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2025/08/14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篇1

暑假中有幸读了李镇西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深有体会。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思考,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

作为教师,我们都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但我们也许从未曾真正去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我震撼,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于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而想下自己,有时候为了学生的问题而大声地训斥他们,难道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吗?

李老师对爱的执着也深深打动了我。他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曾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一个真正的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李镇西老师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

回首自己曾经的往事,不禁惭愧万分,今天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觉受了一次精神洗礼。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取让明天更好!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篇2

读书是我的一大爱好,也是一种休闲。在闲暇之余,总喜欢挑几本书来慢慢品味,用课余之时,我认真拜了《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从中让我感触颇深。读完《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我才深知,原来我对"教书育人"的理解是多么的浮浅,对"教育"一词只是表面的感知。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原来教育中需要"爱",而且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爱。

在这本书中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令人激动的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平凡事例,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每一位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感受到了教育。通过读这本书,做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深思:"教书育人"的'本质为何意?怎样做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针对这两个问题,从这本书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1、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重在"育"而不是"教",允许学生说"不"。

每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基本上都是以严为主,学生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年龄虽小,有时也有他们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不好的做法,完全可以说"不",不赞成,不去做,而做为教师的我们,往往一权专政。

2、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了解学生,认识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善于聆听学生的心声。

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不单单是对学生表面的了解,而最为重要的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了解和深入,让学生感受到你不只是他的老师,更是朋友和亲人,他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你,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你分享,这才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这样才能让他们快乐、茁壮成长!

3、在教育中体现"爱"、奉献"爱"

爱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行动,只有你付出了、奉献了,学生会真实的感受到,哪怕一句温暖的话语,简单的问候,或一次心灵的交流,学生都会铭记在心,倍受感动,"爱"需要用具体的行动来表达,需要你的付出、你的奉献!

教育需要爱,爱要体现在教育中,有爱的教育,才能留下更美好的回忆!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篇3

最近,我读了李镇西老师著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受益匪浅。李老师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熔炉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他所具有的这种情感魅力,简直让我崇拜。读后,让我颇受启发。

启发一:班主任应有健康的心理品质

在班级管理中他主张应做一名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要正确对待周围的舆论并随时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自我解放”。第一:对待领导的评价要冷静。要力争做到不因领导的表扬而欣喜若狂,也不因领导的批评而气急败坏。第二:对待同事的议论要宽容。对于中肯的批评,我们应“闻过则喜”,不应“一蹴即跳”。对于善良的误解,也应心平气和地对待。第三,对待家长的批评要平和。以宽容的胸襟平和地容纳学生家长的各种意见,包括尖锐的批评或者刺耳的“杂音”。第四,对待学生的意见要豁达。唯有在精神上真正站起来的'班主任,才能有宽阔无垠的胸襟与自由舒展的心灵去带好一个班级。

启发二:展开小组竞争增强班级活力

第一,分组合理。为了便于竞争,李老师在班上设一种综合小组,这种小组一旦建立,便“永久”不变,而且既是学习小组,也是卫生小组,又是体育小组,还是文娱小组……之所以将小组固定不变是为了让小组在不断的竞争中增强凝聚力,并看到自己的发展情况。

第二,竞赛全面。竞赛内容尽可能包括纪律要求的各方面和班级、学校各种活动。如课堂纪律、学习成绩、劳动卫生、出勤情况、作业完成、行为规范……

第三,规则统一。开学初,由班委、小组长开会,拟定小组竞赛的规则。

第四,严格监督。规则一旦制定,便由班干部和各小组长严格监督,各小组长也有一本“账簿”,以便查对。

第五,客观评比。竞赛情况绘成图表贴在教室里,这样到了期末评选优秀小组时,根本不用再人为的凭印象“评比”,只要看竞赛表上的积分,优秀小组自然产生了。

李老师的这种做法有很多的好处。竞赛活动使小组产生了内在的凝聚力;小组的凝聚力的产生自然带动了班级风气的好转;竞赛评比使一些不好督促检查的要求也得以落实。

启发三:培养班干部的自治能力

对于班干部的培养,李老师是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达到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培养班干部时,他不满足于让学生独立组织几次活动或主持几次班队会,而是着眼于让学生干部通过实际工作,培养献身精神和进取精神,增强班干部的自治能力。

对照李老师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我的性子急燥,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

同时也明白了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为爱,冰雪会消融;因为爱,枯木会逢春;因为爱,希望绽放华彩,因为爱,能拨云见日,未来永值得期待;因为爱,所有的生命才收获了圆满。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将会继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不断寻求突破,找寻适当的教育方法,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做一个受家长、学生喜欢的老师。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篇4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第一章里“童心是师爱的源泉”。作者说:“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乐于保持一颗童心,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这不但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而且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真诚情感的心理基础。作者的这番话不是随便说说而已,而是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保持一颗童心这方面更是有同感。

一、童心,是教师保持激情与梦想的灵丹妙药。作为一名教师,对待工作应该保持一定的激情,但教师工作压力大:同事相处的压力,教学压力,社会认知压力,经济压力。如果这种压力带入我们的教学工作,势必会影响教学,影响孩子。但是如果教师拥有一颗童心,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会自觉抛弃一切世俗杂念,想孩子所想,做孩子所做,乐孩子所乐,永远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对未来充满激情与幻想,那我们的工作也会一直保持激情与幻想。这正是教育所需要的。

二、拥有童心使教师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小学教师有了童心,才能和小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小学生的好朋友,心灵相通。这样才有利于沟通交流,有利于课堂教学。教师拥有童心,从童心的角度思考问题,就易于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等问题;才能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比如这个学期学生第一次接触标点符号,刚开始的时候我怎么解释他们都不明白。后来我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把这些符号当作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句号我比喻成“小眼睛”,问号比喻成“大耳朵”,感叹号是“金箍棒”。这样一来,孩子很快就将标点符号记住了。就是因为有童心,才有与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以童心善待童心,以童心交换童心,才能建立新课改下新型的师生关系,达到教育预期效果。教育家陶行知多次告诫我们:“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三、拥有童心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法门。新课程的人文起点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知、情、意的健全、完善、和谐发展为本。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天真烂漫,充满童真的孩子。教师拥有童心,面对学生提出的“救小白兔的雪孩子死了吗?”才会组织学生去观察白云,观看视频,让孩子知道雪孩子牺牲自己的精神和善心,明白大自然中的自然现象。“教材诗人”王宜振有40多首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谈及儿童诗歌创作时说,我的秘密是对童心的敬畏。

四、一个拥有童心的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一定充满了爱心。童心,表现为淳朴、真诚、自然、率直,而这些是作为老师应具备的品质。“童心在教育上的体现便是爱心;爱心是好教师的基本条件。”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素质。正因为有童心,我才会拥有爱心,有了爱心,即使面对最调皮的孩子,我都会耐心教育他。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才会拥有同孩子一样的童心呢?

1.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就不会有童心,尽管你是为了学生着想,但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理上表现不平稳、幼稚、未成熟状态、容易冲动、情感外露等,我们要学会在学习生活中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要让学生的逆反心理出现。我教过的潘杰,他是一个极度调皮的孩子,每次上课都捣乱。但我知道他的心理是想吸引别人对他的注意。于是我对他采取“怀柔”政策,并且经常跟他聊天,和他玩耍,过了一段时间我就“收服”了他,并且和他成为了好朋友。

2.其次要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妙的童年,我们老师同样也有快乐的童年:弹球、吹泡泡、过家家,打雪仗、捉迷藏……都曾使我们迷恋过,也曾使我们激动过。如果我们在对待贪玩、调皮的孩子时也能回忆一下我们的童年,那么我们就会对孩子多一份理解,也能正确地引导孩子。

3.我们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童心”。有些教师说,我有童心,“现在的孩子和我小时候比怎样……”可是越比越麻烦,与孩子的代沟越深。(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年长一点的教师身上。)我们要知道时代发展了,现代孩子的兴趣、爱好与我们童年有了很大差别。现在信息广泛了,孩子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智力开发早了,观念也改变了。老师要保持童心,就不能完全沉醉于自己儿童时代的那颗童心,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和“童心”,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小学教师要研究社会变化对孩子造成的影响,研究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

4.最后,还要融入孩子的生活。特级教师窦桂梅把自己的每个学生都当作朋友,并经常坚持书信往来,乐此不疲。每次上课我都感觉自己和孩子一起遨游在语文的世界中,一起嬉笑,一起朗读,一起体味。我仿佛和孩子融在一起。

拥有一颗童心就是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能以学生的快乐而快乐,以学生的悲伤而悲伤,就如书中说的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如果我们能做到了这一点,那我们一定是学生的好老师,也一定是学生的好朋友。

童心是师爱的源泉,让我们所有的小学教师保持一颗童心吧!都来做一名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