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其中绿色通道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插图实物投影
2、投影片
3、录音机、配套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九九歌》。
2、古人从冬至起每九天算做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 九“九”为止。其中最冷的时候正是三“九”,故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
3、揭题。
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景观的投影片。
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大地冰封 十里长堤 俗称 凝结 摄氏 零下
淹没 模糊 雾凇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2)释词。
(3)指读长句。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再读质疑
五、指导写字
1、自己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老师范写“凝、摄、零”三个字。
4、学生完成习字册。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组词。
堤( ) 俗( ) 模( ) 凝( )
提( ) 浴( ) 摸( ) 疑( )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通过解读课文,结合网络资源,欣赏感受雾凇的美。
2、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获取网络资源并利用资源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的语句。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著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2、昨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雾凇形成的原因,谁来简单地向大家说说?
3、今天,我们进一步来领略雾凇的神奇和美丽。
[利用资源,探究文本]
1、雾凇美在什么地方?究竟有多美呢?想一睹为快吗?
2、赶快进入我们班级主页的“资源共享”版块,去美美地欣赏雾凇美景吧!(示范指出资源所在的位置)
3、你想发出怎样的赞叹?
4、读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片段,找出使你感觉特别美的语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地品味一番。
5、交流、指导朗读:
①“十里长堤、洁白晶莹、缀满了枝头、银光闪烁”
(如雪般洁白、如银光闪烁的霜花缀满枝头,这奇妙的美景绵延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壮观至极,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
②“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再细细地欣赏网页中的雾凇美景图,选择你最喜爱的一幅图片,认真观察展开想象,向大家描述你眼前的雾凇?远远望去,一排排杨柳的树冠似烟似雾,与天上的蓝天白云相接,让人分不清天地的界限。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远远望去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仰望松树的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柳树柔软的枝条,都被粘挂成璀璨的银丝;形态各异的灌木丛,一团团,一簇簇,晶莹夺目,宛如银珊瑚的奇葩。)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想象说话:昨天傍晚,十里长堤上的树木还是黑森森的,到第二天早晨,站在江堤向远处望去,呀!你看到了什么?
(琼枝玉叶的婀娜杨柳、银菊怒放的青松翠柏,千姿百态的雾凇奇观真让人目不暇接,这大自然神奇的杰作让无数人为之惊叹、流连忘返。)
④体会形成过程的神奇、美妙:
☆当雾气笼罩十里长堤时,如果你走在十里长堤上,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上白银 (体会雾凇形成过程的自然与奇妙。)
☆最初——逐渐——最后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边朗读,边想象形成过程中雾凇的不同姿态。
☆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带着大家亲眼目睹雾凇形成的奇妙过程吗?
6、小结
[总结全文]
一位诗人在欣赏了吉林雾凇奇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片童话般的银色世界让人摒弃最烦心的杂念,满脑子只是“美”这个最简单纯朴的字眼。
把这份美带回家,和你的爸爸、妈妈一同分享,好吗?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第二节: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图片,问:这是一幅什么图?(雾凇图)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什么是雾凇?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自由轻声读,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后四人小组讨论: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交流)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1)自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什么地方写得很美,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交流
(3)个别读
(4)范读(这段话写得很美,能否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也读一读,好的你们学习。)
(5)齐读
过渡:同学们,老师到网上查找吉林雾凇的资料时期,找到了许多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陶醉了,我把它们带来了,正好一起分享一下,看看它们美不美。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配乐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四幅图,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动描绘了雾凇的美丽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1)轻声读,想想哪些词写出雾凇很美。哪些词写出雾凇名气很大?
(2)个别读
(3)男女赛读
(4)小结(板书:闻名全国)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吉林雾凇的景象定是赞叹不已,那让我们看看土生土长在吉林的人们是如何赞叹这一美景的?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吉林人是怎样称赞雾凇的?
2、回答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齐读
(2)自读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交流
(4)齐读
3、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xx
六、交流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许多关于雾凇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吧!
七、试试做做:吉林雾凇真是太美了,请你做一次小导游,带领游客去领略一番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读书实践中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方能领悟到文章的真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行为努力做到:
其一,务本。首先是务学生这个“本”,整个教学设计始终是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实际,着眼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是务文本这个“本”,整个教学设计紧扣文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的意,体悟文本的情愫,感受文本的美妙,让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其二,和谐。整个设计是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的手段,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与文本进行充分而又真切的对话,让学生在和谐互动的对话情境当中,对文本的语言、情感和结构产生认同和赞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看图片、讨论交流感受雾凇的美以及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让大家先看几个词:
屏显“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我们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这几个词使你想到哪些画面?
2、学生描述。
3、知道这几个词的来历吗?教师陈述:这是总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的雾凇奇观后,为此景所题的词。
4、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随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
二、精读感悟
(一)奇观
1、课前老师还搜集了一些图片,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同学们想不想看?(想!)老师只有一个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2、播放图片(配乐)师解说: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可当你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见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松树和柳树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银菊,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3、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4、大家说的真好,积累的词汇真多。是啊,雾凇真美啊!真乃一大(奇观)!(板书:奇观)
“奇观”的“观”就是“景象、样子”,那“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呢?(少见的、罕见的、希奇的等)
5、那吉林雾凇究竟“奇”在哪?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词语。
(1)、多
a、“十里长堤”(大约5000米,都是雾凇,真多啊)还有哪个词可看出雾凇多?
b、“缀满”它可以换成“挂满”或者“盛开”吗?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c、指名读,读出雾凇的多。(评:这么多的雾凇,真是壮观!)
d、小结:雾凇的奇奇在它的多,再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板书:奇)
(2)、美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相机板书:美)共3页,当前第1页123
这么美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松花江畔,看到了这美丽的雾凇。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共同来感受它的多和美,好吗?齐读。
(4)、小结: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画卷啊,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二)形成
1、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只有吉林的雾凇闻名全国呢?”想知道答案,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
出示思考题:
(1)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3、读后同桌俩人讨论交流这两个问题。
4、交流汇报:
(1)谁来说说,课文的哪句话是写雾凇形成的原因?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2)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那些条件?
(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什么叫过于饱和的水汽?(水汽就是雾气,过于饱和就是雾气特别充足,特别多。)
(3)吉林处于我国东北,气温十分寒冷,所以“遇冷”这一条件很容易满足。那它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读好这一句,注意断句。
(4)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是怎样遇冷凝结而成的呢?哪些句子是描写遇冷凝结这一过程的?(指名读)
(5)雾凇的形成过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也想读一读,好吗?听老师读。(师范读)
(6)听完了,有什么感觉?(真神奇、真奇妙!)当然这一过程是很慢的,你从文中哪些词可以感觉出来?(慢慢地、逐渐等)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镀上了白银。”
(7)你能把这种缓慢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指名读。
引读:慢慢地,松针、柳枝都变了,最初。逐渐。最后......
随着这雾凇的慢慢形成,这景观也越来越美,你的心情是不是也越来越兴奋和欣喜?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一试?(指名读)出示:“最初是银线,逐渐变成了银条,最后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8)下面我们不看书,看着屏幕上的提示,能不能把雾凇的形成过程说出来。(先自由练,然后齐读)
屏幕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树木()。渐渐地,(),()。这蒸腾的雾气(),(),()。最初(),逐渐(),最后()。
(三)赞叹
1、过渡:经过一夜的工夫,美丽的雾凇奇观终于形成了,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再次播放图片)
2、此时此刻,你又想说什么?你想怎样去赞叹它?
3、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是怎么赞叹它的呢?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看着后面的感叹号,读出感叹的语气。(再指名读)
评:你读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
5、讲解这句诗的来源(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虽然是一首描写雪景的诗,却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真可谓是妙手回春、神来之笔!用在这里也是恰如其分。)
6、小结:同学们,吉林雾凇不但多而且美,连形成过程也如此奇妙独特,难怪被称为闻名全国的一大奇观,见过的人无不这样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它的美丽和神奇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到处有迷人的风光,比如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和长江三峡,它们与今天我们学习的吉林雾凇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自然景观。还有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河南焦作的云台山,洛阳栾川的鸡冠洞,等等,太多了,说也说不完。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图片,想不想看看?(播放图片)毛在他的词中这样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啊,我们的祖国山河有着太多的美丽景色,马上快放寒假了,如果有机会,让父母领着我们到各地去看看,并认真观察,回来我们也写一篇象雾凇这样美的文章,好吗?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篇5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精选12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