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五年级语文《珍珠鸟》教学实录

2025/09/13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五年级语文《珍珠鸟》教学实录(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语文《珍珠鸟》教学实录 篇1

一、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学生课前朗读苏轼《题西林壁》,白居易《忆江南》,李白《赠汪伦》……)

师:听到刚才白居易的《忆江南》,让我们想起他的另一首《鸟》,我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诵一诵。(师出示)

生:“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师:那嗷嗷待哺的鸟儿,呼唤人啊千万不要打鸟,他们在等待母亲赶紧回家呢。好在我们有爱心,不会再打鸟了,还经常把鸟带回家养着。真好!(板书)恰巧前几天,朋友就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引读)

生:“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学生读这句,教师同时板书“珍珠鸟”。)

师:(解题)从题目上看,你觉得这鸟怎样:

生:珍珠鸟长得一定很好看,很讨人喜欢。

师;想看看吗?(出示图画),你觉得这鸟怎样?我愿意听到同学们看到之后再读题目的感觉。

生:珍珠鸟,好小啊。(学生读题目《珍珠鸟》读得很美,很轻。)

师: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么写珍珠鸟的。(生开始默读,之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始举手发言。)

师:用课文中的句子,用你自己的话,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读书收获。

生:我发现珍珠鸟很小。

师:珍珠鸟怎样小巧,读给我们听听。

生读。

生:珍珠鸟长得的确很小。我发现课文写珍珠鸟“小”的词语很多,也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小红嘴儿”。(师引导读出“儿”化的“小”。)

师:你真会体会这儿化音。听起来很舒服,感觉它小得好可爱。

生: 小脑袋。(读得很轻快)

生: 小红爪子。(读得很轻柔)

师:知道这珍珠鸟有多大吗?

生:估计就我手掌大小。

师:“估计”用的好,其实比手掌还小,从小嘴儿到小尾巴也就十公分。(教师用手比量,有些学生情不自禁比量,还叹声“真小啊”。)

师:咱们把你们发现的这几个词,以及刚才的感受送到句子中读读吧。

生:“跳动的小红爪子踏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学生读得活泼)生:“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感觉珍珠鸟的好玩儿)生:“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感觉珍珠鸟的可爱)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谁还有发现?

生:珍珠鸟啼叫的声音也很小,又细又亮,一定很清脆——“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声音显得格外轻松自在了。”(学生朗读了课文的句子。)

生:我发现了,珍珠鸟胆子小!课文说“它是一种怕人的鸟。”

师:这位同学读书真细心。好,你领着我们再读这句话。(读略)

师:有没有同学查过资料,它生活在哪?

生补充相关资料。珍珠鸟是生活在澳洲密林深处的鸟。……

师:同学们看,这小鸟都怕的心都竖起来了,我们可以送他一个成语叫:

生:心惊肉跳。

师:谢谢你给同学们借鉴。我们提示刚才那位同学找到相关句子读读,你呢,不用提示,就这么做了,真好。介绍珍珠鸟的特点,能直接用课文的句子读给大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当然,你读的声音也像笛儿一样好听呢。

二、人是如何赢得信赖的

师:就是这样一种怕人的鸟胆子却越来越大了。俗话说“本性难移”,自然也可说“鸟性难移”。从怕人,到胆大,怎么反差这么大呢?

生:我”努力的结果,让这本来怕人的鸟变得胆子大了起来。

师:那好,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作者“我”是怎么赢得小鸟的信任,使它“渐渐,胆子大了”的?读读课文,找出具体的语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学生读书……)

生:“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我”这样做目的就是怕惊动小鸟,惊吓着小鸟,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教师再次指导该生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生:“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通过我的努力,珍珠鸟开始亲近我了,真好。(读略)

生:“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

生:“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它和我有感情了,都不飞出去了。

师:感谢你们的发现,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去体会语言里的滋味。那我们就从你们读到的或者谈到的地方具体品味品味。比如同学们谈到的这句——

生:(读)“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师:采访你(指刚才读的学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就是让它感觉有安全感,“我”故意用吊兰来让珍珠鸟感到这笼子跟以前的巢差不了多少。

师;“我”用吊兰来打扮笼子,实际用的是那颗——

生:用吊兰不如说是用心。所以作者要想办法用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师:请你再读这句,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不要吓着它们,你该怎么读?

生:“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有些重音。)

师:气重,音可不重。要是我的话,我的读还要轻,因为它们那么娇小,那么怕人,我会这样读:“我便用吊蓝……”(教师读得“小心翼翼”,而后学生读,掌声。)

师:三个月后,听!(播放珍珠鸟的叫声。)

生:啊,这对珍珠鸟便有了它们的孩子——雏儿。

生:这声音,和它的爸爸妈妈叫得一样,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还更娇嫩,真好听。

师:快看,它钻出了笼子。你看到了吗?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雏儿,更小哟,正是这个小家伙!”

师:再读这句,把你的惊喜赶快告诉大家。(引导学生读出语气)

生:“雏儿,更小哟,正是这个小家伙!”(学生读得很带劲儿)

师:一起来读。(学生一起读:“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师:至此,课文称珍珠鸟为“小家伙”。让我们再找找描写小家伙的句子读读。

生:“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读得小心)

生:“我不动声色的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读得小心)

生:“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读得小心)

师:把“小家伙”换成“珍珠鸟”,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起先这‘珍珠鸟’只在笼子四周活动。”用“珍珠鸟”可没有用“小家伙”这样生动,没味道。

师:这是对人的称呼,不是珍珠鸟吗?为什么称为小家伙?

生:一定是特喜欢的,比自己小的人,一般称“小家伙”,表示心里特别喜爱。

生:作者把小鸟当成了家里的一员,家里的一个可爱的小孩子。而且,称呼小家伙的时候,语气和感情是不同的,从此“小家伙、小家伙”地叫着。

生:“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正爬在我的床头睡着了。”(读得惊喜又声小)

师:“我”不仅给它们的笼子装扮成家的模样,还要对这珍珠鸟“客客气气”的,当作家里的小孩子、小朋友,小宝贝。真好。

师:刚才你们谈到“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管它……”(读课文句子);“我不动声色地写……”(读课文句子)

师:这一个个“不”,可以用这里的一个成语概括——

生:那就是“不动声色”。

师:假如去掉一个个“不”,把这几个句子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假如我大动声色,掀开叶片往里看、管它,小家伙就会 。”

生:假如我大动声色……小家伙就会受到惊吓。

生:假如我大动声色,掀开……小家伙就会吓得逃跑。

生:假如我大动声色,掀开叶片……小家伙就会不敢从笼子里出来了。

师:然而,这都是“假如”。我这么喜欢它,怎么会这样做呢?所以,“我决不……不……不……”(和学生又把刚才这几句读了读),如果说装扮笼子,感到作者的用心,这里真可谓用心良苦。(学生和教师一起说出这个成语。)

三、小鸟是如何理解信赖的

师:原来鸟怕人,人不怕鸟,现在我怕鸟害怕,怕鸟担心,怕鸟飞走,结果呢,鸟却不怕人了,信任人了。那小鸟对人的信任表现在哪?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结合具体文字谈谈。

生:“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

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老师出示刚才学生说出的上面这段话,但把三个“一会儿”去掉了。)

生:老师,这句话不完整了,你把“一会儿”丢了。

师:意思没有改变啊,用与不用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生:这个词重复用了三次,说明小家伙活动的时间特快,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表现了它的调皮,让人好喜欢。

生:这三个“一会儿”,一个比一个程度深,就把小家伙一次次小孩子似的调皮写得活灵活现了。

生: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神气十足”。去掉这三个“一会儿”,小家伙顶多也就“神气”,谈不上“十足”,可用上这三个“一会儿”,那可真叫“神气十足”!

(该生朗读这段,表现了小鸟的“神奇十足”。)

师:我愿意和大家一起读,女同学读第一个“一会儿”,男同学读第二个“一会儿”,我读第三个“一会儿”,大家读了以后一定要像小家伙一样神气十足哦!

(师生合作读。很好。读略)

师:是啊,这小家伙多么神气十足——竟然跳到画框上,在上面打秋千,真有趣儿!由此可见,这小家伙是多么的可爱。

生:还有呢,你看“它先是离我较远,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这小家伙真调皮啊,竟然和我一起喝茶。

生:“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儿,‘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我觉得这小家伙多么淘气,这时候珍珠鸟已经完全不怕作者了,还友好地对待作者呢。尤其是后半句“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这是胆大妄为。

师:好一个“胆大妄为”!这个成语用的幽默。谢谢你们的朗读和见解。我觉得你很会读书,抓住文中这些细致的描写来谈自己的感受,很好。

生:是的,我觉得加了“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就更能具体形象地反映出它对“我”观察的细致,说明小家伙很聪明。如果去掉这后半句,就没有小家伙的活灵活现了。从这儿,我也能看出作者观察很细致,所以描写很有趣。

生:“它完全放心了……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别忘了,小鸟啄你的手指,那感觉,多有趣啊!如果把这后半句去掉那可没有意思了!

生:你想啊,看到珍珠鸟那双小眼睛瞅着我,跟我眨眼睛,还啄我的手指,这个画面多有趣哦!

生:不管怎么说,如果把它去掉的话,说明小鸟对他还是有警惕感,加上就是完全信任他了。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描写,珍珠鸟也只是单纯的不怕,谈不上友好,加上之后,就感觉到珍珠鸟心里已经放松了对人的警惕,跟我有感情的,而且很深了。

师: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就把珍珠鸟的调皮和淘气写得的的确确——

生:“神气十足”!

师:(引读)因此,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夜晚——

生:天色入暮,小家伙才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师:(继续引读)以至于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

生:“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课件打出,进一步品味)

师:注意这里小家伙的“趴”的动作。联系上下文,说说小珍珠鸟趴着的样子。

生:“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小家

伙全身依附,完全的放松。(学生做了一个动作,很形象。)

师:(继续问该生)一般情况下,鸟是怎样睡觉的?

生:应该是站着睡的,随时保持警惕。要趴也是趴在自己的“巢”里,那是能保证安全的,可是小珍珠鸟却“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我”轻轻抬一抬肩它都没有醒,你说,它睡得多熟。

师:你见过可爱的小宝宝趴在母亲的怀里睡觉的样子吗?(学生有的说见过)这珍珠鸟就像小宝宝趴在妈妈的肩头睡觉一样,这是怎么样的情景哟!

生:小家伙在做梦,它已经完全进入梦乡了。看来它睡得太香了,只有孩子在自己母亲的怀抱里才这样睡的。

师:那我们仿佛小家伙一样,趴在我的肩头上坐着这香甜的美梦吧。

生:配乐朗读略。(整个气氛美好,声音柔美、舒缓。)

师:看,这就是小鸟趴在“我”肩头做梦的情景,请给画面题词。

生:和谐。(老师顺势引导:这个词用得有意思,现在大家都在讲和谐呢。)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呵呵,你用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让我们把这句话画下来,读读。(教师板书这句话。)

生:我想用一个成语概括——小鸟依人。

师:你和我的题词一样啊。那这“依”就是——依靠,就是依赖。(学生答出)

师:从刚才细致的品味中,感觉到:一个不动声色,一个神气十足,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却换来了一个共同的境界——(生:信赖。)

师:如果说小家伙一点一点的和人亲近,正像同学们说的心里放松了,行为上就——(生:就变得有些放肆了。)

师:嗯?再想想,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形容此时的小珍珠鸟,别忘了它是那么可爱?

生:这个词用得过了,应该是“放纵”比较合适。(掌声)

师:真正的放松,还有点儿放纵,这是撒娇的表现,呵呵。至此,才可以说是完全的——

生:放心。把那颗“怕”着的,竖着的心彻底平放在心里了。再也不会提心吊胆了。(掌声)

师:那就请同学们说说人获得信赖的原因是:句式训练:“信赖,就给它 ——”。

生:信赖就给它在屋子里撒欢的自由。

生:信赖就给它趴在人肩头睡觉的幸福。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心,甚至是关怀。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爱,让它感到人的温暖。

师:你们说的这些不正是因人的努力而和小鸟创造的这信赖的美好境界吗?把课文开头的“真好”,和结尾的一段话连起来,再朗读。

生:真好!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朗诵中已经明显带着阅读后的体验了。)

师:把黑板这两句再颠倒过来说——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好!

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

师:题目是珍珠鸟,我们上节课只研究了“我“和小鸟创造的“信赖”的境界,那大鸟呢?快来读一读课文。

生:小家伙在屋子四周活动,玩得特别开心的时候,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

生:还有,当小家伙贪玩,晚上忘记回到笼子里的时候,“天色入暮,父母再三呼唤……”它们急得不得了,召唤孩子赶紧回笼子。

师:(放图像)看到笼中的那对大鸟了吗?(学生盯着屏幕并随口说出看见了。)

师:人有人言,鸟有鸟语。听,父母在生气地叫呢。(放鸟叫声)

生:看它们着急的样子,来回踱着步子,叫声也不是笛儿般的又细又亮的,而是悲鸣了。知道吗,有资料显示,鸟市上一只活着的观赏鸟,在抓捕、运输、驯养过程中,大约死掉20只鸟。

师:这是怎样的代价啊,养鸟,多么惭愧,甚至可以说多么残酷的`爱好。课前我们说“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规”,此时却是“劝君赶快让儿回——

生:母在笼中盼子归”。即便“我们”在笼子里,也盼子归啊。

师:听到笼中的父母会对小鸟的“再三呼唤”,想想大鸟为什么这么做?

生:同是笼中鸟,大鸟它们见过世面,而小珍珠鸟是怀着一童心的,它太天真了,从未经历过这复杂的世界。

生:那就是说,大珍珠鸟的眼里和小珍珠鸟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完全的不一样,大鸟很清醒自己的处境。尽管养它的主人很爱它们,比那些抓捕或者杀害它们同类的人不知道要强上多少倍,但是,对人的警惕大鸟是没有放松的。

生:一句话,就是大鸟们对作者是不信赖的。

生:看似自由的小鸟,也只不过在房间活动,它压根就不知道窗外的世界有多么宽广多么美妙,这种自由又是多么的可怜。当它身体钻不出笼子的时候,也便失去了身体的自由。由此,我们了解到,大鸟呼唤的就是,一句话:孩子啊,我们大鸟的今天就是你小鸟的明天。(热烈掌声)

师:其实,你们说的这些,不就是大鸟发自心灵的呼唤吗?

生:其实它们呼唤的就是让它们回到自己的家,而不是这里的笼子。

师:让我们先听听千百年来笼中鸟的呼唤吧。(提供关在笼中鸟的话外音,给画面配音。)

生:“……未闻笼中鸟,飞去肯飞还。”

师:从未听说笼中的鸟,飞出去的,肯飞回来。

生:“……虽知主恩重,何日肯重来。”

师:我知道主人对小珍珠鸟特别的爱,比那些捕杀我们的人不知道要强上几百倍,但即便如此,如果放飞我们,我也不会再回到这里来。

生:“……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师:即便是金子做的笼子,我的叫声也不如在林间那么自在欢畅。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唤,让我们把这几首诗连起来,再次呼唤。

生:“见苦方知乐,经忙始爱闲。未闻笼中鸟,飞去肯飞还。”(白居易《看嵩洛有感》)

生:“野性思归久,笼樊今始开。虽知主恩重,何日肯重来。”(司马光《放鹦鹉》)

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

师:这诗中的“笼中”,“笼樊”,“金笼”,再精致华美、精心装扮的笼子,也挡不住它们的呼唤。它们呼唤,离开这笼子回到哪里?

生:回到密林深处,回到它们自己真正的家。

师:回到课文第一句。作者以为这笼子就是鸟儿的巢,在鸟的眼里,笼子和巢、家一样吗?它们的巢应该在哪里?(播放象形字“巢”的演变过程。)

生:它们呼唤的,是要离开这些笼子回到森林,到属于它们自己的树上的巢。那才是它们真正的家。

师:是啊,方寸之地,何谈信赖!这渴望获得生命尊重的鸟,即便死,也不愿被笼子囚禁,这笼子也许就像它们的牢笼,说不上就是自己的坟墓呢!(把“笼”加框,变成笼。)

师:现在回过头来说说,这大珍珠鸟和小珍珠鸟理解的信赖究竟有什么不同?

生:小鸟眼里的信赖是屋子内的安全,大鸟呼唤的信赖是给它们真正的尊重和平等,而不只是在房间里,在人的肩头。小鸟它压根就不知道外面的天有多么蓝,树有多么绿。它一旦长大,向它爸爸妈妈一样,它就再也飞不出笼子了,大鸟永远不能忘记过去,那自己曾经拥有的自由。

师:大鸟对人不信赖,这就让我们对文中的“我”理解的信赖有了思考。

生:可不是嘛,“我”一直把大鸟关在笼子里,怕它们飞跑了。

生:“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我觉得作者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信赖,如果做到了,就不会把大鸟关在笼子里。把窗户关上。注意:开始是关着窗的小鸟撞到玻璃不但飞不出去,反而会感到疼痛,所以后来即使打开窗户,小鸟条件反射,为避免疼痛,也不会飞出去了。它已经完全依赖人来生活。

师:这里还有一处,小鸟依人的时候,作者“笔尖端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生:是的,这“一时”不是“一生”。

师:对此,你有什么话要对文中的“我”说吗?

生:作家啊,小鸟们原来的家是在森林的树上的。这想必你也知道,你是个爱鸟的人,所以你才这么用心对待它们,不过,即便这样,最好的境界也不是你认为的这样。

生:作者,其实你的感受只是以你自己的标准判断的,可惜鸟儿们不会说话,不过大鸟的表现你也应该看出来,它们需要的信赖不是一时的,而是永恒的。

生:希望你把那些鸟儿放飞在蔚蓝的天空吧,如果你真正喜欢珍珠鸟那你就让它们自由飞翔。如果真正对他好的话,让父母带着小家伙翩翩起舞飞出窗外。当然,它们永远不会忘记你对它们的好。

生:大鸟们呼唤的是原本飞翔的生活,夜晚回到自己的巢中做着属于自己的梦。它们呼唤人类给予它们天然的生命尊重,呼唤人类必须用宽广的胸怀放飞它们,而不是如对家禽一般豢养戏弄。

师:如果说,刚才我们理解小鸟的“信赖,就给它……”。那么,此时这个“给”应该换成什么?

生:还!(改课件:“信赖,就还它……”)

师:这一字之差境界是多么不同!请用这样的句式再次呼唤出大鸟们心中的信赖。

生:信赖,就还它本来应有的尊重。

生:人和鸟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要建立信赖的关系,那么信赖,就还它平等的权利。

生:信赖,就还它本来的鸟性。(掌声)

生:信赖,就还它真正的安全感,让它不因为人的出现而害怕不已。

生:信赖,就是该还人家的都应该还人家,而不是供自己养着观赏好看。

师:谢谢你们发出的这样多的感慨。一个“还”字的不同,意义就不同。也许,你们理解和感受这么多信赖的内涵,才是大鸟眼里的信赖。

四、思考人与鸟类的信赖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的启发。原来,信赖的美好境界应该是相互的,平等的。这样才能得到两者的真正平衡。精神心灵才会相通,相属。彼此有一份强烈的安全感。就好比我们信赖一个朋友时,因为我们知道它是可靠的,真实的,不需要作出什么来的一样。

生:所以我要说,人,不能按人的意志安排自然界的一切生灵,不能以人的幸福为标准判断一切。这样的信赖不是真正的信赖。

师:那,我们就按照我们理解的信赖,改编改编教材。如你们所说,放飞它们,还有必要用心装扮笼子吗?

生:我们就把课文可以改写成——“我不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鸟儿们依然会把笼子当作第二个家,从中传出的笛儿般的声音依然轻松自在。”

师:更重要的是,笼子的门是开着的,想飞出笼子就飞出,想飞回笼子就飞回笼子。甚至连笼子都不用设置,整个屋子就是小鸟的家。(擦掉“笼”字)

师:真正的信赖,‘我”还有必要“决不……、不管……、不动声色”吗?

生:我们就可以把课文改写成——“假如我大动声色,掀开叶片往里看,管它,小家伙也不会 。”学生答出“大惊小怪”、“难过”“害怕”……)

师:真正的信赖——小家伙白天,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大鸟还会生气地叫吗?夜色入暮小家伙还在和我玩耍,大鸟还会再三呼唤吗?(改课件)

生:我们就可以把课文改写成——“白天,小家伙不仅在我的肩头睡觉,哪怕在我的手掌上翻跟头,大鸟也不会生气的叫了,夜晚,假使小家伙贪玩一些,大珍珠鸟也不会再三呼唤小家伙赶紧回去了。”

师:是啊,真正的信赖非得等把窗户关久了,才打开吗?

生:不用。可以改写成——“不用多久,它最多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就飞出去了……”

师:“小家伙”想飞出窗外就飞出窗外,还可以再回来,依然趴在我的肩头做梦,我们打开的不仅仅是窗户,而是心灵的窗户。下面,就请大胆想象,因信赖创造的这种美好的境界。(学生听音乐,创作。六七分钟后学生发言。)

生:我打开鸟笼,让它们出去透透气,可是它们一去不复返,就连小家伙也一去不复返了。鸟儿们感受大自然的呼唤,蓝天是鸟儿飞翔的家,草原是鸟儿生活的家,那树上的巢啊,是鸟儿休息的家。自由就是它们的家。

师:是啊,在人的世界中,我们倡导以人为本,在鸟的世界里,如果我们还说“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信赖最基本的平等与平衡。如果你是作者你放不放?如果你是珍珠鸟,你飞不飞?

生:如果我是作者,我会放了他,因为我想给他自由。

生:我也会放。

师:老师想问你若是鸟,你飞不飞?

师:那你宁肯失去蓝天,丢掉你翅膀的飞翔?

生:我不会飞,因为这里很好,作者对我很照顾。

生:我也不飞,因为我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如果我们飞走了,是自由了,可是面临的危险太多,不是又要它承受不自由吗?要自由,代价也是无价的。晚了,一切都晚了,要是回到从前,人没有这么多,没有这么坏,也许就好了。

后面的学生都在说不会飞……

师:看来大家都习惯了这舒适的生活,忘记了自己曾经飞翔的天空!作者放还是不放?鸟走还是不走?这的确是个两难问题。这也不是放与不放,走与不走这么轻松和简单。一句话,我们人类不只是地球的唯一,该怎样和众生彼此信赖,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和经营这个世界?明白这个问题的沉重与迫切,引发同学们更多的思考,也许才是我们走出教室后的真正收获。(下课)

板书:

珍珠鸟

真好!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板书中“笼”有几个变化:先写出,再加框笼,然后擦掉。)

五年级语文《珍珠鸟》教学实录 篇2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课文预习过了吧,我们再花一分钟时间,重新看一下这篇课文《珍珠鸟》;然后,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请注意,前面的同学讲过的句子,你最好不要重复。现在开始。

生:(阅读课文,找句子)

师:好,请同学来发言。我们这样好了,按照顺序把话筒一直往后传,好不好?

师: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请说一说。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在第八段:“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我喜欢这一句,因为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鸟的可爱。

师:非常好,请坐。讲了这句话,并讲了喜欢这句话的缘由。好,后面一位同学。

生:嗯,我喜欢的句子是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起初,我看这篇文章时,以为作者主要是在描写他和珍珠鸟的生活情况;但是我看到最后一句才明白,了解到了他主要的意图,他通过珍珠鸟和作者的关系,显示出一个人生的道理——正因为这种信赖,才能创作出美好的境界。

师:非常好,人与鸟的关系中,引发出一个哲理。好,后面一位同学。

生:我喜欢倒数第三节中这句:“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觉得这句话把它在我肩头睡着的姿态,描写得非常可爱。

师:小鸟睡得非常安详。这里有一个字要注意,目字旁的读“眸”,眸子;还有一个是“眼睑”。(话筒继续往后传)第四位。

生:我选择是一句话是在第七自然段:“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师:太可爱了,恨不得捏它一下是吗?(示意)往后面。

生:我选的是第十三自然段:“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师:很好,请坐。好,最后一位同学。

生:“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这句话,小鸟的很安详的姿态,被描写了出来,写得非常地好。

师:这位同学,你的声音非常地好,你可以把课文最后面,写得很美的三段,朗读一遍,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朗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啊,非常好,请坐。“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那么小鸟是不是最初就敢在人肩上睡觉?好像不是噢,(示意)旁边那位同学,对,就是你。人和鸟之间的这种信赖好像是一个……似乎应该是一个……请你说出一个词语。它不会一开始就到“我”肩上去对吧,它最后才落到“我”肩上。这中间需要一个比较长的什么?需要一个……

生:时间。

师:时间。很好,请坐。(示意)旁边的同学。经历了哪些阶段,小鸟在落到“我”肩上之前,它在哪里活动?

生:它一开始在笼子周围飞动;然后就是慢慢地飞到书架上,渐渐扩大范围;最后飞到了我的身边。

师:哇,说得太好了,请坐。这里我们发现,鸟,它离人越来越近的时候;它离一样东西越来越远。来,旁边的男同学。它离什么东西越来越远?

生:恩,就是“不信任”。

师:哦,它离“不信任”越来越远!说得太好了,请坐。它离“不信任”越来越远,这是比较抽象的,有没有比较具体的东西?(示意)再往旁边。

生:笼子。

师:小鸟居住在哪里?

生:笼子。

师:请坐,非常好。小鸟离人越来越近的时候,它离笼子越来越远。想起一首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

(播放《囚鸟》片段):我是被你囚禁的鸟,早已忘了天有多高。如果离开你给我的小小城堡,不知还有谁能依xx?

师:再听一遍——我是被你囚禁的鸟,早已忘了天有多高。如果离开你给我的小小城堡,不知还有谁能依xx?

师:“笼子”问题,我是被囚禁的鸟。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笼子问题。

两个问题:第一,珍珠鸟的笼子,到底具有怎么样的特点?第二,小鸟是否真的离开了笼子?带着两个问题,重读课文,一分钟以后,我请同学来回答。

生:(一分钟阅读与思考)

师:好,开始吧,轮到谁了?轮到你了请你站起来吧。第一个问题,珍珠鸟的笼子具有什么特点?

生:嗯……据我了解,应该是……环境方面来说的话,有吊兰的衬托。还有,其中还有它的父母。

师:它的父母跟它在一起。

生:嗯。就是……好像……很安详。

师:很“安——”,换一个词语,换一个字。很“安——”?

生:很“安全”。

师:“安全”。“安详”是形容神态的。还有吗?没有了。请坐。这位同学讲出了两点意义。第一,笼子上有吊兰盖着;第二,它和父母在一起。所以感觉:住在笼子里面非常安全。(示意)来,话筒往前(传)。请你补充,有什么特点?

生:我认为这个笼子,就像它的家一样。所以……先开始,它跟人不是很亲近,然后它只是躲在笼子里面。

师:这位同学开头说了几个字,很有意思——“像家一样”,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它离开了大自然,现在,只能在这个笼子里。

师:那你能不能把意思说得清楚点,珍珠鸟的家,在哪里?

生:(犹豫)大自然。

师:哦,“像家一样”,那么,也就是说,笼子只是一个……一个什么?

生:一个暂时的家。

师:“一个暂时的家”,……这一点(意见)和我们作者很像,作者说——“它们就像躲进了深幽的丛林一样”——用了一个“像”。我们这位同学也说了,“像家一样”。……关于这个笼子,还有话要讲吗?(示意)前面这位男同学。

生:这个笼子是用竹条编成的,而且这个笼内还有一卷干草。

师:这个笼子的竹条之间是非常细密的吗?是不是编得很密,一条一条,一条紧挨着一条?

生:不是。

师:为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师:所以它编得不是很密?好,请坐。(示意)前面那位女同学好像有话要说。其实后面文章中应该有线索。

生:我觉得后面那个鸟,能从笼子里伸出头来,那么,表示笼子的竹条编得不是很密。

师:非常好。小鸟不仅仅是伸出头来,它甚至……它怎么样?

生:它那个,能,从,笼子里伸出头来。

(众生笑)

生:(突然明白)哦,对,可以飞出去。

师:它整个儿都可以钻出来,是吧?

生:嗯。

师:好,请坐,非常好。这个笼子,那它的条与条之间的间隔,应该是挺大的,小鸟可以钻出来;大鸟可以出来吗?

生:(摇头)

师:那么这个间隔,应该在什么与什么之间。(示意)继续请你来讲。

生:我觉得是在小鸟能钻出来,而大鸟不能钻出来的之间。

师:哦……好,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小鸟是否真的离开了笼子?(示意)来,你来说。

生:我认为,它离开了大自然,来到这个笼子里。前面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所以“我”为它创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氛围,希望它能够活得自由自在。所以,后来它渐渐地离我们人近了。所以,我认为它离开了笼子。

师:你认为它离开了笼子,因为它离人越来越近了,是吧?好,请坐。(示意前面一位男生)你来谈谈你的看法,它有没有离开笼子?

生:我觉得它没有离开笼子。

师:为什么你这么说?

生:因为,因为毕竟它的父母,还在笼子里生活着。

师:哦——它是一个很孝顺的小鸟。(众生笑)你接着讲。

生:它出来是为了——活动,不是为了出来到外面生活。

师;活动好了以后……

生:还是会回到笼子里面。

师:关于这个它有没有离开笼子,还有没有同学想说话?还有吗?(一生举手)哦,那边有一位同学,把话筒递给那位同学。非常勇敢。

生:我认为它并没有真正地离开笼子。

师:怎么讲?

生:书上写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就飞回去”;还有一句,“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回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从这两句话来看,它并没有真正地离开笼子。它只是偶尔的时候钻出笼子来陪伴我,了解一下它自己身边、周围的环境。

师:非常好,找到书里的话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同学引用,正是上面的句子,“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请注意,这里一个形容词,用来修饰大鸟的叫声,是怎么样的?

生(众答):生气。

师:“生气“。大鸟“生气”地叫一声,大鸟为什么要生气?或者我们说,大鸟叫的是什么内容?我们请人扮演鸟爸爸和鸟妈妈,用我们人类的语言来阐释一下,大鸟叫的内容。(示意)鸟爸爸,请你来说一下,你叫的是什么内容?

生:我在说“孩子你快点回来,不要在外面游荡了……”

师:“我在外面很好啊,人类对我很好啊!”

生:“说不定人类很危险。”

师:“我没有觉得人类很危险啊,他,他对我很信赖。你怎么知道,你凭什么说人类很危险?”

生:“因为我,我就是被人类关在笼子里的呀!”

(众生大笑)(听众鼓掌)

师:请坐。这是鸟爸爸的发言。(示意)来,前面,鸟妈妈怎么说?也许这叫声是他xx的叫声。

女生:我想它,应该是……

师:不要用“它”。

女生:我会说“孩子,快点回来,外面很危险的!人类都是非常地凶狠的,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的。”

(听众鼓掌)

师:好。刚才的两位同学,达成了一个共识——在大鸟的眼里看出来,人,是怎样一种动物?

生:(众答)危险。

师:危险的动物,可怕的动物,是吧。小鸟有没有感觉到?

生:(众答)没有。

师:小鸟毫无感觉。大鸟和小鸟,好像有点,有点区别噢。那么,能不能把问题再说得明确些,(示意)继续往前,为什么大鸟和小鸟的感觉不一样呢?

生:因为大鸟,它的生活经历要多一点。而小鸟刚出生,没有真正地接触过所有的人类。所以它们的观念会产生差异。

师:那么大鸟的生活经历里,包含了那些内容呢?

生:包含了可能是,受到……受到人类的……迫害。

师:迫害!人为什么要迫害鸟?

生:我们人类,被那些鸟视为比较可怕的动物。

师:哦,所以大鸟很怕人。小鸟不一样,小鸟生在哪里?小鸟生在什么地方?

生:(众答)笼子里。

师:它生在笼子里面。小鸟一睁开眼睛,看到两样东西——第一,看到妈妈;第二,看到笼子。它天生就在笼子里面。大鸟不是,所以大鸟和小鸟对人的态度不一样,所以小鸟敢停在人的肩上。

师:是不是所有的人对待鸟儿,都是和作者冯骥才一样的态度?可能会不一样。下面我们比较一下筱敏《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和冯骥才《珍珠鸟》。继续探讨,第一,根据筱敏《鸟儿中的理想主义》中的分类,在笼中的鸟,可以分哪三类?珍珠鸟属于哪一类?第二,对于鸟儿的情感态度和看法,冯骥才和筱敏有什么不同?两个人的看法好像不一样。两分钟比较阅读,比一比,想一想。拿起你的笔。关键的地方,圈划一下。

生:(比较阅读,思考1分35秒)19:20-20:56-22:50

师:好,我们这样吧,都是三个人一排,我们就三人小组,同一排三位同学,交换一下意见,探讨一下。

生(小组讨论2分钟)

师:笼中鸟分成哪三类?谁来说,举一下手好吗?好,请后面那位同学,你来说一下好吗,我把话筒给你(递话筒)。

生:我觉得可以分为三类。

师:嗯,哪三类?

生: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和理想主义。

师:分为三个主义。你可以区别一下这三个主义吗?

生:“现实主义”就是《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这篇文章的第二自然所描述的。这种鸟;它是会适应现在的环境。古典主义的话……

师:请等一下,你说它很会适应现在的环境,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这个鸟被捕获以后呆在笼子里会怎么样?

生:它在笼子里就是,会接受主人给他的食物之类的。

师:哦,活下来了是吧?

生:嗯。

师:活得还不错噢。

生:嗯。

师:请继续讲。

生:“古典主义”的话,就是主人把它关进笼子之后,它就是想挣脱笼子的束缚,而且不接受主人给予它的食物,最后是死亡的。

师:还有一类呢?

生:“理想主义”的话,它就是在笼子里不断地练习飞行,一直认为它总有一天会飞出笼子,回到大自然当中去。

师:哇,说得太好了。请坐。(示意)同桌,那么,课文的珍珠鸟,在这三类里面,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和理想主义,它是属于哪一类呢?

生: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我认为课文当中……(沉默)

师:好,请坐。信赖——不仅是现实主义,而且是温和的现实主义者。……

那我们来看,两篇文章的作者对于鸟的态度是大不相同的。筱敏对于鸟是什么态度?(示意)后面那一位男同学。

生:含有敬意和感到惭愧。

师:为什么她会这样呢?她会对笼中鸟尊敬,还会感到惭愧?

生:因为她对鸟的一些遭遇感到十分地怜悯。

师:那么如果这个鸟是属于她的,你猜她会怎么做?

生:也许她会把它放回大自然。

师:……好,(示意)往前。冯骥才呢?看一下,上面的句子可能包含着他的情感。

生:(抬头看)看不清。

师:看不见?好,请坐。(示意)旁边的同学。

生:我认为冯骥才的话,他对鸟应该是报有信任的态度,他认为他自己的鸟不会是那种“古典主义”的,会自己去送死的。但是他对自己的鸟抱有的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师:这么多“主义”,说得我们都晕掉了哦。请坐。我们再来读一遍这句话好不好?“真好”,一二开始。

生:(齐读)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再读一遍好吗,刚才那一遍好像不是很有情感。一二开始。

生:(再次齐读)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递话筒给某生)我送你一对珍珠鸟,你作何感想?

生:就是,他心里头非常,有一种喜悦之情。这里的“真好”,把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师:哇,太开心了,是吧?那么他在养这个小鸟期间,包括小鸟落在他的肩上,他的整个儿的情感是怎么样的?

生:他就是,他用自己的这种心,去培养人与鸟之间的这种信任。然后当鸟逐渐信任他,最后落在他肩膀上的时候,他感觉到那种回报,心情非常地……非常地开心,舒适。

师:他有没有对鸟有敬意,或者说感到惭愧?

生:没有。

师:好像一点也没有。小鸟在笼子里面,多可爱,毛茸茸的像个小球。让人欣赏,是吧?(示意)请坐。关于这一点还有补充吗?关于这两位作者的不同,还有没有同学要发言的?

(一生举手)哦,后面那位同学。

生:我认为“真好”这两个字,还为全文立下了轻松、欢快的一种基调。

师:非常好,这篇文章是非常轻松欢快的。

生:嗯。

师:觉得很轻。而筱敏那篇文章则显得怎么样?

生:比较沉重。

师:非常好,请坐。整篇文章的风格就很轻松。欣赏这个小鸟。为什么会欣赏?为什么……

为什么同样关在笼子里的鸟,两个人会有这样完全不同的'态度?为什么会这样?

生(举手):我觉得那是两个人的出发点不同。第一个,冯骥才就是他喜欢培养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然后这个,筱敏她对在笼中继续扑翅的鸟有一种敬意,她的意思就是——坦然地面对现实,向命运妥协的这种鸟——她不喜欢这种鸟。然后,她就喜欢这种,敢于追求自己的命运,与命运作抗争,追求自然,对这种鸟非常有敬意。《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表现的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

师:对鸟儿的态度,也就是对人生的态度,是吗?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了一点,无论是筱敏文章中的鸟,还是冯骥才文章中的鸟,都是很小的鸟,对吧?很小,可以被我们关在笼子里面,可以被我们欣赏把玩,但是鸟儿真的都是那么温顺可爱的吗?可能不见得。

师:我们来看一个片段,希区柯克1963年拍摄的一个片子,叫作《群鸟》,一个悬念大师。在看的时候,不要忘记思考两个概念:第一,力量问题,谁更有力量。第二,笼子问题,在这个影片里面,有没有笼子?

(观看《群鸟》片段3分30秒)29:38-33:08

(看完后,十几秒沉默)

师:(递话筒给某生)谁更有力量?

生:我觉得是,鸟更有力量。

师:我们再次朗读《珍珠鸟》开头那句话,一二开始。

生:(齐读)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他一定没有见过这景象——真可怕!

(众笑)

师:鸟儿会这么凶狠,鸟儿会这么有力量。(示意)好,后面一位同学,这里面有没有笼子?影片中有笼子吗?

生:没有。

师:好,没有笼子,请坐。呵呵,有一位同学高高地举起了他的手,你来说。

生:我认为这影片中是有笼子的。

师:在哪里?

生:当我们看到那个汽车、电话亭和房子的时候,我忽然脑子里萌生了这样一种想法——鸟被放出来,人被关在笼子里了!

(众大笑,鼓掌。)

师:我们就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继续探讨。

假设鸟儿接下来控制了整个地球,而我们成了珍稀动物,你被关在了笼子里面,你会怎么想?会不会想到课文里那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如果有一只鸟,它心情很愉快,笔尖流泻下一时的感受。(生笑)笼子里关着的,假设我们是“珍珠人”。(生笑)好,我请同学来谈一谈感受,你在笼子里面。你如何看待信赖?你如何看待美好?你追求怎么样的境界?

或者我们讨论一下好不好?同桌再商量一下,把你的思路再完善一下——你在笼子里面!

生:(讨论30秒)35:20-35:50

师:有谁没发过言?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来谈一谈。(示意)最后面那位同学,请你来说。

生:我认为如果人被关在笼子里的话……

师:不是“人被关在笼子里”,是“我被关在笼子里”。

生:如果我被关在笼子里的话,我肯定会……我肯定会感觉没有自由。

师:哦,还有呢?

生:还有,不能和别人一起生活。

师:但是笼子还有爸爸妈妈呀。

(众笑)

生:(沉默)

师:好,请坐。(示意)这位女同学,请你来讲一讲。刚才那位同学说了,不仅是你,连你爸爸妈妈都在笼子里,这生活幸福吗?

生:不幸福。因为,毕竟在笼子里是有限制的。在大自然里的话,是无忧无虑的。

师:咦,但是那个笼子的竹条不的很粗吗?你又那么小,随时可以钻出去。

生:外面都是鸟,我还是会被捕。被捕回来,不在这个地方,可能会在另外一个地方。

师:但是后面那个大鸟它对你很好啊。你可以跳到它肩上去。

(生呵呵)

师:它还会写文章。

(众大笑)

生:但是,毕竟那个(有些人)有些大鸟会来伤害我们。我们对他们并没有产生完全的信赖。

师:那么你认为怎么样的境界才是美好的境界呢,对你而言?对笼子中的你而言。

生:外面的大鸟可以放我们出去,然后让我们像它们自由自在一样地生活。

师:你不要把我关在笼子里面,你让我过自己的生活吧,你不要来理我。请坐。(示意)前面那位同学,请你补充一下好吗?

生:我觉得,如果我被关在笼子里的话,我不敢出去的。因为那个,我担心外面的那些鸟儿会来伤害我。无时无刻都在担心这一点。

师:哦,可能还是呆在笼子里面比较……

生:安全一点。

师:那索性呆在笼子里吧。不要出去,爸爸妈妈也是这么想,是吧?外面太危险,外面太危险。(示意)请坐。

师:我们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继续往下走,说得太好了,让人想起,文学史上几篇非常经典的东西。

师:一篇是著名的小说,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

“从门口到窗户七步,从窗户到门口七步。

这我知道。

在庞克拉茨监狱的这段松木地板上,我来回踱过不知多少次了……在人类走向进步的路上已经经历了几千座牢房呢?还要再经历几千座牢房呢?啊,聂鲁达的耶稣圣婴。“人类得救的道路茫茫。”但是人类已不再沉睡了,不再沉睡了。

走过去是七步,走回来也是七步……”

好,这是一个;第二个《象棋的故事》,这篇小说我强烈推荐,大家有空可以去看一看,茨威格的小说。里面写到一个天才,他被纳粹抓到牢里面去了,很无聊,很空虚,然后他得到了一本象棋棋谱,每天自己看。后来左手和右手下棋,就像周伯通一样,左右互搏。出来以后和一个象棋冠军下棋,但下着下着下着,这个被囚禁过的象棋天才,他突然出现了这样的景象,茨威格进行了这样的描写:

谁也没有像我这样焦急不安。因为我注意到,他的步子尽管很急,可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就仿佛他在这个空荡荡的房间里每次都碰到一堵看不见的栏杆,迫使他转身往回走。

我汗毛直竖地发现,他这样走来走去不知不觉中划出了他从前囚室的大小:在他囚禁的那几个月里,他一定恰好也是这样……

他来回地走,但是空气中仿佛有一堵墙,走来走去,阻挡在那里。

这又是一个,再看——

师: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也叫《刺激1995》,非常精彩,是根据斯蒂芬?金的小说改变的。里面有个人物,叫老布,老布被关了一辈子,后来年纪大了,被放出去了;放出去以后,他就自杀了,他不想离开监狱。然后,监狱里面的朋友评价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老布没疯,他只是体制化了。起先你恨它,后来你习惯,到后来你不能没有它……”

看文中这句话,“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我们把这段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师:决不飞出去。刚才那位同学说,如果我是小鸟,我决不出去,外面太危险。决不飞出去。那我们就探讨这个问题:它到底飞不飞得出去?它飞出去会怎么样?想一想。

师:随便谈谈,这纯粹是你个人的看法。

生:我认为是飞不出去的。刚才上面那段话中,体现出还是笼子里面比外面要安全。再说,假如它飞出去的话,笼子里还有它的父母。它不会撇开父母,一个人在外面生活的。

师:这还是一只孝顺的小鸟的想法,飞不出去的。有同学有别的观点吗?好,请你来谈一谈。

生:我觉得,首先就是它在这个笼子里面生活了很长时间。它逐渐对这个笼子产生一种依赖性。很强。然后就是它飞出去以后,它仍是受着束缚,它无法过自己想过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我觉得,即使它飞出去,它也不能得到生活,它时时地对这个笼子有一种……似乎已经产生了感情,有一种落地生根的情感。

师:好,实在说得太好了。那么我们再回到文中,刚才说的都是小鸟;那么,如果是大鸟。(示意)同桌,你来说。打开笼子,大鸟飞不飞得出去?

生:我觉得大鸟是飞得出去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根本就不会对笼子产生依赖性,还是想得到自由,并不像小鸟那样。

师:哦,大鸟和小鸟有这样大的区别。那么,我们再来想,假如这个小鸟我送给了你,“真好,我送你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对待它?(示意)旁边那位同学。

生:我,我会把它养起来。

师:你把它养起来?为什么?

生:因为,我比较喜欢小动物!

(众笑)

师:小宠物,养起来,是吗?

生:对。我觉得,养在笼子里面,我每天可以看它,非常可爱的!

师:那你是和冯骥才一样,欣赏它,是吗?

生:嗯。

五年级语文《珍珠鸟》教学实录 篇3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珍珠鸟是一种胆子很大的鸟。是这样的吗?请同学们仔细听一听这句话,你能从这句话中听出珍珠鸟的胆子吗?“我把它(指鸟笼)挂在窗前。一盆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

生:我听出来珍珠鸟的胆子其实并不大。它只有躲进幽深的丛林才会感到安全。

师:一定是幽深的丛林吗?

生:像幽深的丛林一样的地方也行吧。

师:课文中描述的是一丛繁茂的吊兰的垂蔓,就像幽深的丛林一样。

生:我也觉得珍珠鸟胆子小。一丛吊兰的垂蔓要蒙盖在鸟笼上,它才会感到安全。

生:我从主人对珍珠鸟这么小心的照料中也可以看出,珍珠鸟胆子小。只有胆子小的人才需要人的照顾。

师:这就会读书!读书就是要读出言外之意、体会到言中之情。这段话,既暗含了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也包含着作者对鸟的喜欢。现在我们再来朗读这段话,就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读得也会更有滋味。

生:齐读。

师:那么,这原本怕人的鸟,又怎么会胆大起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悟,注意从字里行间体会言外之意、体会言中之情。先看第四自然段,读一读,一共写了几句话?

生:(读后)一共写了五句话。

师:谁愿意读第一句话?

生:(读第一句话)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子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地来回晃动。

师:读得真好!你们从这一句话中能体会到写什么呢?注意这个“只”字。

生:我从这个“只”字中体会到珍珠鸟开始的时候胆子并不大,只敢在鸟笼四周活动。

生:鸟笼就像它的家,一有危险就可以躲到鸟笼里去,躲到它的父母身边去。

生:我也体会到小鸟胆子小,它害怕飞得远了会受到伤害,所以活动范围很小。

师:很有见地!在读读这三个一会儿,又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小鸟很快就胆子大了些,敢到屋子里活动了。

生:我发现珍珠鸟开始淘气了。它发现没有人伤害它,没有人管它,就胆子大起来了。

生:我从三个一会儿发现珍珠鸟非常活泼,就像天真好动的小孩子一样,作者是不会生气的,反而很喜欢的。

师:你还能体会到作者的喜欢之情,了不起!

生:我发现珍珠鸟的胆子是慢慢变大的.,不是一下子就大的。

师:你看到了胆子变化的过程,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这句话表现了珍珠鸟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大。(教师板书:胆子越来越大。)现在我们再来朗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生:(齐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读书就要这样,从那些含义丰富的词语、句子中间,体会言外之意、言中之情。下面几句话,请同学们自己边读边体会。

生:(边读边体会。)

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生:(读第二句话)我从“竟然”这个词语看出,珍珠鸟的胆子又变大了,出乎了作者的意料。(教师板书:大)

生:(读第三句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珍珠鸟的胆子比刚才还要大,因为现在它敢俯下身子和作者的茶了。

生:我发现珍珠鸟的胆子尽管大了,可是还是很小心的,是一点点挨近的,不是一下子挨近的。

师:它还有戒心!

生:我从珍珠鸟偏过脸来瞧瞧我的反应看出珍珠鸟其实是在观察我的反应,如果我要抓它或者伤害他,就马上飞走;如果没有什么动静,就喝茶了。

生:我从它偏过脸来瞧瞧我的反应看出来珍珠鸟就像一个想做坏事的小孩子,又想做又害怕主人的样子。

师:你做过坏事吗?

生:没有!(众笑)

师: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只是它从没有做过这样大胆的事情,所以还是很谨慎、很小心。

生:我觉得小鸟真的很可爱、很好玩。

师:作者也是这么想的!(众笑)(教师板书:大)

生:(读第四句)到这里,我觉得珍珠鸟的胆子才真正变大了,它再也不怕主人了。

生:珍珠鸟甚至啄我的笔尖,可以看出珍珠鸟完全没有了戒心。

生:珍珠鸟已经对人产生了好感,与人和睦相处了。(教师板书:大)

生:(读第五句)我体会到作者是很喜欢珍珠鸟的,他是很轻地用手抚一抚珍珠鸟的毛的。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珍珠鸟的胆子更大了,居然敢啄作者的手指了。

师:产生身体的接触了!

生:我知道珍珠鸟不怕人了。

生:我还从“友好”这个词看出珍珠鸟也喜欢上了主人,它是很喜欢地啄的,不是狠狠地啄的。

师:这个“啄”表示亲切!就像老师拍拍你的肩膀一样(师亲切地拍了拍学生的肩膀),我不是要打你,而是表示我的友好!(众大笑)

生:我觉得先是作者喜欢珍珠鸟,不伤害它,珍珠鸟才会胆子这么大,才会对主人这么友好的。

师:你有一个智慧的头脑!没有作者的友好,哪来鸟儿的友好?哪来的鸟胆呢?(众笑)(教师板书:大)

师:你把这五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再想一想,你还会有新的发现,读得也更有感情。

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生:我还发现了珍珠鸟与我越来越亲密了。

生:我还发现作者越来越喜欢珍珠鸟了。

生:珍珠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大了。

师:真好!看来,我们同学已经真正读懂了。现在,就这样地自己读第五、六自然段。

五年级语文《珍珠鸟》教学实录 篇4

五年级语文《珍珠鸟》教学实录(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珍珠鸟》教学实录,欢迎阅读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