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025/08/14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郁、澈”等9个宇,学会“林、郁”等13个字。正确读写“山谷、森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乱砍伐树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教学难点是联系生适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1、小黑板(字词)。

2、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森林的破坏情况、植物与水土流失、植物与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

一、投影插图,导入新课

1、师:山谷中,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请同学们看一看,它给你留下怎样丁怎岸的.印象?

2、学生讲述自己的感受,体会小村庄的环境之美。

3、今云,我们就读一读这个小村庄的故事。(出示课题)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许多年前开始。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咆哮、 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

3、边读边思考:小村庄结果怎么样了?

三、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

小结: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最后在一场大雨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真令人痛心,这到底是谁造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探究这个问题。

四、熟读课文,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1、自己练习讲述。

2、指名讲述。评价读音的准确,故事的完整。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2

一、工作目标

在新学期里,教师通过自己的备课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及各种有效的基础练习,力争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本学期继续抓阅读能力。

二、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朗读,读出句子的语气

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不唱读顿读,按标点停顿,不读破句,让学生根据提示自己找到有关句子,体会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读出句子的语气。

2)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

3)读懂每一节的意思

让学生了解节中句和句的内在联系,初步接触并列等结构的自然段段式,懂得概括节意的方法。

4)详细复述课文

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或用课文的`主要语句,把课文内容叙述出来,它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反映。

做到在理清文章层次的基础上,按段意、提纲或根据重点词语进行详细复述,要求逐步提高。

三、阅读活动

1、开展阅读活动,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注重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以一篇带多篇,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阅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或片断文章,背默课内外古诗,摘抄优美篇段,以小组为单位,人人过关。

3、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每周一篇周练,好的文章在课间来朗读,小组交流,打印好贴在“阅读天地”栏里。

4、开展各种读书竞赛,评比活动。如“一分钟演讲”,“阅读感想”,把读书、演讲、作文融为一体,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我班的语文成绩,我只教了一学期,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想通过这学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的语文成绩有更大的进步!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3

设计说明:教学内容是20xx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池子与河流》,本文是一首寓言诗,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池子与河流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对人生不同的态度。教学时以读为主线,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了解人物的不同想法。在粗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学“滔、涯”等8个生字。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弄明白词语的意思。

2.读懂诗的内容,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默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分角色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结合生活实际对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对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学生字,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弄明白词语的意思。

2.把诗歌读通顺,标出小节的序号。

老师:制作PPT,准备作业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认识寓言诗歌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篇

寓言故事?(课件出示)寓言也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池子与河流》就是一首寓言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外阅读过的寓言,用本单元学过的寓言导入,明白本文是以诗歌的形式讲述的。]

2.解释“池子”,及与河流的关系。(板书:简笔画出示池子与河流)

二、初读课文,学习默读方法

默读这首诗,找一找哪几个小节是池子说的,哪几个小节是河流说的?

(渗透预习的重要性)

三、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

1.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8小节,再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找出体现池子与河流不同观点的词语。用自己的话写出她们的观点。)

2.交流合作学习的成果。

3.老师相机进行指导朗读池子的话,重点读出池子的安闲。

(1)池子过的是怎样的生活?找关键词。

(2)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带有这些关键词的诗句。

(3)学生朗读之后,老师和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学习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进取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这类生动、浅显的科学说明文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学习实践来设计课文,灵活运用各种课堂评价手段,引导学生课外查找相关资料,使学生能更加兴致盎然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去,轻松快乐地掌握知识。

【设计特色】

1.从课题切入课文,直接明了地抓住难点进行突破,为学生的自学铺砖引路。

2.培养多读多思的学习习惯,渗透自能读书,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

3.利用课堂多元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收获。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丰富积累的意识。

3.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并善于运用到自我的实践当中。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2.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并善于运用到自我的实践当中。

【教学过程】

一、抓住难点,切入课文:

1.(课件出示):高速公路汽车行驶图,提问:

高速公路的修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最大方便是什么?

2.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并善于运用到自我的实践当中。过渡语:

最近,我一个人修起了一条高速公路,你们信不信?不信,我可不是吹牛,我的这条高速路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带我到北京和朋友见面聊天,带我到海南岛欣赏大海风光,带我到美国免费看科幻片《怪物史瑞克》……你们知道这条高速路叫什么吗?

3.出示课题,学生朗读一遍。

(从学生熟知的事物入手,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文章难点理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气氛,又为文章内容的理解作了一定的铺垫。)

二、检查预习,学生生字:

(出示课件)

1.过渡:从这幅图上你一定猜到了,什么叫信息高速路?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网络)

3.过渡:同学们真是一猜就准,看样子,事先还预习了课文,那先来看看阅读文章的拦路虎大家消灭得怎么样?

4.(出示课件4),指名学习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热情肯定,并及时把学生自学到的好词佳句进行板书,鼓励他们的自我学习。

(提倡学生在事先预习课文,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在课堂给予学生成就感,同时也为自读自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自读自悟,理解课文

过渡:咱们班的同学对电脑其实不是很陌生了,有很多同学家都配置了电脑,能告诉老师,你以前都用电脑做过些什么?

出示句式:我知道电脑可以(),可以(),也可以()。

其实电脑连通了网络之后,它可比大家想的要神奇多了,想了解吗?

1.(课件出示):网络的'神奇究竟表现在哪里?

2.组织学生自学,在文章中进行标记。

3.集体交流:

A.你发现了哪些网络神奇的功能?讲一讲,并上台板书。

B.哪个地方让你感觉最神奇,你愿意读出这种感觉吗?

4.你们读得真好,小作者也跟你们一样,对于网络是由陌生到了解,心理感受变化可真快,你能找出这些词,体会那种感觉吗?

A.找出关键词,完成板书。

B.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C.当你对电脑网络有了这么多全新的了解之后,你的心里有些什么样的感受?

(在组织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多读多思多得的学习方法,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同时,深入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抓住文章的情感线索进行理解)

四、思维拓展,完成练习。

1.过渡: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发现爸爸为了解释网络的特点作了一个有意思的比喻,你找到了吗?你也有这么聪明和幽默吗?

2.(课件出示):

爸爸把网络比成(),你认为()。你还可以把网络比成()。

3、激情评价,鼓励创新

(思维拓展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课堂氛围更好,同时也有利于更形象地理解网络的意义。)

五、质疑问难,交流资料:

1.课文中还有你觉得疑惑的地方吗?

2.们主动在课外找到了很多关于网络的资料,一定可以帮你解惑,谁是小博士,愿意和大家交流你的知识?

(培养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学生遇到问题主动探究和解决的能力,也肯定学生的资源共享意识。)

六、全文,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假如给你一台连通网络的电脑,你最想用它来做什么?

(联系本堂课的收获,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更进一步培养学生说的兴趣,说的能力。)

【教学反思】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教学设计以“自读自悟——质疑问难——思维训练——拓展延伸”为基本思路,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得。

一、找准切入点,顺利引入课文学习。上好一堂课,找准切入点是很重要的。这篇课文是介绍电脑网络的,却以“信息高速路”这个有趣的名字来作称谓,所以我设计了以高速公路的图片来入题的方式。学生对高速路的作用和特征是比较了解的,这样就感悟到了“信息高速路”的相同之处,为“网络”这种抽象的物质的理解作了铺垫。

二、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针对新课标理念下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内安排读书环节,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读书的收获和疑惑,学生读书有目的性,也会有较大的收获。

三、以学定教,确定导读导练的重点,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然后梳理归纳问题,将其确定为课堂训练的重点,再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分图形式,不走过场,没有表演定形,体现了“学由题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思想。学生能够饶有兴味地去学习这种科学说明文。

四、思维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如:句式训练“我知道,网络可以(),可以(),也可以(),真是()。思维拓展训练训练:爸爸把网络化作(),你认为(),你还可以把网络比喻成()。

五、课外拓展,注重积累。语文课堂要注重以文本载体,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训练语文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是本堂课的一个特色: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有关网络的知识?愿意和大家交流吗?

当然,课的设计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也可借助电脑让学生体验亲自操作;例如:课堂上给予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时间还可以更充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