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我变成一棵树的说课稿

2025/09/05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我变成一棵树的说课稿(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变成一棵树的说课稿 篇1

我变成一棵树的说课稿范文(通用11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变成一棵树的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变成一棵树的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xx

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你觉得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

3、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过程与方法

1、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图片和文字内容,生动再现课文所讲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妈妈永远是最了解孩子的,体会伟大的母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你觉得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假如你可以变,你会变成什么?是自由快乐的小鸟,还是五彩缤纷的花朵;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还是美丽可爱的小蜻蜓……可有一位小朋友,她的想法却很奇特,她想变成一棵树,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到文中去看一看吧,相信学完本课,你一定会为这个小朋友的奇思妙想叫好。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状、丁、零、肠” 。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状、零、巧、肠、续、抬”时,可以使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狐、克、继”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狸、秘、密”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

形近字歌示例:

状:大地穿新装,山峰显异状,壮美令人叹,大雪巧梳妆。

丁:原有千寻山,丁香把露含,于今再寻觅,水枯地也干。

字谜示例:

有犬不是狗,左靠瓜旁走,生性很狡猾,借虎威风抖。

(谜底:狐)

同音字歌示例:

狸:一只小狸猫,想摘大鸭梨,爬上青竹篱,还是有距离。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状”左窄右宽,右部捺画伸展。

“狸”左窄右宽,“里”在竖中线上起笔。

“丁”的横要长些,竖勾要写在竖中线上。

“零”的“ “宜写得扁些,下部撇捺伸展,托上盖下。

“巧”的“工”位置偏上,下横变提,右部折笔要自然。

“克”的“口”要写扁小,撇宜长,竖弯钩要舒展。

“肠”的左部窄长,右部两撇平行,长短不同。

“继”注意笔顺,右边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

“续”左窄右宽,右边是“卖”。

“抬”左窄右宽,“口”在竖中线上起笔,写扁一些。

“秘”的“必”卧钩短且向右下倾斜,撇上伸且稍长。

“密”中间的“必”稍扁。

易错提示:

“狐”左部是“犭”,不是“扌”;右部是“瓜”,不是“爪”。

“零”下部是“令”,不是“今”。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犬-状(形状)-突(突然)-哭(哭泣)

瓜-狐(狐狸)-弧(弧度)-孤(孤单)

里-狸(狸猫)-童(童话)-野(田野)

令-零(零食)-铃(铃声)-冷(冰冷)

(4)多音字。

bēi:背包背负

bèi:后背背井离乡

mì:秘密秘而不宣

bì:秘鲁

(5)形近字。

状zhuàng:形状

壮zhuàng:强壮

丁dīng:园丁

于yú:于是

克kè:克服

兄xiōng:兄弟

抬tái:抬头

治zhì:医治

密mì:秘密

蜜mì:花蜜

(6)重点词语解释。

希望:(多义词)

①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

②希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愿望。

③希望所寄托的对象。

担心:放心不下。

傍晚:时间词。临近晚上的时候。

丁零丁零:形容铃声或小的金属物体的撞击声。

香喷喷:状态词。形容香气扑鼻。

秘密:有所隐蔽,不让人知道的(跟“公开”相对)。

(7)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

课文讲述了“我”因为不想自己在玩的时候有人叫“我”吃饭而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继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也表明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2)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在段落前标注出来。

明确:

共有23个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节课,通过初步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讲述的是“我”想象变成了一棵树后发生的故事。小朋友们一定觉得很有意思吧!课后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如果你可以变成某样东西,你想要变成什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状态狐狸丁当零食轻巧

克服香肠继续抬头秘密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大家还记得课文讲了些什么吗?(指名回答或让全班齐答)对,讲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我”变成树后,究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同学们想象一下,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会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

2、第4自然段哪句话交代了“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

明确:

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3、同学们,你们想想,普通的树上都会长些什么呢?

明确:

花、叶、水果……

4、而“我”变成的树上又长的是什么呢?

明确:

鸟窝。

5、这些鸟窝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

各种形状都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6、“我”会邀请哪些小动物来住在鸟窝里呢?

明确:

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

7、妈妈来了,“我”的'心为什么会“嗵嗵地跳着”呢?

明确:

因为“我”害怕妈妈发现这棵树是“我”变成的。

8、妈妈要求住进三角形的鸟窝,“我”为什么“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呢?

明确:

“我”高兴是因为妈妈不知道“我”变成了树,可以尽情地玩;“我”失望是因为妈妈居然不认识“我”了。

9、妈妈从背包里拿出了哪些好吃的东西呢?

明确:

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

10、课文是如何写“我”馋得流口水的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课文没有直接写“我”馋得流口水,而是先由狐狸用“下雨了”表明有水滴落;马上又用“天空中一丝乌云都没有”来说明并非下雨,引起读者思考;然后用小鳄鱼、小松鼠、小白兔的猜测来一步一步地勾起读者的好奇心;最后再由“我”自己亲自揭晓答案--“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含蓄地点明了“我”是馋得流口水。这样写能起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11、猜想一下,妈妈“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明确:

猜想一:因为妈妈最了解“我”,一直都知道“我”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猜想二:因为是“我”幻想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而不是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12、回顾整篇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拟声词?你还知道些其他的拟声词吗?

明确:

文中有:嗵嗵、丁零丁零、啧吧啧吧、咕噜噜。

滴滴答答:形容水滴落下的声音。

咕噜:形容水流动或东西滚动的声音。

扑通:形容重物落地或落水的声音。

哗啦啦:形容撞击、水流等的声音。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本文记叙了“我”xxxx ,表明了xxxx。

明确:

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后发生的故事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2、本文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请试着简要分析一下。

明确: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得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如“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一句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各种形状的鸟窝随风摆动的样子,形象生动。

3、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有些什么感悟呢?

明确:

母爱是最无私的感情。母爱如春天的甘霖,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这种爱,温柔而深沉!我们常常埋怨自己的母亲啰唆,但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不难感受到她们的关怀。不管是慈爱还是严厉,我们都要相信,那是她们爱的体现。这个世界上,最纯洁而又最真挚的爱莫过于此。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我变成一棵树的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本课生词。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想象的神奇。

3、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读、议等多种方式,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

2、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自己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想象的神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想变成什么。

【教学难点】

体会妈妈的爱,感受想象的神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

3、品词析句,感受想象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同学们,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课文中的英英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这是多么有趣的想象啊!你想知道这棵树的样子吗?那我们一起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

教师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把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用问题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促使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把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2、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3、认读会认字。

(1)课件出示要认的7个生字,指名学生领读。

(2)学生读课文,画出含有生字的词语,然后读一读。课件出示词语。

指名读词语,再引导学生利用生字组词、造句。

4、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带有会写字的词语,齐读词语。

形状狐狸丁零丁零巧克力香肠继续

抬头麻烦

(2)教师提示。

①同偏旁的字:狐狸继续

②区别形近字:状——壮肠——杨

③注意笔画的写法:“巧”的.第5笔,“肠”的第5笔。

(3)学生练习书写。

(4)展评,纠错。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识字,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旨在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三、通读全文,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叙述了英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着各种形状的鸟窝,她请了许多小动物住进了鸟窝,妈妈也住进了三角形的鸟窝里,与小动物们吃好吃的,最后妈妈发现了英英的秘密)

2、课文中哪些段落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哪些段落是作者的想象?(第1~3自然段、第21~23自然段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课文第4~20自然段是作者的想象)

设计意图:

通过默读全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使课文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整体印象。通过区分课文中描写现实生活的部分和作者想象的部分,让学生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四、品读想象,感悟神奇。

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认为课文中哪些想象最大胆、最有趣?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1、课件出示句子: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提问:英英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她想变成一棵树,想着想着真的变成了一棵树,她的心情怎样?(英英因为想尽情地玩,所以想变成一棵树。想着想着,真的变成了一棵树,她自己也非常惊讶)

2、课件出示句子: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鸟窝!

我变的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1)读句子,讨论:你为什么认为这样的想象最大胆、最有趣?(英英变成的树跟我们生活中的树不一样,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这样的想象真是大胆、有趣)

(2)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英英变成的树的样子。(板书:鸟窝)

(3)再读句子,想想:这两段话采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作者的想象?

讨论交流:

①设置悬念:让读者猜树上长的是什么。

②巧用标点符号启发读者思考,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省略号说明树上的鸟窝还有很多。

③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思考。

3、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学习课文第7、8自然段。

讨论交流:

(1)你认为想象有趣的原因是什么?(让小动物住进鸟窝,让喜欢这棵树的人也可以住进去,真是大胆的想象。还特意讲了住进鸟窝的方法,真有意思)(板书:动物)

(2)通过读句子,自己有什么收获?(我对爱因斯坦的名言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3)读读这两段话,注意语气和表情,读出人物的愉快心情。

设计意图:

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体会想象的神奇,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事物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知道了英英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长满鸟窝的树,体会到了想象的美妙与神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想象的神奇。

2、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自己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部分生字、词语,学生认读。

2、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了英英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而且小动物们住进了鸟窝里,到了傍晚的时候,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想象,感悟神奇。

傍晚的时候,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找出句子读一读。

1、品读描写妈妈出现的句子。

(1)课件出示句子: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包过来了,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思考:妈妈来到跟前,“我”的心情怎样?(紧张)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理解:嗵嗵地、丁零丁零)

(2)后来,妈妈又做了什么?(妈妈住进了三角形的鸟窝里)(板书:妈妈)

课件出示句子:她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我”变成了一棵树,妈妈不知道“我”的变化,“我”有点儿高兴;但是转念一想,妈妈竟然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没有认出“我”来,不免让“我”有些失望)

(3)妈妈住进鸟窝后,又做了什么?(妈妈把好吃的分给小动物们,小动物们吃了起来)(板书:吃东西)

指名读课文第9~12自然段,了解了妈妈的言行,你认为妈妈具有什么品质?(说话有礼貌,爱护小动物)

分段朗读这部分课文。

2、品读描写“我”饿了的句子。

(1)小动物们在鸟窝里吃东西,“我”的肚子饿得“咕噜噜……”乱叫,“我”有什么表现呢?

(2)学生读句子,谈体会。(“我”肚子饿了,想起了家里的饭菜,想吃糖醋排骨了,“咕噜噜……”形象地写出了“我”饿的程度,这样的想象真有意思)(板书:咕噜噜……)

3、自读小动物们的对话,体会小动物的快乐生活。

学生自读课文第15~20自然段,汇报交流学习体会。(“我”嘴里流出了水珠,小动物们搞不清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我”有些不耐烦了)

三、研读描写现实生活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品质。

读一读课文中描写现实生活的句子,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1、学生读课文第21~23自然段。

(1)读了妈妈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妈妈对“我”非常关心)

(2)课件出示句子: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哎呀,她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学生读句子,并说出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妈妈是世界上最关心“我”的人)(板书:秘密)

2、学生再读课文第1~3自然段。(妈妈叫英英吃饭,引起了英英的想象)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把描写现实生活的句子与描写想象的句子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想象的神奇。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课文描写了英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妈妈和小动物们住进了鸟窝里,他们在鸟窝里吃东西,这是多么神奇的想象啊!(板书:想象——神奇)

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呢?

【板书设计】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我变成了

一棵树鸟窝{■("动物"@"妈妈")}吃东西咕噜噜……秘密

想象——神奇

我变成一棵树的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认识“希、痒”等8个生字,会写“继续、秘密”等词语。

2、感知课文内容,提取情节信息,感受作者大胆而神奇的想象。

3、学会并运用“连续性想象”,大胆想象故事情节。

教学准备:

PPT、板贴

教学过程:

一、复现“发散性想象”策略,导入课题。

(课前板书课题。)

1、我们刚学过小真的长头发,你瞧,她用发散性的想象把长头,拿来做了那么多有意思的事情。(板书想象)

2、今天,我们又要来认识一位小姑娘,她叫英英,她有一个奇妙的想法,她想变成——(出示课题)。齐读。

【设计理念】旧知导新课,激起学文兴趣,强化想象概念。

二、初读感知,教授概括方法。

1、英英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呢?

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用上文中的话说一说。

2、字词反馈,相机正音。

小老师带读、男女生对读、齐读。

3、回顾问题:“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

(预设: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旧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请生读,给予评价,读出渴望。指导全班朗读。

4、师生问答,教授“直圈”概括法。

英英心里这么渴望着,这么想着,就觉得——

【生:身上痒痒的。】(关注痒痒的轻声)低头一看,呀,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

【生:我变成了一棵树】(板书画一半树干)

瞧,我用笔在文中直接圈出了概括神奇事件的内容,这种概括的方法,叫做直圈法。

5、这棵树有什么特别的呢?

简单的说就是树上长满各种鸟窝。(板贴:长满各种鸟窝),当词语不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以跳着圈一圈,这种概括内容的方法我们叫做跳圈法。

【设计理念: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难以简练概括出故事情节,老师教授并示范从原文提取信息,会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课文以及提取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三、概括故事情节,提炼“连续性想象”策略。

1、英英因为不想吃饭,所以变成了一棵长满了各种鸟窝,她的神奇变身之旅就这样开始了,(板书树干内:神奇的变身之旅)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件呢?

2、请生交流,老师帮助概括,打乱顺序随机板贴。

3、谁来帮老师摆一摆?(请生上台摆放)

4、为什么这么摆放?(预设:故事情节有一定顺序)

5、肯定学生答案,并为事件加上箭头。

6、我想请一排的同学简单说说这个有趣的.故事。(小组按顺序一个接一个复述。)

【设计理念:请生上台排序以及请一小组同学复述故事,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故事情节的推动性、事件发生的连续性。同时以讲故事形式复述课文不仅是课文语言的内化过程,还是学生的听、读、思、记能力训练的过程。】

7、总结:你们看,想象可真有意思,不仅可以像小真一样发散思维,还可以像英英这样由一件事情,想到另一件事情,再引出新的事情,这样一步一步,一环扣一环地进行连续性的想象把她的神奇变身之旅写的生动又有趣。(板书:连续性)

8、在这么多有意思的事件里,你觉得最有意思的事哪一部分?

9、(关注嘴巴流出水珠片段,出示课堂作业本。)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觉得嘴巴里流出水珠很有意思,我们看看小动物们是怎么想的吧。请四个同学分别读读小动物的对话,老师来读旁白。

10、小动物们的讨论可真有意思,如果你也在场,你觉得水珠还可能是什么?把你的想法写到作业本上,完成后请生答。

11、你们的想象让这个故事变得更有趣了。

【设计理念:此处问题设置,既解决了课后题又完成了课堂作业本,使作业本不再独立于课堂之外。】

12、再来看,(指板书)在英英的这段变身之旅中,变成了一棵树是故事的开始,中间是故事的经过,最后妈妈发现了秘密是故事的结尾,英英就这样用了连续性的想象把这个故事说完整了。

四、实践“连续性想象”策略,展开神奇变身之旅。

1、老师有个大胆的想法,我也想变成一棵树(板书绘画另一半树干),可是我不想长鸟窝,我想长满各种水果(板贴:长满水果)。你觉得可能有哪些水果呢?(板贴各种水果图片)

2、我这棵长满了各种水果的树,又可能引来谁,又会有什么神奇事件发生呢?

3、学习活动二:小组续编。

注意分工一定要明确,第一个人先想一个事件,第二个人顺着他的事件,继续往下想,就这样连续地想象,讨论完了,再按顺序写在各自的纸条上。一个奇妙事件一颗星,两个奇妙事件两颗星,以此类推。

4、小组集体上台展示,其余学生评价。

老师给予肯定性评价:瞧,他们小组,用了连续性地想象把故事编的这么有趣。

5、老师想把魔力传给你们,如果你们也能变,你想变成什么?请生答。

6、如果变成你们所说的,又会有什么神奇事件发生呢?在你们手中都有一张学习单,赶快用上连续性的想象展开一段奇妙变身之旅吧。写出一个奇妙事件一颗星,接着写出第二个奇妙事件两颗星,看谁能拿到最多的星星。

7、请生上台展示。相机评价。

【设计理念:两次学习活动都是对“连续性想象”策略的实践运用,跳脱于文本之外,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五、指导书写,小结课堂。”

1、同学们的分享有意思极了,连续性的想象是帮助我们写好故事的小秘密。

2、指导书写“秘密”二字。

仔细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之处?(预设:都有“必”)有什么想提醒大家?

师总结:秘密两兄弟,必须要牢记,老一的在禾旁,老二的在山上。

3、学生练写。

4、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连续性的想象把故事情节说完整了,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英英是怎样把故事讲的丰满又充满魔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