的兴趣爱好、个人修养与性格上的合拍与否",而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室背景,财力多寡。这一切都是因为平和心境,而这么难能可贵的平和心境就要归功于高税收所带的高福利。通过高税收有效的拉低了贫富差距,平衡了民众的`收入。当个人收入不再成为奋斗与论输赢的目标之后,人的心境怎能不平和。

平和的心境也造就了北欧人化繁为简的生活方式及理念。不工作的时候,阅读和一切在大自然中的运动构成了他们的业余生活。阅读已经成为北欧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北欧人的人均读书量是一年24本,相当于一个月2本。

印象深刻的一个节是:为了教育孩子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竟然每周会让一个大布偶充当不会说话,不会吃饭,不能行动的小朋友。然后教会其他小朋友如何跟其正常相处,如何去帮助他。从小就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每个以不同形态存在的生命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当你对现时的工作厌倦时,随时可以停下回到学校重新学习一门新的技艺,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完全没有任何顾虑。这在其他任何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为什么书名叫做《这么慢,那么美》,是因为做事有计划,所以才能从容不迫;简,是因为内心有节制,所以才能泰然处之,而最后的美,是精神境界到了一定水平之后才能体会到的。简单生活更需要我们克制自我,完善自我。最后以书中两句原结束书评。

1、一杯咖啡、一本书、一个桌旁阅读的自己,再加上咖啡的气息和低低流淌的音乐,完美。

2、三个半:每天晚上十点半睡觉、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每天(早上)读半小时书

《这么慢,那么美》读后感 篇2

瑞典,北欧。一个冬季长夏季短的国家,一个缓慢而悠长的区域。总是傻傻分不清瑞典和瑞士,朋友去了瑞典,不只一次问过,你去的是瑞典还是瑞士?终于,翻看完这本书,记住了瑞典这个北欧国家。它容易被与瑞士混淆而忽略和遗忘,更多时候我们会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知道关于瑞典更多呢?

记录一个国家生活常态的书比行纪更容易激起让人出去旅行的愿望。因为想要的并不是某一次出游的激情,而是享受旅行、生活的舒适。以高税收支撑的高福利代代延续,稳定的中产阶级,少有人为自己支出的高额税收不满抱怨。因为纳税是义务,有了税收才能享受福利。冬季漫长并不减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一旦有假期,或自己或陪伴家人去林间小屋、阳光海滩享受生活的美好。出海、骑行、滑雪,各种运动是他们生活的常态,保持健康的'身体,享受生活。

蒙特利尔的缓慢悠长,曾被质疑在如此高速发展的社会慢慢会被淘汰,缺少支撑重工业要如何发展?瑞典也同样,早早关门的店铺,更多的.时间用于陪伴家人。但瑞典社会发展并不缺少动力和能量,因为从小的教育培育出了更多有发明创造能力的瑞典人,有以自己兴趣为出发点的工作能量,有为了个人发展进行的各种培训。有了兴趣支持,怎么不保证工作的高效?强大的发明能力在这个知识就是生产力的时代更具力量。

孩子从小的教育除了培养兴趣和创造能力,还被赋予更多社会责任意义。幼儿园模拟让小朋友如何对待智障人士,从小让他们平等对待所有人,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长大后的他们才不会露出异样的眼光。巴士停车后可以像侧方倾斜,便于使用轮椅等不便人士便利上车。诸如此类,更像弘扬着我们的传统美德,从生活细节对人进行关照。

高税收产生高福利,高福利保障人们从事自己想做之事,并积极为社会创造贡献,促进社会更多产出。如此良性循环,也就难怪瑞典可以这么慢却那么美。

《这么慢,那么美》罗敷著,标注生活细节,向往悠长生活。

《这么慢,那么美》读后感 篇3

《这么慢,那么美》是瑞典作家罗敷所著,讲述的是慢出精彩慢出美丽。慢一点,才能发现幸福的全部细节,以慢博快,以简博繁,有舍方得。

本书里有你关于生活的所有梦想。跟着一个在北欧生活了10年的女生来看看,世界这么大,一定会有另一种幸福的方式。

你所向往的生活,总有人每天在过,但这种生活的本质,却未必和你想象的一样。慢一点,才能发现幸福的所有细节。

幸福是什么?物质很重要,但仅仅是"够用"就可以了。北欧人的幸福感,更多来源于简约、自然、宁静的心态,以及家庭的温暖、个人努力,而这些是我们可以学会,可以身体力行的,也是我们自古传统一直倡导的。

幸福是一种选择,我们不必去远方适应别人的生活,不必为了他人的价值观而将自己累得喘不过气,体会那些真正能获得幸福的自信心态、简约的.生活方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和温馨治愈的家庭观念。

众所周知,北欧国家的高福利吸引了大批移民。殊不知正真成就北欧国家高福利的是高度自律的北欧人以及北欧人深以为意的高税收政策。因此,高福利并没有养懒人,北欧都深深地明白,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勤劳的工作和按时自觉地交税才能使他们自己享受到高福利所带来的优质生活。

北欧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也是我所羡慕的。在北欧人眼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婚姻没有门当户对之说,这两种观点,并行存在又互为因果。如果非得说门当户对的话,那么北欧人眼中的门当户对讲究的是"两个人之间小宇宙的兴趣爱好、个人修养与性格上的合拍与否",而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室背景,财力多寡。这一切都是因为北欧人的平和心境,而这么难能可贵的平和心境就要归功于高税收所带来的高福利。北欧国家通过高税收有效的拉低了贫富差距,平衡了民众的收入。当个人收入不再成为奋斗与论输赢的目标之后,人的心境怎能不平和。

在北欧,当你对现时的工作厌倦时,随时可以停下来回到学校重新学习一门新的技艺,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完全没有任何顾虑。这在其他任何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平和的心境也造就了北欧人化繁为简的生活方式及理念。不工作的时候,阅读和一切在大自然中的运动构成了他们的业余生活。阅读已经成为北欧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统计,北欧人的人均读书量是一年24本,相当于一个月2本。而如今人人都是低头手机族的中国人的年人均读书量却只有0.7本,这么巨大的差距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以上这些是我读这本书的最深感触,其实书中还有很多内容是我没有表达出来的。当然每个国家也有每个国家的特别之处,与北欧相比,我们国家还有很多需要进步的地方,我也深深的相信,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好,这篇读后感希望给看到的你带来一点启发。

《这么慢,那么美》读后感 篇4

刚开始看这部书,开始的第一章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中,描述的是每个人在公共领域的透明化,没有隐私可言的透明,还有对于“信誉”的重视。大家都知道,北欧诸国是以高福利为文明的国家,在第一章中,作者把福利制度为何得以试行的内因和外因都加以阐述。对待所有人都一样发自内心的尊重,是这章最迷人的地方。

接下来“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为人着想的善良”和“可持续的花钱习惯”、“恰到好处的节俭”这四个章节,对北欧的生活习惯的方方面面都进行具体而深入的阐释。同时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资本论》,以及孔子的儒家来对照中国的古典文化,是否,对于经济快速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对经济的未来发展的迷思,北欧的现实状况,和中国提倡的儒家思想“节俭”、“宽容”、“尊重”相一致。重要的是,当所有的工作收入都差不多,物质和金钱不再成为人追求的桎梏,那么喜好就成为了坚持下去的动力。选择工作的前提是“喜欢”,创新和发展就不在话下,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当转行的压力在福利系统下化解,教育不再成为个人支出的大头,医疗也有福利制度买单,人们就没有后顾之忧,开始对自己的兴趣进行发掘和追求。“活到老,学到老。”是我国俗语,这句话的真实体现在北欧人身上,没事就去咖啡厅看书,随身携带书,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沉浸在阅读的世界。这么慢,那么美自律的生活,对物质追求的是刚刚好,对知识和精神方面追求的是完美,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对幸福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