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望海潮教学设计

2025/09/09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理解:使学生了解词的基本常识,包括词牌、格式、韵律等;理解《望海潮》的词意,体会词人柳永如何描绘杭州的美丽景色和繁华生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望海潮》的词句含义和写作技巧;学习并欣赏词人如何通过描绘具体景物来表达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欣赏古典诗词的美;理解并感受词人柳永对杭州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

柳永生平简介: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其词风特色。

《望海潮》词意解析:详细解析《望海潮》的词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词人如何通过描绘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繁华生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写作技巧分析:分析《望海潮》的写作技巧,如铺叙手法、点染手法等,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杭州的'美丽景色和柳永的生平,引出《望海潮》这首词。

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海潮》,注意节奏、韵律和感情表达。

词意解析:逐句解析《望海潮》的词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如何描绘杭州的美丽景色和繁华生活。

写作技巧分析:分析《望海潮》的写作技巧,如词人如何通过具体描绘来表达情感,如何运用铺叙手法和点染手法等。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望海潮》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归纳:总结《望海潮》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强调词人柳永对杭州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四、作业布置

背诵《望海潮》:要求学生背诵《望海潮》这首词,加深对词的理解和记忆。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模仿《望海潮》的写作风格,描绘自己熟悉的城市或风景,锻炼写作能力和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五、板书设计

在黑板上列出《望海潮》的主要词句和写作技巧,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加深记忆。同时,也可以画出杭州的一些标志性建筑或风景,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六、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对本次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应,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以及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和优化。

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宋词的常识和词人柳永的有关成就贡献,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希望激起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分析意象意境,理解内容和情感,并对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

鉴赏其中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

从意象入手,分析意象意境,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和技巧

【学习难点】

鉴赏艺术技巧。

【教法与学法】

教法:指导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点播提问;学法:反复诵读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提前预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同学们到过的城市中,你认为哪个城市的风物最让你赞叹?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吗?(学生自愿发言)对于展现描写都市风貌的美,宋代词人柳永的《望海潮》可谓是最佳典范,传说此作品竟引起金兵南下侵占的欲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看他是如何描写杭州之美的。

二、首先请阅读单元说明,明确单元目标。然后简介宋词的有关常识及作家柳永。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课件展示)

三、朗读《望海潮》,因声求气。

1、首先提问背诵,以此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因为熟读成诵是鉴赏的基础)

2、老师示范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有意识给同学们校音。

3、全体齐读,振奋精神,便于进入情境。为鉴赏做准备。

四、疏通文意:找两名同学用最优美的语言描绘上阙和下阙,最后用课件展示,意在引起对比,引导学生要提高表达能力。

五、分析意象意境:(作为鉴赏的切入点)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分钟,同时找出词中出现的意象(同学们合作研讨,自己去黑板板书)

2、老师课件提示:指导分析意象和意境:

上片:烟柳 画桥 风帘 翠幕 十万人家 云树 堤沙 怒涛

天堑 珠玑 罗绮 ————杭州(美丽、富庶 繁华)

下片:重湖 叠巘 桂子 荷花 羌管 菱歌 钓叟莲娃

千骑 高牙 ————西湖(美丽、祥和、游人不断)

六、整体把握内容与情感:(落实教学重点)

研讨课后第一题:(前后桌四人为一组,研讨组织一份共同的答案,五分钟后回答)

问题:《望海潮》一词描绘了怎样的一种都市生活景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提示: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从地理位置说是东南重镇;从历史传统上看是三吴都会;自然景观方面有钱塘,有西湖,有壮丽,有秀美;从市井面貌上看,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百姓生活方面呈现出安居乐业的祥和局面。

从全词看,作者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七、分析艺术技巧:(突破难点)

探究问题:1、本词中前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是结构方面的艺术技巧,用这三句总领全词,概括介绍杭州情况。下面的内容都是针对这方面来铺叙的。(提示同学们:)善于铺叙,首尾完整,这也是柳永词作常用的技巧。

探究问题2、针对景物方面的描写,你能看出哪些艺术技巧,或者表现手法?

提示:整体看1铺陈描写,时空全方位写出杭州的美丽与繁华。(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

2点面结合,既有对杭州全貌的描写,如“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也有局部细致的刻画,如“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等典型事物人物的展现。

3大量运用数词,(十万 三秋 十里 千骑)

4融情入境,作者把对杭州的喜爱完全融入到了对景物的刻画中。

5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珠玑罗绮 羌管菱歌 嬉嬉钓叟莲娃)

局部看: 比喻 (怒涛霜雪) 夸张(十里荷花 千骑)

八、深化成果,展示评价:

1、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们结合刚才鉴赏提示,自由发言。老师用课件展示示例)

2、看前人如何评柳词(课件展示)

九、课堂小结,整体评价:

迷醉于柳永笔下的杭州,不禁心向往之。然而同学们认为柳永的描写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吗?(同学们回答)不尽然,作者这样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称赞当地长官孙何,这是柳永的一首投赠之作。不过客观评价,这首词在艺术表现方面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承平气象,形容曲尽,为拓宽宋词的艺术表现天地作出了贡献。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大声齐读全词,来感受一位婉约作家的豪放之气。

十、作业布置:巩固背诵全词,预习并背诵下一首《雨霖铃》

板书设计:

望海潮——柳永

意象 艺术手法

形胜

杭州 都会 如何表现——

繁华

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望海潮》的词牌来源、背景及柳永的生平简介。

引导学生掌握词的基本常识,如词的格式、韵律等。

分析《望海潮》中的景物描写方法,特别是铺叙和点染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鉴赏、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理解词中的深层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柳永对杭州的热爱之情,感受他笔下的杭州美景。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渲染手法和点染手法。

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词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

分析《望海潮》中数量词运用的风格及其所体现的意境。

理解并鉴赏词中的白描、铺叙等手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点拨法: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杭州的美景、柳永的生平等相关图片和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播放《望海潮》的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词的音韵节奏和朗诵技巧。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杭州的美景和柳永的生平,激发学生对《望海潮》的学习兴趣。

诵读感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望海潮》,注意词的音韵节奏和停顿,感受词的韵律美。

分析鉴赏:

分析词中的景物描写,包括杭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理解柳永是如何通过铺叙和点染手法展现杭州的美。

分析词中的数量词运用,体会其风格特点及所营造的意境。

引导学生讨论并鉴赏词中的白描、铺叙等手法,理解其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方面的作用。

总结提升:

总结《望海潮》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强调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去欣赏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背诵《望海潮》,加深对词的理解和记忆。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杭州或自己熟悉的城市为题材的词,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过程和效果,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以便更好地优化教学设计和方法。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

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望海潮》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包括其景物描写、情感表达及词人柳永的创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作的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词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

柳永在词中的景物描写方法,特别是其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杭州的美丽景色。

柳永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对杭州繁华景象的赞美。

教学难点:

柳永在词中运用的数量词及其所体现的风格。

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等手法的运用及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词作,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词的内容、情感、手法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点拨法: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词作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杭州的美丽景色和柳永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望海潮》。

二、初步感知

学生自读词作,标注生字词,理解词义。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学生齐读,感受词作的韵律和节奏。

三、深入探究

分析词的上片:

(1)引导学生找出上片中描绘杭州景物的词句,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等。

(2)分析这些词句是如何通过白描、铺叙等手法展现杭州的美丽景色的。

(3)讨论上片中表达的情感,如对杭州繁华景象的赞美。

分析词的下片:

(1)找出下片中描写杭州百姓生活的词句,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等。

(2)分析这些词句是如何展现杭州百姓生活的繁华和谐的。

(3)讨论下片中词人的情感变化,如对杭州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四、总结提升

总结柳永在《望海潮》中的.创作特色,如景物描写的细腻、情感的深沉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词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欣赏古典文化?

五、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望海潮》。

收集有关杭州美景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诗人对杭州美景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

望海潮

上片:景物描写——杭州美景

下片:百姓生活——繁华和谐

创作特色:景物细腻、情感深沉

七、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同时,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望海潮教学设计 篇5

一、诗词导入

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杭州或者西湖美景的诗词?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柳永的《望海潮》,感受一下什么叫真正的美,什么叫脱俗的美。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先由学生介绍,然后教师出示课件补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为人放荡不羁,但才情卓异。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有《乐章集》。

2、写作背景

先由学生介绍,然后教师出示课件补充: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上片写了什么?下片写了什么?

上片: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下片: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2、由此可以看出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生活和平,富足安乐,景色优美,安定和谐,国泰民安,官民同乐等。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四、具体探究

1、作者在词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图景?请为这几幅图景命名。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明确:自然风光图都市繁华图民生安乐图

2、找出你喜欢的词句并进行赏析。(进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从意象、炼字、手法、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示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描绘画面: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着整个江堤,汹涌的江涛发怒似的.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巨浪,壮阔的钱塘江像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

赏析意象、字词:该句意象鲜明,“云树”以云来修饰树,既表现了树的浓密又与前文“烟柳”呼应,增添了一份清新朦胧之美。一“绕”字表现了绿树成行,长堤迤逦的情态。“怒涛”中波涛怀怒意奔涌而来表现其澎湃汹涌之态,一“卷”字,极富形象性和动感,再现了钱塘江白浪滔天、浪花飞溅的景象。

分析手法:“霜雪”以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波涛的颜色和寒冷。

概括意境:“天堑”暗指钱塘江,以“无涯”表现其雄伟壮阔,使词的意境变得雄浑壮阔。

五、拓展延伸

相传,金主完颜亮读到柳永的《望海潮》一词,对其中关于杭州盛景的描绘大为赞叹,遂即作出南下攻宋的决定。并在出兵前赋诗言志,极具慷慨豪迈:“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课件出示:你认为本词描写的哪幅画面激起了金主完颜亮对南宋的觊觎之心,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阕极力描写西湖美景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和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平景象,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七、布置作业

请课下阅读白居易的《忆江南》,对比赏析与本词在写景方面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