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品味诗歌语言,领悟诗歌意境。
体会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意象,领悟诗歌意境。
难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把握诗歌主题。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意象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引出课题《夜上受降城闻笛》,提问学生:听到笛声,你会想到什么?
初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理解诗意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提问: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赏析诗歌
分析意象。引导学生分析 “沙似雪”“月如霜”“芦管声” 等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体会情感。提问学生:诗人在听到芦管声后,有怎样的感受?这种感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探究主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出示李益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北征》,让学生对比阅读,体会两首诗在情感和意境上的异同。
诗歌创作。让学生模仿《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写法,创作一首描写夜景或表达情感的诗歌。
课堂小结
总结诗歌的内容、意境和情感。
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写一篇读后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文意思,把握作者情感。
2、体味诗的含蓄美。
3、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起
你想读出什么味道?
(明确:生对读古诗的把握)
二、承
你能读出什么味道?
1.导入:
咱们中国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月未圆,花开半,总是令人着迷,几千年的熏陶造就了中国人对含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如此,在古诗中更是如此,美就美在若隐若现,欲语还休之间。这是美的至境,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李益,再回大唐,去回味一首因蕴藉含蓄而流传千古的七绝。
2.解题。
3.介绍作者。
4.朗读指导
5.在万籁俱寂的夜里作者独自登上受降城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思考,用老师给的句式,来规范自己的回答。
从……,看到、听到了……?
6.本诗的'含蓄美是如何表现的呢?(可从用词、写法、修辞等角度分析)
我觉得这首诗的含蓄在……。
1、比喻的运用。
2、《折杨柳》怀人思乡的曲子。
3、特定的动作。
4、环境。
5、景物。
三、转
你还能读出什么味道?
1、背景
2、创设情境,联读诗歌
3、小结
4、拓展延伸《春夜洛城闻笛》
四、合
作业布置
你来感受下作者的情是怎样抒发的,含蓄美又是怎样表现的?
五、板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景:月如霜沙似雪凄清
声:芦管《折杨柳》思乡
情:征人尽望乡含蓄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诗人李益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 “沙似雪”“月如霜” 等意象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古代边塞风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荒凉与孤寂。
提问学生对边塞诗的了解,引出课题《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及背景介绍
介绍诗人李益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讲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
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诗歌赏析
理解诗歌大意。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赏析诗歌意境。引导学生分析 “沙似雪”“月如霜” 等意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清冷、孤寂的意境。
体会诗人情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出示几首其他的边塞诗,让学生比较它们在内容、意境和情感上的异同。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 “戍边将士的心声” 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戍边将士的理解和感受。
课堂小结
总结诗歌的内容、意境和情感。
强调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完成课后练习。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2、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3、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1、加强朗读,理清思路。
2、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他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之一。谁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呢?端午节有那些风俗呢?那么散文家汪曾祺的家乡端午节又有哪些习俗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汪曾祺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资深文化界名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曾长期任职北京京剧院编剧。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腌蛋、门楣、苋菜、肃然起敬、籍贯、粽子、门槛、囊萤映雪、车胤、避邪、蝎子、城隍庙
2、解释下列词语
1、肃然起敬
2、囊萤映雪
3、莫名其妙
4、与有荣焉
5、白嘴
6、曾经沧海难为水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五、速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重点写了那两种风俗习惯?为什么?
2、文章的标题是端午的鸭蛋,开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来写端午风俗?
六、细读探究,思考以下问题:
1、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请你用“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这样的句式来体会。
2、作者讲了端午的鸭蛋哪几件事?你体会出了哪些味外之味?
3、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家乡的鸭蛋的?请你用“我从------一句中,感受到了------情感”
七、拓展延伸
材料:
1、据某中学杂志一次名为“中国传统节日pk西方节日”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喜欢过的节日依次是:圣诞节、春节、愚人节,有的中学生把国庆、五一、元旦等法定假日当作中国传统节日。
2、美国把每年的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
3、美国把中国的春节规定为法定假日。
4、作家冯骥才近年来全身心投入挽救民俗文化,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被人民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八、课堂小结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九、作业
练习册课堂检测部分
十、课后反思
《端午的鸭蛋》一文中,课文从哪几方面将端午的鸭蛋,孩子们回答得十分积极,而且准确度高。文章的标题是端午的鸭蛋,开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来写端午风俗?学生还是回答得乱七八糟,文不对题。此时,我的心情沮丧极了。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为什么就不会呢?下课后,我久久思索着。细细想来,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对课文还是不熟,无法达到跳出课文看课文的程度;
2)学生的思维还是不够灵活,比较僵硬、死板;所以,当我问起那个问题时,学生脑子里一片空白,无法做出正确的回答。
针对这一情况,今后,我决定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定期组织学生复习,测试学过的知识;
2)督促、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3)利用课前说新闻等形式锻炼学生的理解、概括等能力。
在拓展延伸部分,发现孩子们的概括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后进生注定了他们在学习道路上要走得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作为教师,我有责任帮助他们走得好一些,稳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还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些韧性才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