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与大洋》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大洲与大洋》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洲与大洋》教学设计 篇1
一、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二)能力目标
1、能在空白地图上准确填出七大洲、四大洋。
2、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七大洲的轮廓及其相对位置,建立世界海陆分布的空间概念。
3、能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二、学习重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及轮廓。
三、学习难点
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七大洲的轮廓及其相对位置。
四、媒体平台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一章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那么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在太空中会是什么样的呢?我国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杨利伟叔叔给我们带回了从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照片。请同学们欣赏。(展示太空照片)
同学们,我们的地球美不美?它像一颗璀璨的珍珠,更像我们的眼球,水润而有光泽,所以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地球家园,保护环境。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各小组成员讨论总结你们小组发现的现象,老师相信每位同学都会大显身手。
(二)A、水球,地球?
自主构建,合作探究
课件:1、南、北半球2、东、西半球3、水陆半球
4、世界海陆面积比较5、世界海陆分布
展示交流,相互补充
学生积极发言,师加以鼓励。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2、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成大大小小的陆地;
3、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等。
师:既然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为什么不叫水球却叫地球呢?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原苏联宇航员也有此困惑,那就由同学们为他解答吧!
生以小组的形式回答。
师:如果我们能像美人鱼那样能够生活在水里,那地球将不会叫地球啦!宇航员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同学们都能够迎刃而解,所以说你们才是最棒的,世界的未来属于你们!
其实人类探索认识地球面貌经历了非常曲折而漫长的历史,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列举出人类认识世界而作出杰出贡献的探险家?
生:张骞、马可?波罗(意)、郑和、哥伦布(意)、麦哲伦(葡)……
师:所以在生活中同学们要学习他们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B、七大洲和四大洋
1、地球上这大大小小的陆地和海洋我们分别给他们起了名字,同学们根据地图,小组同学讨论解释下列概念: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海洋、大洲。(出示课件)并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岛屿。
观看地图,自主学习
学生到台前回答。
2、陆地和它周围的岛屿叫大洲,那全球共有几个大洲?分别是哪几个呢?(东西半球,大洲大洋图)
生: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师同时再鼓励。
师: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呢?同学们看,除南极洲外,其它大洲南北两两对称。(课件)
生: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师:哪个大洋的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呢?(课件)
生: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合作探讨,展示交流。
3、下面各小组同学继续讨论以下问题。一定要大胆踊跃。(课件展示)
①主要位于半球的大洲?(南美洲、北美洲。)
②各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欧洲、北美洲。)
③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南极洲。)
④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大陆?(非洲、南美洲。)
⑤北冰洋四周有哪三个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⑥南极洲被哪三个大洋环绕?(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4、小游戏:哪小组的同学能够到前面来,分角色摆出大洲的和大洋的分布图。
生练习游戏。
5、洲与洲之间都有界线,有的以山脉、海峡,有的以运河,下面同学们阅读30页2.7,
小组讨论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结合后面地形图,看还有哪些大洲是以运河或海峡为分界线的呢?
生总结发言,师补充,鼓励。
(四)练习题:一、选择题(集体完成)
二、填图(小组成员)
(五)总结
1、教师鼓励: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生活在世界第一大洲??亚洲,我们要由衷的喊出:我们以生活在_为自豪,十几二十年以后,亚洲人以_为骄傲,在此老师以一首《亚洲雄风》为你们呐喊,加油!会也算是对本节大洲和大洲的总结。(师开始唱)
2、收获季节到了,哪位同学谈一下本节的收获。(学生谈)
(六)作业布置
课下学生运用几何图形绘制大洲大洋图。
《大洲与大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海洋与陆地分布的基本概况以及大陆、岛屿、半岛、海等基本概念,掌握七大洲及其分界。使学生了解海陆形成的基本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并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读图和用图的方法,掌握画大陆轮廓略图的技能。
3.在学习“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理论知识中,使学生认识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断运动的,从而进一步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有关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及分布和七大洲及其分界,难点是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带。
教学挂图
①《世界地形图》。
②六大板块示意图。
小地球仪,每个学生一个;立体地表地球仪一个。
教学提纲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的分布
2.大陆与大洲
3.洋与海
二、海陆的形成
1.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过程
[出示地球仪]将立体地表地球仪置于讲台上,并演示地球自转。
引入新课这是演示地球在自转,请同学们观察地球的表面。这些广大的地区被水覆盖着,我们称其为海洋,这些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我们称为陆地。我们人类就是居住在陆地上。那么,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提问]观察自己桌子上的地球仪,看一看海洋与陆地谁的面积大?(海洋)一、海洋与陆地(板书)
[教师总结]1.海陆的分布(板书)
[提问]请看教材封底的地球卫星照片,说一说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样?(请学生描述教师总结时强调从太空中看地球,蔚蓝色,大部分为海洋水覆盖。)
[提问]为什么地球最初未被命名为“水球”?(因为人类居住在陆地上。)
[展示投影片]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提问]北极和南极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北极为海洋、南极为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下面我们具体地学习陆地知识。
2.大陆与大洲(板书)
[展示投影片]大陆、半岛和岛屿示意图。
[教师讲述]讲解大陆、半岛和岛屿的概念。
[提问]大陆、半岛和岛屿有什么区别?(面积大小和临海情况不同。)
[展示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
[练习1]请学生在图上指出面积的大陆——亚欧大陆和面积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指出世界的岛屿——格陵兰岛及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
[教师讲述]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提问]请同学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地球上共划分哪几个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共七个大洲。)
②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与南美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
③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北美洲和欧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④山脉、河流、海峡等常常成为大洲的分界,请在图上指出主要大洲的分界各是什么?(欧、亚两洲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高加索山脉。亚洲与非洲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
[提问]观察地球仪,注意七大洲的轮廓,按面积请说出七大洲的顺序是什么?(教师最后归纳: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学完陆地基础知识,下面我们来学习洋和海。
3.洋与海(板书)
[教师指图讲述]地球表面广大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顺序,它们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各大洋分别在哪些大洲之间?(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配合画出世界大洲、大洋略图)
[教师讲述]大洋的边缘部分是海。海的面积较小,且靠近大陆,一般由半岛或岛屿把它与大洋隔开。有的海与大洋之间仅是海峡相连。海峡是沟通两个大洋或海与海、海与洋之间狭窄水道,它往往成为交通要道。
[练习2]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我国附近的海和海峡并在图上指出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与直布罗陀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练习3]完成第27—28页“做一做”。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海陆的分布,那么今天的.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是怎样形成的呢?许多科学家都曾经或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不少的学说。其中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二、海陆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其他学说的基础上,于本世纪60年代提出的。
1.大陆漂移学说
[展示投影片]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
[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8—29页的“读一读”及29页最后一段,思考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①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②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是什么?
④在大陆漂移过程中,面积缩小的大洋和面积扩大的大洋是什么大洋?
[教师总结]魏格纳为了研究大陆的漂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正是一种科学献身精神。今天人们已经接受了魏格纳所提出的“今天的海陆分布是因为大陆漂移的结果”观点。到了本世纪60年代,人们通过进一步研究,认为大陆的漂移是因板块运动造成的,从而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展示教学挂图]六大板块示意图
[教师讲述]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被分成六大板块。(请同学指出六大板块名称)
②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请同学注意板块的边界和板块的运动方向。)
③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带。(配合展示投影片: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分布带。)
[练习4]课文第30页“想一想”。
[提问]看六大板块示意图,解释为什么地中海在缩小,而红海在不断扩张?(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靠拢,而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在相互离开。)
布置作业绘制海陆轮廓简图,并注意掌握绘制技能,在绘图中复习本节知识。
《大洲与大洋》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1.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洲和大洋》是人教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教材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涉及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从读图的意义上,培养学生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样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地理位置观。
学情分析
1.由于大洋与大洲是小学科学已经学习过的东西,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感知度和熟悉度应该说较高,认知起点较高,但我们地处山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往往都是应付小升初考试,学生的认识还比较缺乏,并且还需要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了解该知识难度就更大了。我校学生整体素质相当差,且差异巨大,在教师的分类指导下可以达到的一定的学习效果。
2.在学习时学生可能会面临读图填图等障碍,都可以通过本节学习得到一定解决,从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3.(1)学生习惯于看以“东半球、西半球”形式出现的海陆分布图,以“南半球、北
半球”形式出现的图形。学生不易看懂分清。(2)学生在读以局部地点出现的大洲、大洋地图时,难以在脑海中想象形成大洲、
大洋的整体分布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学习大洲大洋在地图上的分布、培养阅读地图和空间想象能力。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图上查找、搜寻信息及分析处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加林登月,培养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教学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和七大洲的位置确定
《大洲与大洋》教学设计 篇4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二)学习目标分解细化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学会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4、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5、了解人类认识地球面貌的历程,增强热爱科学、探究地理、造福人类的`信心和决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二)教学难点
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画图讲解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图画图话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