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舞记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观舞记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舞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了解舞蹈尤其是印度舞基本特点,提高审美能力和舞蹈欣赏能力。(内容)
2. 理解、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舞蹈的写作技巧。(形式)
3. 学习本课优美的语言描写与修辞手法。(语言)
一. 整体感知
1.导入:视频:印度舞蹈片段。
——学生谈观后感想,引入本课
2.释题:正标题与副标题
副标题起补充说明作用。
3.文体特点:
——记叙性散文
以记叙兼描写为主,适当加以抒情议论。
4.补充资料:
什么是舞蹈艺术?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肢体)为主的艺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5.考考你的识字量:
颦蹙 pín cù 粲然 càn 嗔视chēn
叱咤风云chì zhà 雏凤 chú 尽态极妍yán
花鬘 mán 斗薮sǒ 妥帖 t i
浑身解数 xi è 褶裙 z h e 惊鸿hóng
二. 研读课文
(一)结构研讨:
1、浏览全文,思考:文章哪一部分是写观舞的?这一部分的前
后分别写什么?分别用三个字概括这三个部分.
——观后感;观舞记;表感激。
2、一般是先写观的内容,再写感想,本文为什么先写感想?这
样有什么好处?
——突出“被感动”,铺垫蓄势,产生悬念。
(二)第一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四个“假如”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排比句式。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全面赞美了该舞蹈的美。
2. “咿哑”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何好处?
——惊叹。口语,更有真实感,突出“被感动”。
3. 作者用哪个短语集中表达了她观舞的感受?结合舞蹈特点,
赏析这个短语。
——飞动的美。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主的艺术。
(三) 第二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如何理解“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解说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结合书中的语言回答。由此可见印度舞蹈怎样的明显特点?书中还有一句话与本句的意思相同,是哪一句?
——第十六、十七自然段。
印度舞蹈的明显特点是身体语言异常丰富。
“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2. 画出本段里的`排比句,作用如何?
——丰富多样的表情、姿态、动作演绎着故事多彩的内容,突出了舞蹈的飞动的美。
3. 作者描写蛇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如何?
——引用。形象准确地表现了蛇舞的柔美缠绵,更有说服力。
4. 综上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的?
——动作,舞姿,服饰,外貌,神态,心灵
(四)第三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为什么说:卡拉玛和拉达是“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用书上
的话回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20自然段。比喻。
2. 作者为什么要感谢印度人民?
——第23自然段。
三. 探究赏析
1. 请用三个“赞美”来概括全文主旨。
——赞美舞蹈家卡拉玛姐妹,赞美印度文化,赞美印度人民的友好情谊。
2.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
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仿写。
四.迁移拓展
1.本文与《安塞腰鼓》都是写舞蹈的,两文所表现的美有何不同?
——本文写的舞蹈是“飞动的美”,给人灵动、优美的享受。《安》展现的是力量的美,给人以极大的鼓舞与震撼。
2.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下面,请学习刚
才所提到的观察方法,欣赏《千手观音》的舞蹈画面。(视频)
要求:学习文章的写法,抓住舞蹈的特点,用精致的形容词和恰
当的修辞手法来多方面来表现自己所见所思,写一段优美的文字。
指导教师点评:
本设计可谓我们在民校初中语文培训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最好的样板。第一,它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特点——既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又兼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第二,它准确地体现了我们强调的十六字教学方针,即“四步流程,设问导思,紧扣文本,瞄准中考”。第三,它精要地体现了我们倡导的新343教学法,即新课标的三个目标,四步流程(整体感知—研读课文—探究深入—拓宽迁移)和三种训练(思维,语言,迁移)。值得大家结合文本阅读好好体味,并体现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
观舞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语句,熟读课文,了解印度舞蹈的艺术瑰丽,体会比喻和排比句的作用。
★态度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开阔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展开想象,领略印度舞蹈的艺术之美。
2。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所在。
计划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老的民族造就古老的文化,古老的文化是记录人类文明历史的宝库。本学期
我们感受了来自迅哥儿家乡带有呢土气息的乡村戏剧——“社戏”,那月下神形兼备的绘画艺术——“竹影”。还有那巧舌如簧的高超表演——“口技”,这一切无不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历史的`进步。今天,著名的冰心女作家又给我们带来一场美幻绝伦的异国风情表演——印度舞蹈,不相信?还是让我们先睹为快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运用自己喜爱的朗读方式,自主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之后,让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3、教学小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一次观赏印度舞蹈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古老的印度
舞蹈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三、课文探究
(一)探寻“舞蹈美”
课文中作者说到:“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感受到的飞动的‘美’!”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的表演是一种“飞动的美”,同学们,我们也是欣赏者,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她们姐妹俩的表演,但是印度舞蹈的美已尽在作者的笔下了,请仔细研读文中有关卡拉玛姐妹表演的语段,请同学们用“印度舞蹈真美!‘美’在她们的”这一句式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现自主阅读,勾画圈点。
小组前后四人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其中。
全班交流。
教学小结:
本文就是从卡拉玛姐妹俩的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来写这印度舞蹈
“飞动的美”。
(二)探寻“语言美”
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俩那“飞动”的印度舞蹈美,这一感受让我们久久不忘!这都源于作者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你认为写得最精妙的句段,体会一下这些语段的“精妙”所在。
1。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寻找“精妙”句段,仔细体会。
2。全班共同交流,教师倾听引导。
小结:
这一篇文章作者注重将“视觉效果”与自己的“主观感受”相结合,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比喻句,使文章的语言摇曳多姿。
四、质疑解惑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对于文章内容,尤其是对一些富有深意的句子的理解,你还有什么不懂吗?请提出来,我们一同来解决。
学生质疑,全班共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本单元我们曾学过另一篇有关舞蹈的文章,那就是《安塞腰鼓》,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本文与这一篇文章的异同。
点拨提示:从内容、语言的表达、主题、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表格的形式写出探究结果。
2。积累本文自己不懂的生字词,摘抄本文中出现的关于对歌舞描写的精彩故事文。
观舞记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使学生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艺术享受。
2、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
自学内容:
1、了解关于印度舞蹈的资料。
2、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描写舞蹈特点的语句。
教学设计:
一、印度舞蹈,交流感受。
播放3~4分钟的印度舞蹈片段,调动学生情绪,交流感受,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试从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明确:如:“深深地低头合掌”“长眉……舞蹈出诗句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
2、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明确: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
3、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明确: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三、精读品析,艺术熏陶。
这篇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积累。
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
四、合作探究,比读鉴赏。
本单元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可作一些比较研究。
例: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
其他可比较两篇在比喻、排比运用方面的异同,等等。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2、课外延伸:
观看杨丽萍的孔雀舞,请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
备课资料: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欢跳舞。在哈帕和莫亨殊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这些都是当时流行舞蹈的佐证。
到了吠陀时代,印度舞蹈有明显的发展,而且有了文字记载。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记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着闪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样”,“男子戴金首饰,通过舞蹈表演有关战争的场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专门以跳舞、唱歌谋生的种姓”。可见当时舞蹈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到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波尔尼也曾提到过“舞蹈”一词。至于在印度史诗之一《罗摩衍那》中有关舞蹈的记载就更多了。《罗摩衍那》中写道:“在阿逾陀日夜举行舞会和音乐会,供国王享乐”,“一位舞者的优美的舞姿使罗婆那为之陶醉”。
但是,有关舞蹈艺术的专著应该以婆罗多的《舞论》为代表,它是印度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著作,一般认为它是公元2世纪的产物,但其内容应更早于成书年代,可能在公元以前。《舞论》是一部诗体著作,它全面论述了戏剧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无不具备,而主要是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起一个戏剧工作手册的作用。
到了迦梨陀娑时期(公元5世纪),印度舞蹈又得到重大发展。迦梨陀娑的著作很多,他的剧作使古代印度戏剧创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他不仅以诗驰名于世,而且也是一位有名的剧作家,他流传至今的剧本《沙恭达罗》《摩罗毗迦与火友王》等,都是很著名的。剧词中散文与诗歌并茂,穿插自如,而且剧中有舞蹈,也有歌曲。他的《摩罗毗迦与火友王》的第一、二幕中对音乐和表演的理论还进行了充分研究。迦梨陀娑的著作中也提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同音乐一样,舞蹈艺术也是一种谋生手段,印度自古以来时兴舞女在寺庙跳舞,迦梨陀娑曾经描写到当时一些寺庙中的舞女情况。在拜纳的《戒日王本行》中提到了戒日王给儿子过生日跳舞的舞伎们。但是据史料记载,当时舞伎演员的社会地位不高。甚至在婆罗多时候,音乐舞蹈方面的专业艺人已受到社会歧视,当时婆罗多仙人曾写了一长篇故事,描述演员所受到的屈辱,表明了演员在社会上卑贱的地位。不过音乐和舞蹈艺术本身是很受重视的,各阶级的男子和妇女都学习这两种艺术。
教学反思:
本课关于描写舞蹈的语句优美、华丽,运用了不少比喻、排比,所以我把课堂重点定位在品味语言,学习写作手法,从而进一步拓展,让学生观看杨丽萍的孔雀舞,请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做到学以致用,尽管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是很优美,但是可以运用到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
观舞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静穆、粲然、妥帖、叱咤风云、尽态极妍、浑身解数”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
能力目标:
1、研习精彩语段,品位学习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2、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难点:
1、研习精彩语段,品位学习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2、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诵读教学法、联想想象法。
教学过程:
一、以舞导入,欣赏舞蹈美。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带有异国风情的舞蹈片断。(播放印度舞蹈视频)
这段舞蹈美不美?美在哪里?
同学们,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常常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可当要我们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这种美好的享受时,许多同学为难了。那么,如何将这种艺术享受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呢?同学们不用着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学习这篇文章后,大家一定会有许多收获。(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冰心(1900一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等
三、品味语言,感受舞蹈美。
1、冰心在本文中表现的卡拉玛姐妹舞蹈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飞动的美
2、这种飞动的美在文中哪些语段得到具体生动的描写?
明确:11—18段,直接描写舞蹈的语段主要集中在16—18段。
3、速读课文,思考具体从什么角度来这种飞动的美
回答归纳:绚丽的服装、苗条的身形、多变的神态、优美的舞姿……就好像我们亲眼目睹她们的表演一样。
4、本文又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冰心奶奶特别擅长把这些视觉的形象用她那只传神的笔写成优美凝练的文字,那么她又是怎样表现的呢?老师摘取了课文第18段的内容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文中勾画标注。
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1)这段文字对莲花、小鹿、孔雀这些形象的描写,哪个词语用的精妙?
学生回答,老师勾划:
如:花开瓣颤——同学们想象到什么?让我们仿佛看见了什么?表现了舞蹈什么特点?
作者写的这些形象,我们看得见当时舞蹈者的情态吗?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妙用词
(2)除了词语用的好,一个句子,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分析?
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如,比喻,其实舞台上并没有莲花、小鹿、孔雀,这些都是舞蹈者模拟出来的,表现了她们生动传神的动作特征。
【小结:冰心就是这样,化视觉形象为凝练的文字,使我们如身临其境般的欣赏到我们不能看到的舞蹈美。】
【过渡:在16、17自然的还有像这样类似的精彩的句子,请小组合作交流,按我们刚才分析的两种方法,先看看写了那些形象,然后分析妙在何处:安排分组。】
4、分别针对16、17两段,进行语言分析,感受语言美。’
五、朗读训练,感受语言美。
【过渡:好的文章还需要好的读者,再好的语言,如果不能读出它的味道,也不能够真正体味到其中的美。】
朗读指导第17段: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轻重缓急的安排。
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
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
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
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
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
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1、齐读
【指导:“忽而”是什么意思?神态的瞬息万变,那么同学们在内容上看出怎样的变化了呢?让学生体会到对比,体会到单句表现的柔美双句表现的刚强。】
2、小组自由试读:女生读单句,男生读双句。
3、指定小组齐读。【点评:还可以加进去表情。】
4、再指定小组,希望听到更完美的朗读
【过渡:今天我们学到了一些欣赏语言的方法,让我们总结一下。】
六、拓展训练,模仿创造美。
1、明确一下,把握欣赏的角度,化视觉形象为文字,“多角度”。技巧方面,主要是“巧修辞、妙用词。”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舞蹈,一起来感受舞蹈艺术的精妙吧。请欣赏《千手观音》(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舞蹈《千手观音》)——同学们,观看了这段舞蹈,大家内心是否也被这群无声天使的精彩表演所震撼呢?请大家拿起笔来,运用语言来表现艺术美吧。(要求:看到的可以用怎样的视觉形象来形容?用精确的词语或生动的修辞,写一句优美的话。)
生写作3分钟后,朗读展示。
七、课堂小结。
听到同学们精彩的描写,老师也很受感动,冰心已经离开我们16年了,如果她能看到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感觉到她的优美的语言终于找到了知音,有了同学们这样深入的理解,她的描写技巧也终于有了我们这些传人,她一定会倍感欣慰的!希望大家用心的去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美畅快淋漓的写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