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1
一、课程目标
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讨论:如果你是皇帝,你将如何选拔人才为你所用?
科举制的诞生:
学生对比学习: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和科举制
科举制的完善:
学生设计:科举制发展线索图
科举制的影响:
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
方案一:讨论:在此之前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现今的选官制度对比
方案二:课堂小论文:科举制度之我见
方案三: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以后,请你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的形式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吗?能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有关的建议书或计划书。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2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历史朝代名称。
2、识记历史朝代更替顺序。
3、探讨朝代更替原因和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记住朝代名称,重点朝代建立年份、开国者。
2、记住朝代顺序,理解记忆朝代更替歌诀,锻炼学生的速记能力。
3、理解朝代更替的规律及原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历史朝代更替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培养学生对朝代及更替的整体认知能力。
2、利用提问探讨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能力。
3、通过对原因剖析,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结历史规律及发展变化的原因,学生认识到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然性,以史为鉴,知兴衰得失,继往开来。
【重点难点】
一、重点:朝代更替顺序。
二、难点:朝代更替的`原因及规律。
【授课类型】
自设专题综合课。
【版本及教材】
岳鹿版,涉及七八年级历史共四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复习课本相关内容。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列表法、歌诀法多法结合。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你知道中国哪些朝代?你能完整说出朝代更替的顺序吗?(点学生回答)从同学们的回答可看出,同学们对朝代更替掌握得不够全面和准确,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全面准确掌握朝代更替顺序、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历史朝代更替》。
二、问题引导
问:中国第一个朝代的名称是什么?建立于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第一个朝代的社会性质是什么?
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白话文运动的星期和推广;文字简化
2、思想、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白话文运动和汉字简化,让学生初步了解汉语文字和文字表达方式在近代发生的变化,有助于学生认识近代文化的发展趋势,形成顺应时代发展的正确价值观。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课文中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原因和结果的联系能力。
(2)通过小组收集关于文字沿革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书设计】
一、白话文运动
1、文言文白话文通俗易懂、口语化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2、主要倡导者:胡适、鲁迅、郭沫若
二、文字改革
1、原因
2、繁体字简化字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略。
(新课教授)
现代汉语白话文与简化汉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最显著、最有成效的两个结晶品,它对中国文化的现实与未来有着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问)为什么要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材料一:P101“读与思”
材料二:文言文一段
材料三:白话文一段
(学生活动)
(1)通俗易懂、口语化
(2)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问)有哪些人积极倡导这一运动呢?
——胡适、鲁迅、郭沫若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
(实践操作)翻译白话文诗歌
1、由学生选择一首熟悉的唐诗
2、翻译
3、交流朗读
4、点评
(白话文诗歌欣赏)感受特点
(看一看)
马马龟龟亿亿
(问)为什么要简化文字,原因在哪里?
(生答)略。
(学生活动)辨认繁体字和简化字。
(小结)略。
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适应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人文主义思潮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核心主张。
2、要求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概念,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理解文艺复兴的历史影响。
3、要求学生掌握新航路的原因和历史条件、开辟者、航行路线、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4、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画知识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会用示意图清理复杂历史线索和压缩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人文主义思潮”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人文主义思潮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感情。
2、通过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时代光辉的文化成就,认识到文艺复兴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场伟大的革命,具有反封建和反神学的进步性,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
3、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更需要航海者的勇气和决心,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文艺复兴
2、新航路的开辟
难点
1、人文主义思潮的阶级本质。
2、文艺复兴的历史影响。
3、新航路开避的原因、历史条件及其影响。
三、教学对象分析
针对学生对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两件事情知道的比较少,要求学生做好两个准备
1、课前按教师的布置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等历史课程资源,搜集关于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等资料。
2、回顾中国古代的有关内容,作好关于欧洲开辟新航路与中国郑和下西洋的异同的讨论的准备工作,写出相关的历史小论文,以便课上交流。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
1、准备好文艺复兴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等资料,提前做好讨论欧洲开辟新航路与中国郑和下西洋的异同的指导步骤和总结发言。
2、布置学生进行关于文艺复兴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等相关资料的搜集。
3、利用挂图、幻灯片等形式,将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4、引导学生学生讨论,用辩证的方式总结和评论“文艺复兴”。
5、通过引导学生画知识结构示意图,组织学生总结本课,回忆和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