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2025/09/08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1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简介】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时,写的一首表现农村生活的词作。全词不用“人在图画中”的咏叹来直接抒发主观感受,而是置身局外,静处闲看,移步换景,客观摹状,摄取了特具画意诗情的人物活动镜头。词中以“溪”萦回映带,意脉连绵,情思不断,组合成了江南农村的清秋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字里行间表达了词人对安宁平静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了对安居乐业的生活的陶醉之情。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凭借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1、板书“居”,组词。想到了什么?然后板书“村居”。指名背诵高鼎的《村居》。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题名也叫《村居》的诗,不过,它的前面还有三个字“清平乐”(板书)。(播放舒缓悠扬的音乐)“清平乐”是词牌名,又名“醉东风”,它相当歌曲的谱子。看,咱们的语言真有意思,三个字就能定下曲子的意境。

3、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屏幕出示辛弃疾的生平,学生看之后提取关键词,譬如:字幼安,号稼轩。文武双全的传奇英雄。词作的风格:农村词,英雄词。)

4、放声诵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读顺,读正确。(学生读词,教师做手势进行指挥。)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翁媪 锄 莲 相媚好 剥

2、指名学生读一读,一边正音,一边加以渗透。

〔锄——锄禾(指名背诗)——锄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指导读“青青草”。)

莲——莲花——莲蓬(为了读起来响亮点,读第二声)〕

3、齐读。

4、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在哪儿呢?(指名说,相机板书:翁媪 大儿 中儿 小儿)

5、这么多人和景,词人巧妙地运用了一处景,将它们像珍珠一样串了起来,找找看,看看谁是火眼金睛?(学生交流,指名回答。板书:溪)这个字和大家的感情肯定很深,因为咱们是桃溪小学的一员。如果,把这个“溪”换成提足旁的“蹊”,你有什么发现?(齐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6、现在大家看,这是怎样的一幅村居图?(出示课文插图,指名回答。)

(①幸福的一家子 ②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③安居乐业的一家人……)

三、走进村居,在诗意中徜徉。

1、是啊,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其中,你认为谁是最幸福的?说一说你的理由。

2、在这里,“醉”可以理解成什么?(沉醉)从哪儿可以看出他们是沉醉?(学生交流)景美,心情舒畅,或许也会喝点老酒,微带醉意。

“醉里吴音相媚好”,诗人先声夺人,突出翁媪亲热聊天,用吴方言说着贴心话的样子。如果在作文中你能掌握先声夺人的“法宝”,你的作文定会锦上添花。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3、句式训练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见翁(媪)夸赞媪(翁)说:“ 。”

4、学生自由交流。指名谈一谈。(男女同桌之间扮演翁媪,自由畅谈。)

5、其实,儿女一直是父母口中永恒的话题。听——

1)翁喝了一口酒,喜笑颜开地对媪说:“大儿子可是咱家的'壮劳力,地里的活都让他承包了。”

2)媪笑着说:“这呀,是幸亏没有战争,大儿子才能在地里干活。你看他干得多么认真啊!他也老大不小了,该帮他娶个媳妇了。”

3)老太婆,你瞧咱家的二儿子,简直和你一样的心灵手巧。

……

6、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齐读)大儿幸福吗?中儿呢?(指名回答)

句式训练:

大儿的幸福,在于( );中儿的幸福,在于( ) ;翁媪的幸福,在于( )。

7、当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翁媪会是怎样的神情?出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学生交流,指答。板书 最喜 )小儿子是“无赖”,翁媪怎么会“最喜”呢?(学生交流)

理解“无赖”。当父母看到你顽皮的时候会怎么说?

小儿子为什么最让人喜爱呢?(学生交流)哪一个字表现了小儿的活泼可爱?指名说一说。

8、俗话说:皇帝中长子,百姓爱幺儿。前者想到的是责任,后者让人欣慰。小儿子偷偷地躲到溪边,躺在那里尝新莲子,可真是个精灵鬼。你看,他一边津津有味地剥着莲蓬,一边还津津有味地数着“一颗,两颗…… ”,让我们好好地端详他剥莲蓬的样子。(学生交流,理解“卧”)

这个字用得好在哪里?推敲一下。

一个“卧”字,不仅让我们想象到有趣的画面,还引发了大家的感慨:“动”的时候是那么的随心所欲、无拘无束;“静”的时候是这样的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一动一静竟然融合在一个字上,真是“一字千金”啊!此情此景,你羡慕“小儿”吗?为什么?

9、看到“莲蓬”,你会想到哪些诗?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儿可能就是刚刚“偷采白莲回”,正在美美地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呢!

10、此情此景,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词人醉了:他陶醉在乡村生活的淳朴之中,陶醉在一家普通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之中。让我们也一起来陶醉一番,陶醉在乡村的美景中,陶醉在一家人的相亲相爱之中。(齐声诵读,然后背诵。)

11、我们再来看这一家老小,居住在这样矮小的茅屋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遇上大冬天就更别说了。如此清贫的日子,他们却其乐融融。因为即使是这样简单的幸福,在当时,许多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12、词人闲居在上饶老家二十多年,写了许多词,形成了“稼轩体”。可是看似居安的他却一直充满忧虑,忧虑着北方战场,真是“此生谁料,心在‘战场’,身老‘村居’”。他多么希望这种安居乐业不仅仅是一家两家,多么渴望不再有“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凄惨。所以说这样的农村剪影在词人的心中只是“别调”。他心忧天下,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这一情怀。

四、将“醉”字进行到底

赏析《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初读悟“醉”

1、那么深深地刻在诗人辛弃疾心中的基调是什么?(媒体出示)

2、想一想,“破阵子”这一词牌表达得意境是怎样的?(慷慨激昂)你听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3、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洋溢着爱国、报国的激情。)哪一句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壮志未酬?(“可怜白发生”。)

(二)、探询“醉”的缘由

1、这首词开篇就“醉”,它和《清平乐·村居》里的“醉”一样吗?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醉酒之后,诗人念念不忘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指名读一读。(配上激昂的音乐)

3、词人由看到一家人的安居乐业,想到了天下:老百姓多么渴望过上和平安居的生活啊!词人多么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醉在村居”啊!(出示村居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齐读)

4、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村居”,享受一下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蓦然回首”,却发现咱们和这幸福的一家人,还是半个老乡呢。(出示吴方言分布图)让我们用我们的“吴侬软语”来读一读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配乐,学生用吴方言读词,体会。)

五、作业。

同学们,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其中,描写儿童的古诗词更是脍炙人口,别有韵味:一个“卧”字,精彩纷呈。在课外阅读积累中,睁大你的慧眼,你一定能采撷到其中亮丽的一枚。试试看,怎么样?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3

清 平 乐作者:辛弃疾村居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多种方式灵活理解词语

3.结合图意,在正确解释词语、句子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词描绘的意境,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通过理解这首词中的意境和情境,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和热爱国家的赤子情怀

教学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的乡村生活,并能动笔将词的意境描写出来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词的意境

教法学法:朗读法、抓重点词句品味想象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词”

1.上新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首古诗(课件出示:《寻隐者不遇》,生齐读)

2.(出示课文)从形式上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吗?

3.简介“词”这一文学形式: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如,题目中的“清平乐”就是词牌,“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全词

1.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读

课件出示:清平乐 村居

强调:乐: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yuè)!“清平乐”与“村居”之间注意停顿

2.这首词的题目“村居”是农村人家的意思,辛弃疾笔下的农村人家是怎样的一户人家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3.(课件出示全词)读一读这首词,希望大家读正确、读通顺

4.这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翁媪、锄、剥、莲

5.读词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词的停顿上、下阙之间也要注意停顿(听范读录音后生自由练读)我们再来读一遍

三、理解词句

1.刚才大家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还真有了些词的韵味有不理解的字或词吗?

2.学生质疑

3.教师预设

①“吴音”不是指苏州、无锡这一带的方言,而是课文中“农家”的所在地——江西上饶地区,所说的方言叫“吴音”

②说着“软软吴音”的是谁呢?从字形上我们不难发现,“翁”指老公公;“媪”则指老妇人“翁媪”就是一对老夫妻

③你是怎么理解“相媚好”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词的内容来说说

④“锄豆”是怎么回事?

⑤“无赖”一般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小儿”是这样的无赖吗?从这首词中我们也能体会出作者对“小儿”的喜爱之情

4.理解了这些词语,我们对这首词的内容的理解也就更深了一层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词,注意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品味意境

1.这首词朴实易懂,说说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2.这首词中哪种景象你特别欣赏,并从中品出了味道?(村居美景、翁媪图、锄豆图、编织图、顽皮图)

3.能拿起你的`笔,为大家描写一下你最感兴趣的画面吗?

4.这一个一个的画面是通过什么事物连成一个整体的?(溪)

5.重点赏析“醉”字

①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的意境,你会选哪个字?(醉)

②谁为什么而醉?

③(配乐响起)看着山清水秀的乡村美景,老夫妇俩醉了!看着勤劳、活泼的孩子们,老夫妇俩醉了!喝着美酒、悠闲地聊着天,安宁舒适的生活更是让他们陶醉!一起读一读,把老夫妇俩的幸福、满足、陶醉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让我们也一起醉上一醉!

6.体会诗人的情感

①醉的仅仅是“白发翁媪”吗?

②看着眼前的景象,词人辛弃疾也醉了,他又为何而醉?

③让我们像作者一样,陶醉地读一读这首词

7.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让我们来试着唱一唱,好吗?(先听一遍,再自由地唱一唱)

五、拓展阅读

1.辛弃疾也是多姿多彩的,除了有茅檐低小的恬淡情趣,还有金戈铁马的壮烈让我们来看一看辛弃疾的另一种“醉”吧!

2.课件出示《破阵子》

3.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又为何而醉?

4.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力主抗击外族侵略的金戈铁马的岁月,也经历了被贬乡村、陶醉物外的沉沦词的风格也迥然不同希望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辛弃疾,了解辛弃疾词中或壮怀激烈,或恬静淡然的情感

六、课外作业

1.认真书写“翁、锄、莲”;

2.背诵这首词,并想象整首词描绘的情境,写下来念给家长听;

3.搜集辛弃疾写的其他的词,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景 溪 青青草 美

人翁媪 相媚好大儿 锄豆 醉中儿 织鸡笼小儿 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首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然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种亲切感,也油然而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与美好;

2、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过程:

一、揭题入课,粗知宋词

师:亲爱的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一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色彩明丽、清新的水墨画,是一曲婉转动听的歌曲,也是一段绵长悠远的内心独白。今天我们一起徜徉于乡间溪畔,去看看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师:板书课题)

师: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来说一说古代的“词”?(备注: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或者“长短句”“诗余”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有词牌。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者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的缘由。在音韵上,词和音乐紧密结合。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村居”中“居”字的含义(课件出示:《论语》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居字,古注有居家、居官、居心三种讲法。家有家政,居家以孝友治家,不能懈倦。居在官位,所得的俸禄,都是由人民纳税而来,更不可懈倦。就居心而言,无论治家治国,心都要公正而无倦。只有立志为民,才能居之无倦;只有诚意正心,才能行之以忠。)

二、自主初读,吟品词韵

1、自由朗读,读通读顺

师:请同学首先自由读词,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师:词一般分为上阙和下阙,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另外,古人写词,是把感情、内容和节奏结合在一起,推敲出来的。所以,读词还要讲究平仄。平,就是第一、第二声,读得舒缓。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促。请同桌之间两个人分为上、下阙再练习读读。

2、出示词语:茅檐、相媚好、锄豆、剥莲蓬、亡赖、翁媪

学生自由认读、指名读并齐读

3、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加上动作,比如摇头、用手击掌,脚还会打着节拍,我们再来读一读。(指名读,评议)

4、师:回忆一下,原来我们理解诗意时有几种方法?(生:借助工具书、借助字典、根据生活体验理解、借助书下注释、可以问同学或老师等)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5、比较发现,初品词意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

翁媪:老翁、老妇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目及太平盛世景,胸怀报国壮志心。

师:谁醉了?(课件出示问题)

师:词中的“翁媪”是什么意思?他们是怎样“相媚好”的?(同桌之间扮演翁媪逗趣)

师:指名读上阙,边读边想象,有怎样的'一幅画面映入脑海?

6、指名读下阙,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师:溪水人家绕,绿野乡村,有对老夫妇正醉中逗趣,三个孩子都在做着不同的事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卧”是怎样的姿态?(观察课件画面)可不可以换成“躺”、“趴”?

重点理解亡赖:同“无赖”,亡,这里指顽皮、淘气。

师:“无赖”是贬意词的,为什么在这里作者却用“最喜”呢?

师:你们在家淘气时,父母是怎样说你的?

生:叫我淘气包,烦人精,说家快让我给拆了。

师:是啊,当父母唤你为“淘气包”时,这看似批评的话语,实则是在喜爱啊!所以诗中运用反语,表达了最喜欢这个淘气剥莲蓬的孩子。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欢读词的下阙。

三、品读赏析,感悟意象

1、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知不觉读了这么多遍。你仿佛都看见什么了?(指名交流,并放课件溪水之声,再读此诗)

2、如此美好的家园,如此“安居乐业”的生活,真的让人留恋忘返。于是,辛弃疾一时兴起,信笔写下这首词。让我们随着音乐,一齐朗读吧!(课件音乐)

3、师:有了父母的相亲相爱,兄弟的力所能及,才成就了小儿的“无赖”。如此其乐融融的景色让人好生羡慕和向往。辛弃疾看到了此情此景,难道产生的仅仅是幸福是羡慕吗?

(课件出示词: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师:《破阵子》是我们曾经在课外积累时背诵过的词,我们首先一起来复习一下。(齐读)指名回答:通过读,你体会出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精忠报国、奋战杀场、豪放不羁)

5、师:是啊,就是这样的一位精忠报国,誓死收复中原失地的爱国词人,他的一颗报国之心是否在疆场上得以施展?充斥于满心的怎么还有欲说还休的“愁”呢?

课件出示:师配乐朗诵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师:结合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辛弃疾的生平资料,谁来说一说,词人的“愁”指的是什么?

(备注: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齐之历城人(今济南),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68岁那年,当宋帝想请辛弃疾出山声援,而当命令到达铅山的时候,辛弃疾病已沉重。九月十日,辛弃疾怀抱着他那始终不能实现的政治抱负与世长辞了。)

师:读过了诗人的两首词之后,你体会到辛弃疾胸中的仅仅是对和平生活、安居乐业的向往吗?(学生交流)是啊,期盼着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居安思危”的情怀充满了诗人的胸膛。

师:带着对“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来背诵《清平乐·村居》。

师:带着对词人爱国执着精神的敬佩,我们再背《清平乐·村居》。

板书:

清平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

居家:家居乐业

居官:居安思危

居心:精忠报国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正确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感受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课文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词图对照,感受意境美

1、(PPT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村居风景。结合插图,联系生活,想一想你能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了呢?

2、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点拨,总结学法:看来结合课文插图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是我们理解古代作品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3、还有哪些字、词、句不明白的`吗?(“无赖”“相媚好”两个词语的教学)

(1)、无赖: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无赖是什么意思呢?(不讲道理,不听话......有贬义之意)那一个无赖的孩子怎么会说最喜呢这不是很矛盾吗?那你觉得在这里“无赖”是什么意思呢?(顽皮,调皮)在生活中其实我们的父母也经常会用这样看似批评的话表达对我们的疼爱之情,你能想起来吗?(读出无赖)

(2)、相媚好:由“媚”字展开教学,媚字左边是一和女右边是一个眉,好象是说年轻女子的眉毛,美吗,好吗?那课文中谁会说谁好呢?(翁说媪)是吗?引出“相”--互相?指名解释:互相夸奖对方的好。他们会怎样夸奖对方呢?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在一个低小的茅屋前有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亲热的坐在一起,正说着些什么?你听......

(学生先自己互相说,教师点拨后指名说)

4、多么恩爱的老两口,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去描绘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小画面写下来?(学生写后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评价:多么好的环境、多么朴素的一家人)

5、再读全文,整体感受。

二、咬文嚼字,体会情感美

1、你能用一个字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吗?引出“醉”

a、“醉”字好啊,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咱们一起去和这家的公公、婆婆、还有三个孩子聊天吧。

b、你最想和谁聊天呢?聊些什么?自由说话(同桌进行)

3、看来这些孩子都能说普通话,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可是这对老夫妻,年级大了,耳朵也不太好,还只会说吴音,我们怎么和他们聊天呢?这样,老师和你们一起去和他们二老聊聊?

4、设置问题:“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小茅屋里?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学生自由表达)

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难怪二老的脸上总是笑容满面呢!这样的生活真好真好!老师几次都被文章深深的吸引,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小诗歌!

5、“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辛弃疾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作者背景介绍)

(学生自由说,教师注意提升)

6、在那个战争不断兵荒马乱的时期,这样一家人的生活谁不向往,这样的生活谁不沉醉呢?让我们一起再读课文。板书(醉)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课后多读一些宋词,在宋词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