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之歌》教学反思
老地方整理的《树之歌》教学反思(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树之歌》教学反思 篇1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杨树之歌》里,我努力地“后退”,给学生一个亲近文本的机会,给学生一个发表见解的机会,同样的教材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的感受也给了我们不同的歌。
杨树是分布在我国很广的一种树。在诗歌里,作者借杨树之口,书法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了默默为人类关爱和欢乐的精神。
全诗用第一人称,用拟人的手法抒发感情,像诉说,像欢歌,也仿佛自言自语。这首诗歌意境美,韵律强,感情充沛,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很是喜爱。
课后,我鼓励孩子们仿写诗歌,他们都很是乐意。第二天就交上了作业,欣喜之余,抽空打出来和大家分享(因篇幅有限,只选择了5位孩子的作品):
《树之歌》教学反思 篇2
本课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课文每句话的观察角度各不相同。儿歌篇幅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他们找出课文中所描写的11种树木及他们的特点,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课件出示各种树木,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展示各种大树的图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关于树木的知识,各种树木的特点。
整体来说,课程环节完整,课堂比较活跃,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踊跃参与。在书写时,学生容易将“壮”里的“士”写成“土”,将“枫”中的“风”的“横斜钩”写成“横折弯钩”,这些易错的字,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加深记忆,让其牢牢记住。
《树之歌》教学反思 篇3
《树之歌》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是识字教学,本课的生字比较多,而且大多数都是带有木字旁的'字,在识字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认识形声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并且找出带有木字旁的这些字都与什么有关系?这样分类学习生字就容易多了。
借助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树的样子及特点。并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认识的树有哪些?这些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我认为这堂课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树之歌》教学反思 篇4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繁多、丰富,是一篇孩子们喜爱的韵文。这首儿歌只有4句话,分别从样子、颜色、习性和价值等方面概括出不同树木的特点。本课应结合地域特征,联系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认识多种树木、说出树木名称、创编儿歌、认识带“木字旁”的汉字就是水到渠成了。所以,本课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
一、教学效果
如何让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通过教学认识事物、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是这课教学要做扎实的事情。于是,我凭借插图,很容易就能把文中的树木名称与图对应起来,从而为孩子们建立了直观形象,随后再通过朗读巩固对树木的认识。有了直观认识后再把图画与汉字相对照,找出规律,即“木字旁”。不断引发学生思考,并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回家查阅资料,这样的课堂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
同时,加强朗读。在介绍完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后,请孩子尝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一节诗,可以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例如蔬菜,水果,花……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概括能力,效果非常棒!
二、成功之处
1、本课我围绕几个大问题展开,且每次的问题都很明确,从总体到部分,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有梯度地训练孩子找出每一句中的树、说出树的`特点,进一步调动感官找出相应树的图片。学生在此环节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2、根据儿童诗的特点,我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3、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不单单停留在读和背上,而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懂得获取知识。
4、最后的创编儿歌环节,我引导孩子观察树木图片的特点,示范编儿歌,然后请同学大胆练习创编,及时纠正,让孩子们对更多的树木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不足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在本课教学中,我在课文解读上花费时间较多,导致学生识字教学时间不足,没有给到孩子们充分的时间练习写字。此外,拓展环节,忽略了课后练习中的几种树木,没有把那几种树木创编到儿歌中,没有在情境中拓展延伸。此外,课后的几句有关树木的名言,也应作为重点之一,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四、改进措施
1、课文应让学生反复朗读,我一定照顾全面,把读作为基础,以后借用早读时间加强学生的读书。
2、进一步充分备课,做好课前准备,提前让学生课前预习。另外,真正把单元整体教学做好,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有效的学习,这样学生才会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