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第七册的一篇课文。众所周知,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课文开篇气势恢宏,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第2自然段,课文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阐明了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即没有科学技术,人类只能顺从自然。但是拥有了科学技术,人类就能改造自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第5自然段中,作者引用名言,点明文章的主旨。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学习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学习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齐读课题,确立中心
上节课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今天我们将深入了解课文请同学们:
1、齐读课题。
2、师: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哪个世纪是个怎样的世纪吗?
生: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写下来。
二、围绕重点研读课文
1、师:下面的时间,我们就围绕这句话生动地去学习课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课文中特别能感受到20世纪呼风唤雨的句子画下来,边读边画。(这里随机,学生讲到那一段我就从哪段开始讲,根据学生情况而定)
2、古今对比感受成就:
(一)交流第4自然段:
预设:
(1)生:我是从“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探索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我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在20世纪人类能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探索百亿光年外的天体。20世纪的科技十分发达。
老师出示第四自然段字幕(相机变字体为红色)。
(2)生:“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我可以读出来,在20世纪的时候,人类有程控电话、因特网、高速火车、远洋船舶,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地球似乎变成了一个村子。让我感受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电视新闻让我们了解世界;电话使人们的联系更方便。不管你在那个国家都可以通过电话来交流、沟通;网络就更方便了,在网上可以和地球上所有的人进行交流,对话。我们班转学温州的田王磊,老师就在网络上与她聊天。还可以通过视频看到她。这网络比千里眼还千里眼。地球真成了一个“村子”。)
(3)看课件感受20世纪的伟大成就。(我们一起来看看20世纪的科技成就。)
师:20世纪真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为20世纪自豪吧!你能读出自豪感来吗?
(4)指名读、齐读。
20世纪取得这么伟大的科技成就,我们怎能不说(手指板书)。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交流第3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去看看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
(1)出示: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类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指名读。
(2)祖先的愿望是什么?是啊,他们的生活这样贫乏。多么希望有一双千里眼能看得更远,有一对顺风耳能听得更远,会腾云驾雾能走得更远。
20世纪都帮他们实现了吗?课件箭头显示“千里眼“------望远镜、网络视频;“顺风耳”------电话、耳麦;腾云驾雾------航天飞机。
何止这3个幻想,人类上百万年的很多幻想20世纪都一一实现了。你随便代祖先说一个幻想,现在一定能实现。嫦娥奔月------宇宙飞船;去海底------潜水艇等。
20世纪上天入地、咫尺天涯都变成了现实。
人类上百万年的幻想,20世纪在短短的100年的时间里都实现了。所以说(手指板书)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古今对比
分组对比读3、4段
跟祖先比,20世纪的科技成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生:舒适和方便
师:和我们的祖先比比看,哪儿更加舒适,哪儿更加方便?
(引导学生第3和4自然段对比,联系生活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体会现代生活的方便和舒适。)从电视、因特网、mp3、mp4带来精神生活变化。电话、手机通讯发达。火车、飞机出行方便!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师:是啊,20世纪的科技成就,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更加充实,更加快乐,更加幸福。课文中用了一句诗来赞扬20世纪的成就。大家一起读出来。
引导学生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含义。齐读诗句。
这句诗讲的是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
如果把20世纪的科技成就比作这场大雪,那你觉得怎样?
感受20世纪变化快、大。
感情朗读(把变化快变化大读出来。)
(4)20世纪还有很多成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拓展内容)
如此伟大的成就让我们不得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5)了解说明方法
师:这两段话为了说明20世纪的科学成就,作者用了什么办法来说明的呀?
举事例和作比较
那些是举事例哪些是作比较?
(祖先的幻想就是今天的现实,多么强烈的对比。课文中还有哪里有对比?跟王公贵族比,说明现在生活的美好。)
师:大家能感受到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吗?
师:这些方法、这些例子在说明的时候,更为形象,更加生动了。
对比两段话,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简洁。
三、回应开头,突出中心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和过去的对此,还是举出的实例,引用诗句都是在围绕一句话写的。哪一句话?能一起告诉我吗?
*生: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那现在让你读这句话,你会用什么情感去读呀?
预设:
生自豪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激动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高兴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1、同学们,20世纪已经过去,21世纪已经来到。21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要想让我们的梦变成现实,我们小学生现在能做些什么呢?
从小学科学,爱科学。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这本书是路甬祥先生特意为少年儿童写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请大家去读读。
2、“21世纪是______________的世纪。”
请你说一说,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篇2
教材说明: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四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说明文。作者路甬祥是中国科学院的院长,他开篇便用“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点明中心、总起全文。紧接着,第二自然段进一步说明是人类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发明、发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下文三、四自然段用对比的方法,对第二自然段进行了细致阐述:20世纪将幻想变为现实,百年间的改变胜过了百万年的总和。最后,通过第五自然段进行总结。文章各段落间内在联系非常密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五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从读中学写。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1.相关教学课件。
2.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悟学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课堂启发(感动):感动是学习的动力。
1.同学们,当你在炎热的夏天,按动遥控器便有徐徐凉风的时候,当你躺在沙发上舒服地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拨打电话与同学聊天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路甬祥,照片中这位慈祥的老爷爷就是路甬祥,他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4.理解课题:你读了课题后,想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A.什么是呼风唤雨?——指名解释。——引导: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其实是指能够支配和控制……?——生答:大自然。——能够支配和控制大自然,多么了不起呀,能把那种气势读出来吗?再读课题。
B.是谁在呼风唤雨?
C.为什么能呼风唤雨呢?——归纳: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个世纪是靠什么力量呼风唤雨的?
D.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
E.为什么这个世纪能够呼风唤雨?
(幻灯片出示) ( ),( )靠( )()。
(设计意图: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几个问题,以引起孩子们对本篇课文的好奇。——因兴趣而感动)
二、默读课文,思考问题(感觉):感觉是学习的入门。
默读训练是四年级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因此,我在这里着重引导学生能按要求正确默读课文,并在默读中认真思考问题,在书中划一划,也可以写上感受,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棒,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随时画出答案。(幻灯片出示)( )世纪,( )靠( )呼风唤雨。
2.交流,填空。
3.(指后两空)考考大家,这两个答案是从哪句话得来的?能读一读吗?发现了吗?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设问)(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4.(指第一空)这个答案是从哪儿找到的?齐读句子。纵观全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生可能说点明中心、中心段)师引导:我们学课文《颐和园》,学到了文章开头和结尾相照应,叫什么?(前后呼应);学《给予是快乐的》的时候,我们学到了在课文的结尾点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叫做——?(篇末点题)这篇课文呢?(开头点题)好,老师把这个句子抄在黑板上,你们抄在笔记本上。
(设计意图:相机复习写作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能力的提高。)
三、问题讨论(感知):感知是学习的基础。
1.为什么说20世纪,人类靠科技呼风唤雨?那就需要研究一下20世纪之前的上百万年,以及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了。(板书:百万年百年)看看,这两个时间段,有什么感受?
2.在如此漫长的百万年间,在如此短暂的一百年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分别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3.交流句子,第三自然段中你画了哪几句话?(幻灯片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师引读:那时候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板书:没有……)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能不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补充?
(幻灯片出示)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5.总结:在这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什么也没有,在寂寞单调的日子中,人们只能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自己的幻想中。他们可能在幻想什么?(出示纤夫图:如纤夫拉船,多费力啊,他们可能在幻想什么呢?一个人在外地,想念家乡的亲人,又可能在幻想什么呢?他们想去外地,可是走路多辛苦啊!他们又可能在幻想什么呢?……)想象一下,人们过的是怎样的日子?(靠天吃饭,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十分寂寞……)(可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材分析(感悟):感悟是学习的升华。
1.过渡:在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人们一直过着寂寞无味,靠天吃饭的日子。但是,20世纪,仅仅一百年,人们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画了哪些句子?指名读,幻灯片出示: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2.看看这两个分句,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可提示:第一个分句说的都是人们的发……?第二个呢?板书:发现发明。能根据这些说说“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吗?(发现:原本就有,后来人们才找到它,研究它;发明:原本没有,是人们新创造出来的。)还能分别几个例子吗?这个分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举例子)
3.有了这些发现和发明,人们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比如:有了冰箱,炎热的夏天就能喝上冰凉的资料啦!冰箱使我们的生活很舒服。你能这样说一句话吗?(提示学生:也可以说发现、说物质生活)
4.小结:即使相隔千里万里,只要打个电话就能互诉情谊,只要利用网络就能立刻见面,只要坐上飞机就能相聚相守,广袤的地球好像一下子变……?(小了)所以,人们称之为……?(地球村)
(设计意图: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农耕社会和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农耕社会没有什么,生活过得怎么样,接着让学生联系现代社会,说说20世纪我们拥有了什么,生活过得怎么样,力求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在感悟中得到升华。)
5.20世纪,人们有那么多的发明,那么多的发现,说也说不尽,回顾着这一切,你现在心情怎样?(自豪、激动、高兴)带着这种感情,我们一起读读第四自然。
6.文章中还用了一句诗来写这些变化,赶快找找,是什么?联系上下文,你怎么理解这句诗?(这句诗是唐代大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句诗的意思是下过大雪,许许多多的树上都落满了积雪,像开满了白色的梨花。文中用来比喻人们的发明和发现很多。所以人们的心情是——喜悦的。)能用喜悦的心情给大家读一读吗?学生齐读这句诗。
7.把我们刚才画的两处句子联系起来看,同学们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了吗?提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排比: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话,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对比:上百万年间与20世纪对比。)〗
8.过去百万年中只存在于人们幻想中的东西,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都变成了现实,顺风耳就是……?千里眼呢?腾云驾雾呢?
9.这一百年的改变,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让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能用自己的话评价一下这一百年吗?出示:这是( )的一百年。
10.所以,(幻灯片出示这句话)有一位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五、课堂练习(感恩):感恩是学习的境界。
1.正因为同学们所说的这一切,所以,我们不得不由衷赞叹,20世纪确实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引读课题:现在让你来读这句话,你会用什么感情来读呢?(自豪、激动、高兴)
2.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要想把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的小学生该怎么做呢?(学生可能回答: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以后钻研科学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好好学习,长大成为国家栋梁。)
3.总结升华: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此迅猛,如果我们不学好文化知识,将会被现代社会所淘汰。因此,我们要刻苦学习,努力探索科学奥秘,做一个有出息的现代人!
4.布置作业:小练笔
⑴你的科学梦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去实现你的科学梦?
⑵与爸爸妈妈交流后写下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
要求:请你任选一题写一段话,题目自定,内容要具体,想象要丰富。
(设计意图:要想把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的小学生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触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使他们在体会到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变化之快之后,由衷地生发出对科学的赞叹和向往,并立下将来要探索科学的远大志向。在学生说出他们将来要怎么做之后,我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练笔,让学生有充足的表达空间。——感恩是学习的境界。)
附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作者:路甬祥
作比较
百万年: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百年:发明发现地球村+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这种类型的课文教学对我来说是一种新尝试和挑战,没有设计和把握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或者科学常识课。教学方法我采用了姚伟文局长的“悟学式”教学法,这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一切都还在摸索之中,为了上好这篇课文,我认真读了姚伟文局长的论文,并在网上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在备课时,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还上网查找有关这篇课文的资料,思考存在问题。
我上课时主要是运用了姚伟文局长的“五感”法,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上课的思路主要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并让学生上网搜集现代科技的变化和向长辈了解以前的生活。第二课时我先由谈话引出课题,请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点出课文的中心句,再请学生质疑,把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归结到解决“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接着让学生充分读课文,交流读后所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就是人类在20世纪前后过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些变化都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然后把这两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理解其中的含义。最后又回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在总结时,我通过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的一句话,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实现了教学目标。
但是,由于孩子们特殊的时代性,他们未必能深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因此我在课前布置他们上网搜集或者向长辈了解这方面的资料,不过,始终是了解得不够透彻,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遗憾。
教育就是启发,就是感动,就是在感动中得到感悟。我始终坚信,让孩子们学有所获的语文课堂才会更加具有生命力。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课文开篇气势恢宏,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士运用法力“呼风唤雨”的`本领比喻20世纪与以往的不同。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学情分析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飞速发展的年代,学生的思维也更加的活跃,对于未来的世界,学生更加充满好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常识,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激发学生学习、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了解说明文的一般叙述方法。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十二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我能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3、我能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4、我能联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学习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资源
作者的相关资料20世纪的新发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会认本课生字。
2、会读本课课文。
3、搜集、阅读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二、合作探究:
1、你知道20世纪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2、理解词语:“呼风唤雨”“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
3、分组讨论:区别“发现”与“发明”,举例说明,哪些是“发现”哪些“发明”。
4、自主学习生字:你用什么方法读准“赖、耕、潜、舶、哲”。
5、研习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
2)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3)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我来闯关:
1、听写生字、词语。
2、课文的中心句是。
3、“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意思是。
4、读了这篇课文,给我的感受是。
问题生成——评价单
小组姓名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句展开,从课题中的“呼风唤雨”这个关键词入手,先理解词语意思,再由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什么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的世纪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样既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学课文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通过学课文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发散思维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感受到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点拨指导
1.理解词语:题目为《呼风唤雨的世纪》。如何理解“呼风唤雨”“世纪”?“呼风唤雨”:在词典中解释为“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
2.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完成练习。
3.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会读):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2)、开火车读生字,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生字
3.写生字。分析字形。板书赖,指导拿笔姿势及书写姿势。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全文围绕哪一句来写的,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第1自然段),齐读。
2.读一读,想一想,是谁来呼风唤雨?又是什么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第二自然段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提问一人读,其他生思考)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师:在这一问一答中,你发现了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生:这是一个设问句。
3、老师听**同学读课文时发现两个词,谁能告诉我怎么理解“发明”“发现”?
发现:原先存在的但没有被人们了解的事物和规律,现在被人们探索出来了。
发明:原先不存在,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练习
4.默读课文,用“_______”画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历史中生活状态的语句,
(1)提问生答。上百万年历史又叫什么社会?——农耕社会板书
(2)农耕社会有什么特点。——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提问。谁还能举两个例子?
(3)那时候什么都没有,那人们怎样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呢?——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提问
谁能和老师分享下这几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
“千里眼”“顺风耳”在旧小说中指能看得很远和听得很远的人;“腾云驾雾”指能乘着云雾在天上飞。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曾出现这两个人物,他们是玉帝的得力耳目。孙悟空闹东海、搅地府后,事达天庭,玉帝询问“妖猴”来历,班中闪出千里眼、顺风耳,将“妖猴”的来历奏明。
这几个词语在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这种美好愿望用课文中一个词来说其实是一种什么——板书幻想
(4)齐读课文揣摩农耕社会生活状况。(从那时候到美好愿望)。
(5)可是到了20世纪这些幻想纷纷变成了什么?——现实。(板书)
(6)美好愿望从幻想变为现实,文中用了哪一句诗来描写的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现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速度之快以及范围之广,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一项不到的惊喜。
什么写作方法?------引用。大家写作的时候可以加以运用,会让你的文章更有说服力。有感情朗读诗句。
5.用“~~~”画出描写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20世纪有这么多的成就,大家想一下农耕社会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到了20世纪分别靠什么来实现的呢?——望远镜,电话,飞机
回过头来看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农耕社会和20世纪的生活状态,这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板书作比较。写作要加以运用,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6.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完成下列填空。提问回答。齐读。
到底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呢?齐答。
科学技术。(罗素引用)
7.科学技术将20世纪变成呼风唤雨的世纪,那么咱们现在的21世纪呢?
火箭、机器人等等
8.你收获到了什么?
好好学习,创造更多发明发现
(四)拓展延伸
1、课后搜集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看谁搜集得又多又好。
2、课下运用今天学到的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农耕社会科学技术20世纪
幻想————————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