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教学设计方案

2025/09/16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生字词,学写“词”、“识”、“求”三个字。

2、学习课文二至六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词句,进一步体会霍金爱问、会问的特点,并从中文学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识记生字字形,观察并写好生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了解霍金从小就善于动脑,爱问为什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也象霍金那样,爱动脑筋,多提问题。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生字词,写好“词”、“识”、“求”三个字。

2、学习课文二至六自然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知道霍金是个从小善于动脑,爱问、会问的孩子。

教学难点:

体会霍金霍金爱问、会问的特点,并从文中学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教学准备:

CAI,词语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初步体会霍金爱问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复习生字词

1、回顾霍金爱问的特点,齐读课题。

2、创设情景,复习生字词。

二、 品读课文2至5自然段,感悟体验

1、弄清霍金问了什么。

(1)自由朗读课文2至5自然段,思考:霍金问了些什么?

(2)生答,相机出示句子。

(3)指导学生读好两个问句。

2、了解霍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的问题。

(1)思考:霍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两个问题的`呢?

(2)生答,引导学习第二和第四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① 理解“摆弄”一词。

② 指导读好第二句话。

③ 体会霍金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真是会问。

第四自然段

① 指导朗读句子

② 体会霍金能在书本中发现问题,真是会问。

3、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解答霍金的问题的。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妈妈的话,指导读出妈妈的“慈爱”。

(2)引导学生从妈妈的话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弄清爸爸说了几句话,分别告诉了霍金什么。

(2)重点学习第二句话。

①理解“必须”一词。

②指导读句子。

③引导学生从爸爸的话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4、分角色朗读2至5自然段。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六自然段,思考:霍金听了爸爸的话是怎样做的?

2、指名说,并指导读第一句。

3、想象此时的霍金会想些什么。

4、指导学生读好第二句话,读出霍金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拓展升华

1、读课文第一句。

2、师简介霍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3、再读课文最后一句。

4、学生交流学文后的收获。

五、指导写字

1、识字游戏。

2、出示“词”、“识”、“求”三个字。

3、指名说记字方法。

4、师指导书写。

5、学生练写生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收集相关资料,提供同类文章《泥人张》《快手刘》。

2、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同时阅读人物描写出色的文章,积累优美词句及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

1、出示课题。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见姓李的老师称李老师,看见姓李的会计称李会计,看见姓李的厂长称李厂长,那看见姓李的粉刷师傅,我们称什么呢?

3、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作者为什么称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为刷子李呢?请同学们结合预习,猜猜原因。

4、刷子李他的技艺到底有多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得流利。

1、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正音,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蘸(zhàn)和(hè)着琴音必得(dě)发怔(zhèng)调(tiáo)浆天衣无缝(fèng)

3、再读课文,画出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语句。

三、小组讨论,深化感悟

根据学生所画句子,顺势导入以下两个话题的讨论:

话题一:黑衣服的描写

1、文中多次写到刷子李的黑衣服,你们发现了几处?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自由读,扫除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通过概括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生交流列举。(四处)

3、教师小结:听说黑衣服──看到黑衣服──检查黑衣服──发现小白点。

4、出示: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白刷不要钱。

5、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技艺高超)

6、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他的技艺高超?

7、读一读,读出对他高超技艺的赞叹。

8、刚才我们通过对一些重点词句的品析来体会作者描写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小组讨论其它三处地方描写的好处。

9、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10、小组派代表朗读,要让同学听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在读之前可让其他同学友情提醒,促进交流,深化感悟。

11、为什么要着重写发现小白点?

12、指导学生读出曹小三心理的变化。

话题二:刷墙的描写(第五小节)

1、刷子李的粉刷本领到底有多强?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2、学生自读。

3、这一小节,有哪些令你惊叹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与小组成员交流交流看法。

4、小组派代表小组讨论的结果。

(1)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折得清爽。(蘸浆的手法高明,或者调浆配料方法巧妙。)[]

(2)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动作熟练,优美。)

(3)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做的活,效果非同一般。)

5、请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6、自由练读。

话题三:写法的妙处

1、课文是写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本该花大篇幅描写他是怎样刷墙,刷得怎样好,可为什么却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他的黑衣服呢?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刷墙的描写是直接写他的刷墙的技艺高超,而黑衣服的描写虽然不是直接写,可从这些描写中却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技艺高超,我们可以称这种描写为侧面描写,但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是为了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四、紧扣末句,总结课文

1、出示最后一小节。

2、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分别见到、听到?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帘、另”等14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女、气”等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8自然段。

3.结合图片,在语境中理解“商量商量、照顾、悄悄”等词语。

4.感受珍珍照顾妈妈,关心家人的美好行为。

学习过程

一、诗歌导入,设疑激情

1.朗读诗歌,设置悬念。

师:小朋友,我们曾经读过一首很有意思的小诗《明天要远足》,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小诗,齐读)

师:诗中的小朋友为什么翻来覆去睡不着呢?

师:对呀!如果明天要去郊游,你肯定也会像他一样睡不着觉,可是有个小朋友──珍珍(板书)却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学了课文《月亮的心愿》,你就明白了。(课件出示课题)

2.教学课题中的生字。

师: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仔细看老师是怎么把“亮”字写漂亮的。(板书课题)

师:谁来当当小老师,告诉大家要把“亮”字写漂亮应该注意什么?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新词

1.自主识字。

师:珍珍为什么不想去郊游呢?要想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得先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现在就请大家自己读课文,听清老师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有困难的地方可请教他人(同学、老师)。

(3)请给每小节标上序号。

2.交流检查生字、新词。

(1)生字:

师:小朋友读得好认真,现在生字宝宝要来考考大家有没有把它们的名字记住。(老师用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其间正音)

(2)新词:

师:小朋友可真能干,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些生字宝宝。你们看词语宝宝也急着出来要和你们交朋友呢。自己试试看记住它们了吗?(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先让学生自由认读,再由学生当小老师带大家读)

(3)带轻声的词:

师:课文中还有些特殊的词语,你能把它们读正确吗?(出示以下词语,抽读正音,齐读)

点心、孩子们、太阳公公、商量商量、玩玩吧、窗户

三、读、悟3—8小节,在词境中理解词语

师:大家读得真好,现在请你再去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比刚才读得更正确,更流利,同时,请你在课文中找一找,珍珍为什么对妈妈说她不想去郊游?(生回答)

师:你从课文的哪一小节知道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出示第二节)

师:(出示插图2)谁能根据这幅图来说说珍珍是怎么照顾妈妈的?(板书:照顾)如果你的妈妈生病了,你会怎么照顾她呢?

师:珍珍和大家一样也非常想去郊游,但是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她才这样说的,那你猜猜看,珍珍这样对妈妈说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生回答)

师:多好的孩子呀,你能用一句话来夸夸她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重点词)

师:大家说得真棒,你能把这几节课文读得那么棒吗?试试看!(朗读指导)

师:这一切刚好被窗外的月亮看见了,她悄悄地离开了窗户,心里想:我去跟雷公公说说,明天还是下雨吧!

师:谁能悄悄地告诉我,从这一小节中你知道月亮的'心愿是什么?(让学生凑到老师耳边说出答案)

师:把你想的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

师:谁能把这一小节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师:“明天还是下雨吧!”你从“还是”这个词中知道了什么?

四、小结设疑

师:月亮一开始的心愿是什么呢?最后月亮的心愿有没有实现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五、学生自主指导书写

师: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主动地学习,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最后老师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五个生字写得漂亮(出示:女、太、气、早、去),每个字描一个写一个,开始吧!(老师故意模仿学生的错误)

师:先来看看我写得怎么样?好吗?(师故作自豪状)不好?(故作惊讶状)不好在哪里?(让学生对照范字指出老师写的不足)现在我纠正了,谢谢刚才几个小朋友的帮助,的确比刚才好看多了。现在请大家看看自己写的字,有没有和老师犯一样的毛病,如果有就赶紧和我一样把它纠正过来吧!没有的请在旁边再写一个。

板书:

月亮的心愿

珍珍 妈妈我不想去了?

照顾 懂事 有孝心 爱妈妈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同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二、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以读促思,以读促悟。

五、学习方法

自读自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

六、教学设计

1.快速读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讲曹操借箭的起因。

第二部分(3、4):讲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

第三部分(6-9):讲草船借箭的经过。

第四部分(10):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2.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默读课文,借助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诸葛亮 神机妙算)

3.逐段精读课文,自主探讨,说一说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可做一些适当的引导)

如第一部分:诸葛亮为什么敢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第二部分:为什么跟鲁肃借船,而又不让告诉周瑜?第三部分: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为什么把船连起来,排成“一字儿”?为什么让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先船头朝西后船头朝东?……

(学生弄清这么多为什么后,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会有所领悟。)

4.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内容梳理清楚。)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知人心(板书:知人心)即对身边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了如指掌。

周瑜: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意欲加害的用心,因为十天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他也清楚周瑜聪明过人,所以借船之事,不让鲁肃告诉周瑜。

鲁肃:诸葛亮深知鲁肃忠厚老实,因此特向他借船并且让他保密。

曹操:诸葛亮也清楚曹操用兵谨慎小心,看不清虚实,绝不会轻易派兵出动,因而雾夜大张旗鼓佯攻曹营。

(2)有丰富的知识(板书:懂知识)

①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敢于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这是他知道第三天的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有天文方面的知识);②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③箭取到手后,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要追也来不及了。(精通地理)

(3)有胆量(板书:有胆量)

面对强大的曹敌,诸葛亮敢带着600个军士亲自去取箭。

以上这三方面都是草船借箭的原因,在这里我们不能不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产生敬佩之情。画简笔画,即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出现了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点。周瑜的阴险狡猾,诸葛亮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谨慎多疑,都体现得很充分。要通过朗读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如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就很能反映两人的个性特点和内心活动。要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把这一部分内容演一演。

6.复述课文。

本课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可按“思考·练习”第一题的要求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练习。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复述、接龙复述等形式,练习复述课文。

7.课后作业。

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