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对比较观察勺子上凹凸面的活动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
2、探索、发现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特点,初步学习仔细观察与记录。
3、乐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能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探索与发现。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照镜子的经验,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玩过乒乓球花旋转的游戏,对半球的凹面、凸面有初步的.认识。
2、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份不锈钢勺子、幼儿记录表(附后)、水笔、教师记录纸、不绣钢餐具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勺子导入活动,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引导幼儿动手摸一摸、玩一玩、照一照、看一看勺子里有什么秘密,再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旁边的朋友。
二、幼儿初次探究,发现勺子上的凹面、凸面和勺柄都会成像的秘密。
1、幼儿自由玩勺子,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的发现。
2、集中分享交流,教师根据幼儿的交流出示相应的图示。
3、结合图示,师幼共同梳理勺子上的凹面、凸面和勺柄都会成像的秘密。
三、幼儿再次探究,比较发现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的特点。
1、介绍记录表。
2、幼儿探究并记录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的特点。
3、分享与交流:
用勺子照镜子,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4、记录与梳理。
四、迁移经验,幼儿进一步验证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的不同。
教师出示碗、盘子、杯子、大勺子等,请幼儿用它们的凹面和凸面的地方照一照自己,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或者客人老师。
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中,引导幼儿继续探究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特点。
2、鼓励幼儿观察、寻找凹面镜和凸面镜在日常生活运用,并进行记录和交流。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轮子是圆圆的,会滚动。
2、寻找生活中的轮子,发现轮子的作用。
3、激发思考与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汽车图片或者实物,教学挂图,积木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老师出示汽车,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幼儿回答)
引导幼儿发现汽车能跑起来的原因
老师:对啦,是小汽车,你们看,它能够在地上跑,你们知道为什么汽车能在地上跑吗?
(幼儿回答)
引导幼儿观察出玩具车的轮子是圆形的,并说出玩具车是因为有圆形的轮子才能跑起来。
二、基本部分。
(感知轮子能跑起来的特点)
老师:如果把圆形的轮子换成其他形状,想三角形,正方形的,这样的小车能跑起来吗?
(出示三角形,正方形的积木让幼儿观察、讨论三角形,正方形能不能滚动起来。)
老师:好了,我们大家来看看三角形,正方形能不能滚动起来呢?小朋友们在桌子上试一试。
老师小结:对了,三角形,正方形不能滚动起来,因为圆形没有角,所以就能滚动起来。
三、出示教学挂图,感知轮子的多样性。
老师:这幅图哪些地方有轮子呢?
(幼儿回答)
老师:这些轮子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回答)
老师:轮子有大有小,有的'是橡胶的,有的是木头的,有的轮子中间是空空的。但是无论怎么样的轮子它都是圆形的,因为这样才能滚动。有了轮子,我们搬运东西的时候就更轻松了也更快了,小朋友们回家了也可以找一找家里有哪些地方有轮子,好吗?
三、收拾教具,结束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自发、主动地参加探索性活动,在活动中了解万花筒的的基本构造,学习拆装万花筒。
2、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人手两个万花筒(一个是完整的万花筒,一个是经过加工的不完整的万花筒,并贴有标记)
2、万花筒内的小配件(小花片、泡沫纸片等)若干;
3、实物投影仪
三、活动过程:
(一)玩万花筒,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1、师:“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万花筒,请你们看看哪个万花筒更好看?”
2、幼儿玩万花筒,观察万花筒变化、漂亮的图案。
3、集体交流:哪个万花筒更好看?说话理由。
4、教师小结:能看到五颜六色、千变万化图案的万花筒好看,贴有标记的万花筒不好看,看不到花纹和图案。
(二)学习拆、装万花筒,探索万花筒里的奥秘
教师:“为什么一个万花筒能看到神奇的'图案,而另一个万花筒却看不到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1、拆万花筒:鼓励幼儿拆万花筒,要求不能破坏万花筒。
2、引导幼儿大胆探索打开万花筒的方法。
3、集体交流:万花筒里有些什么?
4、小结:万花筒里有一个透明、圆形的小盒子,有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小花片以及三面小镜子,三面镜子是朝里面放的。
5、装万花筒:“小朋友拆开了万花筒,发现了许多秘密,请你们把它再变回原来的样子”
6、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幼儿装好后检查一下,是否和原来的万花筒一样。
(四)修万花筒,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为什么另一个万花筒看不到千变万化的图案呢?请你们也拆开来看一看”。
1、幼儿拆万花筒,说说自己的发现。(没有小花片、没有镜子、盒子被黑布遮住了)
2、幼儿修万花筒,教师提醒幼儿可以用所提供的材料组装万花筒。
四、活动延伸:
科学区中提供组装万花筒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装配万花筒。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
一、 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两块奇妙的镜片,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两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二、 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凹面镜、凸透镜的特征
1师:两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 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 第三次尝试: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
2 请幼儿看看这三面镜子里看到人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3引导幼儿讨论:这两面镜子和我们刚才看到的透镜有什么不一样?
4得出结论:这两面镜子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 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