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

2025/09/15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 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 体会课文写人方法。

3、 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 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 诵读—品味—积累。

2、 品读—评析—习作。

3、 设疑—点拨—释疑。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一起背诵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静的心境。诗人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与诗人生活际遇、性格志趣有关。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著名散文《五柳先生传》,来认识认识这一代名家。

二、解题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洵阳柴桑人。《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五柳先生即作者。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三、研习课文(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听读课文,认准字音。

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作圈注。注意生疏字和多音字。

2、 和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注意复杂长句。

3、 跟读课文,掌握语调。

学生随教师的范读而读。第一段应读出舒缓陈述的语调;第二段应读出赞叹抒情的语调。

4、 默读课文,领会文意。

学生运用工具书和注释,边默读课文边理解字意、词意、句意。

5、 分读课文,总领全篇。

(1)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说两段的不同:第一段主要是生活(蕴涵性格志趣),是描述;第二段主要是赞语(蕴涵精神风貌),是评论。

(2)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说两段的关系:第一段中的“不慕荣利”与第二段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相呼应。

6、 译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四、积累文言语汇

1、 积累雅词: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2、 积累名言: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第二课时

一、品析课文:

1、 品味文中的九个“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1)不知何许人 不祥其姓字

——实不愿说,非“不知”“不祥”,可见先生的淡泊宁静。

(2)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的恬淡自足。

(3)不求甚解

——志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的胸襟开阔。

(4)不能常得 不蔽风日

——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的开朗乐观。

(5)不吝情去留

——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的耿直率真。

2、 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1)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可见先生专志乐学(好读书)。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可见先生洒脱不羁(性嗜酒)。

(3)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可见先生高雅脱俗(常著文章)。

二、学习写法:

1、概括态度、性格,体会多层面写人的方法。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2)好读书,不求甚解

——展示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3)性嗜酒 期在必醉

——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4)环堵萧然 晏如也

——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5)常著文章自娱 忘怀得失

——描绘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

2、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三、课堂训练:

1、说的训练:

联系诸葛亮《戒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2、写的训练:

学习课文多层面写人的方法写自己,要求写出自己的性格志趣,200字左右。

四、布置练习:

1、背诵、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2、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教学准备

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

2、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中,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多练习诵读。重点掌握与理解课文有关的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即可,不必逐字对译。有些句子如“曾不吝情去留”“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等,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不宜过细。

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不宜讲得过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贯穿文章始终,教师可设计表格,引导学生从其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填出内容。这一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人方法,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

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幻灯片显示。)

给下列字注音:

嗜(shi4)辄(zhe2)吝(lin4)褐(he4)

箪(dan1)汲(ji2)俦(chou2)觞(shang1)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译课文大意。

三、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要点提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四、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五、齐读课文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补充一、关于作者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按:《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一向被视为姊妹篇,前者作于405年作者弃官归田之日,以乐天知命为主旨;后者作于420年之后,以安贫乐道为主旨,可以相互比较。

2、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补充二、注释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曾写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娄。

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持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求理解课文中表现的陶渊民的道德情操。

2、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熟练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文言文的阅读训练。

2、掌握文中实词。

三、教学难点:

1、怎样认识陶渊明不慕荣利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疏通文意,大致理解课文。

一、导入新课:回忆已学过的课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号“五柳先生”。

二、朗读全文,完成练习册第9题。简单讲解停顿划分方法。

9、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宅边/有五柳树B、常著文章/自娱

C、忘怀/得失,以此/自终D、黔娄/之妻有/言

三、再读课文把握以下字词,再完成练习册2、3、4、5、6题。就不理解的字词发问。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汲汲:心情迫切的样子造:往,到

戚戚:忧愁的样子期:希望萧然:冷冷清清的样子俦:朋友

2、给加点字注音。

1、性嗜酒

2、造饮辄尽

3、曾不吝情去留

4、短褐穿结

5、箪瓢屡空

6、黔娄之妻有言

7、不汲汲于富贵

8、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9、衔觞赋诗

10、无怀氏之民欤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5、环堵萧然

2、因以为号焉6、不戚戚然于贫贱3、每有会意7、不汲汲于富贵

4、或置酒而招之8、衔觞赋诗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B、便欣然忘食C、常著文章自娱D、忘怀得失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置酒而招之(指五柳先生)B、黔娄之妻有言(的,结构助词)

C、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音节助词)D、吾欲之南海(往)

6、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喜爱读书,但不求理解要旨。

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在刮风下雨的日子里不能挡风。

C、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患,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D、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衔着酒杯做诗,来使自己的心情快乐。

四、试图翻译课文。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情况。

五、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目标:理解课文中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训练文言文阅读拓展能力。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阅读课文,完成练习册第1、7题。

1、1、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志趣的句子是:

2、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3、“赞”语中与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画像,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B、本文是从性格、生活、志趣三方面来刻画五柳先生的形像的。

C、短文颂扬了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

D、文中的“赞”是传后所附的议论性文字。与正文关系不大,可以删去。

三、谈谈自己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一些看法。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既可。)

四、文言文阅读能力拓展训练。

昔有一人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又复破分瓮。如此痴人,世人所笑。

一、解释加点词。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首不得出自能出之既杀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首不得出B、既不得出C、如此痴人D、有一老人来语之曰以刀劈狼首既杀驼两狼并驱如故即用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