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篇1
英国作家狄更斯曾说,很多书存在的价值,就仅仅在于它的封面。而菲茨杰拉德的这部名著,确是完全相反和不同的。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段经典台词,“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光辉”,用来形容《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再贴切不过。在人际关系中,人们总想学习一种一开口,就能吸引注意力的交流法则。而这本书的开头就做了一个很好的蓝本诠释,作者使用的一个技巧是直达心灵,或者叫走心。
“在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他对我说:“每当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那些优越的条件。”
看到这样的文字,阅读者即使知道小说是虚构的,但还是会有兴趣去了解,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如果读小说仅仅就是跟着故事人物,自我代入跌宕起伏一般,那是贪图一时畅快,而倘若要真正读好一本书,还是需要多角度去分析。想从三个侧面来谈谈,为何会有这样一部小说?
首先谈谈菲茨杰拉德这个人,“盖茨比”对他而言,会有强烈的自传色彩。
他1896年出身于明尼苏达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属于一个中产阶级,但他的外貌突出且才华横溢,念书非常努力,最后进入了普林斯顿大学。从他从小生活的相对荒凉的中西部,去到了经济发展迅速的东部,在此同时,他成为了名校中的普通平民。
这时他才充分体会到了,什么叫世态炎凉。因为穷,喜欢的姑娘把他抛弃。毕业后也只能在小广告公司里混,穷到只能穿那种脚底垫着硬纸板的鞋,所幸天无绝人之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的处女作《人间天堂》出版,销售一周超过两万,帮他度过了危机。更戏剧化的是,接下来只用了三天,就娶到了当时抛弃他的姑娘,一夜之间像做梦一样,突然来到了世界中的名利场,不过这也催生了《伟大的盖茨比》这部小说的问世,但其实这本书在当时卖的并不好(尽管内行、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为此菲茨杰拉德也很懊恼,他呕心沥血的集大成之作,竟然不得到认可。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本书才获到了大的转机,原因是在战争中,美军中平时安排的休闲娱乐,就是去看这本书,结果是士兵们看完都泣不成声,通过极好的口碑,让这本书迅速声名鹊起。不过遗憾的是,这时他已经离开人世。
不过在他已经给所处的时代,做了一个定义,叫做爵士年代。
爵士年代,具体指的1920年代,那时美国刚刚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力上升,成为世界强国。金融市场迅速膨胀,同时广告业非常兴盛,各种广告横幅铺天盖地,人们天天想着就是如何消费,如何购物,整个社会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向钱去看齐。
作者自己的定义是:“那是充满奇迹的年代,那是艺术的年代,那是挥霍无度的年代,那是嘲讽的年代”。
男主人公也在这年代中应声出世,但书中主人公盖茨比因为社会阶级的问题,一直不能得到社会的'合法尊重,年轻的时候他以为,只要通过不断的奋斗和努力,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事实往往不能如愿,之后他意识到,只有通过一些非法手段,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结果他做到了。但在获得了社会地位之后,他也极力让自己像一个举止高雅的社会贵族,其难以预料的主要原因,竟是因为他想追回喜欢的女孩黛西,为了成为一个能配得上她的人,因为这个女子有钱而且出身高贵。
但悲剧却在于,无论他付出多大努力,有多少的头衔和成功,都是如同泡沫一样,随时会淡然无存。时代就这样残酷,规矩一直在变,人们只能通过越来越冷血和贪婪,不择手段完成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赢家。遗憾的是,盖茨比无法成为这样的人,只能被时代的车轮无情压过,悄无声息的被遗弃。
有一部经典的华尔街电影叫《商海谍战》,老板对员工说的一段台词,印象深刻,“做我们这行要想赚钱,有三种人:当第一个行动的,做一个聪明人,或者会骗人。我不想骗人,而这栋楼里又有这么多聪明人,我们就只能当第一个了。”或许盖茨比能及早发现那个时代的残酷并适应,就能得到他想要的吧。但这样却会失去一个伟大的文学人物。
最后是小说的整体架构,首先文字上非常精简,只有十万字左右的篇幅,但却没有一个字是多余,很多地方能引起深思。其次是用一个第三人称视角去叙事,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限定性的视角,去观察盖茨比这个人。
这种有意识的留白,可以让每个读者,都从自己的角度去猜测他的心理活动,经历等,也是打破了19世纪常规的全知全能视角来写主人公。最后令人敬佩的在于,作者既能全身心激情投入,把自己投射到小说人物,同时亦能抽离出来,冷静去看待变化。
他的朋友马尔科姆这样评价他:“菲茨杰拉德把自己分成两半,一半沉迷于豪宅中的派对,不醉不归,而他的另一半却冷冷的站在窗外,派对背后的幻灭和事实,他都能算得仔仔细细。”这就不难理解,原来他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有一首古典音乐,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号圆舞曲。每次听到,都会自动脑补出盖茨比家中豪华宴会,在醉生梦死的场景中,看到盖茨比一人伫立在窗前,眺望着远处的绿灯,那里有黛西,还有他遥远的梦想。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篇2
上个假期,儿子给我推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读完之后很后悔现在才读这本书,但是一想到没有错过这本书,也就淡然了。
也许每个人都跟盖茨比一样对于生活,爱情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幻想。即使现实把自己折磨得残破不堪,也不会轻易放弃心中理想的世界。年轻时的盖茨比跟黛茜深深相爱,但是自己贫寒的家境跟养尊处优的黛茜门不当户不对,这样的现实让盖茨比心中的幻想第一次破灭。然而他并没有被现实打败,怀揣着对黛茜的爱跟对理想憧憬,他发誓要成为百万富翁,满足物质女黛茜,以便跟她长相厮守。但是一个人即使非常的优秀,万分的努力,也不大可能短时间成功。盖茨比的地位跟财富,在黛茜结婚五年后才取得,黛茜跟汤姆结了婚,她没有等他。
五年后的盖茨比无疑是成功的,不过人都是不幸的,总是会有烦恼,成功者也不例外。他们鹤立鸡群,站在众人之上。有的由于没有对手会感到孤独,有的希望有人分享这份成功。盖茨比无疑是后者,他深爱着黛茜,没有她,这一切所谓的成功也就没有意义,因为在他所幻想的美好世界中,黛茜是主角,其他的只是陪衬。来来往往的人在他豪堡中穿梭,盛宴的狂欢声与光彩夺目的灯光直到深夜才会慢慢褪去。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让黛茜看见,看见现在的他是多么的成功,如何的富有;看见现在的他有足够的金钱跟地位满足她;看见现在的他是如何的爱她!最终在黛茜表弟尼克的帮助下,让黛茜看到了这一切,她所流露的激动与热泪也使盖茨比深深地感到黛茜也爱他。
黛茜的丈夫汤姆生性暴虐,做了种种对不起黛茜的事,跟情妇威尔逊夫人越轨之事不仅不讳莫如深,还搞得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黛茜很绝望,但是她又能怎样,歇斯底地大吼大叫,可是这是她自己选择的丈夫。
然而盖茨比的再次出现重新点亮了这个绝望女人的心,毫不掩饰的.流露着对盖茨比的爱。这一切也让盖茨比无比坚信他心中的世界就在眼前,即使他不愿意相信黛茜的热泪中流露的除了爱恋之外还有金钱。然而这一切全在尼克的眼里,他看见了黛茜已经不是盖茨比深爱的那个黛茜了,更不是他幻想世界中的黛茜。
汤姆的嫉妒成为了盖茨比悲剧的导火索,在盖茨比跟黛茜的关系坦露之后,三人的激烈争论使得黛茜情绪激动异常。情急之下撞了汤姆的情妇威尔逊夫人,驾车离去。然而盖茨比承担了这一切,在汤姆的诡计之下,威尔逊为报夫人的仇,在盖茨比的豪堡中响起了枪声。
然而当盖茨比的尸体躺在豪堡中时,却没有人来祭拜。整个豪堡入死一般的沉寂。往日的一切热闹景象似乎本来就与这座豪堡没什么关系。更加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这时的黛茜正跟汤姆在欧洲度假,享受着他们的“美好人生”。这一切看在尼克眼里,他看见了盖茨比幻想的破灭;看见了理想世界跟现实的差距;看见了人性的冷漠无情;看见了为物质所动的一切虚情假意;心灰意冷之下,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就是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一个活在美好幻想世界中的人,却深爱了一个物质女,并为其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对于书中的人物印象最深的是盖茨比、尼克、黛茜、汤姆、以及威尔逊。盖茨比,本书的主人公,有理想,肯努力,能忍受,敢爱不敢恨,总是将一切想象的过于美好,最终悲剧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不过我想他是成功的,因为直到死他似乎也没有意识到黛茜的背叛,带着对黛茜的爱离去,也算是美满。盖茨比了不起不在坚守一份爱情,而在于在那样一个时代仍能坚守对未来,对一个”我们"的憧憬。谁说菲茨杰拉德这本小说的主题是美国梦的覆灭?我看恰恰相反。盖茨比见到黛西那一瞬,慌乱中强自镇定,雨水顺脸颊滑落,愈加分明的棱角却不掩深情。第一次,感受到这个故事的真实。文中的另一个主人公黛茜,精致美丽得像是个瓷娃娃。在我看来,黛茜是一个符号,是美丽跟软弱的符号,也是金钱跟情欲的符号。她是盖茨比的一个虚无的未来的主人,也是盖茨比在五年中抽象化了的梦,男人们取悦她,爱她,讨好她,盖茨比用最奢华的舞会吸引她,而她只是个被盖茨比多年来高估的一个神化了的女人,按照很多人的说法,她是一个人形的“美国梦”。黛茜,一个典型的物质女,因为物质,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在物质的驱动下又将其重拾了起来。然后在犯罪的恐惧下又再次的放弃,完结了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不知道当来生再见到盖茨比,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她又会因为什么而再次爱上盖茨比,当然,如果有来生。汤姆,一个典型强势暴虐,用情不专之人。因为“爱”,应该是嫉妒而成为盖茨比悲剧导演者。威尔逊,或许是书中最悲剧的人物,无钱,无地位,工作不努力。浑浑噩噩之下连老婆出轨也不知道,直到最后被人利用,结束了别人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观其一生做过的唯一一件成功事就是把老婆骗到了手。尼克,整个过程的见证者,也是最后的承担者,承担着这个冷漠的世界。
人必须要有梦想,它激励着我们步步向前,但是却不能活在“美梦”之中。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篇3
上个假期,儿子给我推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读完之后很后悔现在才读这本书,但是一想到没有错过这本书,也就淡然了。
也许每个人都和盖茨比一样对于生活,爱情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幻想。即使现实把自己折磨得残破不堪,也不会轻易放弃心中理想的世界。年轻时的盖茨比和黛茜深深相爱,但是自己贫寒的家境和养尊处优的黛茜门不当户不对,这样的现实让盖茨比心中的幻想第一次破灭。然而他并没有被现实打败,怀揣着对黛茜的爱和对理想憧憬,他发誓要成为百万富翁,满足物质女黛茜,以便和她长相厮守。但是一个人即使非常的优秀,万分的努力,也不大可能短时间成功。盖茨比的地位和财富,在黛茜结婚五年后才取得,黛茜和汤姆结了婚,她没有等他。
五年后的盖茨比无疑是成功的,不过人都是不幸的,总是会有烦恼,成功者也不例外。他们鹤立鸡群,站在众人之上。有的由于没有对手会感到孤独,有的希望有人分享这份成功。盖茨比无疑是后者,他深爱着黛茜,没有她,这一切所谓的成功也就没有意义,因为在他所幻想的美好世界中,黛茜是主角,其他的只是陪衬。来来往往的人在他豪堡中穿梭,盛宴的狂欢声与光彩夺目的灯光直到深夜才会慢慢褪去。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让黛茜看见,看见现在的他是多么的成功,如何的富有;看见现在的他有足够的金钱和地位满足她;看见现在的他是如何的爱她!最终在黛茜表弟尼克的帮助下,让黛茜看到了这一切,她所流露的激动与热泪也使盖茨比深深地感到黛茜也爱他。
黛茜的丈夫汤姆生性暴虐,做了种种对不起黛茜的事,和情妇威尔逊夫人越轨之事不仅不讳莫如深,还搞得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黛茜很绝望,但是她又能怎样,歇斯底地大吼大叫,可是这是她自己选择的丈夫。
然而盖茨比的再次出现重新点亮了这个绝望女人的心,毫不掩饰的流露着对盖茨比的爱。这一切也让盖茨比无比坚信他心中的世界就在眼前,即使他不愿意相信黛茜的热泪中流露的除了爱恋之外还有金钱。然而这一切全在尼克的眼里,他看见了黛茜已经不是盖茨比深爱的那个黛茜了,更不是他幻想世界中的黛茜。
汤姆的嫉妒成为了盖茨比悲剧的导火索,在盖茨比和黛茜的关系坦露之后,三人的激烈争论使得黛茜情绪激动异常。情急之下弄死了汤姆的情妇威尔逊夫人,驾车离去。然而盖茨比承担了这一切,在汤姆的诡计之下,威尔逊为报夫人的仇,在盖茨比的豪堡中响起了枪声。
然而当盖茨比的尸体躺在豪堡中时,却没有人来祭拜。整个豪堡入死一般的沉寂。往日的一切热闹景象似乎本来就与这座豪堡没什么关系。更加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这时的黛茜正和汤姆在欧洲度假,享受着他们的“美好人生”。这一切看在尼克眼里,他看见了盖茨比幻想的破灭;看见了理想世界和现实的差距;看见了人性的冷漠无情;看见了为物质所动的一切虚情假意;心灰意冷之下,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就是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一个活在美好幻想世界中的人,却深爱了一个物质女,并为其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对于书中的人物印象最深的是盖茨比、尼克、黛茜、汤姆、以及威尔逊。盖茨比,本书的主人公,有理想,肯努力,能忍受,敢爱不敢恨,总是将一切想象的过于美好,最终悲剧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不过我想他是成功的,因为直到死他似乎也没有意识到黛茜的背叛,带着对黛茜的爱离去,也算是美满。盖茨比了不起不在坚守一份爱情,而在于在那样一个时代仍能坚守对未来,对一个“我们”的'憧憬。谁说菲茨杰拉德这本小说的主题是美国梦的覆灭?我看恰恰相反。盖茨比见到黛西那一瞬,慌乱中强自镇定,雨水顺脸颊滑落,愈加分明的棱角却不掩深情。第一次,感受到这个故事的真实。文中的另一个主人公黛茜,精致美丽得像是个瓷娃娃。在我看来,黛茜是一个符号,是美丽和软弱的符号,也是金钱和情欲的符号。她是盖茨比的一个虚无的未来的主人,也是盖茨比在五年中抽象化了的梦,男人们取悦她,爱她,讨好她,盖茨比用最奢华的舞会吸引她,而她只是个被盖茨比多年来高估的一个神化了的女人,按照很多人的说法,她是一个人形的“美国梦”。黛茜,一个典型的物质女,因为物质,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在物质的驱动下又将其重拾了起来。然后在犯罪的恐惧下又再次的放弃,完结了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不知道当来生再见到盖茨比,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她又会因为什么而再次爱上盖茨比,当然,如果有来生。汤姆,一个典型强势暴虐,用情不专之人。因为“爱”,应该是嫉妒而成为盖茨比悲剧导演者。威尔逊,或许是书中最悲剧的人物,无钱,无地位,工作不努力。浑浑噩噩之下连老婆出轨也不知道,直到最后被人利用,结束了别人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观其一生做过的唯一一件成功事就是把老婆骗到了手。尼克,整个过程的见证者,也是最后的承担者,承担着这个冷漠的世界。
人必须要有梦想,它激励着我们步步向前,但是却不能活在“美梦”之中。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篇4
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如何?如梦之梦。
千年前的庄子曾这样感叹。倘若人生百年不过梦一场,光阴流转到头皆空。不如把世间种种、繁华万千当作梦境,及时行乐,纵情当下。待梦醒时分决然放手,任烟消云散,不留牵挂。《了不起的盖茨比》正是描绘了一个华丽却空洞的梦境,用穷尽奢华的物质和金钱堆砌出一个人、一代人和一个时代的浮生一梦。作者菲茨杰拉德笔下的主人公盖茨比为爱情和理想打造出人间天堂般的财富幻相,他极力摆脱自己出身贫寒的现实,以极度自负的心态相信自己可以用当下的成就挽回曾经恋人的心,旧梦重温,重现往日的爱情。他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他对现实的梦幻化。
小说将主人公的命运映射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这种对财富金钱的狂热追求,穷奢极欲的消费享受,理想的奋斗与现实的枷锁交织矛盾,构成对美国咆哮的20年代的反映。主人公盖茨比梦想的破灭象征着美利坚的民族神话——美国梦的幻灭,爵士时代一去不复返,正如盖茨比最终孤零零地离开人世,梦破魂散。
“我们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到回到往昔岁月。”书的结尾总是回味悠长,这似乎就是盖茨比一生的总结。从青年时代爱上富家千金开始,他就一直渴望摆脱穷小子的身份,他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力打拼,寻找一切能够让他功成名就的机会,终于有一天他得以成全自己的爱情。金碧辉煌的巨大别墅恍若城堡,华灯遍布在黑夜中亮如白昼,成为夜夜笙歌、纸醉金迷的富人天堂。宾客云集,车水马龙,宴会上他庞大的花园点缀着璀璨的灯光,仿佛万花筒般极具魅力,吸引人们前来纵情欢乐。他得意于自己是这一切梦境的创造者,期待着曾经的恋人发现自己如今的成就,以成功者的姿态赢得黛西的心,挽回经年的爱情。殊不知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就如同孩童一般幼稚且浅薄,那些浪漫和憧憬只是漂浮在金钱和欲望污浊上的泡沫,富家千金和穷小子的爱情故事永远摆脱不了现实的成规。盖茨比渴望找回过去,找回自己和黛西的爱情,然而黛西的眼中看到的不过是荣华富贵带来的诱惑和满足,爱情的纯洁在贪婪的物质占有欲中被玷污。黛西重回盖茨比的怀抱只是受到了他提供的物质享受的吸引,但当她得知盖茨比的财富是通过非法手段得来时,她对昔日恋人的种种情意便立刻烟消云散了。这美丽的躯壳下分明藏着一个自私、庸俗的灵魂,甚至当她驾驶盖茨比的车撞了丈夫的情妇后,她狠心地嫁祸于盖茨比,毫不留情地置他于死地。
曾经黛西家在东埃格码头的绿光,是盖茨比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盖茨比把她当做是爱情的.象征,引领他为之奋斗。然而这场爱情的背后却是现实利益可憎的面目,它让盖茨比梦幻化的爱情理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这是盖茨比和黛西的悲哀,是爱情在物质利诱下的屈从。当盖茨比追求昔日的爱情时,或许他追求的只是自己的梦境,他像醉酒的人,在幻想的极乐中沉迷不醒,或许酒尽灯阑人散后空是怅惘,但在那之前,醉生梦死的欢愉也足以让人溺于其中,无法自拔。
像一曲爵士乐缓缓地吐露着情欲,极尽缠绵,却不失优雅。它是美国历史上的“爵士时代”,纵情声色,那上流社会的宴会上,轻歌曼舞,衣香鬓影,空气中氤氲着的满是红酒和香水的淡淡气息。人们对物质享乐的追求达到极致,对金钱财富的渴望陷入疯狂。美国梦一度是个人追求自由和自力更生的理想,这时却早已在物欲中沉沦,深陷利益的泥潭。主人公盖茨比试图通过个人财富的积累爬上上流社会,成为以消费主义为标志的有闲阶层,“有闲”体现在奢靡的宴会、随心所欲的购物、高档的用品上,然而这一切浮华也是美国理想主义败落的象征。早期从东部到西部的拓荒者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早已被以纽约为中心的大都市物质享乐所取代。美国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创造出空前的繁荣,国家财富迅速增加,与此同时,个人的物欲也随之膨胀。金钱至上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黛西在盖茨比面前可以因为“从未见过这么多漂亮的衬衣而失声痛哭”,拜金主义的形象历然在目。而出席盖茨比晚宴的各色人等,皆是一副渴望爬上社会阶梯,对财富无限贪婪的面孔,这是一个腐败、堕落、混乱的时代,是一段价值沦落、道德颓废的年代。人心在物欲横流中迷茫不知去向,正如盖茨比流星般稍纵即逝的繁华梦境,始于狂热而终于冷漠,最后由绝望堕入虚无。当他的生命于人间消失时,竟可悲到没人几人愿意出席他的葬礼。这建立于冷冰冰的金钱利益上的浮华一梦就这般黯淡地收场。了不起的盖茨比奋斗了半生,却也未能如愿以偿,梦碎时分空余悲凉。
浮生若梦,浮尘如空。为欢几何?百转千折。盖茨比是了不起的,他将人生演绎成一场繁华的梦境,如烟花般绚烂于夜空,闪耀一时,却也同样短暂坠落,只留一地残渣。他追求的爱情、地位、财富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美国人所同样梦寐以求的,盖茨比的梦想破灭,同时也是美国梦的幻灭。这是时代创造的悲剧,是人类共同存在的心灵黑洞。有人曾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许这是对当下的告诫,但历史何尝不是容易重蹈覆辙,当时的盖茨比和黛西,同样也是今天千千万万的盖茨比和黛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