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3、初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由20xx年高考作文题导入: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取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二、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三、课文学习
1、你读我念: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2、你翻我译:
自学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抢答题:
⑴ 解释加点文言词语:
① 与友期行
②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③ 门外戏
④ 尊君在不
⑤ 待君久不至
⑥ 相委而去
⑦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⑧ 下车引之
⑨ 元方入门不顾
⑵ 翻译文言句子:
① 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还不见朋友来。
②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
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③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⑶ 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3分钟背诵比赛。
5、你扮我演:
再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同桌或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对话。
6、你思我想:
⑴ 对文中的三个人,你有何看法?
⑵ 问题探究:
① 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② 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7、你收我获:
从这则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
四、小结与延伸
1、词语积累:
仿照例子,了解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并写出带该字的一个成语。
例子: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
成语: 三令五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动手试一试:解释加点的的词语:
⑴ 陈太丘与友期
⑵ 太丘舍去
⑶ 下车引之
⑷ 入门不顾
3、中外名人讲诚信: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谚语
4、教师寄语:
拥有诚信,你将拥有一切;失去诚信,你将失去一切。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古人的生活。
2、学习元方,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学习重点:
1、体会思想感情。
2、积累文言词语。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言:
在南北朝时期,志轶小说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有一部作品被鲁迅先生称为“名士的教科书”,同学们知道是哪一部作品吗?(明确:《世说新语》)。它里面记载了我国古代许多名士的言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其中的一位小名士,与他做一次真诚的对话。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二、板书课题,明确学习重点。
投:1、体会思想感情。
2、积累文言词语
三、整体感知课文:
课前预习了吗?
1、老师找一个同学来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两点①字的读音、②句子的节奏。哪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遍课文?
找生读课文。
2、师:有没有读错的?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找生评价,并追问你能为大家读一遍吗?
生再读课文。
3、下面,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美美的把课文读上一遍。
四、疏通文意,初步理解
读懂了吗?能理解吗?
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一人一句,结合注释,疏通全文。有弄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小组内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吗?
生质疑问难,班级内讨论解决疑难,老师稍作点拨。
师:那,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掌握哪些重点的文言词语呢?生发言,逐步明确,并着重强调:“期”、“引”“顾”等字词的意思,并就“顾”的意思进一步的深化,以期与现代汉语建立联系,增强理解与积累。
师:“顾”的解释是回头看,就“看”这一点说,现在有些成语中是不是还有这个意思?你能举个例子吗?生拓展,进一步的巩固理解。
下面,请同学们用一分钟的时间,记住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
五、质疑问难,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针对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提出哪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呢?
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小组,交流,提出本文值得探究的问题。
生合作交流,提出本组的问题。
教师整合,归纳主要问题:
1、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2、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3、“友”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六、交流问题,深入探究
1、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哪个小组先来谈?
提3—4个同学,发表见解,补:还有不同意见吗?生就此问题深入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2、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论根据。
生讨论回答,师问:还有补充吗?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人物的语言)再问:你能读读吗?大家评评,他读的怎么样?
思考:当时元方说话时是什么样的语气、语调?交流一下,谁来读?找生读,再找一生读,最后,大家齐读!
师问:光是语言吗?(明确:还有动作)哪个动作?(明确:“入门不顾”)老师给他换个动词行吗?“入门不顾”的“顾”换成“理”、“问”呢?元方当时会怎么想?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就提出的问题,再进一步的交流,并深入的、有感情的朗读。
师结:对于友人不守信用,元方是那样的鄙视,我们也可以看出元方一定是一个守信的人。
3、“友”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一一发言。
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
师总结并板书:言而有信
小结:让我们再重新审视这个故事,小小的元方是多么聪明、大方而又明白事理的人啊!元方能做到的,相信大家也一定能做到!让我们带着对小元方的深深敬意,齐读课文。
老师给大家2分钟时间,看能把全文背下来吗?
生试背全文。
七、检查背诵、深入巩固
找生背课文,大家齐背。
八、总结拓展
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的,人是应该讲信用的,诚信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成语都说出了这种意思,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成语呢?
生说成语: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师:老师还知道这样一个故事:
投:《贾人渡河》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请同学们自由读《贾人渡河》,师问:能读懂吗?谁来说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渔者第二次为什么见死不救?你想对贾人说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
九、再次拓展。进行思想教育
贾人渡河只是一个故事,老师这里却有几张真实的图片。
投:安徽假奶粉事件中大头娃娃的一组图片
生看。
师深情结:放羊娃“狼来了”的故事依旧经典,贾人渡河的悲剧是否重演,值得我们深思。
当假农药、假化肥,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时,当劣食品,假药品危害人的生命,导致部分家庭家破人亡时,当安徽劣质奶粉造成婴儿死亡,“大头娃娃”露出无助的眼神,有的甚至连眼睛都睁不开时,让我们重新审视“诚信”二字的含义吧!
十、拓展训练
投:请同学们以“诚信”为主题,设计一条宣传标语或一则公益广告。
生设计,并一一展示。
十一、全文总结,思想提升
同学们,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今天,作为现代人、世界人的你们,作为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老师有一句话送给大家:“当我们背起行囊赶路的时候,有一样东西,千万不要丢下,那,就是诚信,因为诚信是人的第二生命”。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2. 能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3. 通过朗读、讨论等说出文中儿童所具有的品质。
4. 学习古代少年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1. 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2.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请一位学生讲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孔融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很懂事,四岁的他就已经知道人与人交往要学会谦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他的家乡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课本翻开至《陈太丘与友期》。
二、整体感知
1. 范读: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
2. 请学生自己找出本文应注意的字词:舍(she) 不(fou)
3. 学生自由朗读
4. 齐读
三、疏通文意
1. 刚才同学们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进行了朗读,但是对于有的语句的停顿,可能同学们还有疑问,为什么在这里要断句呢?这就需要对文意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下面,我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小组内的同学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2. 质疑(关于字词句)
【明确】期日中:约定; 太丘舍去:离开(区分古今异义); 过中不至:到; 去后乃至:才;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下车引之:拉;
君、家君、尊君
3. 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正因为如此,有的内容因为与上文重复,作者就会将其省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文言文初学者,像我们各位同学,带来一些阅读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翻译之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我们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4. 这句话只是一个例子,文中还有几处省略的地方,请同学们拿起笔,将本文中你认为是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屏幕显示答案)
5. 关于文章字、词、句的难点我们大体已经梳理了一遍,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们把这篇文章大意的大意概述出来。
6. 文章的意思理解了,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
四、讨论探究:
1. 在前面,同学们就文章的语句理解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在,我们文章已经理解了,现在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呢?比方说,在人物刻画、语言处理、主题思想、材料安排上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的呢?
2. 那么,我这里有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动动脑筋。文章一共提到几个人?(3个)主要人物有几个?(2个)陈太丘既然不是主要人物,那么文章第一句能否省略?(不能,是起因)
3. 对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的?(语言、神态)
同学们应该知道人物语言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我们一起把这段对话朗读一遍,看看谁最先把这段话背下来。
(读背这段对话)
4. 通过这段描写,你认为友人和元方各是什么样的人(你的看法)?
友人:“无信”“无礼”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孝顺;伸张正义;落落大方;
5. 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
友人
知错能改
事情本身:启示我们做人就要有有诚信,讲礼仪。
6. (题目合适吗?)
五、小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努力的学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自己的诚信观念。
六、作业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背诵全文。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较多的反应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风气。我们认为处理这篇教材在整体感悟内容的基础上,要充分重视语文教学对人的精神的熏陶感染作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主要通过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宣讲古人所崇尚的美德——守信、有礼,而这一传统美德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顺应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要求,在质疑中求真知,在质疑中求进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开动脑筋,在自我探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学习的乐趣,加之前四个单元已学了三篇文言文,小学时也接触过少量文言文,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据以上两个方面分析,我们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积累“期、去、引、顾”几个常用的文言词语。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意。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质疑法”解读文本。
3、感受古人崇尚守信、有礼的美德。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意。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质疑法”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质疑法”解读文本。
教学互动过程
(一)示范质疑
出示课题《陈太丘与友期》老师提问:本文的作者是谁?
部分学生会回答:刘义庆。
于是老师提出第一个疑问,明确编者与作者是两个不同概念。
学生通过阅读注释①学生发现本文选自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而本文的总课题是《两则》,从而提出第二个质疑,明确“笺疏”一词的含义。
《朱子语类》卷十《读书法上》:“看文字须子细,虽是旧曾看过,重温亦须子细。每日可看三两段,不是于那疑处看,正须于那无疑处看,盖工夫都在那上也。”
(二)读顺语句
出示读懂一篇文章第一层次要求:读顺语句
学生自由朗读——推荐朗读——学生教读——抽查朗读
(三)读懂文意
出示读懂一篇文章第二层次要求:读懂文意
请同学们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读懂文意;
准备从元方或友人的角度复述内容。
要求学生从元方的角度复述,从友人的角度复述,通过复述能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和要点的理解或记忆,同时分角色复述为下一个环节讨论人物形象,读出疑问打下基础。
(四)读出疑问
到此同学们真正读懂文章了吗?不,读懂文章还要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做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胡适
“在可疑处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有疑。”——《大学原下》
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走进课文,用心钻研,发现问题。
教师巡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个大致的了解。
学生提问,教师汇总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再次讨论,启发学生解决问题
(五)读明启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该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无元方机智刚正
疑友人无信无礼信
处知错就改
有陈太丘守信礼
疑教子有方
课前设计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引导学生思考,首先老师要认真思考。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们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主要教会运用质疑法解读文本,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在探索质疑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但是在长期老师负责提问、学生负责回答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不习惯提问,不善于提问,难以提出契合文本的问题,难以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这是本节课中老师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所以必须在方法指导上,气氛渲染上下点心思,不然一堂课容易信马由缰,学生不知所学(常说的叫失败的课)。但我以为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的碰撞,学生的学才是最主要的,我们教师教学的起点应是学生的心灵,过多的预设和框框必然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个性,与其上一堂步步为营、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的课,不如上一堂可以让学生自由思维,能产生不少问题的课。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如:乃、期、委等,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诚实、守信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运用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成语叫“难兄难弟”,大家知道说的是谁吗?是陈元方和陈季方。我们今天也来看看元方小时候的故事,看看她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集体朗读课文。
2、教师从语音、语调、节奏、情感等角度进行指导。
3、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三、疏通文意,感知文本
1、小组成员结合注释进行翻译,并把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勾画出来,教师精讲点拨。
2、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文言词语。
期: 去:
不: 委:
引: 顾:
四、分组讨论,质疑问难
教师提问:有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假如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提问:那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提问:“有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学生探讨、交流。
教师提问: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他们俩各自会说些什么?
学生畅谈。
五、拓展延伸,美文共赏
多媒体出示《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 《世说新语》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六、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七、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世说新语》。
2、课本剧表演:课外小组成员根据《成太丘与友期》的内容,适当分配角色,自编台词,编排课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