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 篇1
我们学完了《论语》十二章,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感悟与心得,下面我就来谈谈《论语》带给我的心得。
《论语》中记载的很多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这对不乐于学习的我来说提供了前进的方向。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样。我正处于“好之者”与“乐之者”之间。我虽有兴趣,但不够浓厚。我需要仔细地挖掘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从中得到百草园般的乐趣,成为一个“乐之者”。
《论语》还提醒了我一点。就是学思结合。光只爱好学习可不行,那样只是擅长考试。我们还需要思考。做到既不罔也不殆。
会学习很重要。学会做人也很重要。“人不知不愠,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这些都是《论语》教给我做人的知识。就拿一个例子来说。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因为回到中国娶了与自己年龄相差悬殊的妻子被国人诋毁。他不生气也不反驳,以自己的行动更改了国人对他的看法。这才是一个值得被世人尊敬的君子啊。
《论语》这本儒家经典让我明白如何学习与做人,我要按照经典持续做下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
《论语》读后感 篇2
论语是我国的一部文学瑰宝。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它有多么重要。那里面的话令人受用终生。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治也。”
孔子说:“仲由,教你的知识你都会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懂得了知识啊。”
学习中,有许多人“华而不实”,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归根究底还是对基础知识的定义不扎实。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扎下稳固的基本功,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一定要时常温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因为自己那薄苦蝉冀的“面子”而不敢提出质疑。在讲题时也是一知半解,能混就混,瞒天过海,不懂装懂。我们一定要扎下坚实基础,坚决不当华而不实、不懂装懂、一知半解的“面子控。”
论语中的话令人受用,也为人的一生鸣响永远的警钟,警示我们学习,以及做人的许多道理。
《论语》读后感 篇3
在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无穷。
子贡说过:“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知道了每个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老师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发现,在《学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讲的是“孝”和“礼”。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就是说对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但是他却孝顺父母,说明他还有悔改的机会;一个人没有干坏事,但是他却不孝敬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在《为政篇第二》中,孔子讲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从政的。孔子是强力推荐不要以“势”来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来治理百姓的,这样百姓就会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规》中也提到:“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难怪,后来有很多国家都请他做官呢!
《论语》让我知道了怎么做人,而且《论语》中的很多词都变成了现代常用的成语,比如“巧言令色”就是从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以仁”出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去学习《论语》,并且去深入体会。
《论语》读后感 篇4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
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
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
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
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