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免费课件
老地方整理的小学数学免费课件(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免费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教授教材第16页例8、“想想算算”,练习四第1~4题的口算方法,旨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几百几十加几十的口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口算运算。
教学要求:
本节课要求教师能够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几百几十加几十的口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口算运算。
教具准备:
教师需准备练习四第3题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第16页的复习题,并进行集体订正。
2、通过板书530 400的'算式,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老师配合板书成:
3、引入新课,将400改成40。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8第(1)题,让学生比较530 40与上一题的不同点,并口算运算过程。同时指名学生依照口算过程在书上完成本题。
2、教学例8第(2)题,与第(1)题类似,让学生口算出计算过程,并强调30加80满一百,最后要用500加110得610。
3、让学生小组讨论不同的口算方法。
4、总结今天学习内容,重点强调几百几十加几十的口算方法,待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方式进行口算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2题,重点教授计算过程。
2、口算练习四第1题,指名学生一组一组进行口算,并问每组题里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时强调十位上相加满一百,第二步要用几百加一百几十或一百。
3、教授口算练习四第3题的计算方法,出示第3题口算卡片。同时让每个学生口算出上下两个数的和。
4、最后让学生完成练习四第4题的口算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口算技巧,我们可以让他们先将题目口头表述出来,明确条件和问题,并在练习本上进行练习。
接着,我们可以指名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让他们解释为什么使用加法运算,并将算式和结果板书出来。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进行几百几十加几十的口算技巧,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十位上几十加几十满一百时的计算方法以及第二步需要使用的几百加多少的口算技巧。
最后作为课堂作业,我们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四的第二题目,巩固口算技巧。
小学数学免费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加减法运算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加减法的概念,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熟练掌握加减法的口算技巧。
3、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1、加减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加减法的口算技巧。
3、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加减法的口算技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笔、纸、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教学用具向学生展示一些物品,让学生估算这些物品的数量。
二、新课讲解
1、加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师通过黑板向学生展示加法的符号“+”,并解释加法的概念。然后,教师通过实例向学生演示加法的计算方法,例如:2+3=5。
2、减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师通过黑板向学生展示减法的符号“—”,并解释减法的概念。然后,教师通过实例向学生演示减法的计算方法,例如:5—3=2。
3、加减法的口算技巧
教师通过黑板向学生展示一些加减法的口算技巧,例如:同进同出、进位借位等。
4、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通过实例向学生演示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他又买了3个苹果,他现在有几个苹果?
三、练习
教师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多进行加减法的练习,以提高口算能力。
五、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加减法的概念,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加减法的口算技巧,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但是,本节课的时间比较紧张,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的练习,以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小学数学免费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9页的例3以及它下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九的第5~11题。
教学目的:
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教师板书: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s=abs=ahs=ah÷2s=(a+b)h÷2
(2)教师就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问:
“知道了三角形的底和高,能求面积吗?”
“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和底,能求高吗?怎样求?”(面积乘以2除以底)
“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和高,能求底吗?怎样求?”(面积乘以2除以高)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对于后面两种情况,如果让你列方程解答,你会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方程的解法。
2、教学例3。
出示例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它的底是2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指名学生读题。说出已知什么,求什么。
问:三角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怎样的关系?
这个面积计算公式是一个等式吗?如果是,你能根据这个等式列出方程吗?
学生试做,一学生到黑板上做,教师巡查。解答完后要进行检验。
问:已知三角形的面积和高,求底,怎样列方程?
使学生明白:学了简易方程,只要记住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不需要另记求底,求高的公式了。
三、巩固练习。
1、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读题后,说一说哪些量是已知的,那些量是未知的。再想一想: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周长有什么关系。
2、练习二十九的第5~8题。
课后小结:
小学数学免费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巩固练习,教材第4—5页练习一7—11题及12—14。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较复杂的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这种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一些比较复杂的三步式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复习一下。出示复习题:
1、230—(64+12×3)
2、630与120的和,除以110与80的差,商是多少?
先让学生做第1题。提问:
“这一题应该先算什么?小括号里面有哪些运算?要先算什么?得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在一个式题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小括号里面如果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
再做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做,核对时教师提问:这道文字题最后求的是什么?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明确题目求的是什么,然后再确定哪部分是直接给出的,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列出算式后要检查一下是否符合题意。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8题。
先让学生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教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核对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2、做练习一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核对每一道题时教师可以提问:这道题最后求的'是什么?你是怎样列式的?如果式中有括号可以问为什么要加括号?
3、做练习一的第11题。
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
提前做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练习一的第12*—14*题。
三、作业
1、练习一的第7题和第10题。
2、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小学数学免费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平面图形和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指认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2、学生能在实践操作活动中逐步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
3、在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多向思维,学生会选用合适的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重难点
通过量、描等实际操作活动,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认识周长
(一)感知周长
1、板书:长度
师:老师写了个什么词?
2、观察:教师演示一根塑料片逐渐变弯成封闭图形的过程。
3、揭示概念
(二)指认周长
1、师出示用铁丝围成的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它们的周长。
2、用线绳围封闭图形。
要求:
(1)围一围:同桌合作用绳子快速围成一个封闭图形。
(2)指一指:你所围成封闭图形的周长,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
(3)想一想:它的.周长是多长?
(三)找找周长
1、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身边物体上的周长。
2、找长方体纸盒上的周长
二、实践探索,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一)测量周长
1、出示学具:半圆形学具
2、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学具的周长?准备选用什么工具?
合作要求:
(1)小组讨论测量方案。
(2)测量并做好记录。
3、师生共同小结测量方法。
(二)计算周长
1、出示三角形、长方形(提供各边的长度)
学生独立计算它们的周长,校对。
(提供各边的长度)
2、(三角形和长方形拼成一个组合图形)
①独立计算 ②集体交流校对
三、练习应用,拓展延伸
1、课件演示
师:哪块地需要围的篱笆多?说说你的理由。
2、数学学习日记(机动)
我今天学习了周长,知道了封闭图形( )的( )叫做周长。我还学会了求一些图形的周长,如果是线段围成的图形,可以先量出各条边的( ),再把它们( )起来。如果边长相等,可以用( )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