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过秦论》读后感

2025/09/12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过秦论》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过秦论》读后感 篇1

历史不会重演,教科书总是这样教导我们,我们也总是这样告慰自己。

可读了《过秦论》,我悚然一惊,──哦,两千年前的历史不正在重演么?血风腥雨的战国时代和当今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又何其相似乃尔!当今美国,世界老大,意欲籍其强大国力,称霸世界,其穷兵黩武,霸道无忌,酷似不可一世的`强秦,而其他国家,则如各怀心胎苦于自保的九国。

──一超多强,合纵连横,活脱脱一部战国史的翻版!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一位伟人说。

其实,历史何止相似,历史天天都在重演!

前世之事,后事之师,贾谊之言如雷贯耳。

但可悲的是,后人从来就没有认真吸取过教训!

《过秦论》读后感 篇2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这是一篇见解深刻的文章。上篇先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等。接着笔锋陡转,写秦始皇自以为这个有“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可为子孙“万世之业”的帝国,竟然会在转眼之间,被陈涉这个“瓮牖绳枢之子”,“材能不及中人”者,以摧枯拉朽之势轻而易举地灭亡,从而总结出秦亡的教训:此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篇重点分析秦在统一中国之后政策上的失误:在天下百姓归顺于秦、向往和平安定生活之时,始皇和二世非但不能安抚百姓守威定功,反而变本加厉,继续推行横征暴敛、严刑峻法的国策,终于把人民逼反。接着得出“牧民之道,务在安之”的结论,可为精辟之见。下篇进一步指陈秦人在危难当头不能挽狂澜于既倒的原因,第一是子婴的不才;第二,更重要的是秦王的暴政导致君臣离德与士民不附,使子婴处于“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的境地,只有束手就擒。从而说明:秦人之亡,非在外力,而在于自身,“本末并失,故不能长”。三篇文章,就这样环环相扣地把秦朝亡国的原因层层剖析下去,思维严谨,说理透辟,见解不凡。文章取名“过秦”,实则是借此来警告汉朝皇帝不要重蹈亡秦覆辙,故全文取一句野谚结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古人权衡时事,多以史为鉴,彰往察来,发人深省,所以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何况今人乎。《过秦论》有一个绝对的.中心思想,古今皆同,即“仁爱”。“仁爱”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是国家政权稳固的镇塔,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没有仁爱,我们的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我们的国家就难以发展,人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我们的国家将不是国家。“仁爱”,不仅是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宁地生活。到头来世界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因此,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对身边的一切事物要仁爱地对待。

《过秦论》读后感 篇3

这篇文章记叙了秦朝由兴盛到灭亡的过程,却没有写想象中由兴盛到灭亡的精彩故事,而是重墨叙写了秦国的势力之大和强势的行为,简叙了陈涉地位之卑微,率疲敝之卒击破了强大的秦国。作者贾谊有意将秦国的强盛与败落拉近距离,好进行一番比较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预知贾谊的意图,必得在文中找出蛛丝马迹。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商鞅变法”起了实质性的作用,加上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秦国就坐收渔翁之利。不得不说秦国在攻天下上很有政策,确实也获收了利益。

后来一直到昭襄王,沿袭了政策,秦国依然最为强大,尽管诸侯们合纵缔交,面对秦国的开关延敌,只能犹豫迟迟不进。最终反被秦国趁机杀害。面对势力诸侯国只能割地屈服,秦国统一了全国。但别忘记这是用武力得来的,多少百姓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秦国懂得打天下,却不会守天下。到暴君秦始皇,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毁坏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以便愚弄及削弱百姓。修城墙,做护城河,做防御工事,自以为天下已定。然而暴行越来越激怒百姓,民心早已不在始皇天下,等的就是一个爆发的时刻。

于是这时鄙陋的'陈涉率领了短小的队伍转而攻秦。有了这个爆发点,就一发不可收了,顺应民心的起义很快得到发展,队伍急速扩大。秦始皇早变成了瓮中之鳖,继而秦国毁灭在陈涉的手里,但也可以说是毁灭在民心的愤怒里。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便是秦灭亡的原因,也是贾谊想表达的重点。

秦国灭亡已成历史,但是历史可鉴,“仁义”可见是守国的重要政策,它可硬凝聚一个国家的民心,有了民心,百姓才信服于你,君主才能在百姓的爱戴中守住并发展国家。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敢于上书陈述。当时,汉由于长期战争,因而造成经济凋敝,米价昂贵,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文帝时仍未改变。贾谊有感于此,作文以劝诫皇帝体恤民情,重视农业生产,积贮粮食,在百姓中树立“仁义”的形象。本文多以短句并列,读起来很有节奏与气势,充分表现出了贾谊的爱君与才华,实为难得的臣子。

古为今鉴,打天下的方式不适于守天下。打天下需要一个“野”字,却不是“野蛮”而是“雄野的心”,守天下需要的是一个“仁”字,即对百姓仁爱。现在的国家都有不同的国策,但都会设立大量法律保护子民的利益和扩大福利,让百姓感受到国家的关心。温总理已经是个年迈的老人了,在生病期间还亲自去慰问了伤者家属,而不顾自己,时时刻刻想着他的子民。他的行为能不让每一个中国子民感动吗!他只是一位老者,却带给我们国家的关心。

如果不尊重民权,体恤民情,结果可想而知。尤其是在国外,例如英国的最高权并不是在国王那,而是在代表了民众的英国议会里,在大的野心也只能像秦国一样毁掉。

百姓都希望没有战争,然而战争从未停过,“仁”的范围难道有国界吗?无法做到对其它国家百姓仁吗?仅仅是守住自己的一角吗?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让天下和平更难!但“仁”的精神永不会消逝!

《过秦论》读后感 篇4

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数风流人物的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的,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地。贾谊在《过秦论》中把他归纳为“不施仁义”的结果。

秦的发展可谓占天时、地理、人和。周室名存实亡,群龙无首,诸侯残杀,是谓得天时也;秦国占据崤山、函谷关险固的地势,与山东诸国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老百姓获得了安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为秦军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是谓得地理也;君臣固守反映了君臣关系的和睦相处,有商君辅佐孝公,以及后来的张仪、李斯等谋士,为秦出谋划策,是谓人和也。

外连横而斗诸侯。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解六国。利用利益关系使六国自相残杀,从而蚕食六国。正确的谋略是秦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众多国君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如孝公、惠文、武、昭襄、始皇,他们以取得天下作为目标,奋发图强。

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在愚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了山东贵族的强烈的不满。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国家是这样,家庭、个人同样如此。现在很多家庭父辈辛苦创下的家业,在子辈中衰败,父辈原指望子辈们能将遗业发扬广大,万万没有料想到子辈们竟是不争气,父辈在九泉下也不会安息地。弈黎,你要记住,《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庶人, 壹是以修身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