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有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童年有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童年有感 篇1
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并且每人的童年都有不一样的经历,下面让我来说一说高尔基的童年。
马克西姆 . 高尔基前苏联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高尔基的出身很贫穷,幼年丧父。他的童年有趣又悲惨,他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为他“社会”大学的课堂。
有一次,高尔基的二舅喝高了,嚷着说:“我要去把高尔基的祖父的胡子拔光,然后埋了他 ……. ”他的祖父得知后立即叫来房客和他一起拿起棍了等着高尔基的舅舅来。这时“嘭!”的一声,门边的小窗户被打碎了。祖母立即把手伸出去,说:“这个不孝子给我停止撞门!”“啊!”祖母大叫一声,立即把手一缩。高尔基上去一看,原来祖母的手断了,走了。高尔基立即开门向舅舅砸去一块石子,二舅飞奔过来痛打了高尔基一顿 ……
由这次事情可以看出,高尔基的家庭关系并不和谐,经常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战争”,高尔基也会经常受伤。这种家庭暴力在我的家庭是完全没有的,有也顶多是吵架,因为在现代法制社会家庭暴力是违法的!
这本书记录了从“我”随祖母投奔祖父,到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情况。
每个人的童年不同样,我觉得高尔基的童年虽有愉快、有趣,但多的是悲惨、痛苦。我要珍惜童年的美好时光,坐在教室里认真学习!并且愉快的成长。
读童年有感 篇2
上三年级时,我们读过一篇课文,题目是《小摄影师》。
这文章让我了解到了高尔基是个非常有耐心、非常热爱、关心下一代的大文豪。曾想当然地认为,高尔基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著名的大作家,之所以有着这样的品质,无疑是他的童年一定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接受着高等教育,同时,有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陪伴着。直到今年暑假读了他的《童年》,颠覆了我当时的猜想。《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捧着《童年》一书,细细阅读着高尔基爷爷写下的文字,我无时无刻不是被里面的一个个粗暴残忍的画面所压抑……高尔基出生在俄国斯下诺夫哥罗德市的一个木工家庭,三岁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有一天,高尔基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外公先去打萨沙,把萨沙身子打得起了一道又一道的红杠杠,让萨沙逼供出了事实。外公正准备开始打他,外婆阻止了外公的举动,可粗暴的外公,把外婆撞倒在地,将高尔基一把夺过,带到长椅边,高尔基挣扎着,外公又把他扔到椅子上,把他的脸摔破了,外公接着打,直到把他打得昏死过去。在这本书中,这样的记录比比皆是,处处是抽打的场面。有人说,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同时也可以毁灭一个人。高尔基从小就在恶劣的环境中生活,一般人绝对因此而堕落,可高尔基不但没被生活压垮,反而当上了流芳百世的大文豪,是他的那颗光明的心没有动摇,没被这黑暗的生活所污染、吞噬。我们来分析一下,高尔基的生活环境非常地恶劣:重婚的妈妈、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的外公。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高尔基打得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一场。在这样的环境下,高尔基幼小的心灵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吗?但高尔基却没有任何叛逆行为,这么强硬的心理,才是高尔基真正的成功关键所在,但成功者的背后总站着一个给予他力量的人,外婆就是其中之一。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她经常在床头给阿廖沙将故事,为了保护高尔基,外婆也遭了不知多少次外公的毒打,有一次发卡都被外公狠狠地打进肉里。外婆给了他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高尔基始终保持着不灭的信心,他因此创造了一个神话。正如高尔基所说的那样——我一生所主张的,就是生活,对人们必须抱持积极的态度。与高尔基相比,我的童年是那么充实有趣,在家中有亲人的宠爱,学校有老师的关爱与教导,以及同学们的陪伴。许多孩子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做“打”,更谈不上被鞭子抽打的滋味。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给自己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读过这本书之后,我的心中不免又增添了一股对高尔基深深的崇敬之情。
《童年》,我找到了答案,高尔基关心下一代,或许正是因为他悲惨的童年生活,更使得他加倍喜爱那些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希望的孩子们。
读童年有感 篇3
当我们在看城市的霓虹时,他在仰望空中的星星;当我们在享受父母的关爱时,他在被自私的外公毒打;当我们坐在教室学习时,他正被迫出去流浪。他——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在一个悲惨的童年里却活出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生,他——高尔基。
读了高尔基悲惨的童年,体会了他童年的悲惨,当他被外公毒打的时候,我的心不禁为他一颤。我的心,我的大脑都随着故事的情节而推动着。童年里有一句话:“在漫长的日常生活中,痛苦——是节日,火灾——是乐趣,在毫无表情的脸面上——伤疤也是一种修饰?”我在那个社会里根本体会不到任何感情,所有的纯真都被残酷现实的社会所扼杀,黑暗蒙住了所有的眼睛,自私绑住了所有的心灵。但在黑暗的小屋里也有隐隐的光,那缕隐隐的光照亮了阿廖沙,照进了他内心最纯真,最明亮,最柔软的地方,这缕光芒就是她的外婆。外婆用她的温存关爱着阿廖沙,温暖了阿廖沙孤独的心。她用她的羽翼来保护着阿廖沙,让阿廖沙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更重要的是,她教会了阿廖沙什么是爱。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然而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害死的,还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吞噬的。
“好事情”是阿廖沙见过的第一个知识分子,他教会了阿廖沙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他是一个见识远大的人,但在当时社会的黑暗中,他的才华也无处展示,甚至遭到别人的嘲笑,而他只是用沉默去看待这些嘲笑。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残酷,愚昧。
外婆的温柔、宽容;“小茨冈”的善良,乐观给阿廖沙带去了光芒,让阿廖沙在黑暗中见到了一丝光。现实是残酷的,总会有些事情会让你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后,黎明的曙光总会来到,而且经过黑暗的曙光会更加灿烂,明亮。
读童年有感 篇4
《名人童年故事》这本书,内容真丰富有趣啊,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尤其是那些动人的故事,精忠报国的岳飞、持之以恒,痴迷于书法的王羲之、为国家和民族而孜孜读书的作家冰心,等等……那栩栩如生的场景把我深深地感动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尤其是女性名人的故事,给我的印象最深。如《轮椅上的张海迪》、《渴望读书的林巧稚》、《勤奋的居里夫人》………
张海迪5岁那年,残酷的病魔无情地摧毁她的生活,脑部以下的肢体全部瘫痪了,从此她再也不能去上学,就连日常生活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她没有气馁,反而更加磨练了意志,坚定了信念,努力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她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她要为儿童写作,给千千万万个小朋友带去快乐。这心灵的热望几乎使她忘记了自己的残疾。张海迪姐姐开始了艰难的自学,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到,还在轮椅上翻译了许多部英文作品。轮椅可以禁锢她活动的自由,反而使她的心生了翅膀,放飞了美好的理想。人们很敬佩地称她为“轮椅上的强者”。
接着我要说的是渴望读书的林巧稚。在林巧稚小的时候,那时的人们因为轻视女孩子而不让她上学。但她心里有多羡慕能上学的哥哥们啊,总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同他们一起上学堂,享受学习知识,与同学为伴的快乐。这个梦想给了她力量,她用心良苦,自己装病要求父亲支持她读书的愿望。父亲没办法只好答应了。林巧稚非常珍惜这难得的读书机会,发愤学习。后来她坚持学习,努力工作,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为千千万万个家庭送去了欢乐和幸福,有“送子观音”的美誉。
最后我还要说说勤奋的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波兰人,很小的时候,她的祖国波兰被俄国沙皇占领了,怀着对祖国深深的爱,她决心要好好读书,将来报效祖国。在这种志向的激励下,居里夫人如饥似渴地学习,一丝不苟,能一个小时看书纹丝不动。她成绩优异,每次考试总得第一。长大以后她留学巴黎,后来成长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发明了元素“镭”,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这些人物让我非常敬佩,因为她们不仅都勤奋好学,还有一颗报国的心。
我也有梦想,想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好老师,或者是一名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舞蹈家。所以我要以她们为榜样,发扬吃苦精神,不怕困难。我要暗暗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