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是第一组“走遍千山万水,欣赏大好河山,激发爱国之情”的专题课文的最后一篇,是选读课文。虽说选读,但是文字非常优美,还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本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奇异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的喜爱之情。设计时,在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的基础之上,抓住作者描写的天山的主要景物,自读自悟,掌握特点,说出感受,指导有感情朗读等几个环节。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物进行细读、赏读,在书旁做好批注。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品读文章的句子,交流学习成果,学习运用比喻、排比、衬托、对偶、设问等修辞方法把观察到的景物描写的具体、生动、形象,让读者“身临其境”。从而达到积累优美的语句,模仿修辞手法和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提高鉴赏和写作能力。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六个“三”:结构三段式,方法三个词,主要景物有三处,主要特点有三方面,主要方法有三种,作业有三项(抄写、创造、模仿)。由于是略读课文,所以,强调了阅读提示中的相关要求,忽略了其他部分。
本篇是略读课文,如何引导学生从“学会”提高到“会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以“读”为抓手,分成五个层次的读:第一层次是“初读通字词”; 第二层次是“快读抓主线”; 第三层次是“美读找美景”;第四层次是“赏读寻方法”;第五层次是“诵读增积累”。通过有目的的读,逐步提高要求,提升能力。
教学中,力求摆好自己与学生的角色。自己努力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激励者和服务者;突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品读文本的主体,是对话交流的主体。让学生、文本、教师在品读和对话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文章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排比、修辞等方法把观察到的景物描写的具体、生动、形象。
3、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章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特点。这节课按照“读――说感受――再读”的过程进行,不可忽视充分的读。(增加重点)
难点:学习运用比喻、排比、修辞等方法 观察到的景物描写的具体、生动、形象。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课件的.设计要注重图声并茂)2、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学生课前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切体会文章的感情思想)
教学过程:
一、赏图来揭题
1、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上两周,我们在汪老师的带领下,游览了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白银盘一般的洞庭湖、风景旧曾谙的江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还有咱们金华的双龙洞,今天,蔡老师又将带你们去哪儿游玩呢?(板书:天山)你去过天山吗?你对它有了解吗?
2、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天山。(配乐欣赏天山美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3、作者碧野在游玩天山后,如何用五百多字来表现《七月的天山》的美的呢?(板书补充完整:《七月的天山》)
二、自读通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七月的天山》文章非常美,作者的用词也非同一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吧!
3、有不理解的词吗?交流。
三、快读抓主线
1、过渡:正确地读词和理解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走进课文。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带领我们游览天山的?
2、出示要求:快读课文,注意抓住作者观察点的变化,请你用笔划出表示观察点变化的词句。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七月的天山的。一起读!
5、出示提示: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秋天似的凉爽。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四、美读找美景
1、过渡:站在不同的观察点会看到不同的景物。在本文的字里行间,藏着许多美景,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
2、出示要求:你欣赏到了哪些美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自由阅读课文,用长方形框出作者主要描写的景物,用波浪线画出它们的主要特点。
3、你们发现美景了吗?学生汇报。
4、根据学生回答,概括成“水、树、花”三个字。并板书。
设想:
a、“雪峰、云影、雪水、溪流”都是围绕一个字“水”展开的。七月的金华是炎热的,可是七月的天山却给人(凉爽)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描写了哪些景物及其特点呢?
b、“树”:幽静。
c、“花”:绚烂。
5、板书小结:天山的雪水很凉爽,天山的树林很幽静,天山的野花很绚烂。
五、赏读寻方法
1、过渡:作者又是怎样具体、形象地描写它们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找出最美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想一想美在哪里?在书旁写下感受,试着读出感受。待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佳句交流:
a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双比喻分别是什么?突出了什么?)
b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也有两个比喻句,为什么比作银链和白莲?“飞泻、抛”等词感受到什么?)
c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漏、斑斑点点、细碎”等词衬托出树林的茂密。)
d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读出排比句的味道,了解为什么比作“锦缎、霞光、彩虹”?)
3、小结:同学们用富有智慧的眼睛发现了文章的美,句子的美词语的美。
六、诵读增积累
1、过渡:常言道:“学习语文重在积累。”让我们用两分钟的时间快速记下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看谁记得多,记得好?
2、学生展示。
3、小结:这真是文章处处是美景,段段是美文,声声是美音,
七、结尾产共鸣
1、过渡: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读最后一段。
2、身临其境的你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生赞叹。
3、游览过天山的李白这样写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游览过天山的洪亮吉这样写道:此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游览过天山的汪曾祺这样写道:苍茫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
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
4、回顾天山之旅,你有什么要感谢的吗?
5、小结:蔡老师也要感谢碧野先生用丰富的想象、恰当的修辞、准确的词句把我们带到七月的天山;也要感谢四(2)班的同学富有激情的诵读,让奇异的天山充盈整个教室;还要感谢与我们共度美好时光的所以老师的参与。
八、作业分层次
1、在天山之行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同学们在以后的游山玩水中一定会用手中的笔记下眼前的景,与大家一起分享美文、美景。
2、最后,请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喜欢的作业。
3、再次谢谢大家!
九: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景物 印象 修辞
雪水 凉爽 比喻
密林 幽静 衬托
野花 绚烂 排比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过程】
1、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2、学生自学:
⑴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⑵ 整体感知,提问:
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⑶ 教师指导:
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3、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4、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
“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5、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6、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7、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8、作业:
复习词语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3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12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认读生字
2、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
2、感情朗读,感受天山的美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的美好。
三、课前准备:相关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出示课件,直接揭题
谈谈你对新疆的认识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2、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3、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五、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七、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八、作业:朗读课文,复习词语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骑马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 ↗ ↓ ↘
七月的天山 →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 美
↑ ↘ ↓ ↗
热爱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遵循了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引导学生围绕“哪写的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主要原因是缺乏想象力,无法想象和理解到七月天山的美,但是从学生对句子的感悟情况来看,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教学准备
1.搜集天山的资料
2.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进入情境
1.今天我们要学习第4课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新疆,骑马上天山。在出发之前,我想先请收集到有关资料的同学来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情况。(学生介绍有关新疆和天山的情况)
2.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新疆和天山的风景图片,想看看吗?那就让我们先睹为快!(播放图片)七月的天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文,共同去感受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2.课文中出现了一些生字你认识了吗?我想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读生字卡片: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3.读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词组:
戈壁滩 炎暑 白缎 高悬的山河 飞泻 闪耀的银链
洄水窝 饮马 俯视 五彩斑斓 白皑皑 重重叠叠
马蹄 溅起 萦绕 五彩缤纷 绵延 矫健
4.通过刚才的初读,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从文中你看了些什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再请代表在全班发表看法,提出问题。
5.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初读的感受,也提出了一些不理解的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来读课文,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受
1.同学再读课文,在读中注意抓住作者观察点的变化,可以用笔把这样的词语、句子勾画出来。
2.谁出来把你画的词句读一读?(明确作者的三个观察点:进入天山——在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3.师:在天山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景象也是各不相同的,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细细地读一读,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组合成学习小组,一起学习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
提示:①作者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②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4.分小组汇报学习体会,在学生汇报时师适时进行点拨。
根据学习提示,先说说自己学习部分作者描写了哪些?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5.汇报点评
进入天山——描写了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景物。
感受:秋天似的凉爽。
再往里走——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感受:仿佛走进幽静的密林。
走进天山深处——描写了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
感受:犹如走入了春天的花园。
6.重点体会以下句子。
①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③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④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这一句可做续写练习,巩固排比句式。)
四、感悟作者的写法
作者是怎样把天山的美表现出来的?
(修辞手法的运用,移步换景,条理清晰)
五、教学小结
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