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袁隆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2025/09/13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袁隆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袁隆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岁月不居,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一些时候,自觉不自觉地,会出现几分精气神不够提振、春困秋乏的现象,表现为对日常工作的“撞钟”思维,表现为写稿上的“吃老本”心态。午休时间,学习《典故后面有故事》第九集:这位“90后”让世界1/5的人吃上饱饭,颇有晨钟暮鼓、当头棒喝之感,一时间,睡意全无,思之良久,竟汗流浃背,其神采令人“心甚向往之”。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平凡人也要用心追梦,不可甘于平庸。伟大时代由伟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创造,这世界没有天生的英雄,有的只是平凡人坚守中的不平凡,有的只是平凡人奋斗出的不平庸。人民院士袁隆平的成功来自于数十年间,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梦,这梦想背后,是但求百姓食无忧的父母之心,是世间再无饿殍人的凌云之志,是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赤子之心。为此,他不断攀登科技兴农新高峰,创造了这一领域的历史高度。2020年11月2日,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适应不同气候、不同土壤、不同水质的新型水稻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让中国人把自己的饭碗端得牢牢的,把心放得稳稳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袁隆平的追梦人生令人钦敬,令人击节赞叹。

不敢比就没有进步,对照先进,学然后知不足,知耻近乎勇,善莫大焉。梦想,有着催人奋进的力量。关于梦想,从一个90岁的大科学家口中道来,更加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和袁隆平“放在古时可以修庙”的伟绩比起来,或许,作为普通党员的我,似萤火微光可以忽略不计。但90岁的袁隆平依然时刻警醒自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依然醉心于提升杂交水稻产量,醉心于科技兴农大业。这份一生一事、一以贯之、慎终如始的激情、活力,巨大的张力、韧力,宏大的决心、毅力,着实令人心折。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岂可坐井观天、故步自封?岂可因为一时的遭际就一蹶不振,岂可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止步不前?党员干部当在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一天有一天之得、一天有一天之进益——青春岂可无梦,人生岂可不追梦!

袁隆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2

袁隆平超过1000亿元的身价,足以让富豪榜上的“大款”们黯然失色。虽然这样的比较不那么崇高,但它对当代青年仍有启迪意义。袁隆平的千亿身价并不直接体现在他个人的财富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中。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4亿亩左右,全中国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7000万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能掂出其中分量。

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管声誉、贡献还是身价都达到了别人难以望及的高度。而就是在这种纷至沓来的鲜花和掌声、赞叹和仰慕中,袁隆平用他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坚守着自己的本色,不为浮躁所动,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完美地解读了自己的人生真谤——袁隆平就是袁隆平。

本色农民。审视袁隆平的衣着打扮,可能无人能将那黝黑单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与世界顶级科学家联系起来。但正是这种朴实、憨厚的品性,铸就了袁隆平大功至伟的业绩。“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袁隆平是农民的儿子,他的根在农村,他血液里沸腾的是农民的执着、坚韧与忍耐,崇尚的是农民的朴实、朴素与节俭。既使在他成为名人后,依然一副农民模样,一点也不讲究,上商场专挑便宜货买。一次他看到衬衫打折10块钱一件,一口气买了10多件,“下田时穿起来方便”,典型的“中国最著名的农民”形象。

本色院士。有人说“学者和平民之间,隔着一片苍翠的原野,如果学者穿越这片原野,他就会成为一位圣贤”。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圣贤之人,他对名利看得很轻很淡,常说“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科学家那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道德情怀和志向操守在此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袁隆平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一是不吝啬,二是不奢侈,只要能用就行。因而,他几乎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都捐赠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及教育和慈善事业。

本色种子。袁隆平对人生的感悟就是人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作为世界农学泰斗,为使人类少一份饥饿、少一份困苦,他就像种子一样处处生根发芽,使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其带给他们的惠泽。从1981年至今,袁隆平先后举办了20多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员,也应邀前往菲律宾、美国等几十个国家无私传授技术,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丰收的喜悦。

尽管袁隆平已是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了,但那颗奋进的心,永无休止的拼搏精神却一如既往,这就是本色袁隆平,全世界人民都为之景仰。

袁隆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3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那位永远不服老、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国家功勋获得者的“90后”袁隆平老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斯人已去,精神长存。缅怀先生,踏着他奋斗的方向努力前行。

传承追求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袁隆平院士生前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院士是亲力亲为的,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到田里检查,他对所带的研究生说“培养研究生,因为是搞水稻的,我第一个要求你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养”。正是有着异于常人的科学精神,吃苦奋斗精神,湖南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最高产量达到了亩产1500公斤,在江苏南通的海水稻试验田,最高亩产802.9公斤。打赢种业攻坚战、端好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才有保障。袁隆平未竟的事业,将由中国水稻科学家们奋斗实现,他所弘扬和代表的杂交水稻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学习他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质。袁隆平院士从来不关注金钱的多少,即便获得各方面的奖金,他也把这些奖金用在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费中。穿几十元的衬衫,戴十几元的领带。即便荣誉无数,他仍然能够扑下身子,两脚沾满泥土来到水稻中研究水稻长势。淡泊名利,才能矢志于毕生致力的事业。他已经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钟南山院士对袁老的评语真挚和简约。这是袁隆平院士的人生写照,也应是每一位中国人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精神标杆。

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安全。袁老的梦想是解决吃饭问题,但另一方面,浪费无度问题又从另一方向抵消着增产的努力。就在不久前,《反食品浪费法》刚刚获得通过。在袁老去世后,有网友称“今天他好好吃饭了,一粒米也没剩”。确实如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牢记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以珍惜每一粒粮食来永远缅怀这位不知疲倦的老院士。

如今,天问一号已经着陆火星,祝融号已经开始巡视火星。天宫一号飞翔太空,更多的成就正在创造,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业,将在每一位中国人身上延续,将在每一位自强国人的奋斗中实现。

国士无双,彪炳千秋。袁隆平院士逝世后,无数湖南人,亿万中国人纷纷深切缅怀袁隆平,联合国官微高度赞誉。荣誉无数,难抵亿万民众的口碑,这就是袁隆平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处。

袁隆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4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它从未停止过对食物的渴望。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饭不吃饿得慌。足以体现粮食于人们而言的重要性。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上个世纪,灾难来临,饥荒严重,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和对生存的迫切期待,一个博学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新水稻品种的漫长研究之路。他,就是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瘦,颧骨突出。白雪在青丝间染色。手掌宽大粗糙。袁隆平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他的形象就像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也笑着说,再怎么打扮也是农民。

与其他院士坐在室内享受国家津贴的院士不同,袁隆平是一个在田里努力了一辈子的农民。

袁隆平坚韧而执著。在探索杂交水稻的道路上,他遇到了太多的困难和太多的失败,但他从未放弃。他有博爱,胸怀宽厚,怜悯苍生,以身赴汤蹈火。袁隆平为了寻找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间,头顶毒阳,脚踏烂泥,一穗一穗地仔细寻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倾诉梦想。

20世纪70年代,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种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幅增加,受到全国无数农民的高度赞扬。此后,杂交水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引进种植。杂交水稻养活了中国和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成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袁老说他信奉这样一个公式:努力+汗水+灵感+机遇=成功。首先,知识——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其次,汗水——几十年如一日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其三,灵感——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论证出“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其四,机遇——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这几点,他都具备了,所以他成功了。而这四点其中,最可贵的莫过于“汗水”,试问有谁能坚持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田里?若是几个月,或许有人能坚持,若是几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专注而敬业的。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没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长了,要到田里去了。”是这般的朴质的话语,满溢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本业的钻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动!如今的人们,已经被社会上的浮华迷失了眼睛,灵魂覆满尘埃,空洞而贫乏。袁隆平获得成功的道理与我们能否获得成功,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们企望获得成功,却总是不愿付出,与成功屡屡擦身而过,终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说他拯救了世界也并不为过。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是他泽被苍生的胸怀。

这位老人,现已过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烛光照亮着世界,关注着农业,将一生献之天下苍生。在他身上,彰显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盛而不衰的传统美德——孜孜以求,钻之弥坚的探索精神,博爱无私,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撑了世界以亿计的人民!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很难想象我们依靠什么存活至今。我们每个人,都应怀着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真挚的感动,向袁老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