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2025/08/12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49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比、分数乘法意义以及分数乘除应用题之后安排的,既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分析: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按比例分配问题有多种不同解法。现在小学教材中一般都采用把比转化为分数用分数知识来解答。因为学生对理解比和分数的关系比较了解,对分数应用题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学习起来应该比较容易。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把比的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来解决。何如解决生活中的按比分配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的思想,形成按比分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学生数学 探索按比分配问题的活动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意识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喜欢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尝试发现法。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教学情境

1.听着歌曲《秦岭最美是商洛》,欣赏商州莲湖公园的图片。

2.莲湖公园这么美,那你对莲湖公园了解多少呢?新建的莲湖公园水域面积有多少亩?绿化面积有多少亩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听音乐、赏美景、猜地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建设家乡而发奋学习的激情。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生活,学数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二、实施教学

1.出示例1.扩建后的莲湖公园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共165亩,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的比是1:2.

(1)从这句话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呢?

(2)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讨论提示

①绿化与水域总面积被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各占几份?

②绿化面积占它们总面积的`几分之几?水域面积呢?

(4)展示学生的四种做法

①先算每一份,再按各部分的份数算。

②先算各部分占全部得分率,再按分数乘法应用题算。

③先算全部是各部分的几分之几,再按分数除法应用题算。

④列方程计算。

(5)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较好。

2.展示课题《比的应用》

【设计意图】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整合。这里我用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呈现“按比分配”的知识点,舍弃了教材原有的题材。其次,在呈现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再次,是重视了对课堂生成的有效引导和巧妙运用。既重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对算法进行了优化。

3.知识运用:例题变形

扩建后莲湖公园总面积220亩,其中未绿化的陆地面积、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的比是1:1:2.问未绿化的陆地面积、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各是多少亩?

4.学以致用:医用酒精是用蒸馏水和纯酒精按1:3配制而成。

①若有200ml蒸馏水,需要多少毫升纯酒精恰好能配制成符合要求的医用酒精?

②若有1200ml纯酒精,有足够的蒸馏水能配制成多少毫升符合要求的医用酒精?

【设计意图】重视孩子对知识灵活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

5.我是小法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学校把栽300棵树的任务分配给六年级三个班,三个班的人数分别是46人、54人和50人。最合理的分配方案是每班栽100棵树。( )

(2)有一些苹果分给幼儿园得小朋友们,大班分得二分之一,中班分得三分之一,小班分得六分之一。大中小班分得苹果的数量之比是3 :2:1( )。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知道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次,为拓展运用清障护航。

6.拓展运用

有一位老人,他有三个儿子和17匹马。在他临终前对他的儿子们说:“我已经写好了遗嘱,我把马留给你们,你们一定要按我的要求去分。”老人去世后,三兄弟看到了遗嘱。遗嘱上写着:“我把17匹马全都留给我的三个儿子。长子得一半,次子得三分之一,幼子得九分之一。不许杀马,不许流血。你们必须遵从父亲的遗嘱。”

温馨提示:三个儿子分得马的数量之比是几比几比几?化成最简整数比结果是几比几比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趣题中折射出的按比分配原理。

三、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1)解决“按比分配”型实际问题的方法

①、求出各部分之间的数量比,由各部分之间的数量比可得出各部分占总体的分率。

②、用分数乘法求出各部分的量分别是多少。

(2)我对新建后的莲湖公园有了更多的了解。

四、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55第4题;

选做题:课本56页第7题;

思考题: 课本56页 第11题。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4页内容及相应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和这一类应用题的特点。

2、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白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学生能正确分析和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按比分配”中比所对应的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一杯果汁是按果汁与水的体积比1:1冲调,另一杯果汁是按果汁与水的体积比1:2冲调,从上面的信息中你能读出什么?

生谈想法

师:其实不平均的比在生活中随处可以,并广泛应用着,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题

我们清洁要用到一种清洁剂浓缩液,瓶子上标明了浓缩液与水的体积之比。现在我们需要按1:4的'比例制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呢?

(二)探讨方法

1、分析题目

师:现在我们能不能从题目中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呢?

师:谁能解释一下5是怎么得来的?4/5和1/5又是什么意思?

2、独立尝试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以试一试。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现在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一下。

方法一:总份数:1+4=5(份)

每份是:500÷5=100(mL)

浓缩液:100×1=100(mL)

水:100×4=400(mL)

方法二:浓缩液:500×1/1+4=100(mL)

水:500×4/1+4=400(mL)

3、分析两种解法

方法一:用整数除法、乘法来解决问题;方法二: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检验

让学生交流检验的方法,合理正确。

三、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试一试。

四、课堂总结

师:本节课你对哪个知识点印象深刻?

师: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下课后大家可以去生活中收集一些素材并试着解决一下问题吧。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是在学生学过用分数解决问题和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求常见的百分率,也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这种问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相同。所以求常见的百分率的思路和方法与分数解决问题大致相同。通过这部分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又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

这部分教材在安排上有以下一些特点:

1、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2、 设置数学活动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

对学生来说,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依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不困难,但要求学生找准谁和谁比,很重要。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2、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况中感受百分数来源于生活实际,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重点: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难点: 正确理解达标率、发芽率等这些百分率的意义

三、教学学法、教学设计

(一)学生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计算方法,发现共同点,通过思考,提出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

(二)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依据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了必要的铺垫。根据新课“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需要,复习了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重点突出了准备题,为讲授新课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异同点,进一步强化了教学的重点。

3、精心设计习题,使知识引向深入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爱迪生的名言:“我成功的秘诀就是:一份的灵感加上九十九份汗水”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成功来自不易等等)

从这句名言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例如:把“成功”看着100份,那么“灵感”就占了它的1份,“汗水”就占它的99份。

(1)“灵感”占“成功”的几分之几?

(2)“汗水”占“成功”的几分之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百分率的求法。

(二) 范例讲析。

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问题1是那两个量相比?

问题2哪个量是单位“1’?怎样计算?

120÷160=3/4

例2.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问题1对比两题,什么没有变?问题有何变化?

2,达标率:达标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问题3如何求达标率?

达标率=达标人数÷总人数×100%

注意:1求百分率必须乘100%。

2.结果写成百分数的形式。

3.便于比较,计算。

120÷160×100%=0.75×100%=75%

答:六年级的达标率是75%。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及分数的加减乘除预算及混合运算。

2、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重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合理性进行判断。

5、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

6、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7、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交流和反思中改掉计算毛病、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具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出示小黑板:一部分加减乘除计算题。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说一说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法是怎样算的,交流各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和四则运算的顺序。这部分是学生进行计算的基础,结合具体的.例子鼓励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往学习中经常出错的题目进行整理和回顾,说说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课前整理,课上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各自错误,并整理出错误类型,最后在全班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出错的原因和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补充练习:

31.50+160÷40(58+370)÷(64-45)

32.120-144÷18+35

33.347+45×2-4160÷52

34(58+37)÷(64-9×5)

35.95÷(64-45)

36.178-145÷5×6+42420+580-64×21÷28

3、出示课本第4题:鼓励学生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回顾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对于可以直接利用运算意义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本题可以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如: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可以用找单位“1”的方法来分析)

4、出示第6题:鼓励学生回顾有关比例尺的应用题和比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包括计算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比的应用。教材只回顾了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补充。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完全能够根据比的意义和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不需要背诵所谓的解体过程。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计算

236+641-0.25312÷35.01-1.81.63+2.31.25×8

38÷43.75÷0.250.72÷0.61/6+3/818×2/316/9÷2/3

师:由于在计算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认为易错的一道题,在练习本上完成,并相互交流。明确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相同,减法意义相同,除法意义也相同,只有乘法意义在分数和小数中有扩展。

2、做54页2题本题让生先说运算顺序在计算,集体订正。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一批货物,驾车单独运4小时运完,一车单独运5小时运完。两车合运,2小时后,余下的由乙车运,还需多少时间可以运完?

2、两列火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驶54千米,比乙车速度慢10%。经过3时,两车行了全程的75%。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有一种衣服现售价是34元,比原来定价便宜15%。现在比原来定价少多少元?

4、粮店运进一批豆油。第一天卖出240千克,第二天卖出320千克,还剩总数的4/9。这批豆油有多少千克?

5、某服装厂上半月完成全月计划的40%,下半月生产服装1800套,正好完成全月计划。下半月比上半月多生产多少套?

6、做55页3、4、5、6、题:要求:(1)读懂题意(2)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3)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式计算(4)对答案进行检验

7、做56页7—10题,小组讨论方法并交流

8、做57页11、13、1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出示小黑板。

9、板书设计:

计算与应用

1、展示自己的错误及改正措施

学生1学生2……

2、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五、教学反思: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教材在引领学生回顾这部分内容时,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技能,注重在计算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回顾和反思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