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画》语文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一年级《画》语文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画》语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最少5个以上的字体。
2、顺畅地朗读古诗,进一步体会拼音识字的乐趣。
3、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学习公鸡勤劳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公鸡与人们的关系,并能学习公鸡勤劳的好品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拼音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习拼音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老师想和你们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称叫“我说你猜”,师说顺口溜,生接答出声母b p m f d t n l(师:6就像个—— 生接答:b b b)
2、出示拼音卡 j,再出示卡 ji,生齐读,师再出示“鸡”字,利用拼音读准“鸡”的读音,师生总结认字方法:拼拼音(师板书)
3、引出课题“画鸡”,生齐读课题,生说说你知道的公鸡是什么样子的?
二、新课
(1)、初读古诗
1、生自读古诗。要求把你不会读的字圈起来。
2、同桌互读古诗,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圈起来的字读什么。(师生一起总结认字方法:问)师板书。
3、听课文录音,学习朗读。(师生一起总结认字方法:听读识字)师板书。
4、抽生读古诗。(师生一起检测抽读同学的字音是否读准了)
(2)、学习字词
1、师范读古诗,要求生听清字音。
2、出示生词:雪白 满身 红冠 平生 走将来 千门万户
①小老师教读词语。
② 男女生合作读。
3、学习生字,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①出示生字:画 鸡 雪 生 千 平 户 开
②先请小老师教读,再请生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学生1:
“平”字和我们学过的苹果的“苹”读音是一样的,只是比“苹”少了一个“草字头”。(师总结记忆生字的办法:利用熟字对比记忆)
学生2:
我知道“千”字是“十”字头上加一撇。(师总结记忆生字的方法:熟字加一笔)
学生3:
我是这样记“鸡”的,左边一个“又”,右边一个“鸟”,合起来就是“鸡”了。(师总结记忆生字的办法:加一加)
学生4:
“雪”字是由“雨”和倒着的“山”组成的,可以这样记:山上总是下雨,天气变冷了,雨就变成了雪花了。(师总结记忆生字的办法:用会意字编故事)
③识字游戏:“好朋友再见”、“捉迷藏”
(好朋友再见:生读对黑板上的字卡宝宝,师就把字宝宝从黑板上取下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捉迷藏:师生一起把字宝宝送回古诗中,由老师随意读出本课生字,学生听到后迅速用笔在文中找到,并用圆圈圈出来。)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生翻开书,齐读古诗第一句。
①师: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的公鸡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回答,师板书(头上红冠、满身雪白)
②出示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理解“头上红冠”和“满身雪白”
③师指导学生朗读第一句。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大公鸡?
生回答:漂亮的大公鸡、威武的大公鸡。(师板书)
师抽生读第一句,看看谁读出的大公鸡最漂亮,师生评议。
2、学习第二句。
师:大公鸡除了漂亮,它还会喔喔叫呢?你们知道大公鸡都在什么时候叫吗?
生齐读第二句古诗。
师:是呀,天刚一亮,大公鸡就叫醒农民伯伯起床干活了,农民伯伯很勤劳,大公鸡起得比农民伯伯还要早,大公鸡勤劳吗?你喜欢这只勤劳的大公鸡吗?
师请喜欢这只公鸡的'学生齐读古诗。
师:大公鸡除了叫醒农民伯伯,还会叫醒睡懒觉的小朋友呢,不信,你听——(师播放课前准备好的动画课件)
师: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生回答)
师总结:是呀,大公鸡天一亮就起床了,叫醒了睡懒觉的小朋友,帮助了他们,大公鸡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向大公鸡学习,每天早早起床不睡懒觉。
3、师生齐读古诗,会背的试着背一背。
三、巩固练习
( )( )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 )走将来。
( )( )( )敢轻言语,
一叫( )( )( )( )开。
四、板书设计
画鸡
漂亮
威武 (的)大公鸡 (人类的好朋友)
勤劳
教材分析:
《画鸡》是北师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9单元“字与拼音(二)”中的一首古诗。这是明代唐寅的诗,诗人用笔墨画鸡,用诗歌赞美鸡,画与诗形成完美的整体。在学习这首古诗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拼读音节,通过反复地诵读,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以及利用熟字巩固拼音的情趣,加深理解字与拼音的关系。在教学识字时,不要脱离语境,孤立识字,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古诗过程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然后再认识单个的汉字。
学生分析:
在学习《画鸡》这首古诗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前8个单元的生字,有了一定的认字基础,并且学习了a o e iu ü 6个单韵母,还学习了“b p m f d t n l”8个声母。所以,《画鸡》这首古诗中,“头上、不用、红、雪白”等生字学生已经认识了,本课的新生字“画、鸡、户”可以让学生用拼音来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教学时,就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
一年级《画》语文教学设计 篇2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春天过去。
惊:吃惊,害怕。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创作背景:
此诗为诗人赞画之作。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级小学语文等教材中编入此诗时,作者一栏里即是“宋·佚名”。
一年级《画》语文教学设计 篇3
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一年级《画》语文教学设计 篇4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所以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乐于表达,结合图画感知自然美、
另外,应当明确——古诗是识字的载体,识字始终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这个重点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除了通过反复认读、多次强化巩固认知以外,教学中还要大力开掘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识字、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让识字自然地与阅读、看图、想象、游戏整合在一起,让识字变得更轻松、
课前准备
1、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教师导言: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预设: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作比较、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认识?请用铅笔标出来、
设计意图: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
3、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0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远、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色、近”3个易错的重点字、
(3)抽读重点字、
(4)全班齐读、
6、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7、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8、师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赛读,选出优胜者一名,然后派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了汉字认知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结合古诗这个语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还能在语境中加深对汉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先看图读诗句,再识字、通过初读古诗,读通句子,认读和积累本诗中的词语,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悟和体验语言的优美、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言: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测学生背诵古诗情况,表扬背诵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大家背得不错!你们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这首诗写的景色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色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教师引问: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见过“山”?说说“山”是什么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8、教师总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
9、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课件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生汇报:有—无高—矮多—少早—晚
(4)同桌相互读一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生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组织表演等活动,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学生背诵一句,课件出示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一年级趣味阅读的思想、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又在诵读中巩固识字教学、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1)“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土+厶=去”;“米+一=来”、
(2)色,上面是“”,下面是“巴”、可以用想象法识字:尾“巴”顶戴个小帽子、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
(3)听,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合起来就是“听”、组词:听见、听到、听声、听说、
(4)无: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也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天”换一笔变成“无”、
(5)远、还、近:都有“辶”、用偏旁归类法来识记、“近”——“斤”加走之旁;“远”——“元”加走之旁;“还”——“不”加走之旁、
(6)不:猜谜语识字、谜语:“木不出头”、组词:不好、不用、
(7)声:上下结构的'字、组词:声音、大声、声乐、声母、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辶、”、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课件出示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互考、识字大转盘游戏等活动方式,引领学生掌握多种识记汉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指导书写
1、呈现“水”“去”“来”“不”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逐字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水”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横撇从横中线起笔、“去”的竖在竖中线上,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来”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注意“不”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点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指导书写时必须细致、不仅应该从整体上观察生字,还要从笔画的占格位置、正确笔顺,生字的大小,甚至笔画从哪里起笔,怎样收笔都要提醒、教师范写指导要贯穿整个的学生书写过程、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拓展背诗,产生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通过开展“古诗诵读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丰富积累、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回家为爸爸妈妈猜谜语的活动再现情境,加深印象的同时感受到成就感、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教学反思
反思《画》这篇课文的设计与实践,总的来看非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在情境中学习,体现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习、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年级《画》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识记“远、色”等10个生字,认识“辶、 ”两个偏旁。会写“不”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总结、巩固识字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老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发现你们有一个很可贵的学习品质——喜欢动脑筋,今天,我带来了几个谜语考考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请听谜面:
a、小白花,飞满天,落到地上像白面,落到水里看不见。(雪花)
b、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蚂蚁)
c、来个有难度的,请注意听谜面: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导入课题。
预设1、学生猜出来谜底。真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识字6《画》。预设2、学生没猜出谜底。好吧,请把书翻到67页,等我们一起把《画》这首古诗读明白了,你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朗读古诗,识字写字
(一)观察画面
1、仔细看看书上的这幅画里都有什么?请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
2、指名回答。师生总结板书:这是一幅有山、水、花、鸟的画。
(二)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字音,把难读的字或者诗句多读几遍。
2、男女生赛读。要求:分行读古诗,读正确字音,特别是预习时圈出的二类生字,读通句子。
3、齐读。要求:读正确字音,读通句子。
4、教师引读。(老师读每行的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边读边思考:这首诗里都藏了哪些景物?用符号画出来。
5、指名回答。师生总结:这是一首有山、水、花、鸟的诗。这首古诗总共有几句?
(三)读文识字
学习第一句古诗,课件出示诗句
1、谁愿意读第一句诗?自荐读。
1)自荐读,并进行评价。
2)去拼音读。
2、这句诗中有两对反义词,谁发现了?
指名回答。出示:远近 有无
a、开火车读词语,复习、强调拼音。
b、交流识字方法,认识“辶”,用做一做的方法理解“无”的意思。
c、练习说话,巩固生字。
1)说一说谁离自己近,谁离自己远。
2)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
3、出示词语:白色 听见 声音
a、指名读,强调“听、声”的`后鼻音。
b、去拼音开火车读。
c、交流识字方法,认识“ ”。
预设:色 爸—色 +巴=色
听 近—听 口+斤=听 一口吃一斤(听) 声 强调上面是“士”,组词。
4、闭眼边想象画面边背这句古诗。
课间活动:猜反义词
1、老师领一胖男孩儿站在一起,请大家说反义词。
2、自由说反义词。
学习第二句古诗,课件出示诗句
1、自荐读,并进行评价。
2、去拼音开火车轮读。
3、能找出藏在这句诗中的一对反义词吗?(来去)
a、交流识字方法,用上“来、去”说一句话。
b、识记“还”
预设:还 辶+不=还 辶 远 近 还
3、闭眼边想象画面边背这句古诗。
4、梳理总结识字方法,巩固生字。
反义词识字:远近 有无 来去 偏旁归类识字:远 近 还
换一换识字:爸—色 近—听 天—无 猜字谜识字:一口吃一斤(听)
5、齐读,展示读整首诗。
6、你能背诵这首诗了吗?展示给大家听。
(四)写字 出示生字“不”
1、引导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练习写字,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写字的“三个一”。
4、展示、评价。
三、回顾总结,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一首古诗,认识了10个生字,学会了一个生字,好多同学都能背诵这首古诗了,大家收获都不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