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林徽因有感

2025/08/07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林徽因有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林徽因有感 篇1

我一同学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当下应是华东政法大学,据史讲是曾与清华、北大齐名的东吴大学分出来的。当年暑期回苏,一天谋面,他兴致勃勃告诉我徐志摩的诗句,用苏州话说了两字:服贴,应是现在不少人讲的妥贴或熨贴。

如果没记错应该是:那是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姣羞。至于林徽因也是那次听说的。数天前在山塘街旧书店偶遇《林徽因传》,作者是白落梅,果断收入囊中。

白落梅拥有众多读者,被盛赞其文“落梅风骨,秋水文章”。打开书页,经年往事一一重现,徐志摩的诗情浪漫,梁思成的烟火平稳,金岳霖的理智相守。爱的方式不同,彰显了大写的一个“人”字。其中平稳安逸的人生追求,无可指责。上苍赋于人极至的才能,它也是公道的,完美是不现实的。缺憾也是一种美。烟花已冷,楼空人去。寂寞是一种美,折向空寂。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繁华之后的淡定从容。阅尽世事苍桑后的简静与纯粹。

中国画讲留白,西洋画讲满。前者讲韵味,后者讲视野冲击。

坦率说,前天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位朋友的画作,似一夜间圈内的两三个知名画家没了影,不见了。文人相轻乎?同行相忌矣?我早前说过,人与人之间要包容,不仅要包容人的弱点,更要包容人之姹紫嫣红。

一幅画的思想境界取决于画家对人生与生活的感悟与渊博学识。有高超的画工而无渊博的学识怎能成为画家?或许一辈子也只是一个画匠吧。或者事实上,那些画家应不是这样的文人,另有隐情。从他们画作的气韵可窥见一斑。他们又是怎样的一些文人呢?

这是发生在阅读《林徽因传》期间的故事。

《林徽因传》,使一个林徽因仿佛活生生跃然纸上。作者把自己全面深入地调查了解到的林徽因展现在读者面前。那么,书中的林徽因到底又是一个怎样的江南女子?书中没有直白地讲林徽因的身高,更不会推测其三围,但是根据书中线索找到了林徽因、徐志摩与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合影,根据江南女子普遍特征约略有了其磨糊影像。徐志摩一副郊荒岛瘦的模样,算不上帅哥。林徽因则柔美、姣小。所谓才子佳人,恰恰好。

一九三二年,林徽因分别在元旦和正月两次致信给胡适。林徽因在信中提到最多的则是徐志摩,徐志摩的死是她心口永合的伤。她说过,徐志摩给了她不少人格上、知识上磨炼修养的帮助……他死后,她的心一直不得舒展,导致肺病复发。因为康桥之恋这个男人扣开了她心灵的门扉、在她心中筑的梦。

徐志摩真的如《再别康桥》所写,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世间真的有人可以让自己轻巧地来往于梦醒之间,出尘入世收放自如?作者白落梅在书中肯定林徽因,她是夏日白莲,怎会陪他热烈燃烧,终成云中过客。梁思成于她,终究还是把她装帧在过去的岁月里。白落梅无奈地揣测道:他是不忍碰触,还是不愿碰触?

人生就是一种交换,所谓此消彼长,得到与舍弃是等同的。在感情上,诗意浪漫与简单平稳不可得兼。苏州幽巷之内私家花园,一关一至,门内是世外桃源,门外是喧嚣浮世。但这《白发苏州》与喜欢热闹仅二十多岁的《我们太太的客厅》里的太太秉性显然不付的。

白落露的文笔是温婉的,边议边叙,缓缓推进。文中批评也带着对人生的叹喟,对生命无常的无奈。

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当我们似乎都明白了,已是垂垂老矣。

林徽因曾给徐志摩的学生沈从文写信说:“人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在能体验情感。能体验情感还得有智慧有思想来分别了解那情感——自己的或别人的!”(1936年《致沈从文》)“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发生。或者有个人扣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的梦。”(1937年《致沈从文》)才华横溢又柔情似水的林徽因,就这样追寻着她与徐志摩那场难以忘怀的梦。

人生就是一条不断修行的旅程。愿我们多一些包容,包容人的缺点,包容人不同的视点,包容人在不同成长过程中。

张爱玲哀叹到:“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其实又何止于女人呢?无论哪个时代,无论高低贵贱,女人也好,男人也罢,作为一个个体,灵魂的独立和内心的强大,永远是一生要做的修行。今时今日,恋爱与婚姻自由,我们需要心灵的依傍,需要相知相守,但同样需要独立的人格,自我温暖的力量,而不是以爱之名,以婚姻之名,谁成为谁的附属品。

只有这样的两个人相遇,才能细水长流,做到舒婷说的那样:仿佛各自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在年轻的林徽因身上发生了建筑师那严谨冷静理性和诗人那浪漫热情感性的碰撞。有人说得好:人的前半生,没有对错,只有成长。”这句话多么有深意和内涵啊!这话放在这里也应该恰当吧。

赞赏落梅风骨爱好者之研:隐世才女白落梅,以禅意写红尘,以佛法道人生,化云水禅心,入人间烟火。与她共有一剪菩提的光阴,也听她静静地诉说这来往的缘分,俯瞰烟火人间,品静好人生,盼现世安稳……

读林徽因有感 篇2

林徽因死了,我的眼睛也湿润了,她连最后想跟李思成说的话都没有说出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逝去的人不再会有感觉,而活着的却有莫大的遗憾,那时候的李思成会是多么的痛心,多么的撕心裂肺。

合上这本书,突然看不清林徽因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她是那么的复杂。她的一生是那么的淋漓尽致。她拥有的也是那么的完整。

无疑,林徽因是爱李思成的,但她爱徐志摩吗?也许是模模糊糊的爱着的吧,她对志摩的那份感觉与感情永远都保留着最初的感觉,刚开始在国外时,是懵懂的爱意,她的父亲也曾趁酒意懵懂的表示过,那时的她也许是激动的吧,那个时代的女人们都有着从一而终的美德,所以,当她回国的时候,她应该是特别舍不得吧,因为那份感觉是美妙的。当决定与思成一起时,心中肯定是有遗憾的,但应该对生活有了更高更美好的憧憬,因为思成给她的也很多,而志摩毕竟已有了张幼仪,但殊不知,那时候志摩的爱是那么的强烈,他依然决然的跟张幼仪离了婚奔回国来找寻徽因,当他回来时才知徽因已与李思成一起,那种伤心,那种绝望,那种无处宣泄的感情。虽如此,他仍用了他的一生来守护和保护徽因,感动。。值得尊重,不是吗?就是因为这种戛然而止的爱,所以,对徽因来说,那份感觉才永远都保留了最初的纯净与感觉,才会永远如初。。。当她病危时,还想到要见一下志摩的前妻张幼仪和他们的孩子,大家都猜不透她心里在想什么,幼仪猜测,那是因为她心里一直爱着志摩,即使跟思成过了一辈子,也在心底深处爱着志摩,但事实上,我们不知道徽因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只是因为这样吗?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林徽因的一生拥有了李思成和徐志摩两个男人完整的爱。

在这本书里,从没表达过李思成对徽因的爱有多么多么的强烈,但他却用了自己实实在在的一生去守护、保护和照顾了他的爱人,他尽自己的一切去包容作为诗人的徽因,建筑师的徽因,女人的徽因和作为自己妻子的徽因,他们携手走完了这风风雨雨的人生,他们携手共同经历了这淋漓尽致的人生,李思成的人生因为林徽因才够完整,没有林徽因的李思成是一定不完整的。

林徽因,作为一个女人,她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女人。

林徽因,作为一个诗人和工作者,她永远是最耀眼的,她的才华,她的文采,确实是极其出色的。

林徽因,充分的,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女人的很多面的特征,而每一面,她都做的那么出色。

林徽因的一生,很完整,很丰富,很淋漓尽致。

林徽因,这样的一生,够了

读林徽因有感 篇3

读完本书,竟有种心痛的感觉。秋日的沉寂里,我用目光抚摸你的照片,素雅的面庞透出你的才气,透出如四月阳光般的诗意。我深深仰望你!你娇小柔弱的身躯支撑起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你的生命虽不长,但你如瀑的诗情永远定格成美丽的“人间四月天”……为你的才情,为你瘦弱多病的身体,为你的爱与被爱…我眼中有泪。当读到徐志摩为你写的《你去》,当我读到你把志摩飞机失事的残片留到最后,当金岳霖在北京郑重地聚友说“那天是你的生日”…林徽因,我竟有心痛的感觉。我没有你那璀璨的才华,没有你那样的爱与被爱着。我平凡如草,该时时仰望你的。

你同时被三个人爱着,当你选择了思成时,两位挚爱好友为你祝福;当你把徐志摩、金岳霖不可能的爱恋上升为一段纯洁的友谊时,我感动于你。这该需要怎样的智慧,该怎样如抵的坦荡呢?上个世纪已经过去,我的目光仍定格于你宁静秀雅的面庞,你是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你是爱与美的化身,林徽因。读完,久久深思。林徽因,读不懂你,却只记得金岳霖写你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是的,徽因,正如你自己在诗里写的“灵魂舒展成一条银河,长长流在天上一千首歌!林徽因,外面天正好,我走到阳光下,合起了书本,闭上眼,寻找你的气息……

读林徽因有感 篇4

窗子以外,蝉鸣正酣,却打断不了你奋笔疾书的思绪;窗子以外,夕阳晚霞,却勾不起你漫步田园的欲望。窗子以外,花开花落,窗子以外,云卷云舒。窗外的世界,空灵流动,而我们却停止了理解生活,理解生命的脚步。读完了林微因的《窗子以外》,我的心被深深地颤动,窗外的世界仿佛就在忽然之间豁然开朗。

林徽因说:“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但是,我们就真的要把自己永远关在窗子里吗?自打我们出生那天起,不得不说,我们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了——皮肤把我们封在一个狭小空间里。眼睛是供光进入的小窗;鼻子是供气息出入的小孔??除了几个小窗张开,我们就是一个完全的窗子以内的人了。窗外繁华依旧,窗内颓然失色。忘了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开始习惯窗子以内的生活。开门一声啪,闭门一声咚。我们在宿舍里欢唱,在虚拟的世界里升级,然后对着那堆无法兑现的金币欣喜若狂。窗子以外的世界宛若空壳,我们在自己营造的“世外桃源”里休养生息。窗子以外是生活,有好的,有坏的。好的你羡慕,想亲近;坏的你咒骂,避之唯恐不及。是的,窗子以外的生活太复杂。我们欣喜地用几扇小窗把自己锁在躯壳深处:“再也不用劳心费神啦!”找不到一懵懵懂懂浑浑噩噩安然睡在躯壳里的自己,自然惶恐极了。有时我们疯狂装扮自己的身体去炫耀,以为躯壳是我们的全部;有时我们拼命往肚子或大脑里塞什么,以为塞进去的就是我们的全部。我们真正找的却早已夭折在儿时飞翔的梦里。

窗外的世界始终锣鼓喧天,窗外的夏天已经蓄势待发。而我,而你,是否依旧蜷缩在窗子以内昏昏欲睡?那一扇纱制的薄屏,那一门厚重的玻璃窗将我们无情地阻隔在最真实生命之外。“车开始辗动了,世界仍然在你的窗子以外,长长的一条胡同,一个个大门紧紧的关着。……”林微因试图走到窗子以外的世界,却又走进了另一个窗子。我开始感到惧怕,当窗子将我们的生活牢牢地捉紧时,我们的一厢情愿又能否让我们如愿打破窗子?

窗子以外的事,有些我们看了一辈子,悟了一辈子也不见得明白。何必明白,爱也常弄不懂恨的想法,自由也不见得去猜束缚的心思。至于路上的同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专心走自己的路就好。

用思想开窗,追求自由;用自由飞翔,寻觅心灵。想好了,就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