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1
1、教学资源分析
采用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进行教学。
2、教学内容分析
在初中阶段,不等式位于一次方程(组)之后,它是进一步探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内容。不等式的研究从最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开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相关概念是本章的基础知识。解任何一个代数不等式(组)最终都要化归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因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项基本技能。另外,不等式解集的数轴表示从形的角度描述了不等式的解集,并为解不等式组做了准备。本节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不等式(组)的基础。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依据不等式的性质,逐渐将不等式化为x>a或x
●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
不等式性质3在解不等式中的运用是难点
3、教学目标分析
●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
3.经历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目标解析
达到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说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特征,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达到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通过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获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思路,即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一元一次不等式逐步化简为x>a或x
达到目标3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后积极参与学习中去,在轻松,没有负担在氛围中完成对新知的学习。
4、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意义,了解不等式解集的数轴表示方法,能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简单变形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的。现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节的学习中我以问题串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对比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内容,尤其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比较,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培养了学生类比的学习方法。
5、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导入,探索新知1
问题1:举出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
【设计意图】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便于对比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这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类比和探究能力。
问题2:
将学生举出的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等号改写成不等号。请学生观察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通过以上问题归纳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只含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设计意图】问题2采用自主发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众多的不等式中,通过归纳其共同特点,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3:学生举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例子,学生判断。
师: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①②③④⑤
⑥
【设计意图】此题让学生运用概念识别一元一次不等式,考察学生是否达成教学目标1。
、探索新知2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解不等式的目的,就是将不等式变形成x>a或x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不管一元一次不等式有多复杂,最终都可以转化为x>a或x
师:那怎么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呢?有具体的解法吗?请看下题
(1)解方程解不等式
2(1+x)=3 (1) 2(1+x)
学生回答不等式含有分母
师:怎样变形使不等式不含分母?
师生共同去分母解(2)题
师:通过(1)、(2)题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生: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题步骤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相同,都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师:在解(1)和(2)题的过程中注意些什么?
生:系数化为1时,注意未知数系数的符号,未知数的系数是正数,则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若未知数的系数是负数,则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经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情况,学生主动地参“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等数学活动,把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进行了对比,实现了知识的自然迁移,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新知识,理解并掌握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教学重点得以基本达成,教学难点也取得相应突破。
练习小明解不等式的过程如下,请找出错误之处,并说明错误的原因。
解:2x-2+2
2x-3x<-2+2
-x
本节课你学会了些什么?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
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9.2第1,2,3,题
目标检测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6、教学评价的设计
本节课主要以问题串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任务明确。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灰渗透了类别的学习思想,这使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利用正迁移,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对新知的学习。课上回答的问题及解题在正确率以小组的得分的形式计入到小组教学成绩日常评比中。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在整式的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作为整式的运算的一部分,它是整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重要部分。
2、就第一章而言,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整式的运算这一章,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很重要的一块,整式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整式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除法又是学生接触到的较复杂的整式的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整式的运算中转化思考方式及推理的`方法等,都在本节中。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的依据。重点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其基本方法与步骤是化归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因此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关键是将它转化为单项式除法的运算,再准确应用相关的运算法则。
难点是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可知,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的实质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的运算转化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由于 ,故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也可以看做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应用。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等知识,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引例,让学生自主参与,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 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 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 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 的设计。
1、回顾与思考,通过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的复习,完成四道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练习题,为本节课探索规律,概括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做好铺垫。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尝试练习启发学生自主解答,使学生该过程中体会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规律。由于采用了较灵活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3、例题解析,通过课件生动形象的课件,引导学生尝试完成例题,加深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4、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易而难,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5、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教学目标 :
1.理解和掌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2.运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总结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4.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 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数轴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 (2){-4,2.5,-1.5,3.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4
6.3.1实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分类;
②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进无理数的概念,并将数从有理数的范围扩充到实数的范围,从而总结出实数的分类,接着把无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从而得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数系扩充体会数系扩充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②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学重点:
①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②对实数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对无理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无理数:
利用计算器把下列有理数3,,34795,,写成小数的形式,它们有什么特征? 58119
发现上面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即:33.0,34791,50.5 0.6,5.875,0.858119
归纳:任何一个有理数(整数或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
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有很多数的平方根或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把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比如,5,等都是无理数。3.14159265也是无理数。
二、实数及其分类:
1、实数的概念: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实数的分类:
按照定义分类如下:
整数小数)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实数分数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
按照正负分类如下:
正有理数正实数负无理数实数零
负有理数负实数负无理数
3、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
我们知道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物理是合乎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吗?
活动1: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其周长为π,把这个圆放在数轴上,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圆上的一点由原点到达另一个点,这个点的坐标就是π,由此我们把无理数π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了出来。
活动2:在数轴上,以一个单位长度为边长画一个正方形,则其对角线的长度就是2以原点为圆心,正方形的对角线为半径画弧,与正半轴的'交点就表示2,与负半轴的交点就是
可以把每一个无理数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即数轴上有些点表示无理数。
归纳: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即没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②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右边的点所表示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
三、应用:
例1、下列实数中,无理数有哪些? 2。事实上通过这种做法,我们
2,2,3.14,,0,10.12112111211112,π,(4)2。 3,0.717
解:无理数有:2,5,π
2注:①带根号的数不一定是无理数,比如(4),它其实是有理数4;
②无限小数不一定是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一定是无理数。
比如10.12112111211112。
例2、把无理数5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分析:类比2的表示方法,我们需要构造出长度为的线段,从而以它为半径画弧,与数轴正半轴的交点就表示5。
解:如图所示,OA2,AB1,
由勾股定理可知:OB5,以原点O与数轴的正半轴交于点C,则点C就表示5。
四、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⑴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⑵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⑶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⑷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有理数;
⑸所有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所有的点都表示实数。
2、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在相应的集合里:
有理数集合无理数集合
22, 3.1415926,7,8,2,0.6,0,,,0.313113111。 73
3、比较下列各组实数的大小:(1)4,(2)π,3.1416 (3)32,
五、课堂小结
1、无理数、实数的意义及实数的分类. 2、实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
六、布置作业
P57习题6.3第1、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