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爱的教育》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1
以一种敷衍的情绪翻开这本书,想着是不是空而不实的教育泛谈,却在看完李镇西老师写的前言之后就被他关于“素质教育”的看法深深吸引,接着看“手记一:爱心和童心”,我更是被个个真实故事中的一份份真情打动,几次激动、感动的热泪盈眶。
李老师在说到“素质教育”时,这样写道: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的发展的教育!”
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早已被大家说烂了,但李老师短短几句话却让我看到了他和其他人的不同,他的看法,充满人性。果然,在手记一中的爱的教育就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体贴,周全,暖人心,更催人上进。他背着学生去住院,还开玩笑宽慰学生,他怕自己会忘记,把每个学生的生日记下来,在桌子的玻璃下压一份,在办公室的门后贴一份,每个学生过生日他都送上小礼物,他规定,班里有学生因为身体原因请假三天以上的,班里学生必须去看,请假一周以上的,班主任必须去看望,他按小组分,每个小组周末轮流去他家里吃饭,他规定自己每个学生他都要亲自家访,而不是简单的一通电话就行……
点点滴滴的故事看下来,我被李老师的真情打动,他说:“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同时他又说道:“但这种纯洁的爱,必然赢得学生爱的回报。”于是他也获得了学生对他毫无保留地爱,瞒着他秘密送出去的祝福,悄悄为他筹备的生日,就算毕业了也依然希望老师为他指明方向的那种信任。我想,只有我们真的无私的、不计回报地爱学生,才会获得学生同样愿意倾尽自己所有来爱你的'那种信念吧。
但李老师觉得这种师生、班级内部的爱,爱的太小。他说:“师生之爱,同学之爱,都不应仅仅止于班级内部,而应该有爱的扩展和升华。这种爱的扩展,是对周围其他人的爱——同学、邻居,以及一切素不相识但需要帮助的人;这种爱的升华,是对我们祖国的爱!”
于是,他积极组织学生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为整修圆明园寄去捐款,为城市的整治工程集资买树苗。并在这种爱心捐款中,强调学生的诚实品德。凡此种种,都让我感受到:大爱润无声!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在“言传”的同时,更应注重“身教”。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2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无数智慧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用文字书写的篇章,它们经历时间的考验,在文明之河中沉淀下来,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永恒的经典。
这些经典名著被翻译成各种文字,人们前赴后继地阅读这些大师名作,不论是童真童趣的孩子,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亦或是拥有独立思想的成年人,每时每刻都有人在阅读它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世界名著,童话故事,让人们在绮丽的童话世界感悟着真、善、美的力量;经典文学巨著让人们看到那过去时代发生的或曲折、或坎坷、或激昂、或感人肺腑的人生故事。
《爱的教育》被公认为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作者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这部小说从188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翻译成100多种文字,曾经打动亿万读者的心。
这是一本日记体小说,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讲述了他从四年级十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七月份在校内外所见到的、听到的、感悟到的一切。其中贯穿着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字,还有他的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
整篇小说的主旨皆围绕一个字——爱。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世间最普通也最感人的爱:师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家国之爱……在一个个普通人身上,我们心中会掀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从而使爱的美德永驻于我们心中。只要我们去爱,用爱感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爱的光辉就无处不在。
通过阅读这本不朽的名著,我们可以学到为人处世的知识,使自己成长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担当的人——不仅是对家庭,还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这本书要教给我们的。
每一部经典都有独特的、永恒的魅力。这些永恒的经典,凝聚着千百年来人类的知识与情感,体会着人类最珍贵的情感和品质,反映着人类不凡的文明历程,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我相信这本《爱的教育》能够给像我一样热爱文学的孩子们带来有益的启发和帮助,让我们在经典的伴随下快乐成长。
总有一本书,让人终身难忘,那是最纯美的童话故事,最奇妙的科幻世界,最激昂的奋斗历程,最博大的文化内涵,一本书犹如一把宝贵的钥匙,打开每个孩子的智慧之门,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本不朽的名著——《爱的教育》吧!(史昕宜)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3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这部书最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思想情操。 读完这本书后,使我深深地陷入沉思,爱究竟是什么?
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却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工作而有劲头。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了作者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
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其实也包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书中的主人公恩里科是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小男孩,他出生在一个充满爱与信任的家庭里,他天性纯良,观察敏锐,是个乐观进取的好少年。他的健康成长与书中所描写的真诚宽厚的人际关系之间的'爱是息息相关的。《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
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是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高等的教育。 南宋名将岳飞,他少年时就立志“精忠报国”,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忍辱负重,含冤而死,边防叔叔,为了领土的完整,不怕流血牺牲,赶走了入侵我国边境的侵略者,多少体育健儿,为了让五星红旗能高高飘扬在赛场的上空,忍着伤痛,奋力拼搏……他们的爱国情怀激励着无数人奋发向上。
作为一名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更该用“爱”呵护每个孩子,教育每个孩子。虽然幼儿园孩子比较小,知道的事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渗透一些爱集体、关心同学、爱护公物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必要的。孩子们在早期的教育中形成一定的意识,成为人生中“爱教育”的起点。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4
寒假里,老师推荐了一本《爱的教育》让我们阅读。我看了这本书后,深深地感受到“爱”是什么:“爱”有父母之爱、老师的爱、同学的爱,还有对祖国的爱;爱无处不在,在平凡的生活中让人感到温暖。
《爱的教育》这本书采用了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一件件事情。它是以一名意大利四年级的小学生安利柯的口吻来描述的,他对每一件事情、每个人物的观察都很细致,描写很生动、很具体。这些对我写作文有很大的帮助,我要多向他学习,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尽可能把它描写出来,让人看得懂、看得明白。
书中讲述到老师对学生的爱,让我很感动:一位女老师得了重病,病魔一直在吞噬她的生命,她如果停课休养,好好治病,也是可以治好的。可她爱孩子,离不开孩子们,情愿跟大家在一起,直到最后一天。这让我想到我的老师们,她们对我们也是倾注了无限的爱。比如我的语文老师——陈老师,记得刚上三年级时,有篇作文的题目是《秋天》,这里是南方,秋天景色的变化不明显,我们都不知道怎样来描写;陈老师细心地找来了秋天的`图片,详细地讲解秋天季节的特点,引导我们观察,教我们如何入手去描写,把句子表达通顺,把作文写好。再如我的英语老师——叶老师,三年级时,我们没有掌握好学英语的方法,以至于全班的英语成绩不太理想;升四年级了,叶老师狠抓我们的英语成绩,他每天放学不辞辛苦地守在教室门口,让我们留下来背英语单词,练习口语,课堂上对偷懒的同学毫不客气地批评,同学们都说他很“讨厌”、很“凶”,而正是这些“讨厌”、“凶”体现了对我们的“爱”,让我们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学期我的英语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书中还描写了一个叫德罗西的人物,他的学习成绩很好,每次都是全班第一,学习对他来说就像做游戏一样简单容易,毫不费力。我很羡慕他,希望每次也能得到班级第一,可是我没有他那超强的记忆力,只有多读书,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不懂的,不会的,要向老师请教,多动脑筋思考,也许我也能考到班级第一,我要以德罗西为榜样,努力前行!
《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懂的“爱”,平时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都是爱的体现。我也要让“爱”展现出来,爱我的父母、老师、同学,爱我们的祖国,让生活处处充满爱。正如《爱的奉献》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