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美术教案

2025/09/08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美术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术教案 篇1

[优秀]美术教案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术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术教案 篇2

(1) 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1、立方体的切挖模型;2、用泡沫塑料做两个相等的长方体模型,把它们拼在一起是一个立方体;3、大幅基本形体切挖挂图;4、能进行切挖的软性固体材料。

学具:萝卜、柑桔、苹果、肥皂、泥巴等软性材料;2、小刀、铅笔、橡皮、课本、作业本。

(2) 组织教学:

(3) 复习旧课,

(4) 导入新课

我们了解立方体及圆柱体的构成,那么把这些基本形体进行切挖后,会是怎能样一种结构变化呢

(5) 讲授新课

板书:基本形体的切挖:

1、 立方体的切2、 割与组合:

课本P14下图说明从立方体中间切开成为两个长方体,然后将这两个长方体可以拼叠成各种造型(用二个长方体拼叠演示)

切去立方体的八分之一,首先找出立方体三个相邻的面的面中心点,并把每个面分成四等分。然后将三个相邻的四分之一等分垂直切去。

用泡沫块做一个立方体,切去八分之一,被切去部分仍可嵌入原处,以便演示,并用红色在立方体相邻的三个面上画出垂直水平线,切去后的截面用三种色区别,(自制模型进行演示)

2.圆柱体、球体、锥体的切挖:

用较规范的.萝卜、桔子或苹果及橡皮泥等到物,在课堂进行切挖示范,揭示圆信体、球体、锥体被切去一部分后的结构变化,并挂出以线徒刑的切挖结构图。

(6) 作业要求

作业一:临摹P/15四种基本形体切挖图。

作业二:可任选一种基本形体作切挖练习,如立方体可用肥皂块、泡沫块等;圆柱体可用萝卜等;球体可用柑桔、苹果等。将切挖后的伤口放在课桌上进行写生。

要求运用虚实、轻重不同的线条描绘声绘出对象的内部与外观铁组合关系。

课堂小结

对切挖练习及以线造型写生较好的作业进行表扬,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布置下堂课的准备工作。

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认识和欣赏花鸟画名家作品,感受花鸟画独特的魅力,激发学对传统文化和生活的热爱。

2.学习写意花鸟画用笔,用墨,用色的方法和技巧,尝试在宣纸上进行花鸟画练习,训练学生心手相应的表现能力。

3.体验中国花鸟画用笔,用墨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方法表现花鸟,体验笔墨趣味。

教学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巧,理解笔墨情趣。

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美丽自然风景图片、中国画大师的绘画作品、教师国画示范作品。

学生准备:毛笔、墨汁、生宣纸、调色盒、国画颜料、水桶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 导入:播放鸟鸣声音,课件展示美丽的花卉和鸟儿的图片。

导语:听到小鸟婉转的歌唱,看到这么多漂亮的花鸟,我们就仿佛来到了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闻到了芬芳扑鼻的花香。

2. 欣赏:出示中国画名家作品图片。课件对比出示美术作品和生活实物图片,加深学生视

觉印象。引出本课主题“鸟语花香”

二、 学习新知

1. 请同学们说说中国画工具材料。

教师现场展示:毛笔、宣纸、墨、中国画颜料等等。(重点讲解毛笔、宣纸的特点)

2. 欣赏:看看国画大师是怎样表现花鸟的。——在画家的笔下,花鸟画不仅表现了花鸟的

外形和色彩,更重要的是画面富有深刻的寓意。

3. 探索中国画的技巧。

① 用笔的方法 教师示范中锋、侧锋用笔及其轻重缓急的基本笔法。(注意讲解线条

的粗细、曲直变化)

② 用墨的方法 教师演示蘸墨的方法,及其墨色的变化。

4. 探究花鸟画法

学习花鸟画,主要要通过对描绘对象的细心观察,研究和体会,掌握不同花的形态特点和不同鸟的形体特点,反复练习,才能画出好的作品来。

① 观察齐白石《麻雀》图(顺带讲解齐白石这名画家)。

② 了解麻雀的基本结构(头、身子、两条腿、两翅、尾巴)。

③ 学习鸟的画法。教师边示范边教步骤。鸟的.基本形体我们可以用两个圆表示。 a 用羊毫笔调墨,一笔点出“头”,二笔点出“身子”。

b在身子左右两侧画出飞动的“翅膀”。

c 用浓墨点出身上的“斑点”、“飞翅”和“尾巴”。

d 淡墨勾出胸腹,点击嘴,眼,最后用曙红勾出爪子。

三、 实践体验

1.根据教师刚才的示范,尝试用中国画工具练习调墨和用笔(练习中锋、侧锋用笔方法,表现墨色的浓淡变化),掌握好的同学可以画一画刚才的麻雀。

2.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辅导。

四、 交流评价,总结拓展

1.选择有特色的习作,对其用笔、墨色变化进行评述,帮助学生认识中国画的笔墨趣味。

2.课后收集自己喜欢的中国画名家作品。

初中美术鸟语花香教案篇二:中国画鸟语花香教学反思

十月从湖南一师参加国培回来,接了这样一个光荣的任务,要在我校举行的湘潭市教学开放日上一堂美术公开课。按理说这个年纪应该退出这个表演舞台,可我还是没放过这个机会,因为可能以后真没机会了。再说半个月的培训中,改变了我的一些教学的理念,也开阔了我的视野。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和同行们进行交流交流。很长时间没有上过这样大场面的课了,接到这个任务还是有些紧张......

我知道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很清楚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所以我选择了一堂中国画的教学内容,精心大胆的对教案进行设计,也准备了一些范画,不想让听课者对这堂课一无所获。只试教了一次不是很理想,进行了小的修改也没再次试教,艺术课反复上就更没味了。

中国的水墨画有它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极具特色的画面效果,不但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情怀,更可以说是中国千百年文化传统的浓缩。对水墨画韵味及所形成美感的认识是本课的灵魂。本课将带领学生逐步体验水墨画特殊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

通过本课内容体现的水墨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水墨画的表现方法。在表现时不受表现技法、方法的限制,将自己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大胆的表现出来。首先,我利用自己的特长画了八张精美的花

鸟小品,并用卡纸粗装裱好。我一直认为范画是美术课堂教学既直观、效果又好的一种教学形式,所以我也没在这个班级课前展示,想让学生看到美的事物有一种创作的冲动。这个效果是有了,但也可能范作让学生也产生了一种高不可及的畏惧心理。

本课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是,师生在一张六尺宣纸的画板上同台作画,我没有在课前打基础,所以也是最大的难点。作品效果无法想象,但我相信学生大胆的创造力和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只要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画面差一点也没关系。最终作品效果还可以,但课堂不是很活跃,可能是我激情不够,也可能是这个班从没上过公开课再加上班主任一直坐在教室前面。

课后我总觉没有达到我理想的那种效果,但湘潭教科院的美术教研员邓宏就说了一句:难道你还想让他们画成齐白石那样的水平。不知道是安慰我,还是肯定了这堂课。不过在课后的评课中,他向来听课的美术老师提出了这堂课的一个亮点:示范成画(在示范笔墨技法的同时组成一幅完整的作品)。有些城市正在做这样的课题研究,我倒是歪打正着了。

美术教案 篇4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① 了解美术鉴赏的对象、范围及中国与西方美术门类的同与异。

② 了解进行美术鉴赏应具备的知识与修养。

③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内容结构

① 美术的主要门类,中西美术领域的同与异;美术领域随时代而变化、发展。

② 进行美术鉴赏应具备的知识:中外美术发展史的常识;各种美术门类的语言特点;古今重要美术理论著作的代表性论点;与兄弟艺术门类的参照比较。

③ 对具体作品的鉴赏应当掌握的必要条件:作者情况,作品创作的时代、文化环境,作品的主题、表现技巧特点。

④ 通过著录练习,训练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记录、表述能力。

3.重点和难点

① 本课为美术鉴赏教材的引言,学生在未接触到教材所涉及的丰富中外美术内容时,会感到枯燥乏味。本课的内容要点可在陆续授课过程中反复提示,使学生加深印象。

② 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容易感到惶惑的是对于现代美术创作中一些观念性的、试验性的`,以及行动艺术等现象,可以留在讲外国美术鉴赏第八课《新的探索──现代绘画、雕塑和工业设计》等课程中说明,但不必强调取得共识。

二、教学过程

(一)美术作品欣赏

1、岩画

古人凿刻或绘制在山崖岩壁上的图画,在世界各地多有发现。中国岩画分布区域遍及12个省、自治区的40个以上的县(旗)。

岩画制作有刻、绘两种。北方岩画多为磨刻、敲凿与线刻,风格粗犷、简明。南方岩画多以红色涂绘,可能为赤铁矿粉调和牛血等调和料,色彩稳定,经久不变。岩画作品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幻想和愿望。善于敏锐地抓住人和各种动物的基本形体、动态,在粗简的图形中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

2、(战国)宴乐采桑狩猎攻战纹壶

春秋中期以后开始出现青铜器镶嵌图像。

在铜器表面的纹饰凹槽中,嵌入红铜或铅类金属,构成装饰。

战国以后,出现采桑、习射、宴乐、水陆交战、弋射等直接描写社会生活景象的图画。

图中人物、器具、走兽等都取剪影形式,动作特征鲜明,叙事清晰。

妇女在树上采桑的情景表现得富于抒情色彩。

弋射(箭尾带绳,便于收回猎物和箭)场景,生动地表现了射雁的不同时间过程。

水陆攻战表现在攻城和水战中异常激烈的战争场景。

3、长沙楚墓帛画

中国战国时期楚国帛画。是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画,出土于战国中晚期楚地,是湖南长沙出土的保存完整的两幅帛画。

《人物龙凤》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纵31厘米,横22.5厘米。

画面中部偏右下方绘一侧身伫立的妇女,其身着缀绣卷云纹的宽袖长袍,袍裾曳地状如花瓣,发髻下垂,顶有冠饰。在她的头部前方即画的中上部,有一硕大的凤鸟引颈张喙,双足一前一后,作腾踏迈进状,翅膀伸展,尾羽上翘至头部,动态似飞。画面左边自下而上绘一只张举双足、体态扭曲向上升腾的龙。

《人物御龙》1973年重新清理20世纪40年代被盗的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时出土,纵37.5厘米,横28厘米。画面正中绘一侧身执缰的男子,头戴高冠,身穿长袍,腰佩长剑,正驾御着一条状似舟形的长龙。龙首高昂,龙尾上翘,龙身平伏供男子伫立,龙尾上部站着一只长颈仰天的鹤,龙首下部有一向左游动的鲤鱼,人物上方正中画一华盖。

两幅帛画的功用、主题、造型观念和方式都较接近,表明它们是当时楚国绘画的一种普遍样式。在中国美术史上,它们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