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

2025/08/30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我们生活在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国度,华夏子孙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多少令人折腰的胜景与巨作。辉煌灿烂的敦煌壁画,巧压天工的苏洲园林;凝聚着人类高度智慧的古长长城使我们流连忘返;然而这只是美丽的大中国的一部分,它也造就了文学史上的“奇葩”,其中三国演义是我最钟爱的一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明代四川人杨慎的词作,清人毛宗岗将它加进小说《三国演义》,作为卷头词。电视剧《三国演义》又以此作为片头曲的歌词,使之家喻户晓。

刚开始读《三国演义》时,只是囫囵吞枣,只了解三个国家的兴衰历。小说以魏、蜀、吴三国斗争为中心,曹、刘矛盾为主线,出色描绘了三国时期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斗争,勾画出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时代风云,寄托着希望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理想。再一次细致地阅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人物和情景。

通过这本书,很多人认为曹操是奸诈之人,但我却不以为然。这或许有点作者的情感,也或许是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华的人,他爱惜人才,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在几十年的'征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面积土地,使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是他使晋国成为三国中最强盛的国家,为后来晋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很多人也对曹操的我“宁教天下人负,勿让天下人负我”这句慷慨激昂的话心存厌恶。但拿破仑不是有一句“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的嘛!人要有理想才有前进的动力。他很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自古以来的君王都是靠贤臣帮忙治理天下的,但人才难觅,所以曹操“唯才是举”不考虑出身只要是有才能的都重用,即使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他也不在乎。经过一番努力,曹操身边的谋臣不胜枚举,曾经得罪过他的,他也不计前嫌。

还有曹操的乐观、豁达,这正是我所需要的。赤壁战败后,他并没有愁眉苦脸,而是笑着说“今北方仍有我掌控”,他并没因此一蹶不振。我们也学过他的好几首诗,我都很喜欢。

再说另外一个人,此人身长八尺,头戴纶巾,面如冠玉,手执鹅毛羽扇,被刘备“三顾茅庐”请下山之人——诸葛亮。有多少人敬佩他,是他令周瑜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但刘备死后,为了辅佐扶不起的阿斗——刘袢,他因过度劳累而死。

诸葛亮也是人,他也有担惊受怕的时候,人们似乎忽略了空城计里的细节。在城墙上,木案上清烟萦绕,香烛静静的燃着,轻轻摇羽扇显得自信从容,殊不知也遮掩着孔明流着虚汗的脸,额头的隐隐汗珠,城门口挥舞着扫帚军士的荒乱,他司马懿也没注意到,如果换作曹操,诸葛亮这次就难光一劫。

因为诸葛亮帮助刘备横插一手,中原大地才会征战多年,民不聊生,他们可否顾及百姓感受,最后也落了个不好的下场。如果他帮助有实力的一方统一天下,那就会国泰民安。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资料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修改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著,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正因志同道合,因此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述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但是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但是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正因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状况大抵只会出此刻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但是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正因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能够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正因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一样的趣味,更有不一样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务必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但是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因此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孙权在整个《三国演义》之中可谓是一个最低调的霸主,然而他却并非平庸的霸主。他的管理才能丝毫不亚于足智多谋的曹操,甚至要强于没有诸葛亮撑腰的'刘备。只是由于他的低调,没有过多地被人们所重视,才会被人们误认为他一生仅靠着:“内文张昭、外问周瑜”而活着。

只要我们细心发现,就不难发现孙权其实是一位管理学的高手。尤其是在处理甘宁与凌统的内部矛盾问题上的态度及方法。

起初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之后,为了独占长江沿岸的地理优势,于是便率兵到江夏去抢黄祖的地盘儿。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有成功,部将凌操也被黄祖手下的甘宁射死了。

后来,当孙权听说甘宁因于黄祖发生矛盾,欲投奔自己又恐江东记旧日之恨,犹豫不决之时,孙权主动将甘宁招致了帐下,并对他说:“兴霸来此,大获我心,岂有记恨之理?”于是甘宁受到了重用,甘宁也在破黄祖的战役中立了大功。

事隔多年,凌操的儿子凌统也效力在孙权营中,常常想向甘宁报杀父之仇。在一次宴会上,他拔剑直砍甘宁,二人刀枪相对,孙权急忙劝住,并耐心地对凌统讲:“今既为一家人,岂可复理旧仇?万事皆看吾面。”孙权自知这件事并不简单,于是又做了人事调动:一是安排甘宁领兵去夏口镇守,以避凌统;二是加封凌统为都尉,以慰其心。这才是内部安定下来。

然而当孙权决定要围攻曹操的皖城时,甘宁与凌统又在阵前发生冲突,孙权闻讯顾不得危险,急忙骑马前去劝解,二人矛盾才得以暂时平定。

而后在一次出战中,凌统因马伤趴落地下,在曹即将刺杀他的关键时刻,吴军阵中发出一箭射伤曹将,救了凌统性命。凌统回阵拜谢孙权。孙权则抓住关键时刻说了这样一句话:“放箭救你者,甘宁也。”凌统闻知此讯,遂与甘宁结为生死之交。此后的数次联手也是胜多败少,为孙权能够稳守江东立下了无数战功。

试想,倘若孙权不说这句话,甘宁是永远不会说的,因为他知道即使是自己说了,凌统也不会领自己情的。而此时孙权站出来化解矛盾是最适合不过了,这一矛盾的化解,可以说孙权心头就少了一块心病,而凌统与甘宁的威力也能发挥出来了。他们一个不用总惦记报仇,另一个也不用总惦记被报复了。

“群下外异者沦。”白菜总是从心里往外坏,部下人心涣散,甚至勾心斗角、自相残杀,这样的局面不沦亡才怪。

成就一番伟业,其根基在于大家同心同德,协力并进,这样才能化零为整,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如果在对手攻击之前,自己内部先出了问题,内江四起,互不信任,这无疑是自杀的行为。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读完厚厚的两本《三国演义》,我不禁感慨万千。书中写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故事。各类人物轮番登场,刘关张桃三兄弟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曹操煮酒论英雄、赵子龙单骑救主、诸葛亮草船借箭、华容道捉放曹、诸葛亮六出岐山……这一桩桩精彩的历史演义,让我在感叹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鞠躬尽瘁,刘备的仁义、吕布的英勇善战,曹操的足智多谋和关羽的义薄云天之余,我不禁陷入思考,究竟怎么样才算是英雄呢?

起初吕布“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极其符合我心目中英雄形象,即使勇猛如关羽和张飞,在三英战吕布中,三人合力才与吕布打成平手。但吕布不是英雄,因为吕布为了金银钱财就可以杀义父丁原投降董卓,为了貂蝉又可以背判董卓,做这种不忠不孝的事情,不论他再能打,他也不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毋庸置疑,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观大局,预测未来。对刘备忠心耿耿,刘备死后诸葛亮六出祁山,为光复汉室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要不是英雄,谁还能称英雄呢?关羽勇武善战,义薄云天,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温酒斩华雄的英姿,有他面对荣华富贵不动容和降汉不降曹的气节,以及过五关斩六将保刘备家人的义气,虽然最后败走麦城,但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金庸先生说过:侠之大者,为民为民。英雄就是有一定的才能,而且才能不是用在自私自利上,而是用在为民,或是为身边的.人。哪怕能力不那么强,但是敢于有所担当。荆柯明知刺杀秦王十死无生,仍然当仁不让,虽然失败了,仍然让我们感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慨。真正的英雄,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担当有格局。英雄是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引领世人的人,在某些瞬间,他们所迸发出的人性的光辉,足以让日月失色,让天地动容,而这种人性的光辉,也许来自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敢,也许来自于力挽狂澜的坚毅,也许来自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也许来自于不计前嫌的包容忍证,也许来自于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尽管我不知道英雄到底能做什么,但我知道什么样的人不是英雄。英雄是为他人付出,心里只有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英雄。人生的路千万条,不过是在一个又一个的路口做出选择而已。

也许我们在太平盛世,我们年纪还小,成不了这样的英雄豪杰,但至少,我们可以用英雄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能成为自己和身边人的英雄,让我爱和爱我们的人为之骄傲,这就够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在为期短暂的假期中,我读了我国历史上四大名著之一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讲的是汉末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争王称霸的故事,主要人物有蜀国的刘备,赵云,诸葛亮,关羽……魏国的曹操,司马懿,夏侯兄弟……吴国的孙坚,孙策,孙权三父子等等。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作者运用灵活的笔法将每一个人物描写得十分到位,仿佛回到了当时的时代一个红面长髯的美髯公关羽和黑脸大嗓门燕人张飞就在你身边一起喝酒吃肉一般。

我读完这部作品后深有感触。用兵如神的曹操,诸葛亮,司马懿,武艺高强但有勇无谋的吕布,十万军中七进七出的常山赵子龙无一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多人都说曹操是个奸雄,是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但我再看完这部作品之后对曹操却有了另一种看法。我认为,曹操也能称得上是一个英雄。虽然他多疑善妒,但却十分有军事才能,也有识人慧眼,所属从将无一不是一代豪杰。为了笼络关武圣对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开恩,倘若曹操没有这份大度与识人慧眼,想必魏国也不会有当时那般规模成就,而且他还是一位诗人,所作诗中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再如今仍是脍炙人口的佳句。可惜只是惜于他的天性多疑,将华佗处死在牢房里后无人再能治他的病,一代枭雄就这么死于自己的多疑心中。

除了曹操这个最具有争议性的角色外,诸葛亮也是前百年来人们讨论不休的话题。诸葛亮是否那么神,我认为诸葛亮神不是神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是神在他对人心的.把控和了解,通过分析人心来设置计谋,敢问有这样的人作为对手,谁有能不胆颤心惊呢?

而与他对敌的魏国军事司马懿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两人在战场上的而屡我诈你来我往是三国演义当中最具有思考价值和空间的地方。

诸葛亮因用错马谡错失街亭,面临败军死亡之际一手空城计天下皆知诸葛戏司马,而出师表又是千古绝唱。诸葛亮似乎已经成为了我国智慧的代表人物。但品读完三国演义后我却有了另一种想法,这大胆的想法将诸葛亮更加清晰和人性化的呈现在每一位读者面前。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的危机不慌不忙在城上弹琴,用一计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这令我不得其解。我反复看着这段空城计,后来总结出了几个问题。诸葛亮身处城池之上弹琴,司马懿率领几十万大军兵临城下,司马懿竟然恐惧伏兵便撤走了自己近百万人马。先不说有没有伏兵,就算真的是有,那么亦可派出一只分队伍进去探探虚实,为何琴弦一断就吓得全军撤退,我想来想去得出了一个答案。他是故意撤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