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间有味》有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人间有味》有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人间有味》有感 篇1
初见《人间有味》这本书,感觉没有什么稀奇,只是膜拜王老先生的大名而去翻阅。
初读后觉得就是一本描写各地饮食的一本书,一页页读取后,觉得文字清淡如水,感觉不到有吸引力,加之里面很多不认识的字,要通过查阅才知何意?越读越没了兴致。
看着汪先生清浅的语言,自己的疑问渐增,为什么这些平淡无奇的大白话,却能在文学刊物上不断发表呢?为什么一本246页的小书,竟如此多人喜欢呢?
所以,推动自己读完整本书的不是书的魅力,而是这个疑问。
且读且思,且读且注,为了把里面的生字弄明白,把我存了十几年的古董字典都翻出来了。
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还真说的没错,越读它越明白,越读它越有意思。
读到后半部分,自己越发喜欢这本书了,忍不住又将前面的几篇再拿来品读。
《人间有味》,此味是生活之味,不仅是让你大快朵颐的美味,还有浓浓的家味,更有汪老先生深深的人情味。
书中各地的美食讲的很多,也很细致。
自己本身也是吃货,对美食没有抵抗力,也写过几样饭食,但读过汪先生的美食记录,才觉自己文字的矫揉造作,才知自己那是刻意的修饰,亦知自己的肤浅。
汪老的文章里面有食物的故事,有食物的渊源,有食物的选料,有食物的吃法,更有对食物的品评……读罢文章,流进胃里的不仅是口水,还有这一样美食的系列知识。
不过有些美食也只能想一想了,恐怕没有这个口缘啊!你比如汪老爷子说吃的鵽(duo),也读zhuà。
他说一辈子没有吃过比鵽更香的野味了,我就琢磨,汪老你一辈子还吃过鵽,我们还没一辈子,30多年没吃过,以后再也吃不上了——新冠病毒造孽。
第三辑里全是动人的回忆,浓浓的家味。白手起家的祖父,名人之女的祖母,堪称全才的父亲,早逝的母亲,两任继母,还有出家当道婆的保姆。
叙述起来,似有淡淡的忧伤,又觉是对自家的'自豪之感。
对家乡、家人回味,是人间第一味,因为你走多远,心里全是对家地眷恋,这滋味,游子最清晰。
并且在外吃再多的山珍海味,珍馐美馔,都比不上家里的一碗清汤面条,韭菜水饺,那里有家的味道。
第四辑更是生活之味,有趣的地名,有趣的文化,有趣的事情、有趣的名人轶事。
人活一生,弹指一挥间,多一些有趣的发现,有趣的经历,有趣的朋友,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滋味,何必让自己委屈、忧郁、烦恼呢?
人间有味是清欢。最滋味的东西,在最平凡人的平淡生活中。一次美食后的咋舌,一段陪伴家人的时光,一日三朋两友的遛弯,皆是最美的回味。
人间有味,味在人间。
读《人间有味》有感 篇2
阳春三月,漫天纷飞的柳絮,像蒲公英一样传递着生命的美景,宛如一位婀娜多姿的美妙少女轻盈缓缓地显露,丰富迷人的情感,莺歌燕舞的色彩,带给人们不尽的遐思与感动。让生命更从容,心灵更轻盈。因为读书活动,让我有幸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于丹新作《人间有味是清欢》,让疲累的身心得到一份安宁,享受一份恬适,为自己奢侈的放任一点时间,给自己一个舒心的微笑。
本书用朴实的语言,真诚的态度,以她自身的经历,为我们解读如何面对人生,如何化解困惑,如何面对文化,如何面对生活。
人生百味,其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只有亲自经历品尝,才能懂得什么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真谛,才能懂得什么是我们所要的真正的幸福。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沟沟坎坎,我们的内心时常被狂风暴雨所侵袭,被无常的困惑和遗憾所困扰,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种力量,一种来自内心的温暖,如何驱散阴霾,如何融化寒冬,如何化解忧愁和悲伤,如何治愈心灵的伤口,如何净化我们的心灵,洗涤我们的灵魂,拂去尘世的凡尘,让我们的心温暖、宁静、快乐、幸福。正如于丹在书中所说,很多人说这个时代太浮躁,其实,身处浩渺的大千世界中,每个人只是其中一员,我们能做的是静下心来真诚地面对生活。可以将自己置身于行走、绘画、音乐、读书的世界中,或者去养花、养鱼、听戏、喝茶,我觉得都可以。只要让自己倾情投入,从中获得宁静从容,你就一定能找到生活的平衡点。为什么很多人生活富裕了,却失去了欢乐,反而回忆起那些没钱的日子,原因就是在没钱的时候,生活得很朴实,感受的是真心;因为是真心,活得更踏实。
生活的每一天都值得我们去珍惜,我们无需羡慕灯红酒绿的醉生梦死,我们也无需依附那些狂嚣一时的达官贵人、爆发土豪,我们只需寻求自己内心的宁静。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丽的眼睛,生活处处都有美丽的风景;只要你有一颗热情善良的赤心,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精彩的故事和深刻的感情。豪华总不长久,得意也只是一时,持久的、持之以恒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平平淡淡的生活。只有我们细细地用心品味,才会发觉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那么美好,即使是凡人小事,哪怕是花花草草,或者是一本书,一杯茶,我们都能从中品味出清新的芳香。正因为我们用心思索,我们真心追求,我们懂得珍惜,哪怕没有钱,我们一样有精致的人生,哪怕不富贵,我们一样过着优雅的生活。优雅的生活,不是来自于金钱,也不一定就是豪华排场,而是有丰富的.内涵和涵养,而是有一颗丰富的善良之心,而是懂得互相珍惜,而是有滋有味的百味人生。
懂得珍惜,理解生活,不是没有困惑,不是一帆风顺,仍然需要追求,仍然需要付出,在人生路上依然会有意想不到的风风雨雨,但因为心里种植着百花的种子,我们的周围迟早会散发着百花的清香;心里有一个能够盛得下潮起潮落的大海,我们的生活自然不会畏惧各种狂风暴雨惊涛巨浪;心里装得下日月星辰,我们的心灵自然会有一个浩瀚无垠的天空。
哪怕是一朵花,也有一朵花的精彩;哪怕是一顿饭,也有一顿饭的清香;即使是一个温暖的瞬间,也值得令人回味;纵然是一段普通的感情,里面也包含着无数的喜怒哀乐。当我们一步步地走过,当我们一次次地跨越,当我们转过身回忆,当我们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一路走来,原来我们走过的那条小路上开满了精彩纷呈的美丽小花,即使是我们曾经流过的痛苦泪滴,也化作了晶莹剔透的一粒粒珍珠。
读《人间有味》有感 篇3
如果不是在“叙事者·共读”里,我永远不会读汪曾祺的书,但是,四月份共读书目是他的《人间有味》,恰逢我能够静下心来的心态,于是,感觉不错,尤其是无聊的时候,看本书吧,茶桌上好几本书,翻看之后,兴趣不大,就起身去寻找我的《人间有味》。
那么这本书的魅力是什么呢?首先,我觉得这本书没有世俗的一些东西,比方说铜臭味,比方说名利场,比方说成功学,更没有美色。而有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幸福”。
汪曾祺的童年是幸福的,有父亲的陪伴,三位母亲的喜爱,还有三婶的偏爱,所以,汪曾祺从小就是生活在衣食无忧,备受疼爱的环境里。
汪曾祺的求学生涯也是幸福的,读到他的书才知道,他的很多书是在茶馆里写成的,并且,他的大学时期,风气很正,大家都是读书,码字,起码他是在这个圈子里。
我最羡慕的是汪曾祺后来的生活,可以去老舍家里做客,和老师沈从文密切来往,还有赵树理,总之,想到一句话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多么令人向往,大家以文为友,高聚一堂,期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真是其乐融融,令人难忘。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至于汪曾祺所遇到的美味,则更是不胜其数,当然,还要遇到他这位“什么都敢吃”的美食家。至于美味,我也略有感触。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大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过年的时候,住在农村的我们一家子进城采购年货,买了好多好吃的,其中就有肉制品。回到家里,大人切了一个肉球,哇,那叫一个香啊,类似于今天的金华火腿,我拿着一片,站在家里小院子最南端、也就是前边邻居的屋后墙跟的几棵杀了好几年的横着放的榆树棒上,上下荡呀荡呀,吃呀吃呀。边玩边吃,那心情,可来劲了。
到了现在的城里,吃过无数的酒席和饭店,最喜欢自己家跟前的一家馆子。小河虾上来了,那叫一个“酥”。原来吃小河虾嚼完之后,只剩一嘴皮,吱吱楞楞的,现在,小河虾的须子都很舒展,只不过炸的透酥,本来的.皮硬倒成了亮点,吃不够的感觉。接着上来三鲜馅的饺子,咬开看到韭菜还是嫩嫩的绿色,入口是生韭菜的辣,但随之而来的,是满口的鲜,最后是美,味美。
除了食物,我觉得啤酒也是可以说一下,可能由于我姥爷是橱子,我妈妈喝酒,我爸爸也是好这口,而我,有点小酒瘾,但我没勇气挑战白酒,有一年我和爸妈带着一瓶好酒去看我二大爷,在饭店坐定上菜之后,我给他们倒完酒之后,爸爸怂恿我喝口尝尝,我遵命端酒,喝了一大口,我尝到酒的绵柔之香,从此吓得我对白酒是敬而远之。因为,我感觉到了未来的危险,凡是这样的事,我都是决绝地告别。但我允许自己来点啤的。
尤其是夏季,炎热酷暑,来个凉菜,再来个肉串,喝上一口,有点苦,有点麻,真是爽口。这大约也是人间之味,也可能是人生之味。
人间有味,人生在于遍品之。
读《人间有味》有感 篇4
今年,我局按惯例开展了“书香机关、尚行公仆”的读书活动,其目的在于深入培养热爱学习、崇尚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借此机会,我阅读了于丹老师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分生命、成长、幸福、闲情、行走和流年六个部分,清新淡雅的文字引人入胜,通过生活中一个个小故事透露出一缕缕感悟,让我感觉自己又重新坐到讲堂里,听老师传道解惑,静静地去思考人生,思考生活。以下通过文章中的一些细节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寻常岁月,漫成节日》中,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在工作和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而心生困惑,不知如何才能得到幸福,于老师开解他,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一个真心相爱的伴侣,还有一帮交心的朋友分担忧愁、分享快乐,这就是他拥有的幸福。正如我们常说“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想想那些失去双脚的人。”其实,你看我,我看你,人人都有一些别人羡慕的幸福,但不要虚构着别人的幸福,浪掷了自己手中握住的价值。作为一名公务员,一名财政干部,我们需要保持“清廉”,面对生活,应该时刻向低标准看齐,享受属于自己的平淡和轻松,对外面纸醉金迷的世界要保持警惕,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我们财政干部手中或多或少有些权利,如果只片面地看到别人的繁华似锦,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精彩,超出了公职人员的底线,触碰了红线,必将会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在《做一株土生土长的庄稼》中,于老师提到自己硕士毕业就到柳村的一间印刷厂锻炼,那里条件极其艰苦,从擦拭车间地板上的油墨,到对医古文校稿,再到写自己的第一本书,两年的时间,培养了她的坦率、信念和一种接地气后朴素的勇敢,某种意义上说,柳村的生活经验铸就了她以后真正的职业化人生。看到这里,让我感同身受,我自小在城市里长大,20xx年通过全省公考,到了宁乡县南田坪乡财政所工作,在乡镇,除了做好财政本职工作外,还需要配合完成政府的计生、综治、党建、到村走访等工作,白加黑,五加二,纷繁而繁杂,确实比较辛苦。两年后,我通过选调考试进入了长沙市财政局,但却仍然怀念乡下的日子,忙碌而淳朴,可以说,没有乡镇工作的那两年,我的人生经验就打了折扣。在那里,我学习了如何从事基层的财政工作,如何与基层百姓打交道,为他们服好务,看到了他们的朴实和勤劳,在那里,留下我许多工作的印迹,而乡下的生活也充满“欢愉”,它是我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通过这本书,我有几点自己的感悟:
一是需要做个正直善良的人。这是基本素质和底线,即使没有改变世界的能力,但你需要去承担一个家庭的责任,需要善待周围的人,并尽力去实现个人的价值,这些都是人生应有的本义。贪婪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存在的`,完全摒弃它并不现实,作为一名公务员,我们无论任何时候,身处何种岗位,当面对诱惑的时候,都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贪婪的危害,于国于家于自己,时刻反思警醒,才能行走端正,问心无愧。
二是需要做个对人有益的人。也许有的人工作就是为了生活,为工作而工作,但对于我个人来说,特别是身处在会计处,就是一个为全市广大会计工作者服务的平台。会计考试报名、组考、办证、继续教育等等,每一项都是为会计人员提供服务,平时,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有过委屈,有过不愉快,但最终我们还是必须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为这不仅仅是财政局的一个办事窗口,更是一个体现政府为民服务形象的展台。也许我们并不会因为这些稀松平常的工作收获鲜花和掌声,但做好自己的本份,无愧于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权利,这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这才是我们财政工作的真正内涵。
三是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开拓进取。惰性这东西与生俱来,如果安稳了、习惯了、舒服了,没有人希望寻求改变,我是个喜欢稳定,却又想有所突破的人,如今在会计处,完成组考任务,积极主动为会计工作者服好务,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但自己最大的困惑就是财政业务知识还比较贫乏,无法思考和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想法和意见,无法将工作深入开展,如何做好财政工作,为财政改革献计献策是我如今最大的瓶颈。
人间有味是清欢,我理解的“清欢”是“清廉和欢愉”,工作上做到清廉,生活中需要欢愉,这样的人生才能回归它的本义。读一本好书,就如心灵鸡汤,使精神得到滋养,变得富足,我们只有将作者的感悟和自身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